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与“坏”的对应情况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2023考公行测资料-快速识别省考最常考的25种类比关系!近五年联考类比推理题中,对应关系是必考书点,出题量在2至6道,但是对应关系精细化的考点比较多,建议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加练习。
天为大家整理了常考的25种类比关系,考前抽空过一遍~1、近义关系/语义关系如何想到一般题干出现成语、俗语等词,或成语与词语同时出现时,优先考虑语义关系。
典型例子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河清海晏指的是黄河的水澄清,大海风平浪静,用以比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指的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二者为近义关系。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羔羊嘴乳和乌鸦反哺出自古训《增广贤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羔羊佩乳和乌鸦反哺都有感恩父母、奉养长辈的,二者为近义关系。
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指直献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打开天窗说亮话指直率而明白地讲出来,二者为近义关系。
2、反义关系/语义关系如何想到一般题干出观成语、俗语等词,或成语与词语同时出现时,优先考虑语义关系。
典型例子轻车熟路:人生地疏轻车熟路指车子轻便,道踏熟悉,比喻任务不重,又有经验,做起来容易;人生地疏指人事不熟,地方陌生,二者为反义关系。
前仆后继:贪生怕死前(个后继指的是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喂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贪生怕死指的是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二者为反义关系。
疏远:形影不离形影不离是像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与疏毫远构成反义关系。
3、比喻象征义/语义关系如何想到一般题干出现文言文、古诗等古文中的词,或出现一个具体事物与一个抽象事物,优先考虑比喻象征义。
典型例子优雅:天鹅天鹅象征着优雅,二者为比喻象征关系。
青衿:读书人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出自古训《增广贤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都有感恩父母、奉养长辈台思,二者为近义关系。
踢皮球:互相推诿“踢皮球”常用来形容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故踢皮球可以比喻“相互推诿”。
反义词辨析解析导言:反义词是指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通过使用反义词可以增加修辞效果和表达的准确性。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反义词进行辨析和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精准。
一、好与坏1. 好(好的)/坏(坏的)这是最常用的反义词之一。
好的意思是优秀、正面的,而坏则表示劣质、负面的。
例如:好心人、好习惯、好学生和坏消息、坏天气、坏人等。
在表达中,使用好的词语可以赞美和称赞,使用坏的词语则表示批评或贬低。
2.美(美的)/丑(丑的)美与丑是关于外表的反义词。
美指外貌或内涵上的美好,而丑则表示相反的特征。
常用的词组有美人、美食、美丽和丑陋、丑化、丑闻等。
在语言表达中,美被广泛用于赞美,而丑则用于批评或讽刺。
3.优秀(优秀的)/糟糕(糟糕的)这对反义词用于描述绩效、品质等。
优秀表示高水平、高品质,而糟糕则表示非常差劣。
例如:优秀作业、优秀球员、优秀领导和糟糕结果、糟糕服务、糟糕环境等。
在交流中,使用优秀的词语可以称赞和恭维,而糟糕则用于批评和指责。
二、爱与恨1. 爱(爱的)/恨(恨的)这对反义词用于描述情感、感情等。
爱表示喜欢、关心、热爱,而恨则表示厌恶、憎恶、讨厌。
常用的表达有爱圣诞、爱家人、爱友情和恨敌人、恨生活、恨阴雨等。
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这对反义词常被使用以表达情感和观点。
2.情人(情人的)/敌人(敌人的)情人和敌人是指对于个人的反义词,前者表示亲近、关系密切,后者表示敌意、欠缺友好。
常用表达有情人节、情人之间、情人眷恋和敌人集结、敌人国家、敌人阵营等。
在文学作品和情感表达中,这对反义词常被用来形容人际关系。
3.友善(友善的)/敌意(敌意的)友善和敌意是指对于关系或态度的反义词,前者表示友好、亲善,后者表示对立、仇恨。
常用的表达有友善待人、友善社会、友善相处和敌意满满、敌意对待、敌意言辞等。
在与他人交往和表达观点时,这对反义词被广泛使用。
结论:反义词的运用可以使文章表达更加精确、生动,增加了修辞效果。
病句修改中一面对两面句子的辨析病句修改中“一面对两面”句子的辨析病句修改中,前后是否对应的句子作为一种类型,常常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以下就两个方面作一分析。
(一)“一面对两面”的病句其中较为明显的病句,只要注意前后句子间关键词语即可。
