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陈窗曾德方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

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汽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汽车行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说:“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来源:新华网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 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年平均气温7.8—8.5℃。≥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无霜期155—172天。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 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日平均气温7.8—11.3℃,≥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农业人均耕地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

凤阳县树种调查报告

《花卉树木学》 树种调查规划 调查人:张学涛章亚赵睿邹百成朱洪泽赵洋朱亚军 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

凤阳县树种调查报告 1前言 树木如海,我国树种资源极其丰富,在已发现的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木本植物有8000多种。其中,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 树木多姿,如金钱松的叶,月季的花,代代的果,龙爪槐的干。名树古树更是绚丽多姿。如洛阳的牡丹,香港的紫荆花,黄山的迎客松,南京的雪松,北京的侧柏,上海的古银杏,河北的天下第一槐等。面对如此之多的树种资源,我们园林专业的同学,很有必要在弄清树种习性的基础上对树种进行分类规划,以便于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凤阳,作为帝王之乡,明皇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在树种规划方面更有着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平时,同学们苦于没有时间去实地调查,而借助于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同学们终于可以欣喜地触摸那古城墙下被岁月剥蚀的老树皮,和淮水滨畔的妖娆水柳! 这次实习,我们去了烈士陵园,机电学院,明城世家,皇城明居,体育馆进行了实地调查。城市树种调查与分析是城市绿化关键性的研究问题之一,也是研究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建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树木是构成园林绿地景观的主要材料,树种选择恰当,规划合理,是建设高质量,多功能,风格独特的城市园林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充分的树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树种规划才

是完善的,切合实际的才能避免树木生长不良,难以形成景观,即浪费时间又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对于树木的种类,分布,长势,病害等我们都作了认真调查。本着对本地乡土树种的提倡原则,对于生长态势不良或易生病虫害的树种进行了标注。对于色叶树种,常绿树种,早花树种,古树名木等的配植方式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经过本组人员的辛勤努力,终于在顶着炎炎烈日,挥汗捉袖中完成了树种调查规划文本。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限于我们的专业水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2概况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 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土地总面积292.43万亩。其中:耕地157.5万亩(承包耕地108万亩),宜林丘陵岗地58.4万亩(林地27.4万亩)。水域总面积37万亩,其中可养面积16.5万亩;山场资源丰富,天然草场面积23.5万亩。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

滁州市农业概况资料

滁州市农业概况 一、市情概况 1、空间概念 江淮之间、皖东地区、丘陵地带。国土面积 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10)。 2、地貌特征 “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城市和庄园”,600万亩山场、200万亩水面、1000万亩耕地、200万亩城市和乡村。 3、行政区划 天长、明光两市,定远、凤阳、来安、全椒四县和南谯、琅 琊两区,110个乡镇(办),1049个行政村。总人口450万人(占全省1/15),其中农村人口350万人。 4、交通网络 京沪、宁西、淮南和在建的京沪高速4条铁路,合宁、合徐、宁洛等5条高速公路及诸多国道、省道穿境而过,内河航道直通 长江、淮河。

5、经济态势 2009年,滁州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76.1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全省12.9%)。其中: 第一产增加值134.51亿元,增长 6.0%(全省5%); 第二产增加值262.08亿元,增长19.0%(全省16.8%); 第三产增加值179.59亿元,增长11.3%(全省11.1%); 财政收入68.3亿元,增长22.9%(全省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8元,同比增长9.1%(全省8.4%);农民人均纯收入5026元,同比增长10.6%(全省7.2%)。 6、人文经典 一帝(朱元璋)、一山(琅琊山)、一文(欧阳修的《醉翁 亭记》)、一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村(凤阳县的小 岗村)。 二、关于四大优势问题 1、区位优势未能显现。 滁州粮外销、钱外花、人外流,中心城市缺乏吸引力,优势 生产要素向周边城市分流逃逸。

