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83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保留灌肠法肛滴法操作规范流程一、操作准备1.准备好所需中药:根据医师的建议选择适合的中药材,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配药。
2.准备好各种器具:包括灌肠袋、管子、灌肠头、保险套、手套、棉签等。
3.准备好洁净的操作场所: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整齐,没有杂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二、操作步骤1.手部卫生:佩戴手套,洗手并进行消毒。
2.准备灌肠袋:将灌肠袋洗净并进行消毒,然后安装好灌肠袋。
3.准备中药溶液:将配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用文火煎熬30分钟,过滤掉渣滓,将药液倒入灌肠袋中。
4.身体准备:将身体置于左侧卧位,膝胸位,或取仰卧位,根据需要。
患者可以躺在床上或者铺垫干净的纸巾或毛巾,以免弄脏床单或被单。
应以患者自身感受舒适为宜。
5.灌肠前准备:涂抹保险套和灌肠头,用温水或消毒液清洗患者肛门周围。
6.灌肠:将灌肠头涂抹润滑剂,将一端插入患者肛门,将灌肠袋举高,打开阀门,尽量将药液流入患者的肠道中。
7.定时灌输:根据医师的要求,灌输中药溶液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8.完成灌肠:当灌肠袋的药液流尽时,关闭阀门,轻轻拔出灌肠头。
9.患者要保持平躺姿势,保持10分钟左右,使药液尽量保留在体内。
当患者感到大便或排气的冲动时,可以允许排泄。
三、操作后处理1.移除灌肠器具:将使用过的灌肠袋、管子等进行处理,可以进行清洁消毒保存或丢弃。
2.清洗和消毒:将使用过的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3.记录和观察:将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患者的体验和观察到的症状,以便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和肛滴法的操作规范流程,注意要根据医师的指导进行操作,保持操作过程的清洁,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姿势,注意维持较短时间的保留,适当休息和排泄。
保留灌肠是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要点,具体如下:
1、动作轻柔:在注射灌肠剂的时候,灌肠剂从肛管由肛门进入时要缓慢、轻柔地往里推进。
当肛管进入到一定程度进不去时,前方被肠黏膜遮挡住,此时不能暴力地推进肛管,一定要往后退。
退1-2cm肛管以后,肛管头部受到直肠内自然压力的推压,自然会向直肠的中心空虚处移动,这时再推进肛管,也就是肛管的置入需要反复进进退退的状态,直到达到大概12cm的长度。
这个时候将灌肠液缓慢地推进到直肠内,1-3分钟之内推进完,保留1-2分钟,再缓慢地将肛管拔出肛门。
这个过程一定要缓慢,不能快速拔出,否则可能会有灌肠液沿着肛管漏出;
2、控制容量:直肠大概能够容纳50-200ml的液体,每个人有差异,通常需要灌50-70ml的液体保留在直肠内,有些人可能会容纳更多的液体。
也有一部分人容纳不了70ml,灌完后必须马上排出,此种情况下,下次再灌肠就要减少灌肠液,逐渐摸索出患者能够容纳的容量。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大量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保留灌肠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排便困难、便秘或其他消化系统的问题。
以下是大量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1. 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你拥有所有必需的设备和材料,包括灌肠袋、约1至2升的温水、灌肠插管、润滑剂、防过敏药物(如果需要)、铺盖和毛巾等。
- 将灌肠袋悬挂到合适的高度,通常是约45-60厘米高。
- 打开灌肠袋的流量控制装置,确保水能顺利流出。
2. 准备身体:- 在进行灌肠前,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选择一个私密的、舒适的环境。
- 在操作前,先排空膀胱,以避免灌肠时不必要的不适感。
- 将尿液收集器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便收集尿液。
3. 灌肠插管:- 穿戴一次性手套,并使用洗手液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 涂抹适量的润滑剂到插管的尖端。
- 缓慢而小心地将插管插入肛门,尽量直插并避免刺激肠道。
如果遇到阻力,可以尝试稍微旋转插管来帮助插入。
- 使用灌肠袋中的流量控制装置,将温水缓慢地注入肠道中。
4. 灌肠过程:- 缓慢地打开灌肠袋的流量控制装置,以允许温水缓慢流入肠道中。
如果感到不适或疼痛,要立即停止注入,并调整流量控制装置以减缓注入速度。
- 在注入过程中,尽量保持放松和呼吸均匀,以减少不适感。
- 保持灌肠液在肠道中的一段时间,以便肠壁吸收水分和软化粪便。
- 如果需要,可以更换灌肠袋中的温水,继续注入直到达到预定的容量。
5. 排空灌肠:- 当灌肠液已经在肠道保留足够的时间后,缓慢地将插管从肛门中取出。
- 就近就便的地方,将盆或马桶放置在位置便于排便,并就坐准备排便。
- 缓慢地将灌肠液排空,应该注意保持一段时间的放松以排除全部灌肠液。
- 让肠道彻底排空后,使用温水清洗肛门,用毛巾擦干。