例一.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例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例一和例二中,“有没有”与“成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成败”是不能完全对应的。
下面的句子较为复杂。
例三.你能否成就一番事业,不在于你分数的高低,而要看你较强的能力。
例四.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例三中,前两句是对的,“能否”与“较强的能力”不能搭配。
例四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能否”应领到“各行各业中去”,后句中“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则不能与“能否”搭配。
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和语意,判断所有句子的搭配是否都正确。
(二)两面相对的正确句子这类句子中的两面搭配是隐性的,常常被当成病句对待。
对句子的错误理解造成判断错误。
例五.这件事能否成功,取决于你的智慧和勇气。
例六.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的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
例七.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
以上三个例句,许多学生会把它们当成病句,实际上,例五“你的智慧和勇气”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或与之相反,这件事的成败与这两种情况相对应,所以正确。
例六中,“信誉”也包含两个方面意思,即“信誉的好坏”。
例七中“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也可以是两种情况,即“态度和做法”正确或相反。
这一类的句子,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为辨不清搭配。
如果能认真分析句子间的关系,辨别句子的隐含意义,这一问题应该较为容易解决。
得与失是好是坏讨论辨析人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在失去的同时,也往往会另有所得,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就能生活得更快乐。
生活中,人都是欢喜得,不欢喜失,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句话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所以《佛光菜根谭》说: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
有时候,失去了金银财宝,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
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债主,失去了道义之交、有情有义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
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础;刘备得卧龙、凤雏而有天下,可惜凤雏早逝,卧龙忠心为国,也能造就三国鼎立之势。
唐三藏玄奘大师得到窥基,而能将唯识宗大为发扬;惠能大师得到神会,而使南宗的大法弘传全国。
可见,只要正视人生的得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
那么,如何正视人生的得失呢?首先,对于得失,态度要坦然。
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
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
这种态度,比那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态度要开朗,比那种得不喜,失不忧的淡然态度要积极,要有热情。
因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计是不现实的。
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找到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得失观才是比较客观而又乐观的。
其次,对于得失,认识要分明。
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应失的。
谁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
当嗜取者取得不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正。
因此,当得者得之,当失者失之。
再次,对于得失,取舍要明智。
必须权衡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过程中把握准确,明白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
比如,为了熊掌,可以失去鱼;为了所热爱的事业,可以失去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可以失去诱人的金钱;为了科学与真理,可以失去利禄乃至生命。
