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59.26 KB
- 文档页数:6
第2章孔子一、正名思想1.复兴周礼“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2.“损益”周礼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2)强调道德教化,主张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人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这也就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3)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思想是他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4)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用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德化的具体内容。
二、仁学思想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1)具体的“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统治者的“仁”“恭、宽、信、敏、惠”。
这就是说,统治者要达到“仁”,其行为要具有五种特点:①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②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③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④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⑤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
2.仁的特点(1)仁的自觉性孔子“仁”的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2)仁的全面性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第3章老子一、“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即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等。
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只有去掉了这些,老百姓才会各得其所。
2.“小国寡民”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即国要小,民要少,有了器具、车船、武器,都不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
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有吃有穿,安居乐俗。
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互相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二、“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1.何为“道”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具体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2.“道”之形老子描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对于这样一种无形无体,恍忽幽深不可名状的东西,老子称之为“道”。
3.“道”之性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说明老子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
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第13章荀子一、社会政治历史观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作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隆礼”“重法”等主张,大讲“礼”和“法”的重要。
1.“礼”和“法”荀子讲的“礼”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把“礼”看成像检验尺寸的法度,维护秩序的准绳。
因此,荀子认为“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
“礼”是要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这种等级制度,是根据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按照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起来的等级制。
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法的基础,法是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的。
2.论人的特点荀子反对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其他自然物,他从社会道德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人的特点。
人与其他物或物类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主要就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而人之所以能组织起来成“群”,原因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
3.历史观荀子对历史的看法也比较注重当前的现实。
他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
荀子大讲“法后王”。
“后王”是指近代之王,即周的文王、武王,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改塑了周文王、武王的面貌。
荀子强调应该“以近知远”,即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
荀子从历史的教训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
4.评价荀子这些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的整个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目的是要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荀子看来,那些制定封建制度、道德规范的统治者、“圣人”,就是社会治乱历史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者,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和规范,人民只能按照统治者的言行去行动。
人民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一切都是由统治者的“清”“浊”“仪”“槃”的如何来来决定社会之乱及发展方向。
荀子把统治者提高到与天地同等的地位,是为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作理论上的论证。
第2章周敦颐和二程一、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1.道学的产生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统治,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的专制。
为调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一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新思想体系逐步建立,这即“道学”,也称“理学”。
2.道学的理论特点道学是以反对佛老的姿态出现的,它一方面指责佛老的虚无主义,认为它破坏了封建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从佛教与道家思想那里吸取许多哲学观点,作为丰富自己哲学体系的养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学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一种融合。
道学也是对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一派学说的新发展,不断发展成为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二、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1.太极图说周敦颐代表著作是他的《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指最大的统一体。
“太极”动起来,就生出“阳”来,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来;静到极点又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就生成五行和万物。
这是周敦颐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成过程的理论。
2.“诚”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叫作“诚”,“诚”是从阳气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他认为“诚”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仁、义、礼、智、信只是诚的表现而已。
3.“主静”说周敦颐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
他解释“主静”说:“无欲故静。
”“静”就是安定、安宁。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的干扰。