2、资源优势未能凸显。 地上资源加工能力弱,地下资源加工还不深,很多资源没有变成资本,没有变成资金。 3、环境优势未能体现。 具有丰富的旅游人居资源,但规划滞后、投入不足、开发水平低、吸引力不强,多年来,绝大部分地方始终是原生态景观。 4、改革优势未能展现。 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至今尚未跨过富裕槛,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方式改革先试先行区的优势和影响力没有显现出来。 三、关于科学发展问题 滁州“十五”、“十一五”发展滞后,为目前留下来很大的发展空间。目标分两步走:一是近期努力实现“双超”(主要经济指标近期超全省平均增幅、五年超全省均量);二是中长期努力实现“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打造长三角地区的新港口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1、从建设“大滁城”入手,解决滁州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正是这些制约因素使得类似小岗这样的村庄在短时期以内,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其它集体化村庄的做法,试图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繁荣富裕。 关键词:小岗村集体经济精英人物领导班子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南街村、华西村等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的“功成名就”,学术界和政界主张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再一次高涨。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一呼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将此一问题做简单的普及和推广还是审慎抉择?此举实在关系中国未来村庄的走向和发展态势。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将之做简单化的推广。如果我们要将普通村庄置于集体村庄的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我们考察其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要考察一个村庄是否具备搞集体经济,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认真考虑。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的就是,是否存在一个魅力型的人物?因为一个魅力型的人物是大至民族国家建国与转型、小至一个村庄治理良善的至为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和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是否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也是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将发展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下去。包括将魅力型人物治村的各项主张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再次,我们必须考察村庄内部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村民——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的村民——对我们的党组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信任状况。没有他们的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永不绽开的花朵。为了详细说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以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一、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民族国家从殖民依附到独立自主、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发达,无论是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阶段,无不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精英集团的领导。虽然在民粹主义看来,这是典型的精英主义在作怪。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会对此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拒斥。或许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我们将我们的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在村落的研究上时,我们同样会发现,精英人物对于主导农村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在早期的村治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做了较好的分析和比较。小岗村能成为持续二十多年的明星村,原因无非就是当年所谓冒着杀头签协议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正是这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使得小岗村得以跻身于明星村之列。从精英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血书协议之所以能够签成,主要还是得益于18户农民敢于置生命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没有这18个农民精英的主导,恐怕“包产到户”这个新生儿不会那么快降落中国大地。小岗村当年的“英雄”如今怎样呢?记者肖波、杨玉华采写的文章《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的一个细节或许值得我们玩味。当记者发现关友江被人喊走时,才发现,“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一、市情基本概貌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麓,地处闽、浙、赣3省的结合部,与省内外17个县(市)毗邻,介于东经117°—119°,北纬26°39′—28°20′,俗称闽北。辖1区(延平)、4市(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5县(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共有44个乡、71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136个社区委员会、69个居民委员会、1632个村委会。2008年实有户籍总人口3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万人。 我市区位独特。为福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走廊,是建设海峡两岸繁荣带的重要延伸地区,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腹地,在对外农业合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境内交通便利。武夷山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27条,国际航线2条,已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并规划为海峡两岸“三通”的航空港之一;南平、武夷山海关边检口岸投入使用;鹰厦、外福和横南三条铁路贯穿境内7县(市、区),南连福、厦,北结浙、赣;205、316国道和南武路等省、市、县道,形成纵横交错公路网;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建成通车,从南平至省城福州只需2个半小时;南浦高速公路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并与衢州沪瑞高速公路相连,使我市通往杭州、金华、上海等地行程大大缩短。内河航运里程近600公里,500吨级轮船从市区可直抵福州马尾港。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

气候条件优越。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均气温17—19℃,无霜期250—280天,年降雨量1750—1900毫米,年日照1700—2000小时,年总积温6633℃,平均相对湿度79—82%。 土地资源丰富。闽北山多地广,全市土地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折合3945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其中丘陵山地3167万亩,占80.3%;耕地308.9万亩,占7.8%;水面及村庄、道路470万亩,占11.8%。大致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乡村人均拥有山地13.79亩、耕地1.34亩,均居全省首位。 水利条件较佳。境内溪河众多,水系发达,为闽江的发源地,有一江(闽江)二溪(富屯溪、建溪)贯流其中,集水面积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闽江、富屯溪、建溪、金溪、南浦溪、松溪和沙溪8条,50平方公里以上溪流176条。地表年径流量26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8834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力理论蕴藏量387万千瓦,可装机容量154.4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地方开发的水电站781座,装机总容量42万千瓦;境内的水口、沙溪口电站,装机170万千瓦,全市10县(市)都实现与华东和省电网并网。 生物种类繁多。据初步考察,有植物3000多种,已定名1800多种,其中野生饲料植物110多种,地衣、厥类360多种;食用菌、药用菌和真菌400多种。先后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和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 名胜风景独好。主要名胜风景区有武夷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区、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省全委会基础材料之八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30年前,当安徽省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曾经推动了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自己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又租出去。 两年前,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年终参与分红。 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 今年65岁的严金昌也接受了公司聘用。不仅如此,因为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号召力,他还被提升为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 ?我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严金昌说。