两面性词语病句辨析题面面观两面性词语病句辨析题面面观句子中出现“能否、是否、优劣、好坏、成败、高低”等两面性词语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病句辨析题。
如2007年山东高考卷病句题的A项、2008年四川卷病句题的B项、2009年天津卷病句题的D项、2010年浙江卷病句题的A 项、2011年江西卷病句题的B项和2012安徽卷病句题的D项,等等(具体见下文)。
尽管许多人对此类病句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一些规律,但因为此类病句辨析题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仍让许多同学云里雾里。
为此,笔者总结分析了“两面性词语”病句辨析题的诸多类型及特点,希望能让大家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收获。
一、常规型【例1】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2007年山东卷高考题) 【析】“能否被刊用”是两面性词语,“没有抱太大希望”是一面性词语.所以本句犯了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是病句。
【例2】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发展、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2007年四川卷高考题)【析】“是否得到”是两面性词语,而“工作得失”也是两面性的,所以本句两面对两面,搭配得当,不是病句。
【例3】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运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2012安徽卷高考题)【析】“能否进行”是两面性词语,而“重要保证”是一面性词语,所以本句犯了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是病句。
【归纳】以上例子中词语的一面性与两面性的特征都很明显,所以我们只要找出它们,就能很轻松地辨析其是否为病句。
二、隐蔽型【例1】栖息地的缩减,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2010年浙江卷高考题) 【析】许多同学在辨析这个句子时,往往会认为是病句,因为句中“能否生存”是两面性词语,与之对应搭配的是“人类的实际行动”似乎是一面性词语,前后似乎犯了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
苏格拉底指出,人要行善,必要首先知善。
以理推之,人要祛恶,必也要公正客观的认识“恶”,只有清楚何谓恶,才能避免恶的发生。
本文旨在论述哲学、宗教等学科间对于恶概念的不同理解。
首先指出善恶是对事物效用性的价值判断。
其次指出从行为善到道德恶、从认识之恶到伦理之罪、从善与至善的二分最后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恩格斯关于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恶” 与“善”是一组对应概念,对两者的研究是伦理学主题问题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发展史就是一部历史发展史,善与恶的辩证发展构成了道德进化的原动力。
古往今来,中西哲学、宗教均对“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而“恶”具有多义性,我们对“恶”概念的认识亦不能局限于单一视角,正确认识理论与生活实践中恶的多义性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何谓恶。
一、恶与善、罪的原理辨析善与恶属于事物的效用性,是一个价值判断。
一般意义上的善恶具有主客体两种对象。
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其欲望、并符合其目的的事实属性,即是善。
反之,当客体阻碍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其欲望、并不符合主体目的的事实属性,既是恶。
如,面包可以满足饥饿者对食欲的需要,因此面包对他而言便是善的。
但同样是面包,对一个正在减肥的人而言,面包阻碍或无法满足减肥者对于瘦身的欲望,因此,面包对于减肥者而言谓之恶。
因此,一事物具有善恶的双面性,这里的关键是客体的事实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效用性。
或者说,客体的事实属性与主体的需要、欲望是善恶的基本存在结构。
可是,如果仅以此作为衡量善恶的依据我们显然无法对饥恶之人为果腹而进行偷盗的行为进行辩解。
这不仅是因为偷盗行为本身违反了法律,还因为它与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相冲突。
因此,善恶除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事实属性与主观需要之外,善与恶也包含在由行为而引起的道德善恶或行为正当与不正当。
道德善恶或行为正当与不正当乃是行为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
①凡符合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或目的的行为便是善的,违反之则为恶。