需要注意的是,保留灌肠是一项医疗操作,建议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
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并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调整灌肠液的量和温度等参数。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说明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中医药治疗便秘、痔疮、内外痔等肠道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采用中药煎汁灌肠的方式,通过肛门输入中药汁液,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直肠和结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
下面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具体操作说明。
一、操作前的准备1. 灌肠器:选用容积200-300ml的橡胶灌肠器或塑料灌肠器。
2.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相应的中药配方。
一般选用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止血生肌等功效的中药。
3. 药材:用于制作中药汁液的药材一般是指草药,可以选择麻黄、桂枝、大黄、芒硝、黄连、生地黄、金银花等。
4. 器具:煮药的瓦斯炉、煮药的不锈钢中火锅、布袋、口罩等。
5. 卫生用品:医用酒精、湿纸巾、手套等。
二、制作中药汁液1. 取干药30g左右,用清水洗净后,将其放入煮药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是水药比例为1:10,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汁液剩余1/3至1/5,约30-60分钟。
2. 煮制完毕后,用纱布或细布袋将中药渣过滤掉,获取中药汁液。
3. 将过滤好的中药汁液倒入灌肠器内,并注意灌肠器内的空气要挤出。
三、操作步骤1. 清洁:将手洗干净,并涂上医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将灌肠器和附件消毒后清洗干净,同时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2. 姿势:患者应取侧卧位,双腿自然弯曲,直肠会自行松弛,易于进行灌肠。
3. 插管:将已涂抹润滑油的灌肠器插入肛门,需慢慢插入,并同时推进灌肠器内的中药汁液,直到肠液进入直肠。
4. 保留:当中药灌入直肠时,让患者保持侧卧位,防止中药汁液流失,同时让患者尽可能地保持放松状态,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
推荐保留时间为10-15分钟。
5. 清洗:保留后将灌肠器轻轻拔出肛门,使用湿纸巾或温水清洁肛门区域,以免引起肛门感染。
四、注意事项1. 灌肠前应评估患者的肛门和肠道有无异常情况和感染,如有,应暂停操作,进行病因分析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大肠内注入中药水剂,让患者吸收中药的有效成分,从而治疗相关疾病。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中药和灌肠器具。
中药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在具体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
灌肠器具包括清洁灌肠器、废液桶、药液桶、自行车充气管、塑料膜等。
2.术前准备:患者需要清空大肠,可使用盐水灌肠或者是口服泻药来排便。
清空大肠后,患者需要取横卧的姿势,并将一个折叠起来的毛巾放在肚脐下面,用来保持一定的高度,便于注射中药。
3.进行灌肠:将清洁灌肠器连接到自行车充气管上,并放入热水中进行消毒,确认无菌后再进行注药。
首先将中药水剂倒入药液桶中,将药液桶与清洁灌肠器相连,在保证无泄漏的情况下,通过自行车充气管将药液注入患者的大肠内。
药液的温度应在37左右,注射药液的速度要缓慢,大约是1-2秒钟注射1毫升。
4.保留药液:将药液注入后,患者需要进行保留药液的操作,一般需要保留20-30分钟,这样可使中药成分更好地被吸收和渗透到大肠黏膜中。
当然,患者在保留药液的时候应该尽量放松全身,这样可使药液在肠道内更加顺畅,并且更容易被吸收。
5.排出废液:在保留药液时间结束后,患者需要将肛门里余留的药液排出体外。
此时,应使用废液桶接收排出的药液,排放的过程中要轻柔,并且尽量向上升起臀部,这样可让药液尽量排出而不会滞留在大肠中。
6.清理器具:在完成灌肠后,清理器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进行专业的清理和消毒。
清洁灌肠器和药液桶应该用肥皂和清水进行清洗,之后再用热水进行消毒。
综上所述,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进行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确定病情和体质,以便合理的选择中药,对于操作灌肠的细节也要格外注意,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保留灌肠的步骤操作方法保留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清除肠道,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或准备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以下是保留灌肠的步骤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a. 确保所有需要的灌肠器材和药物已准备齐全,如灌肠袋,皮肤消毒剂,润滑剂,灌肠管,开关等。