?年薪、土地租金,再加上年终分红,这可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年的收成也不会超过1000元。?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已达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 ?这是过去靠一家一户生产完全做不到的。随着合理、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小岗村正蓄势待发,迎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说。 30年前,也就是1978年11月,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一、市情基本概貌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麓,地处闽、浙、赣3省的结合部,与省内外17个县(市)毗邻,介于东经117°—119°,北纬26°39′—28°20′,俗称闽北。辖1区(延平)、4市(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5县(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共有44个乡、71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136个社区委员会、69个居民委员会、1632个村委会。2008年实有户籍总人口3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万人。 我市区位独特。为福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走廊,是建设海峡两岸繁荣带的重要延伸地区,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腹地,在对外农业合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境内交通便利。武夷山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27条,国际航线2条,已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并规划为海峡两岸“三通”的航空港之一;南平、武夷山海关边检口岸投入使用;鹰厦、外福和横南三条铁路贯穿境内7县(市、区),南连福、厦,北结浙、赣;205、316国道和南武路等省、市、县道,形成纵横交错公路网;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建成通车,从南平至省城福州只需2个半小时;南浦高速公路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并与衢州沪瑞高速公路相连,使我市通往杭州、金华、上海等地行程大大缩短。内河航运里程近600公里,500吨级轮船从市区可直抵福州马尾港。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

气候条件优越。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均气温17—19℃,无霜期250—280天,年降雨量1750—1900毫米,年日照1700—2000小时,年总积温6633℃,平均相对湿度79—82%。 土地资源丰富。闽北山多地广,全市土地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折合3945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其中丘陵山地3167万亩,占80.3%;耕地308.9万亩,占7.8%;水面及村庄、道路470万亩,占11.8%。大致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乡村人均拥有山地13.79亩、耕地1.34亩,均居全省首位。 水利条件较佳。境内溪河众多,水系发达,为闽江的发源地,有一江(闽江)二溪(富屯溪、建溪)贯流其中,集水面积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闽江、富屯溪、建溪、金溪、南浦溪、松溪和沙溪8条,50平方公里以上溪流176条。地表年径流量26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8834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力理论蕴藏量387万千瓦,可装机容量154.4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地方开发的水电站781座,装机总容量42万千瓦;境内的水口、沙溪口电站,装机170万千瓦,全市10县(市)都实现与华东和省电网并网。 生物种类繁多。据初步考察,有植物3000多种,已定名1800多种,其中野生饲料植物110多种,地衣、厥类360多种;食用菌、药用菌和真菌400多种。先后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和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 3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

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统计表

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统计表 填报说明 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八年七月

《农业产业化差不多情形统计表》 填报说明 为了解、把握和反映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差不多情形,为政府制定政策和打算,实施有效治理、调控、指导、服务提供决策依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和农业部关于进展农业产业化和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监督治理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报表制度。 本报表制度属于部门统计调查,是对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差不多情形的统计。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应按照本制度规定的统计范畴、运算方法、统计口径和填报内容,认真组织实施,按时填报。 本报表制度由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说明。 1、统计时段 《农业产业化差不多情形统计表》(以下简称《统计表》)中的所有数据,分别按以下四个时段填报:2007年1月1日~6月30日;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2008年1月1日~6月30日;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估量数)。 2、起报单位 《统计表》以县(市、区)为起报单位,基础数据由各类产业化组织填报,由各市汇总报我办。