“好”与“坏”的对应情况辨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好"和"坏"看作是一组反义词。
在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好"有15个义项,而坏只有6个义项。
其中"好"在表示优秀的;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意思时与"坏"的缺点多的;使人不满意的意思是相对的。
例如: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好处---坏处;好话---坏话。
此时的"好"和"坏"是一种完全对应的关系。
那么是否"好"的所有义项都能在"坏"那里找到对应的一项呢?在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我们可以发现带"好"字的词条共有98个,而带"坏"字的词条只有17个。
由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好"和"坏"的构词能力是不同的,"好"的构词能力远远超过"坏",另一方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种差别时,会发现"好"存在着许多"坏"无法与之相对应的义项,下面就对"好"与"坏"的构词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具体原因进行探究。
一、"好"和"坏"构词能力的比较1.1 完全相同的用法主要体现在短语中,此时二者的语法结构相同,意义也完全对应① 在构成动补结构的短语中,"好"和"坏"的用法和词义完全对应。
此时多用于"~+形"、"~+副"或"动+~"的结构中。
如:好/坏:~得多、~得很、~极了、~得不得了、~得厉害、住得~、吃得~、弄~了、管理得~② 在构成定中结构的词和短语中,"好"和"坏"的用法和词义完全对应。
两面性词语病句辨析题面面观句子中出现“能否、是否、优劣、好坏、成败、高低”等两面性词语是高考中的一种常见病句辨析题。
如2007年山东高考卷病句题的A项、2008年四川卷病句题的B项、2009年天津卷病句题的D项、2010年浙江卷病句题的A项、2011年江西卷病句题的B项和2012安徽卷病句题的D项,等等(具体见下文)。
尽管许多人对此类病句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一些规律,但因为此类病句辨析题纷繁复杂,变化多样,仍让许多同学云里雾里。
为此,笔者总结分析了“两面性词语”病句辨析题的诸多类型及特点,希望能让大家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收获。
一、常规型【例1】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2007年山东卷高考题)【析】“能否被刊用”是两面性词语,“没有抱太大希望”是一面性词语.所以本句犯了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是病句。
【例2】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发展、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2007年四川卷高考题)【析】“是否得到”是两面性词语,而“工作得失”也是两面性的,所以本句两面对两面,搭配得当,不是病句。
【例3】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运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2012安徽卷高考题)【析】“能否进行”是两面性词语,而“重要保证”是一面性词语,所以本句犯了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是病句。
【归纳】以上例子中词语的一面性与两面性的特征都很明显,所以我们只要找出它们,就能很轻松地辨析其是否为病句。
二、隐蔽型【例1】栖息地的缩减,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2010年浙江卷高考题)【析】许多同学在辨析这个句子时,往往会认为是病句,因为句中“能否生存”是两面性词语,与之对应搭配的是“人类的实际行动”似乎是一面性词语,前后似乎犯了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
例谈高考病句“两面一面搭配不当”的辨析技巧其主要特点是:句子前面(或后面)出现一正一反两方面意思的词语(如“成败”“升降”“高低”“好坏”“优劣”“强弱”“得失”“能否”“是否”“有无”等),后面(或前面)却只有一方面意思(或正或反)的词句与之相呼应,从而造成前后内容搭配的不协调。
一般而言,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能否”“是否”“有没有”“能不能”“成败”“好坏”“优劣”等这些两面词,就要考虑是否存在“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问题。
必须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看起来有上述之类的两面词,但不存在“一面对两面”不搭配的问题,切不可机械地记忆“单起单承”“双起双承”而忽略了句意逻辑。
因为有些词语本身就会有两面性,如“行动”“水平”“质量”等词属隐性均衡,不可一律当成病句看。
另外,对一时判断不准的句子,可采取“分别组织句子”的办法来检验:先用“肯定”这一面组织句子,再用“否定”这一面组织句子;如果这两个分开产生的“肯定句”和“否定句”都合乎逻辑事理,则表明原句不存在“一面对两面”不搭配的问题;反之,则存在。