b. 将患者安置在侧卧位或趴卧位上,确保患者的隐私和舒适。
2. 清洁患者肛门a. 使用温水和肥皂以及柔软的毛巾或棉球,仔细清洁患者的肛门区域。
确保移除所有污物和残留物,以避免感染和不适感。
3. 准备灌肠袋a. 取出灌肠袋,并确保灌肠袋内无气泡。
让灌肠袋中完全注满准备好的灌肠液。
4. 准备灌肠管a. 在灌肠管的一端涂抹润滑剂,以方便灌肠管的插入。
b. 轻轻将灌肠管插入患者的肛门,并慢慢推进到肠道中。
如果遇到阻力,可停下来,并轻轻旋转灌肠管,以帮助它顺利通过。
5. 开始灌肠a. 小心打开灌肠袋的开关,让灌肠液缓慢进入患者的肠道。
注意控制液体的流速,避免过于快速或过于缓慢。
b. 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感受到肠道内液体的充盈感。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或痛感,应立即停止灌肠。
6. 持续灌肠a. 灌肠液进入患者的肠道后,用手轻轻按压患者的腹部,有助于促进灌肠液在肠道中的分布。
b. 根据医嘱和患者的需要,持续灌肠一段时间。
通常灌肠时间为15到30分钟。
7. 排空灌肠液a. 等待一段时间后,患者内部可能会出现排便或排气感觉。
患者应被告知允许灌肠液和排便残留物排出。
也可以使用置肛管帮助患者排空肠道。
8. 清洁和整理a. 完成灌肠后,使用温水和肥皂再次清洁患者的肛门区域,以确保清除灌肠液和残余物。
b. 将灌肠器材进行清洁消毒,并妥善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保留灌肠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医嘱进行,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适症状的变化。
如出现异常情况或患者不适,应及时停止灌肠并寻求医生的指导。
此外,由于灌肠操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操作安全和效果。
小量保留灌肠操作方法小量保留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操作,多用于治疗肠道症状或康复期患者。
它通过将特定液体或药物通过灌肠管注入直肠,帮助患者排便、清洁肠道或吸收药物。
以下是小量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1.准备工作在进行小量保留灌肠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准备所需物品,包括盆、温水、灌肠袋、灌肠管、润滑剂、床罩、手套和纸巾等。
其次,清洗双手,穿戴好手套,确保操作的卫生安全。
2.选择灌肠液体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灌肠液体。
常见的灌肠液体包括温开水、生理盐水、洗肠液等。
温开水是最常用的选择,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便秘或便血,也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液体。
3.准备灌肠袋和管子将灌肠袋中的液体排空,然后用温水清洗袋子和管子。
确保袋子和管子的清洁卫生。
然后用准备好的润滑剂涂抹管子的末端,以便更轻松地插入直肠。
4.选择合适的位置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行灌肠操作。
可以选择患者躺卧或侧卧的姿势。
如果患者能够自行控制排便,可以让他坐在座便器上进行灌肠。
5.保护床上用品在操作之前,在床上放置好防水垫或床罩,以防止灌肠液体的渗漏。
6.插入灌肠管将润滑好的灌肠管缓慢地插入患者的直肠。
要注意插入的角度,一般为朝向肚脐方向。
插入时要缓慢而轻柔,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并避免损伤。
7.注入灌肠液体将准备好的灌肠袋悬挂在患者适合的高度,并打开插入管子的活塞。
缓慢注入灌肠液体,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舒适感调整注入速度和流量。
8.保持液体在直肠中在液体全部注入后,用手轻轻按住患者的肛门,以保持液体在直肠中。
根据情况,灌肠液体可以在直肠内保持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9.排出灌肠液体在保持一定时间后,患者会感到排便的欲望。
这时可以允许患者排便,并在防水垫或床罩上进行。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要,可能需要多次排便。
10.清洗和消毒在小量保留灌肠操作结束后,要将使用过的灌肠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将袋子和管子用温水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消毒。
小量保留灌肠是一项需要谨慎操作的护理技术,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
中药保留灌肠的操作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清洁肠道、排毒、改善肠道功能和调节身体健康等目的。
下面是中药保留灌肠的一般操作方法:材料准备:1. 中药粉剂: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合的中药粉剂,并确保它是经过中药师配方的。
2. 保留灌肠袋:从药店购买一只专用于保留灌肠的袋子,并确保其清洁无菌。
3. 温水:用温水来调配中药粉剂。
