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基础教程实验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10.31 MB
- 文档页数:147
实验一:使用sniffer捕获加密包和非加密包一、实验目的●使用Sniffer抓包工具进行网络抓包的练习●抓取加密与不加密两种数据包●分析并理解采用加密和不加密技术数据的传输状态。
二、实验设备安装了sniffer的客户机;可提供网络链接功能的服务器;实验拓扑结构定义如下:三、实验内容熟悉Sniffer网络抓包工具的使用。
使用Sniffer网络抓包工具抓取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通信包。
访问服务器存放好的两个版本的网页,分别为登录加密与登录不加密。
分析加密与不加密数据包之间的差异。
四、实验步骤1、启动程序,在Setting对话框中,选择自己的NIC,单击OK2、打开Capture选单,选择Define Filter,然后选择Address页3、单击Profiles 按钮,创建新配置文件4、在Capture Profiles对话框中,单击New5、输入stXXXX(XXXX为学号)作为新配置文件名,单击OK6、选择stXXXX文件,然后单击Done按钮7、单击Station 1 字段,输入本机的IP地址,单击Station 2字段,输入合作伙伴的IP地址(或缺省为any)8、将Address Type字段的值由硬件Hardware改为IP,然后,单击OK按钮返回主屏幕9、单击start按钮,开始捕捉数据包10、访问bbs,mail等()11、捕获到数据包之后,单击工具栏上的end and view按钮12、仔细察看数据包,应该可以看到用户名和密码13、访问加密过的mail()等,重复以上步骤。
14、仔细察看数据包,由于数据包被加密,应该可以看不到用户名和密码。
实验二:社会工程学攻击一、实验目的●掌握Java Applet Attack Method和Credential Harvester Attack Method社会工程学工具的原理及使用●掌握社会工程学攻击的原理、攻击方法和攻击步骤●提高钓鱼网站识别能力,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二、实验设备客户端主机:装有BackTrack5的PC;目标主机: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PC注:实验的两台主机需在同一网段下三、实验内容通过邮件,使用户点击访问BT5伪造的网站,诱骗用户在网页端执行java程序,使得BT5能够得到该用户的信息和控制权。
《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实验指导书《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开设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
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实验条件,认真完成实验,从实验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培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云计算与分布式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实验教学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理解和掌握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中最基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原理、理论和算法以及基本技术和方法,更好地掌握《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实验的注意事项:在《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的课程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1)预习实验指导书有关部分,认真做好实验内容的准备,就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作出思考和分析。
(2)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程序设计说明,给出源程序清单。
(3)遵守机房纪律,服从辅导教师指挥,爱护实验设备。
(4)实验课程不迟到。
如有事不能出席,所缺实验一般不补。
《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实验的验收:实验的验收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上机操作,包括检查程序运行和即时提问。
第二部分是提交书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录实验一构建在虚拟化数据中心上的云平台体系结构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什么是IaaS、PaaS、SaaS平台。
2) 通过一些实际应用了解IaaS、PaaS、SaaS平台的运作模式。
3) 调研分析IaaS、PaaS、SaaS的定义及特征。
二预备知识云计算将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作为服务发布,使得用户能够以即用即付的模式使用基于定阅的服务。
在云上提供的服务通常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服务模型,即IaaS、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
SaaS由用户或客户使用特殊的接口,用在应用程序端;在PaaS 层,云平台必须进行计费服务,处理作业队列,启动和监视服务;底层是IaaS服务,需要配置数据库、计算实例、文件系统和存储以满足用户需求。
云计算实验报告书一、实验目的云计算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资源共享能力。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掌握云计算平台的搭建、配置和应用,以及云计算在数据处理、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二、实验环境1、硬件环境使用了_____台高性能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配置了多核 CPU、大容量内存和高速存储设备,以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运行需求。
2、软件环境选择了开源的云计算平台_____,操作系统为_____,数据库采用_____,开发工具为_____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云计算平台的搭建(1)安装操作系统和必要的依赖库,对服务器进行基本的系统配置。
(2)下载并安装所选的云计算平台软件,按照官方文档进行配置和初始化。
(3)设置网络环境,包括内网和外网的访问权限,确保云计算平台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2、资源的创建与管理(1)创建虚拟机实例,配置 CPU、内存、存储等资源,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2)创建存储卷,实现数据的持久化存储,并对存储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
(3)配置网络资源,如虚拟网络、子网、IP 地址等,确保虚拟机之间的通信和网络连接正常。
3、应用的部署与运行(1)在云计算平台上部署常见的应用服务,如 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2)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实现对应用的高可用和性能优化。
(3)监控应用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资源的动态分配与调整(1)模拟资源需求的变化,观察云计算平台对资源的自动分配和调整能力。
(2)通过设置策略和规则,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
5、数据备份与恢复(1)制定数据备份计划,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2)模拟数据丢失的情况,进行数据恢复操作,验证备份的有效性和恢复的可靠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对云计算平台的监控和统计数据,发现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与虚拟机透明的安全监控技术实验1.实验目的与意义(1)掌握Linux 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开发环境搭建。
(2)学习KVM或Xen Hypervisor的安装、使用,以及操作系统。
(3)学习使用Libvmi 工具对虚拟机的行为(进程、内存、网络、I/O、以及特定进程的行为)进行安全监控和分析。