【辨析技巧】所谓“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的语病,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需要我们分别对待,不可混为一谈。
1、前后“一面对两面”的词语照应不周,造成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在汉语词语中,有些词语只有“一面”的意思: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如“是”“能”“应该”“深”“高”“好”“优”等;也可以是反面的,消极的,如,“不是”“否”“不应该”“浅”“低”“坏”“劣”等;还有一些词语有正反两面的意思,如“高低”“优劣”“是否”“能否”“应该不应该”“好坏”“深浅”“有无”“上下”“左右”“轻重”等。
当我们做题或使用这些词时,一定要注意一面性的词语与两面性的词语前后搭配问题,看前后一面和两面照应是否周全,是否能够对应,如果不能对应,就是换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就会造成意思表达的混乱,不符合逻辑事理。
下面举例说明:例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词语辨析帮助小学生正确区分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是语言中常见的辨析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词语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为小学生提供一些帮助,通过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式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一、近义词的辨析1. 快乐与欢乐快乐和欢乐都表示愉快、高兴的情绪,但细微的差别在于快乐更加强调内心的满足和幸福,而欢乐则更加强调外在的热闹和喜悦。
例如,当小明考试得了高分时,他会感到快乐;而当小明和好朋友一起庆祝生日时,他们会感到欢乐。
2. 傻与愚蠢傻和愚蠢都表示愚笨、不聪明的意思,但它们在语义上有些微的不同。
傻更多地用来形容临时的糊涂、迷糊的状态,而愚蠢则更多地用来形容一贯地或长期地不聪明。
例如,当小明突然忘记了朋友的名字时,他会感到很傻;而当小明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时,他就会被认为是愚蠢的。
3. 勇敢与坚强勇敢和坚强都表示不怕困难、勇于面对的意思,但它们侧重点不同。
勇敢更多地强调面对恐惧时的勇气和决心,而坚强则更多地强调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的品质。
例如,当小明在恐高的情况下还敢爬山时,他是勇敢的;而当小明在生病的情况下还坚持学习,他是坚强的。
二、反义词的辨析1. 爱与恨爱和恨是情感上最直接的对立词,爱表示喜欢、关心、祝福,而恨则表示厌恶、怨恨、愤怒。
例如,当小明对自己的家人表示爱时,他会关心和照顾他们;而当小明对一个坏人表示恨时,他会厌恶和愤怒。
2. 兴奋与沮丧兴奋和沮丧都是情绪上的反义词,兴奋表示高兴、激动、期待,而沮丧则表示失望、消沉、沮丧。
例如,当小明得知他将去旅行时,他会感到兴奋;而当小明未能通过考试时,他会感到沮丧。
3. 开心与难过开心和难过是情感上的对立词,开心表示愉快、快乐、满意,而难过则表示悲伤、痛苦、失落。
例如,当小明得到一份礼物时,他会感到开心;而当小明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时,他会感到难过。
通过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之间微妙的差别,从而在使用语言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的方法近义词辨析是中高级课堂问题最多,也是对外汉语教师面试必问的问题。
所以,掌握好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对于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必不可少。
近义词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困难的部分。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欢迎阅读。
一、色彩色彩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①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我们来举例子分析:如“鼓动”和“煽动”,从词义上讲,都有鼓励别人去做某事的含义,但是“鼓动”指以言语或行为激励他人使有所行动,这里所说的行动,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而“煽动”特指指怂恿、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
在这里,我们要着重分析出“煽动”的贬义含义。
再如,“技巧”和“伎俩”,二者都含有为达到目的而运用的方法的意思,“技巧”指基本方法的灵巧运用,是个褒义词。
“伎俩”多形容人卑鄙的计策手段,花招,是个贬义词。
②语体色彩语体色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
语体一般情况下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
如“离婚”和“离异”,“离婚”多用于口语,“离异”多用于书面语;再如“生日”和“诞辰”,“生日”多用于口语,而“诞辰”多用于书面语。
