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各地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2020各地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1.(2020·贵州黔西南)阅读下文,回答15—17题。(10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飞”字搪塞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所以,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古人的。

(节选自《梁衡杂文集》,九州出版社2017年1月版,有改动)15.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①提供经验,吸引人们阅读。②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③统领全文,让全篇围绕标题说理。

【解答】本题考查议论文标题的作用。本篇议论文的题目“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结合文章论述内容看,题目直接点明文章的观点,整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题目进行,所以该题目既“开门见山,亮观点”,还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另外,这个题目是作者写作经验的表达,给读者以读书和写作的启迪,所以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分条梳理以上的分析,答题即可。

16.本文重在论事理,却又在第三段用了不少文字叙述“娘子关看瀑布”的经历。其用意何在?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案】作者意在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少时”积累的重要性,“贮存”干柴,有火种,就会燃烧。具体可信,更有说服力。

【解答】本题考查议论文事实论据的作用。在第三段中,作者选用“娘子关看瀑布”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前面所说的“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的分论点。为了突出分论点,作者还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结合比喻论证部分,确定“娘子关看瀑布”的经历,犹如“贮存”干柴,可以在“少时”很好地积累知识。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证明分论点,便显得“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结合以上分析,梳理答题即可。

17.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反思自己,谈谈你从本文哪些地方得到了启发?(4分)

【答案】可选之点如:①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

②少年儿童时先背诵记忆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③只有积累了前人的东西,才能进一步创新。④只有肚里装有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示例:长期以来,满足于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上用心不够,一到写作,搜肠刮肚,无“油水”可榨,干瘪瘪味同嚼蜡。读本文后,决心重视经典诗文的背诵积累,没做要求的精妙之处也要努力熟读成诵。抓住自己“长于记忆”的最佳时机去积累,努力提升写作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及主旨的把握。这篇文章是名家的经验之谈,通篇都是与提高写作水平有关的干货,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启发的,如:“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只有肚里装有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方圆自如,为其所用”“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等,任选其一,结合自身经历,谈出感悟即可。

2.(2020·新疆建设兵团)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12分)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

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

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

⑦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工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廷续性的基础。

(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4.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

B.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C.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

D.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表述不正确,这里的“中原文化”应为中国文化。故选A。

15.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B.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C.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

D.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由原文“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可见,本项“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表述错误。故选B。

16.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

B.第③段中运用举例论证,用《史记?匈奴列传》的材料证明“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这一观点。

C.第⑥段中引用“四夷传”中夷夏同源的观点来证明中国人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文化的交流融合。

D.本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谨准确,朴素平实,既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给人文化的厚重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有误,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内在的紧密性强,而不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

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故选A。

3.(2020·浙江台州)非文学作品阅读(11分)

阅读的层次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①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不管是哪一种名称,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之所以喜欢“基础阅读”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②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①”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去弄清楚这些字。只有当我们完全明白每个字的意思之后,我们才能试着去了解,努力去体会这些字到底要说的是什么。

③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④这个层次的阅读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称呼,譬如略读或预读。我们并不是说略读就是随便或随意浏览一本书。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

⑤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上,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这笔交易通常是很划得来的。

⑥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②”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⑦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你都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⑧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⑨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

⑩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来形容,如比较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全新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主题阅读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规则也并不广为人知。虽然如此,主题阅读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就是因为你会获益良多,所以绝对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节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基础阅读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一个人能熟练进行基础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状态。

B.检视阅读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C.分析阅读比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更复杂、更系统化。若只为消遣,完全不必用到分析阅读。

D.主题阅读虽然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阅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B项根据第③段“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和第⑧段“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可知表述错误。故选B。

12.将下列两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空格处,并说明理由。(4分)

A.这本书在谈什么?

B.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B ②A 理由:示例一:文章第②段写“基础阅读”,“基础阅读”就是明白每个字的意思,然后试着去了解这个句子到底说的是什么,所以①处填B;第⑥段写“检视阅读”,“检视阅读”就是表面上去观察这本书,获得这本书表象上教给我们的一切,所以②处填A。示例二:B句与第②段后面部分“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去并定这些字”“努力去体会这些字到底要说的是什么”相照应,所以①处填B;A句与第⑥段后面部分“这本书的架构如何?”“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相照应,所以②处填A。

【解析】本题考查选填句子。解答时可以从内容或者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解答,横线①处所在的第②段阐述的是基础阅读,而基础阅读“要做的努力就是去弄清楚这些字”“努力去体会这些字到底要说的是什么”,从而“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即完成字—词—句的理解,故选B“这个句子在说什么”;横线②处所在的第⑥段阐述的是检视阅读,而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选项A“这本书在谈什么”更符合检视阅读的要求。