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 用温水清洗保留灌肠袋,确保其清洁无菌。
可以使用温和的肥皂或洁净剂。
- 将中药粉剂按照中药师的建议量取出。
2. 加药:- 把中药粉剂倒入保留灌肠袋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
按照中药师的指示,店内中药粉剂和水的比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 用手轻轻搅拌保留灌肠袋,使中药粉剂和温水充分混合。
3. 就位:- 躺在一个平坦而且容易清洁的表面上,比如浴缸或者铺有坚固防水的床单的地板。
4. 插入保留灌肠袋:- 把保留灌肠袋贴近肛门,缓慢地将其插入直肠。
可以使用一些润滑剂来减少不适感。
5. 中药阶段:- 温缓地同时注入中药粉剂和温水。
如果有任何不适感,应该停止灌肠过程,并通过与中药师沟通解决问题。
- 中药粉剂的量根据需要和个人体能来确定,并可在中药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
6. 保持时间:- 中药灌肠结束后,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中药在肠道内起作用。
一般来说,至少保持20分钟,以便中药被充分吸收。
7. 排泄:- 等待一段时间,使保留灌肠袋的液体排出体外。
可以到卫生间或合适的排泄容器进行排泄。
排泄后,将袋子从肛门中移出。
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指导,根据个人情况和需求进行操作。
同时,注意保持消毒和卫生,以避免感染。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请及时就医。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中药材保留灌肠法这类治疗办法有很多种多样叫法,有些人适用应用这类方法医治,可是有些人持抵制的心态,觉得这类治疗办法会毁坏病人孱弱的肠胃作用,可是不管大伙儿适用或是抵制,这类治疗办法全是有其存有的使用价值的,下边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中药材保留灌肠法实际操作基本及常见问题。
一、中药材保留灌肠法中药材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口灌进,保存在十二指肠或乙状结肠内,根据肠粘膜洗手消毒,做到医治疾患之目地的一种方式.此方法适用慢性结肠炎、漫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漫性痢疾等病症.二、提前准备仪表盘:衣着干净整洁,配戴工作牌,洗手消毒,佩戴口罩. 用物:医治盘,清洁灌肠筒或液体输送管,水温计,弯盘,肛管,沙布,石蜡油,棉球,止血带,防水夹,输液架,硫化橡胶单,医治巾或手帕纸,汤药,医治本.三、操作流程齐备用物,携至床旁,表明目地,获得相互配合,嘱患者排二便,挡住患者.灌肠液去渣,溫度适合.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为宜. 去孕妇左侧睡,松掉衣服裤子,将裤脱至大腿根部上二分之一处,析曲屈. 臀下要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硫化橡胶单及医治巾或手帕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二百ml,倒进清洁灌肠筒内. 将清洁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位离肛门口四十到五十公分。
弯盘放置臀缘,润化肛门口前端开发. 排气管,夹持水夹.右手分离屁股,左手持肛管插进.稍停一会儿固定不动. 松防水夹. 滴进润肠,调节滴数.了解患者对药水滴进的反映. 药液体完后,用止血钳夹持肛管慢慢拔出来,置弯盘里.分离出来肛管,用手帕纸轻轻地轻按肛门口. 嘱患者平躺一小时. 梳理床企业,清除用物. 洗手消毒. 纪录灌肠液量,滴进全过程、時间,患者反映并签字.四、中药材保留灌肠法的禁忌肛门口、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等手术治疗或大便失禁的患者. 下消化道出血者、怀孕女性等。
灌肠技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灌肠分为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不保留观察又分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和小量不保留灌肠法;
一、保留灌肠法
1、目的:
1将药物自肛门灌入,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2用于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2、注意事项:
1根据灌肠目的和病变部位,采用合适的卧位;
2肠道疾病患者在晚间睡眠前灌入药液为宜;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及大便失禁不宜做保留灌肠;
3灌肠前应将药液摇匀;
二、不保留灌肠
一大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
1为手术、分娩或者检查的患者进行肠道准备;
2刺激患者肠蠕动、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
3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2、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保暖,防止受凉;
2掌握好灌肠液的量、温度、浓度、流速和压力;