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4.评价周敦颐用其自然观的观点来论证当时的价值体系是合理的,必然的,他把仁义说看作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体现,认为“圣人”以“仁义”教化万民,是符合“天道”。
周敦颐还利用了他的阴阳学说论证了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合理性,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是依据阴阳二气的关系安排的,所以这些秩序是自然的,必然的。
第9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1.佛教的诞生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古印度的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佛”是“觉悟”的意思,指觉悟了“绝对真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尚不能作出正确说明,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情况下的产物。
2.基本教义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
它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它以“佛”为最高教主,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为最高目的,宣扬极乐净土(天堂)、地狱等宗教世界。
3.佛教哲学的贡献佛教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为其宗教说教作论证的。
佛教哲学中富有深刻的哲理,有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思想。
对于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应当充分的肯定,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历程(1)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东汉王朝规定不允许汉人出家当和尚,少数寺院也只是为西域来华经商的商人设立的。
(2)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战乱与分裂的时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这时的人们需要用宗教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上层统治阶级也需要宗教思想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统治,因此他们大力地提倡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思想来和缓社会的矛盾,稳定社会的秩序。
自东晋开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二、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1.“本无”论慧远发展了道安的“本无”理论。
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
而要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即“本无”的。
慧远用佛教的“缘起”说来解释他的本体论。
2.“涅槃”慧远认为,佛教最高实体和超脱一切现实变化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佛教的最高实体也即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高精神境界,即“涅槃”。
第10章惠施和公孙龙一、惠施的“合同异”说1.十大命题(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2.命题分析(1)第一个命题是讲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至大无外”是讲大到无所不包;“至小无内”是讲小到能不断有所分割。
这两个命题本来含有宇宙空间的大与小都是无限的意义,但实际上又否定了宇宙空间大、小的无限性。
惠施从论证空间大、小无限性中也看到了大、小有相对性的一面。
(2)第五个命题是讲事物的“同”“异”关系。
事物有“大同”,也有“小同”,这些“同”或“异”都只是具体事物之间在互相对比之中的“同”“异”。
从事物的根本上来讲,万物既可以说是“毕同”或“毕异”,这才是事物的“大同异”。
惠施在一定程度上讲同和异的相互联系,讲同异之间有统一性,所以后人称惠施这种对同异的看法为“合同异”。
(3)第十个命题,万物既然有“毕同”的方面,那对万物就应当同等看待,无差别地、普遍地爱一切东西。
(4)第二、三、六、九等四个命题是讲空间上的相对性;四、七等两个命题是讲时间上的相对性;命题八则是对当时流传的连环不可解说法的一种反驳,以说明没有绝对不可解的东西,可解与不可解也是相对的。
3.评价惠施这些思想含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他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猜测到了事物运动中包含着矛盾。
但惠施并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同和异的关系,他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而不谈事物和认识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绝对性,这样,又陷入了相对主义。
而且由于惠施抽象地来谈论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有些命题就成了诡辩。
二、公孙龙的“离坚白”说1.“离坚白”公孙龙通过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的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主要思想是“离坚白”。
第7章裴頠和欧阳建一、裴頠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1.历史背景西晋时期,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但同时也加深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士族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争权夺利斗争也十分激烈,门阀士族生活极其奢侈、腐化,但又标榜崇尚虚无,无欲无为。
西晋时期,玄学贵无论的流弊凸显,造成了不务政事、不遵礼教的社会风气。
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即使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一些人为这种社会风气感到担忧。
2.裴頠批判贵无论裴頠在《崇有论》中指出了“贵无论”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危害,他集中批判了“无为”的说教,认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无为”,“无为”对治理群生与维护名教没有任何益处,因此,必须“有为”。
这是对门阀士族不关心社会生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尖锐批判。
裴頠从维护封建名教,反对政治上的“无为”出发批判了玄学的“贵无”论,并对其唯心主义理论也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其唯物主义理论。
二、裴頠的“崇有论”思想1.反对“贵无”的“崇有论”裴頠的“崇有”论是针对王弼等玄学“贵无”论而提出来的,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批判了王弼一派“以无为本”的思想。
(1)以“有”为本王弼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而“有”只是“无”的表现。
裴頠认为,“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是“自生”“自有”的。
“有”是指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事物都是有形有象的,因而“有”的存在就是其本体,而“无”只不过是“有”的一种消失了的状况。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王弼“以无为本”的观点。
(2)“道”即万有在王弼看来,个体事物总有其局限性,不能自存,万有必须以“无”为其本体,整个万有都以“无”为自己存在的根据。
裴頠则认为整个万有本身就是最根本的“道”,宇宙的全体是由万物本身所构成的,作为世界根本的“道”,就是万有自身,“道”就是指万有的总和,离开万有也就没有“道”。
这就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否定了王弼“以无为本”的观点。
(3)规律寓于事物本身王弼还把事物的规律和事物本身割裂开来,把规律看成是本体“无”的产物。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绪论一、封建社会的前期发展阶段1.封建地主阶级掌握大量劳动力自秦王朝开始,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前期发展阶段。
在前期封建制度发展阶段,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有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农奴和半农奴式的剥削,受剥削的农民对地主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质。
2.封建地主阶级占据大量财富封建地主阶级使用大量的奴隶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土地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地主阶级上层手里。
前期封建制的各王朝主要依靠这个阶层建立起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
3.阶级矛盾引发农民暴动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从秦朝开始,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严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参加起义的农民,除破产的小农以外,还有大批的依附农民和奴隶。