从结构上解答:根据第①处横线后的“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去弄清楚这些字。只有当我们完全明白每个字的意思之后,我们才能试着去了解,努力去体会这些字到底要说的是什么”可知,应选与之照应的选项B“这个句子在说什么”;根据横线②处后的句子“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可以确定,横线②处应选与之照应的A“这本书在谈什么”。

13.某中学语文老师布置了暑期阅读任务:“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探究‘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请你结合本文内容,阐述完成此任务需要运用的阅读层次。(4分)

【答案】完成这个任务要分别读完两本书,这是运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了解两本书的内容;然后带着阅读任务,对每本书进行全盘完整的阅读,并进行咀嚼消化,这是运用分析阅读;最后就“‘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这个主题对两本书进行分析比较,这是运用到主题阅读。【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文本介绍的四种阅读层次的不同要求和应用阶段。基础阅读是最基本的阅读层次,也是阅读的第一层次,通过基础阅读,可以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检视阅读则是阅读的第二阶段,即通过略读整体上把握了文本的内容、结构。分析阅读是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对读物进行咀嚼消化。主题阅读又叫比较阅读,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红星照

耀中国》为例探究‘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即是一次主题阅读,但在此之前前三个阅读阶段则是必须经历的。其中阅读了解内容是通过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而后在进行分析阅读时,则要带着阅读任务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每本书进行细致阅读,最后就“‘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的主题对两本书进行主题阅读(比较阅读)。据此概括即可。

4.(2020·四川德阳)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

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 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

B. 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

C. “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D. 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文本论点的考查。A项,从文中第③段的“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表述,与A观点一致;B项,从文中第⑤段“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表述中,与B观点一致;C项,根据第⑦段“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可知C项正确。D项,根据⑧段内容可知,齐国的轮扁“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读书方法相符。D项理解为“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法过于片面。因此选D。

8.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第①段例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表明写作本文有极强的针对性。

B. 选文第⑤段紧扣第④段,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强调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运用,更要用得灵活。

C. 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所以,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

D. 作为论述类文本,选文最大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所选四个例子精要贴切,角度各不相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C项,文中四个部分不可以颠倒顺序。四则引文角度各不相同。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读书要“去其糟粕”。四个部分先论述了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因此顺序不可以颠倒。因此选C。

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

B. 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

C. 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

D. “我觉得……”“我想……”“我们观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A项,本文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因此选A。

5.(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第25-28题。(共9分)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白己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围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2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答案】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议论文主要观点常出现的位置和特点。议论文的观点,一般应当是一个表态度的陈述句。一般是文章的标题,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需要概括整合分论点。然后结合本文,看文章的标题“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是一个陈述性句子,文章又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由此可以知道本题的答案。

26.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2 分)

【答案】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论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了分论点的特点和寻找方法,议论文的分论点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心论点,多是各段的段首或段尾句。本文中②段首句“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③段首句“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

平和”,④段首句“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⑤段首句“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都是各段的论点,从不同方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因此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27.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 分)

【答案】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阅读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由“读《诗经》……”和“读《庄子》……”可判断是举例论证,由“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一句,可判断运用了比喻论证。作用的分析要说明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第③段的分论点“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画线句在此段,自然也证明了这一分论点,而分论点有证明中心论点“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的作用,由此可知答案。

28.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2分)

【答案】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百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书为伴,真是人生幸事。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解答要依据文中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收获,同时要注意“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的要求。本题,观点是“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分论点是“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等,结合自己的实际,如阅读名著,谈任一方面的收获,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6.(2020·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②)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④)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①前面将的是怀疑的作用。后面“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论述的是思想上的懒惰,而索要填写的句子是怀疑与问题的联系,很显然放在①处不当。②前面讲的是思想上的懒惰,后面讲的是发问、求解与学问的关系。和题干中的话一致,是对题干中话的进一步论述,所以应该放到②处;③的前面阐述的怀疑与哲学的关系,后面写的是一切学问家都应该采取怀疑的态度,前后讲的都是怀疑,没有提到发问,放在这里不当。④的前后也是

在阐释怀疑的作用,没有提到发问和解答,因此排除,所以本题选B。

8.选文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是为了论证()

A.大的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要具有怀疑精神,就-定会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选段的中心论点是开头的句子:“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接下来,通对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证明这个观点,因此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是作为事实和道理论据,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故本题选C。

9.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据的辨析。选段的中心论点是开头的句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A.中“挑战地心说”,很显然和怀疑有关;C中“疑者……”D中的“……今天的怀疑”都和怀疑有关。B 项中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的事例,论述的不是“怀疑”,而是“格物”,因此不能作为选文论据,本题选B。A像

10.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说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评判、辩论、修正、创新等五步。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既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正反对照,拓展深化了论述视野和深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从文中“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可以看出,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等五步。

7.(2020·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

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 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4.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故C项中“能够永久流传”的说法有误。故选C

5.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读书要“知其意”, 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读书要“知其意”, 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 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B项中“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的表述有误,和原文说法相反。故选B。