刘晓梅( 2006) 提出: 不主张让留学生去辨析语体差异。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回避教学的难点。
二、语义轻重很多词的语义是基本相同的,在色彩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却是有轻重之分的。
如“揭发”和“揭穿”二者都有将坏人坏事揭露出来的意思,“揭穿”在含有揭发的含义的同时,另外还含有戳穿的意思,语义上比“揭发”更重。
再如“请求”,“恳求”和“哀求”,三者都有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之意。
“恳求”在此之上表示向发出动作的`对象以一种诚恳真挚的态度请求(帮助、事情...),给人感觉十分郑重。
容易混淆的成语及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及辨析成语作为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引人深思的意义。
然而,由于某些成语的用法和含义相似,容易造成混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成语,并进行辨析。
1. 良莠不齐和褒贬不一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事物或人的好坏参差不齐,但含义有所不同。
良莠不齐强调了好与坏的混杂在一起,意思是品质参差不齐,好坏不一;而褒贬不一则强调了对同一事物或人的评价存在差异,既有褒义也有贬义。
例如:“这个饭店的服务员素质良莠不齐,有的服务态度很好,有的却非常冷漠。
”与之相比,“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很好,有人觉得一般。
”2. 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这两个成语都表示某事超乎想象,但语气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
不可思议更强调人们对某事感到难以理解或解释,常用于形容匪夷所思、离奇的情况;而难以置信则更侧重于人们对某事感到难以相信,强调被事实或事件震撼。
例如:“他的骗术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他是如何做到的。
”与之相比,“他的成绩提高得如此之快,简直难以置信。
”3. 秋高气爽和秋老虎这两个成语都与秋天的天气有关,但表达的意义截然不同。
秋高气爽是形容秋天天气凉爽、宜人的景象,意味着秋天是一个适合户外活动的季节;而秋老虎则指的是在秋季仍然炎热的天气,意味着秋天的某段时间仍然像夏天一样闷热。
例如:“今天的天气真是秋高气爽,适合出门散步。
”与之相比,“这几天的天气真是秋老虎,热得让人无法忍受。
”4. 好高骛远和高瞻远瞩这两个成语都与远大的目标和眼光有关,但含义截然不同。
好高骛远指的是人们追求过高、超出现实的目标,缺乏实际可行的办法;而高瞻远瞩则强调人们具有远见和眼光,能够看到事物的长远发展趋势和潜在的机会。
例如:“他总是好高骛远地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一事无成。
”与之相比,“他的决策总是高瞻远瞩,能够及时抓住市场的机遇。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成语及其辨析。
了解这些成语的区别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运用它们,并避免在表达中发生误解。
辨析并改正病句之“一面对两面”高考说明要求考生能够“辨析并改正病句”,列举病句种类 6 种:搭配不妥、语序不妥、成分残破或赘余、构造杂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病句的辨析与改正,因其考察考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言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取成为必考题。
高考考察病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构造,二是内容。
在搭配不妥的语病中有一种是“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妥”,由于既考构造更考内容的特色,有时不太好鉴别,其实,只需抓住这种病句的特色,抓住标记,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辨析,并适合做一些练习,便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种病句。
下边我们将对此类语病归类剖析,以便考生简易快速地辨析此类语病。
一、高考带路,真题示范例 1(2014 年辽宁卷)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全部小孩文学作品都应当永久持着守卫童年的立场,按照小孩思想发展规律,富裕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达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B.在深入改革的重点阶段,我们能否能够保持踊跃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久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一定防备“精神懒惰”。