3、属地填报 中央、省、市直属单位均由所在县(市、区)组织填报;各类开发区统一由原属地填报。 4、统计对象 包括与农民结成带动与被带动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龙头企业以2007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年交易额3000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组织章程,登记在册会员50人以上,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为统计对象。也称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5、流通企业收入 《统计表》中的流通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主营产品销售收入”填写“交易额”。 6、现价填报 《统计表》中有关数据均按现价进行填报。 7、数据符号 有小数点的数据,一律保留两位小数。除小数点外,数字间不加任何符号。如1000000,不能写成1,000,000。 8、计量单位 严格按照《统计表》中的计量单位进行统计。不得随意采纳其它计量单位;不能在数字后加汉字(如将10000填写成1万)。 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系指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并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70%以上。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 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以后的今天,沈浩用生命谱写小岗的辉煌,当小岗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小岗村人民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小岗村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就此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探究适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尽绵薄之力。 小岗村取得的辉煌成绩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穷落后的穷村。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拉开了小岗村的改革序幕,给身处于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小岗村人的努力下,当年的茅草棚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小洋房,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较大规模工业园,向我们展示着这三十年来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年签下“生死契约”的十八位代表之一的后代严美昌家的沧桑变化,是小岗村发展变化之缩影。“几年前我们家是种的是西瓜,要自己“推车”卖到凤阳去。现在条件好啦,我们每次去凤阳都是自己“开车”去了”。严老夫人笑着和我们说。我们在他们家的堂屋看到了一辆东风牌的四轮车,还有两辆摩托车,环视他们家的房子,也是相当的宽敞,生活水平可见一斑。严美昌告诉我们,他们家目前承包土地种植了六亩葡萄、十几亩水稻,年收入超过五万。这在我们大多数农村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可是严美昌却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他们是贫困户。这就是小岗村,走在改革和开放第一线的中国第一村。当所有人还在思考怎么走出贫困的低谷时,小岗的人们已经在奔小康了,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在小岗人民的努力,小岗村已经今非昔比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小岗村。 (一)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农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了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伊始,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 曾对小岗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深刻研究的专家王郁昭,在其所著《尊重农民的选择》中说,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体现了小岗村的人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的权利,这在全国都是进步的。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推广。当“大包干”在整个中国掀起了热潮时,我们的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实行土地出租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目前达到60%),出租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极大促进了土地合理使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城乡结合。以前的小岗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当今天把其周边的其余两个村并入其名下时,小岗村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了。小岗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岗村发展方式。近几年,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引进了一批投资者,如有名的GLG 高科技园区,就在小岗村落户,建成后一年产值将达到60亿。小岗村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其高科技园区GLG就是其发展布局中重要的项目,建成后的高科技园区将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模式,为小岗村及凤阳县带来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而小岗村也将逐步形成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工业小区集中发展。

乡镇农业农村基本情况简介

………镇农业农村基本情况简介………镇位于…….,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辖…….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万。XX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近几年全镇种植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业不断巩固壮大,农民合作化组织不断发展,品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种植业稳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产量。XXXX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亩,主要农作物以。。。。。。。。为主。当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亩,总产量。。。。。。。吨。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已将。。。。。。。。亩耕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配备优良完善的基础设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个,铺设地下节水管道。。。。。。万米,安装配套水泵。。。。。。。台、机井智能控制保护柜。。。。。。。。。套,提升了全镇现代农业水平。 二、养殖业走上了朝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之路 一是养殖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XXXX年全镇畜牧业产值。。。。。。。。万元,同比增长….%。XXXX年末存栏家禽。。。。。万只、生猪。。。。。。。万头、牛羊。。。。。。。头。当年出栏家禽。。。。。。万只、生猪。。。。。万头、牛羊。。。。。。。头,禽蛋产量。。。。。。吨。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推进畜禽养殖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朝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前进。XXXXX年全镇存栏千头以上猪场达到。。。。个,百头以上。。。。。。。个,规模种鸡孵化场。。。。。。。个,年出栏生猪。。。。。。。万头,家禽出笼。。。。。。。万只,禽蛋产量。。。。。。。吨。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有所增加,合作形式不断丰富,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镇共有农民合作组织。。。个,入社会员达到。。。。。。户。全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陈窗曾德方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播出稿) 编导蔡曜宜王俊 嘉宾:1、严俊昌 67岁,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 2、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 3、沈浩 2004年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村支书 4、关友江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任村委会副主任 一、开篇 1、大片头。 2、短片: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5月11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在《光明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此举被称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它昭示着一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来临。 (采访胡福明:谈1978年大背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这一年的12月18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由此拉开。 3、行进式出镜(《定格》摄制组的汽车开进凤阳县小岗村、村头牌坊) 主持人牌坊下出镜:《定格》的第一期,我们来到了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1978年是一个时代的新的起点,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这个曾经以花鼓闻名世界的地方,18户农民秘密按下手印,签下了一户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动无意间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4、定格画面:18颗红手印照片。压上字幕: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二、访谈 1、饥饿的前夜 主持人:此刻坐在我身边的两位就是30年前大包干的两位带头大哥——严俊昌先生和严宏昌先生,欢迎两位!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位置叫做“大包干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30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大包干,在我们的后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雕像,它记录了3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他们所做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今天呢,我知道两位带头大哥,你们的雕像都在里面,我想问一下俊昌大叔,哪个是你? 严俊昌:站着的、披着棉袄的那个。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像雕得怎么样? 严俊昌:还可以,有点像。 主持人:有点像。