2.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在开源HypervisorKVM或Xen之上搭建虚拟机,并使用与之兼容的虚拟机内省工具libvmi对虚拟机的行为进行监控。
LibVMI是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的Brian D.Payne等人开发的提供虚拟机内省(VMI)功能的程序库。
使用LibVMI,可以方便地在宿主机上透明读写虚拟机的内存。
libvmi的运行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LibVMI的运行原理和系统结构3.实验环境物理服务器操作系统:LinuxHypervisor:KVM或Xen虚拟机操作系统:Windows 7VMI监控工具:libvmi4.实验内容及步骤(1)搭建虚拟机环境I.安装并配置Linux操作系统,安装好Linux后安装openssh-server以便ssh登录进行实验。
II.安装Xen之后重启,使用sudo xm list 查看信息:完成Xen的安装。
III.配置网络在/etc/network/interfaces中配置好物理端口信息后,加入以下文本以配置虚拟机网络使之桥接于物理端口:之后重启网络:IV.创建虚拟机重启计算机,引导选择Xen进入系统。
首先为虚拟机生成30G镜像空间:之后创建虚拟机的配置文件,配置为内存2G,一个CPU:使用xm create 命令启动虚拟机:这样就成功运行了虚拟机。
然后使用VNC软件通过SSH隧道与虚拟机连接,并安装Windows 7系统。
最后关闭系统,将虚拟机配置文件中的启动配置修改为硬盘启动:(2)安装并使用libvmiI.安装libvmi由于libvmi官方示例代码将使用python版本,故此需要安装PyVMI:II.配置libvmi将以下虚拟机信息写入etc/libvmi.conf:III.运行示例程序在libvmi的./tools/pyvmi/examples文件夹下执行process-list.py示例程序:(3)对进程的某一行为进行监控以下步骤说明如何配合使用内存监控软件(Cheat Engine)监视虚拟机内的记事本程序(notepad.exe)当前打开的文件名。
云计算实验报告书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一、调试过程(包括调试方法描述、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1.调试方法描述以下是部分核心Hadoop的调试过程截图(1)主节点:namenode(2)配置jdk: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一、调试过程(包括调试方法描述、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1.调试方法描述(3)配置ssh:(4)配置Hadoop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一、调试过程(包括调试方法描述、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等)2.实验输入数据记录输入两个txt文件:代表工厂表的文件(factory.txt)和代表地址表的文件(adsress.txt)第二部分: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可加页)3.实验输出数据记录运行过程输入的命令如下所示:删除已经存在的output文件夹(包括子目录):hadoop fs -rmr output在hadoop指定目录内创建新目录: hadoop fs -mkdir input将factory.txt文件夹存储至hadoop: hadoop fs -put factory input将address.txt文件夹存储至hadoop: hadoop fs -put address input运行已经打包好的MTJoin.java文件: hadoop jar MTJoin.jar MTJoin input output查看运行结果:hadoop fs -cat output/part-r-00000输入查看结果命令就会按要求输出“工厂名——地址名”表,按工厂名排序输出。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包括结果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因素讨论、综合分析和结论等)1.结果描述输入工厂表对应的文件factory.txt和地址表对应的文件address.txt,则按要求输出了“工厂名——地址名”表。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实验指导书《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实验指导书《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实验环节意在通过实践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加深和提高对云计算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考核和实验报告,特作如下说明和要求:(1)做好每个实验的准备工作:需要对每个要做的实验进行预习,了解相关内容、知识点和具体要求,并且复习与课程有关内容和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2)认真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每个学生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机房做实验,并且遵守实验室的纪律,认真做实验。
在实验中,根据所给的实验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实施,结合课堂知识完成实验,按实验步骤认真完成每步的工作。
实验完成后要做认真的整理和总结,记录重要的结果数据;(3)完成实验报告:做完每个实验后要严格按照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要求、以及实验结果。
able "as guiding ideolog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s sixteen and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eight plenary session of the two committee,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XX League in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5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wo session of the five plenary meeting spirit, fully implement the实验一:Windows Azure云平台搭建和部署云平台服务一:实验目的1. 通过微软公司提供的验证码激活账号,登录微软公司的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2. 把Windows Azure开发环境安装好,为以后的实验作准备;3. 在Windows Azure下开发项目并且发布;二:实验设备1. 安装Windows 7 Professional Edition or higher的计算机,推荐用个人的电脑; 2. 稳定高速的High Speed Internet;三:预习要求:1. 认真预习本实验的要求与实验任务,做好准备。
H3C FlexServer实验指导书V1.0H3C Technologies Co., Ltd.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目录1实验目标................................................................................................................................................ 1-1 2实验组网规划 ........................................................................................................................................ 2-22.1组网图................................................................................................................................................ 2-22.2网络规划............................................................................................................................................ 2-22.3远程实验操作环境.............................................................................................................................. 