C.自从实行飞翔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喜好者,有想开飞机节俭时间的公司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添一项适用技术。
D.今年,辽宁农信连续推动“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田户打造公然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确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分析】此中 B 选项就犯了“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妥的错误。
“能否”是两面,“长久发展”“人民的福祉”,不过一面,一面对两面,照顾不周。
例 2(2014 年天津卷)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可否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 世纪至 18 世纪,荷兰铸支有名的马剑银币,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域,到现在在中公民间仍有许多珍藏。
C.在任何组织内,犹豫不决和盲目激动者都是传得病毒,前者是延迟机遇和后者的盲目激动均可使公司在一夕间造成大灾害。
第十天知识点默写(类比-语义关系、并列、包容、成语)默写篇1.语义关系(1)一级辨析:两个普通词:(、)看词性(2)二级辨析:①()②()2.并列关系(1)如何区分矛盾与反对关系:①找“小三”②矛盾:生:死()反对:黑:白()(2)常见二级辨析:()比较相同字()比较相同字(找同一范畴或词义)①()②()③()3.包容关系(1)如何区分组成与种属关系:()例:种属:哈士奇是一种狗组成:轮胎是汽车的组成部分(2)常见二级辨析:①()②种属:()③组成:()④()4.成语考点(1)一级辨析:()(2)二级辨析:①()②()(3)结构:①()②()③()④()⑤()答案篇1.语义关系(1)一级辨析:两个普通词:(近义、反义)看词性(2)二级辨析:①(感情色彩-褒、贬、中性)②(程度-好感、喜欢、热爱)2.并列关系(1)如何区分矛盾与反对关系:①找“小三”②矛盾:生:死(没有小三)反对:黑:白(有小三)(2)常见二级辨析:(横向)比较相同字(纵向)比较相同字(找同一范畴或词义)①(命名方式——形状、人名、功能等)②(人工/自然)③(电力/非电力也可以理解成“时间先后”)3.包容关系(1)如何区分组成与种属关系:(“是”字造句)例:种属:哈士奇是一种狗组成:轮胎是汽车的组成部分(2)常见二级辨析:①(同一范畴(内部器官等))②种属:(泛指、特指)③组成:(必然、或然)④(不是种属、不是组成)4.成语考点(1)一级辨析:(近、反意)(2)二级辨析:①(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②(程度:递增、递减)(3)结构:①(单字近反义)②(方式目的)③(原因结果)④(并列关系)⑤(语法关系)知识点篇一、语义关系1.两个普通词:近义、反义(看词性)例:深入:浅尝辄止A疏远:形影不离B细致:事无巨细C安定:水深火热D独立:自食其力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深入”与“浅尝辄止”为反义词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好”与“坏”的对应情况辨析
【摘要】: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好”和”坏”这两个词语,他们的用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文章主要是从构词能力上对”好”和”坏”这两个词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现代汉语;好;坏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好”和”坏”看作是一组反义词。
在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好”有15个义项,而坏只有6个义项。
其中”好”在表示优秀的;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意思时与”坏”的缺点多的;使人不满意的意思是相对的。
例如: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好处---坏处;好话---坏话。
此时的”好”和”坏”是一种完全对应的关系。
那么是否”好”的所有义项都能在”坏”那里找到对应的一项呢?在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我们可以发现带”好”字的词条共有98个,而带”坏”字的词条只有17个。
由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好”和”坏”的构词能力是不同的,”好”的构词能力远远超过”坏”,另一方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种差别时,会发现”好”存在着许多”坏”无法与之相对应的义项,下面就对”好”与”坏”的构词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具体原因进行探究。
一、”好”和”坏”构词能力的比较
1.1 完全相同的用法主要体现在短语中,此时二者的语法结构相同,意义也完全对应
①在构成动补结构的短语中,”好”和”坏”的用法和词义完全对应。
此时多用于”~+形”、”~+副”或”动+~”的结构中。
如:
好/坏:~得多、~得很、~极了、~得不得了、~得厉害、住得~、吃得~、弄~了、管理得~