3对急腹症、妊娠早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止灌肠;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ml,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
4对患者进行降温灌肠,灌肠后保留30min后再排便,排便后30min测量体温;
二小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
1排除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
2为腹部或盆腔手术后患者及老、幼患者解除腹胀和便秘;
2、注意事项: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消化科专科操作示教流程---保留灌肠
【目的及适应症】
1.镇静、催眠,用于高热、失眠等症。
2.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症。
3.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
4.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操作程序】
一、评估:
1.病人评估:
核对病人信息(床号、姓名、腕带),评估患者病情、排便情况、合作程度、自理能力,解释操作目的,并嘱咐患者先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
2.环境评估:
环境温度适宜,关闭门窗,必要时屏风遮挡
二、准备:
1.护士准备:
着装整齐,仪表xx,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备:50ml注射器、量杯(内盛配制好的灌肠液100-200ml)、肛管、弯盘、治疗碗(内盛温开水约20-50ml)、卫生纸、石蜡油、棉签、一次性看护垫、水温计、便盆、屏风、手套、小软枕。
3.病人准备:
缓解紧张情绪;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作不保留灌肠。
4.环境准备:
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屏风遮挡。
三、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
2.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裤脱至膝部,双膝曲屈,臀部移至床沿,抬高臀部10cm,铺看护垫,弯盘置于臀下。
3.测药液温度,注射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左手用卫生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肛门内15-20c(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插入18-25cm)。
4.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过
30cm。
5.药液灌毕,反折肛管,分离注射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6.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式灌入法则
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7.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嘱病人屈膝,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看护垫,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8.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9.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病签名。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一般视病
情而定。
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两者应采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2、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吸收,
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必要时先作不保留灌肠。
3、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4、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
减少活动。
5、灌肠液应温度适宜:
一般为39℃~41℃。
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调整。
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38℃~40℃之间为宜。
老年人药温宜偏高。
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6、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保留灌肠。
7、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及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8、按照院感要求处理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