2-2 3任务1:服务器基础配置....................................................................................................................... 3-43.1配置iLO ............................................................................................................................................. 3-43.1.1 DHCP获取iLO地址............................................................................................................... 3-43.1.2静态配置iLO地址................................................................................................................... 3-43.1.3配置iLO用户.......................................................................................................................... 3-93.1.4登录iLO ................................................................................................................................ 3-103.1.5注册License ......................................................................................................................... 3-113.1.6 iLO 远程控制台..................................................................................................................... 3-123.1.7 iLO 功能误关闭恢复方法 ...................................................................................................... 3-143.2配置本地磁盘RAID ......................................................................................................................... 3-153.2.1进入RAID配置界面.............................................................................................................. 3-153.2.2查看当前RAID配置.............................................................................................................. 3-163.2.3创建RAID ............................................................................................................................. 3-173.2.4确认RAID配置..................................................................................................................... 3-193.3阵列卡配置 ...................................................................................................................................... 3-203.3.1进入阵列卡配置界面 ............................................................................................................. 3-203.3.2创建RAID ............................................................................................................................. 3-213.3.3设置RAID读写缓存比例....................................................................................................... 3-233.3.4 RAID扩展(增加硬盘) ....................................................................................................... 3-243.3.5删除RAID ............................................................................................................................. 3-263.4启动选项配置................................................................................................................................... 3-263.4.1 F11配置服务器启动选项...................................................................................................... 3-263.4.2 F9 配置服务器启动选项........................................................................................................ 3-27 4任务2:SPP使用............................................................................................................................... 4-284.1 SPP在线升级.................................................................................................................................. 4-284.1.1服务器挂载SPP包 ............................................................................................................... 4-294.1.2运行hpsum程序................................................................................................................... 4-294.1.3选择固件升级方式................................................................................................................. 4-304.1.4选择升级固件 ........................................................................................................................ 4-304.1.5升级完成 ............................................................................................................................... 4-334.2 SPP离线升级.................................................................................................................................. 4-344.2.1服务器从SPP包启动............................................................................................................ 4-344.2.2选择固件升级方式................................................................................................................. 