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简介

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地情况简介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07年组织申报到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以来,得到自治区、自治州及霍城县两届援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清水河作为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建设工作一直紧锣密鼓的开展,霍城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署,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钱志福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费晓忠为副组长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清水核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清水镇政府办公大楼内,已安排4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 一、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园区采用“一园三区”建设模式,其中“清水河核心区”建在霍城县清水河镇;“察布查尔现代农业示范区”建在察布查尔县绰霍尔乡和南岸干渠新垦土地开发区内;“特克斯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在特克斯县草原畜牧区内。园区规划总规模为3552.1公顷,其中:清水河核心区为612.1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17.23%,该区包括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区(311.4公顷)、农林牧产品加工区(154.3公顷)和农牧产品仓储物流园(146.4公顷)三个示范区; 特克斯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为1360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38.29%,其中包括高效农区畜牧业示范区(666.7公顷)和高效草地畜牧业示范区(693.3公顷)两个示范区; 察布查尔高效林业示范区为1580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44.48%,该区包括新垦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1333.33公顷)和高效林业示范区(246.67公顷)两个示范区。

二、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面向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新疆农业科技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围绕伊犁河流域大规模水土资源开发,以下游引导上游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科技引领和产业带动,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引领伊犁河流域380万亩水土资源开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园区建设成为我国西部现代农业的科技示范基地和对中亚地区的科技展示的窗口,全面促进伊犁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园区建设的指导原则 伊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一是有利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二是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高提高各族农牧民收入和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四是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园区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园区建设立足于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大规模开发的科技需求,面向中亚市场,体现国家向西开放宏伟战略目标的实施,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引导园区优质农产品

吉林省农业基本情况

吉林省农业基本情况 吉林省是全国商品粮大省。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杂豆等优质农产品。多年来,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和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全省粮食总产已经达到550亿斤阶段性水平,最高年份达到568亿斤,是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省份。在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中,吉林省有11个县入选,其中排名在前10位的有6个县。依次为榆树市,公主岭市,农安县,梨树县,扶余县,德惠市,长岭县,前郭尔罗斯县,九台市,伊通县,舒兰市, 吉林省仅2012年秸秆产出量就约4000万吨,可收集资源量约3600万吨以上,玉米秸秆占84%。而且资源密度高、分布集中,在中部单位耕地面积产出量达10.87吨/公顷,排名全国第一。按照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3计算,全省每年可能源化利用秸秆总量约1200万吨,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但目前秸秆的有效利用率仅为20%左右,其余均被用作烧柴和在田间地头焚烧。 随着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的全面实施和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全省粮食产量和农作物秸秆将稳步增长,省能源局和有关科研单位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全省可收集秸秆资源量约达到3900万吨和4400万吨。 吉林省一次性能源短缺,尤其是煤炭。数据显示,2012年,吉林省煤炭储量26.24亿吨,仅占全国总量的0.3%,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超70%,自给率不足43%。预计到2015年,全省一次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2283万吨标准煤,自给率仅为48.5%,一次性能源短缺和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共有近百家成型燃料加工企业,但年加工转化秸秆仅有50万吨。

048、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为例

美好乡村规划建设的路径探索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2-2030)1为例 杨欣李霞王楠 摘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安徽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循序渐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小岗村村庄规划的实践,总结概括出以“五化”引领村庄规划的新思路,在村庄发展模式选择、景观风貌提升及公共设施配置等方面探索相关经验,以期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好乡村小岗村村庄规划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近几年来,安徽省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镇发展迅猛,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庄发展缺乏动力,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消失的威胁。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安徽省全省行政村由29745个减少到15539个;自然村由292107个减少到228763个2。农业要素依旧处于净流出状态,由于人口外流导致的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 2012年,安徽省完成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规划要求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总体目标,并在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及社会管理三方面提出了指导措施。 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无论就地理气候,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哪个方面来说,均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解决好小岗村转型发展、农民进一步增收及村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不仅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示范作用,而且对我国农村建设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该项目获安徽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村镇规划部分)暨优秀美好乡村规划设计一等奖。 2数据来源: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