6.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故C项中“能得到客观的理”的表述有误。故选C。

8.(2020·四川达州)论述类文本阅读(11分)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宠、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追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类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凤凰涅槃般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于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挟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紛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目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囿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

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一观点的? ( 3分)

答案:文章首先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道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1分)再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1分)最后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首先应通读全文,将文章内容划定层次,再进行具体分析其论证思路。文章开头一段为引用事例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④段是从正面论述论点,第⑤段是从反面论述论点;最后第⑥段是总结,强调中心论点。然后,再将各部分内容进行概括,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文章的论证思路与过程即可。

20.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具体论证了“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合第③段的内容中的“例如”一词,可知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再结合举例之前的观点,分析以《红楼梦》为例,目的是为了具体论证“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表述一下举例论证的作用,即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21.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一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昊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周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示例: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符合本文论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即“深触经典的灵魂”,再分析材料的内容是否与这一观点相符。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可以作为论据。材料二的内容,是论述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与本文的观点不一致,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22.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3分)

答案示例:我们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文字够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使我们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的文化语境里,不至被裹挟。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谈看法时,一定要围绕“阅读经典文学”来谈,可从阅读经典文学的作用、方法等方面来谈,做到观点正确鲜明,积极向上,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9.(2020·贵州毕节)论述类文本阅读(8分)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境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境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现在只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如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 一个“圆”,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节选自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 有删改)

12.文中四个划线句子都是问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分)

12.【答案】第一个是设问,后三个都是反问,反问句的答案就在问中;第一句引发思考,后三句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疑问句的作用。首先判断划线句属于疑问句的那种类型。如“这有什么意思呢?”下文即开始解释“还有哪些意思”,故此句属于设问句,文中的设问句往往起到一发思考的作用;再如“难道不会有几缕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三句,分别表达了“有几缕炊烟”“烟会曲折”“朝阳也是圆的”的意思,即答案就在文句中,属于否定的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综上,概括作答即可。

13.结合全文,理清作者论述思路,用简练文字填空。(2分)

13.【答案】(意近给分)示例:①驱遣想象②眼界扩大,感受愉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思路。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在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后,就对此句展开了分析,先说“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再说“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最后说“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故可在第①处填写“驱遣想象”第②处填写“眼界扩大,感受愉快”。

14.读者如何通过文字接近作者的感受,本文举例告诉读者什么道理?(3分)

14.【答案】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驱遣自己的想象,领会作者文字里的意境,扩大眼界,从而感受到审美的愉快。(意近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本中心论点。分析题干,题干要求我们从文中去搜集表述“透过文字接近作者的感受”的途径的信息并结合文本所列举的事实论据论证了怎样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例子之后,解释了这些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即作者的所见所闻,然后告诉我们要驱遣自己的想象,才能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的结果,进而“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最后到达“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的境界。概括作答即可。

10.(2020·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9分)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 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

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而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谈》, 有删改。)

19.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19. (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2)吸收“思想”(3)整理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细读全文,标题点出文章论题,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由此可知第(1)空的答案。“多读”在内容方面由④段第一句“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可知第(2)空答案应该在此处找。根据段落中的“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还有一种是学‘思路’”和表格中已经给出的部分,可知应该填写的是吸收“思想”;(3)空在“多写”部分,根据第⑤段“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可以知道(3)空就是概括“另一方面……”的内容:整理思路。

20.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2分)

20. 解除人们的误会,从反面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既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本段的论点“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来思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用的这些古诗文的观点是只要多读,慢慢就会写。然后分析其与论点的关系,即解除常用的名言给人们造成的误会,从反面证明论点。

21.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

21. 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故事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享受了读写的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拓展和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可知:一要“结合读书经历”,二要

谈多读多写的好处。可以具体指出读了哪些书,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多读多写自己有怎样的收获谈即可。

1.(2020·四川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共15分)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道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赋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拉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租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驾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心理,适得其反。(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答案】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这篇文章都是围绕粗俗的标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统领全篇,一般在标题、开头或结尾居多,它应当是一个表观点、态度的陈述句,本文的题目是一个表达了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而且文章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写的,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9.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

【答案】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粗俗标语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通读全文,然后从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作答,

文章第2、3段列举了粗俗的标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第2段中写粗俗的标语“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第3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

20.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案】比喻论证,把“不文明”比作“救世良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不能缓解疫情,进一步突出了文明标语的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论证方法的种类,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划线的句子“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把“不文明”比作“救世良药”,很显然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突出证明运用粗俗标语给人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证明文明用语的重要性。

21.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

修辞手法)(3分)

【答案】答案示例:(1)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防控疫情;(2)拒野味,不聚会,亲友情,网上叙,少出行,莫大意。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标题的拟写能力。要求防控疫情的标语要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比喻、拟人,也可以运用排比手法。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不跟文本中的内容重复,要体现科学防疫的方法和作用。

2.(2020·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采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