4-364.2.3选择升级固件 ........................................................................................................................ 4-374.2.4升级完成 ............................................................................................................................... 4-394.3单个硬件驱动升级方法 .................................................................................................................... 4-414.3.1操作系统下直接运行加载程序............................................................................................... 4-414.3.2命令行+U盘方式................................................................................................................... 4-41 5任务3:操作系统安装......................................................................................................................... 5-435.1 IP方式安装操作系统 ....................................................................................................................... 5-435.1.1 F10进入IP界面................................................................................................................... 5-435.1.2第一次配置IP ....................................................................................................................... 5-435.1.3进入配置和安装界面 ............................................................................................................. 5-455.1.4服务器硬件配置..................................................................................................................... 5-465.1.5选择操作系统类型、安装方法和安装介质............................................................................. 5-475.1.6指定操作系统详细信息.......................................................................................................... 5-485.1.7配置确认和操作系统安装...................................................................................................... 5-485.1.8 IP功能误关闭恢复方法......................................................................................................... 5-505.2开启VID方式安装操作系统............................................................................................................. 5-50 6任务4:日志收集................................................................................................................................ 6-516.1 AHS日志收集.................................................................................................................................. 6-516.1.1登录iLO界面收集收集AHS日志 ......................................................................................... 6-516.1.2进IP的智能维护界面收集AHS日志 .................................................................................... 6-526.1.3 AHS日志功能关闭恢复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Chapter 1 虛擬機器 (5)1.1實驗目的 (5)1.2原理說明 (5)1.3實驗設備及材料 (8)1.4方法與步驟 (8)1.5問題與討論 (26)Chapter 2 Linux作業系統 (27)2.1實驗目的 (27)2.2原理說明 (27)2.3實驗設備及材料 (30)2.4方法與步驟 (31)Chapter 3 雲端服務系統Client端平台 (42)3.1實驗目的 (42)3.2原理說明 (42)3.3實驗設備及材料 (46)3.4方法與步驟 (47)Chapter 4 DBus桌面環境通訊技術 (64)4.1實驗目的 (64)4.2原理說明 (64)4.3實驗設備及材料 (70)4.4方法與步驟 (70)4.5問題與討論 (74)4.6參考程式 (75)Chapter 5 雲端服務系統Server端平台 (78)5.1實驗目的 (78)5.2原理說明 (78)5.3實驗設備及材料 (83)5.4方法與步驟 (83)5.5問題與討論 (92)Chapter 6 Bayeux Server Push通訊技術 (93)6.1實驗目的 (93)6.2原理說明 (93)6.3實驗設備及材料 (102)6.4方法與步驟 (102)6.5問題與討論 (105)6.6參考程式 (115)Chapter 7 XMPP即時訊息技術 (119)7.1實驗目的 (119)7.2原理說明 (119)7.1實驗設備及材料 (126)7.2方法與步驟 (126)7.3問題與討論 (133)Chapter 8 HTTP檔案傳輸技術 (137)8.1實驗目的 (137)8.2原理說明 (137)8.3實驗設備及材料 (142)8.4方法與步驟 (142)8.5問題與討論 (144)8.6參考程式 (144)Chapter 9 基於雲端服務之感測網路 (149)9.1實驗目的 (149)9.2原理說明 (149)9.3實驗設備及材料 (155)9.4方法與步驟 (155)9.5問題與討論 (157)9.6參考程式 (158)Chapter 10 嵌入式瀏覽器 (161)10.1實驗目的 (161)10.2原理說明 (161)10.3實驗設備及材料 (166)10.4方法與步驟 (166)10.5問題與討論 (170)10.6參考程式 (170)Chapter 11 嵌入式多媒體播放器 (174)11.1實驗目的 (174)11.2原理說明 (174)11.3實驗設備及材料 (182)11.4方法與步驟 (183)11.5問題與討論 (187)11.6參考程式 (187)Chapter 12 遠端應用程式選單發佈 (190)12.1實驗目的 (190)12.2原理說明 (190)12.3實驗設備及材料 (197)12.4方法與步驟 (197)12.5問題與討論 (204)12.6參考程式 (205)Chapter 13 個人即時訊息發佈 (208)13.1實驗目的 (208)13.2原理說明 (208)13.3實驗設備及材料 (213)13.4方法與步驟 (213)13.5問題與討論 (218)13.6參考程式 (218)Chapter 14 電腦教室自學管理系統 (221)14.1實驗目的 (221)14.2原理說明 (221)14.3實驗設備及材料 (226)14.4方法與步驟 (226)14.5問題與討論 (232)Chapter 15 互動式導覽終端(Kiosk) (233)15.1實驗目的 (233)15.2原理說明 (233)15.3實驗設備及材料 (237)15.4方法與步驟 (237)15.5問題與討論 (252)第一章虛擬機器1.1 實驗目的■學習虛擬機器的應用方式:本章主要介紹免費的虛擬機器一VirtualBox的應用方式。
精选-云计算-实验手册-HCIE-Cloud-云计算HCIE-Cloud 云计算实验手册一、实验概述云计算已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云计算技术的掌握成为许多IT从业者的追求。
本实验手册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云计算,并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云计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环境搭建1. 虚拟化平台选择在进行云计算实验前,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虚拟化平台来搭建实验环境。