②在构成定中结构的词和短语中,”好”和”坏”的用法和词义完全对应。
如:
好/坏:词:~处、~坏、~事、~人、~天儿、~心
短语:~天气、产品、风气、脾气、习惯、印象、事情
③在构成主谓结构的短语中,”好”和”坏”的用法和词义完全对应。
如:
好/坏:天气~、气候~、环境~、条件~、心情~、情绪~、态度~、习惯~、风气~、质量~手感~、待遇~、秩序~、印象~、感觉~、老师~、同学~、家庭~、出国~、表现~
④在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中,”好”和”坏”的用法和词义完全对应。
如:
好/坏:显得很~、觉得很~、认为很~、不算很~、感到~
⑤在构成状中结构的短语中,”好”和”坏”的用法和词义完全对应。
此时一般用于”形+~”、”副+~”或”介宾+~”的结构中如:
好/坏:形+~:特别~、确实~、十分~
副+~:很~、非常~、不~、多么~、太好~、极~
介宾+~:比去年~、对大家~
1.2 “好”的构词能力比”坏”要强一些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好”和”坏”的构词能力是不同的,”好”的构词能力比“坏”要强一些,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种结构中。
①“好”能够用于表示动宾关系的词语中,而”坏”一般不可以用于表示动宾关系的词语中。
如:
好:叫~、买~、卖~、讨~
②“好”可以与能愿动词连用,构成状中结构的短语,而”坏”一般不用于表示此种关系的词语中。
如:
好:会~、得~、应该~、必须~
二、”好”与”坏”有七种不对应的关系
当我们深入研究为什么”好”和”坏”的构词能力会有差异时,会发现”好”存在着一些”坏”无法与之相对应的义项,下面就对这些不对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原因进行探究。
A (”好”作为adj.时)存在”好+N”的复合词格式,也存在”坏+N”的复合词格式,但在日常生活中后者不是很经常地被使用,因此,词典里没有收入这些词条。
例如:好天(指)晴朗的天气,而天气不晴朗时也应该可以形容成”坏天”,只是平时几乎没有人用,所以这部分词就渐渐地消亡了(当然,在有些方言中即非标准语中或许还存在这样的词,也可能在古代汉语中人们也会用到这些词)。
与此属于同一个类型的还有”好人家――坏人家”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旧词的消亡导致了一部分的不对应现象。
B “好”在表示”使人产生满意的功能”这个义项时常常与”难”相对。
此时的”好”往往用在几个固定的动词前面,并且与其联系紧密:好受――难受;好听――
难听;好看――难看;好(hǎo)吃――难吃;好闻――难闻等等。
但”好玩儿”却又没有”难玩儿”与之对应。
仔细分析上面的情况,其实也很容易解释清楚:”难”修饰感官动词(听、看、闻、受等)时一般是能够与”好”对应的。
C “好”作为形容词表示”容易、轻松”的意思时也与”难”相对应,并且此时的”好”还是必须用在几个固定的动词前面:好办――难办;好用――难用等等。
D “好”作为形容词表示”使人感动满意的、优质的”的时候,往往与”差”相对应,例如形容质量、功效时:质量好――质量差;成绩好――成绩差等等。
E 有时与”好”相对应的只能是它自身的一种否定形式:①用”没”来否定,如:好气、好脸(例句:你一天到晚没个好气/好脸,谁得罪你了?)②用”不好”来否定,如:好玩儿――不好玩儿;看好――不看好(例句:这场足球赛,我不看好韩国队。
)
F 在少数情况下,”好(hǎo)”也与”恶(è)”相对应,如:好意――恶意,好感――恶感(反感)。
值得说明的是,在”好(hǎo)”引申出一个新词”好(hào)”时,”恶(è)”也同步引申出了”恶(wù)”。
G 前面已经说过,”好人”和”坏人”是一对反义词,但是也有一些由”好”或”坏”组成的表示人的名词,两者是互不对应的:①有”好手、好汉”却没有”坏手、坏汉”。
因为”手”和”汉”作为语素有着自身的附加意义,具有积极的评价意义,如:能手、红旗手、写手、巧手等都可为证;”好汉”更是毋庸置疑的带积极的评价意义,如梁山好汉、绿林好汉,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个人是条汉子。
也由此他们是断不能与”坏”组合的。
与此同时,”坏蛋”、”坏水儿”、等也没有”好蛋”、”好水儿”与之对应,这也是由语素本身的附加意义造成的。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好东西――坏东西。
在形容物时,两者基本可以对应,但在表示人时,”好东西”其实表达的还是”坏东西”的意思,因为它必须与一个否定副词连用,例句:不要跟他在一起,他不是个好东西。
(=不要跟他在一起,他是个坏东西。
)他们家没有一个好东西!或者用在反意疑问句中,例:你以为他是个好东西呀?还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好家伙”这个词,”好”与”家伙”搭配,不是一个形容人的名词,而是一个叹词,指很厉害,有惊讶或赞叹之意。
所以这个词与上面所说的词不是同一个类型的。
参考文献
[1] 逆序现代汉语词典,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
[2] 汉语倒排词典,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3] 现代汉语搭配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
[4] 现代汉语辞海, 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4.6.
[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商务印书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