农民起义的锋芒在于打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被打击的主要对象是以强宗豪族和门阀世族为首的封建势力。
4.土地兼并引发阶级内部矛盾在前期封建制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在此过程中,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士族”和“庶族”两个阶层,由于庶族的经济利益经常受到豪族和士族的排挤,于是他们同豪族和士族集团开展了斗争。
庶族和士族的斗争,归根结底,是反对统治阶级上层的封建特权的斗争,矛盾是受农民和地主阶级这一主要矛盾制约的。
二、封建社会前期的哲学思想1.建立统一的官方意识形态为了加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政,在文化思想战线上建立起了以官方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1)西汉的地主阶级当权派,提倡儒家神权论,走上了鼓吹神学唯心主义的道路。
以鼓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唯心主义目的论为核心的今文经学,成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2)魏晋时期,经过汉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新起的门阀世族大肆宣扬起虚无主义和愚民哲学,建立了唯心主义的玄学体系,为士族的腐朽生活作辩护。
绪论一、原始社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萌芽1.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
2.唯心主义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3.唯物主义萌芽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
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立。
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2.奴隶制社会阶级矛盾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
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
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
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和尖锐。
3.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
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作“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
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经常利用“天罚”来威吓人民,假托神意来迫使奴隶等去从事战争、耕作和贡纳财物。
第5章墨子
一、社会政治思想
1.“兼爱”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
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
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
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
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
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
(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2)孔子提倡举贤才,“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主张尚贤,要求“官无常贵,而
民无终贱”,反对孔子以维护世袭宗法等级制度为目的的举贤才。
(3)孔子以继承制礼作乐的周公自任,维护周代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主张强本节用,反对周代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
8.评价
墨子代表了当时劳动小生产者的政治要求,希望为劳动小生产者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以保护其经济利益。
他所提倡的兼爱也是一种“人类之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大动乱的时代,起着调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二、经验论的认识论
1.“三表”法
墨子在辩论中提出衡量一种学说的是非的标准,这就是“三表”法:
(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
同时,墨子还主张注重直接经验。
(2)“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
他的直接经验并不是指个别人的经验,因为个别人的经验容易夹杂主观的成分,而是指“百姓”“众人”即多数人的经验。
这个标准是最主要的,因而是墨子的经验论的最根本的观点。
(3)“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注意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这是其认识论上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但他也是主张重视动机的,提倡从志(动机)与功(效果)的统一去观察行动,因此效果并不局限于立竿见影的眼前利益。
2.墨子与孔子认识论的差异
(1)孔子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这种人就是圣人,圣人天生具有与众不同的神奇视听能力;墨子则肯定一切知识来自“耳目之实”的闻见,强调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贤良圣智起着决定的作用。
(2)墨子运用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直接反对孔子“以命为有”的命定论。
强调在经验中不能看见或听到命的具体表现,就不能肯定命的存在。
3.“类”的概念
墨子首先提出了“类”的概念。
这个“类”是后期墨家所进一步分析的类名,即类的概念。
墨子提出了类名的存在和重要性,并在“名”和“实”或“取”的关系中,强调“实”是第一性的,要根据“实”来定“名”。
4.“故”的概念
墨子还提出“故”的概念:“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
”这就是说,一件事情的取舍和是非,总是可以找到原因或理由(“故”)的。
他又提出推理是从已知推到未知,从明显的表面看到隐晦的内部:“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
5.评价
墨子以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朴素的经验论。
墨子认为感性闻见的经验是最基本的,但他并不完全否认任何抽象的概念或认识的存在和重要性。
他把感性认识作为一切抽象的概念或认识的来源,并通过感性认识来检验。
正是墨子首先自觉地对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后为后期墨家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逻辑
学说,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具有独特的成就的。
三、宗教思想
1.“天志”
墨子的天基本上继承了过去宗教思想中关于上帝的品性,认为主宰一切的是有意志的天,天对于人间的长幼贵贱没有偏心,一律赏善罚暴,天志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天志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特别是要求贵不傲贱、强不凌弱。
墨子把天志制裁的重点放在对天子的言行上,认为天子违背天志,也要“得天之罚”,叫作“天贼”。
2.“明鬼”
墨子肯定鬼神的存在,“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他认为鬼神也是无所不知,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3.“非命”
墨子虽然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但也提倡“非命”,坚决反对命定论。
他认为人民的贫富、国家的治乱,都决定于力而不决定于命,主张命定论的人实际上是企图推翻一切道德的原则,“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
4.墨子尊天事鬼的影响
(1)一方面,墨子以鬼神作为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具体保证,希望上天能限制贵族的特权,对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统治者,都能根据庶民的利益,实行公平的赏罚,否认人的贵
贱智愚由生来就具有的命运决定而不可改变。
他对传统的以天命为中心的宗教思想有所修正,反映了劳动生产者从事生产劳动以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的要求。
(2)另一方面,墨子肯定上天主宰一切,多方面证明鬼神的存在,天子为天所命,代天治民,为下民设立等级森严的统治者,因而这种等级制度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人们对一切剥削和压迫,只能虔诚地祭祀上天和鬼神,并借上天和鬼神的威力,祈求和说服各级统治者保护他们的利益。
墨子没有脱离以天命为中心的宗教思想,具体肯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麻痹劳动人民的斗志,有利于贵族的剥削和统治者的专制压迫。
这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的一些落后面,在当时的思想斗争中起着消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