常用的虚拟化平台包括VMware、VirtualBox等,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最适合的虚拟化平台。
2. 操作系统安装在虚拟化平台上安装操作系统是实验环境搭建的重要一步。
根据使用的云计算平台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版本,并按照安装指南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
三、云计算实验实践1. 建立私有云环境私有云是企业内部搭建的云计算环境,本实验将指导您如何在虚拟化平台上搭建私有云环境。
首先,您需要创建虚拟机,并配置网络和存储资源。
接下来,您可以安装云计算平台,如OpenStack或VMware vCloud,来实现私有云环境的搭建。
2. 搭建公有云环境公有云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和使用公有云中的资源。
本实验将引导您使用主流的公有云平台,如AWS、阿里云等。
您需要注册一个账号并按照平台提供的文档和指南,创建虚拟机实例,配置存储和网络等资源。
3. 容器化实践容器化是云计算技术的热门方向之一,通过容器可以更高效地部署和管理应用程序。
本实验将教您使用Docker来进行容器化实践。
您需要安装Docker,并通过Docker镜像创建、运行和管理容器实例。
四、实验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实验手册的学习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云计算环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以及容器化技术的应用。
未来,云计算将继续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创新和机遇。
五、参考文献- 李素建, 李诚. 从设想到云计算[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The OpenStack Foundation. OpenStack安装指南[R]. 2021.六、致谢感谢所有为云计算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没有你们的努力和付出,就没有今天的云计算产业。
深信服云计算线上动手实验室操作指南文档版本 1.0发布日期 2019-12-20本文中出现的任何文字叙述、文档格式、插图、照片、方法、过程等内容,除另有特别注明,版权均属深信服所有,受到有关产权及版权法保护。
任何个人、机构未经深信服的书面授权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引用本文的任何片断。
修订历史编号修订内容简述修订日期修订前版本号 修订后版本号修订人批准人1 编写文档2019/12/18V1.0 章志豪 2注:修订历史记录本文档提交时的当前有效的基本控制信息,当前版本文档有效期将在新版本文档生效时自动结束。
文档版本号小于1.0 时,表示该版本文档为草案,仅供参考。
■ 版权声明目录第1章 环境简介 ................................................................................................... 41.1 云计算线上动手实验室基本情况 ............................................................ 41.2 单套物理环境说明 ................................................................................... 5第2章 动手实验室支持的场景(重要)............................................................. 7第3章 动手实验室申请操作步骤 ........................................................................ 83.1 申请动手实验室 ....................................................................................... 83.2 登录线上环境 ...................................................................................... 11第4章 动手实验室体验指南(基本级)......................................................... 124.1 登录超融合........................................................................................... 134.2 访问监控中心 ....................................................................................... 144.3 访问生态中心 ....................................................................................... 154.4 访问安全中心 ....................................................................................... 154.5 访问灾备中心 ....................................................................................... 16第5章 自主测试操作指南(进阶级)............................................................. 175.1 阅读测试指导手册 ............................................................................... 175.2 一键测试............................................................................................... 185.3 isv演示.................................................................................................. 195.4 自主测试............................................................................................... 20第6章 如何获取 ............................................................................................... 21第7章 意见和建议............................................................................................ 21第1章 环境简介1.1云计算线上动手实验室基本情况云计算线上动手实验室托管在广州第三方IDC机房,目前整个测试云规模由约200台物理服务器构成。
《云计算基础教程》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 MPI的搭建及OpenMP的配置 (3)实验二集群系统的管理与任务 (9)实验三 PBS (17)实验四 MAUI (25)实验五 Ganglia (26)实验六 Nagios (32)实验七VMware虚拟机 (49)实验八VirtualBox的安装与配置 (62)实验九 Xen的安装与配置 (65)实验十KVM与QEMU (78)实验十一 GNBD环境下的冗余磁盘阵列 (87)实验十二 GFS的安装与配置 (90)实验十三 NFS的安装与配置 (94)实验十四LVM的安装与创建 (95)实验十五 LVM环境下的RAID镜像 (99)实验十六 VCL (103)实验十七 Proxmox的使用 (128)实验十八 OpenNebula (136)实验一MPI的搭建及OpenMP的配置1.MPI简介消息传递接口(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MPI)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并行计算软件环境,是在集群系统上实现并行计算的软件接口。
为了统一互不兼容的的用户界面,1992年成立了MPI委员会,负责制定MPI的新标准,支持最佳的可移植平台。
MPI不是一门新的语言,确切地说它是一个C和Fortran的函数库,用户通过调用这些函数接口并采用并行编译器编译源代码就可以生成可并行运行的代码。
MPI的目标是要开发一个广泛用于编写消息传递程序的标准,要求用户界面实用、可移植,并且高效、灵活,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并行机,特别是分布式存储的计算机。
每个计算机厂商都在开发标准平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一批可移植的消息传递环境。
MPI吸收了它们的经验,同时从句法和语法方面确定核心库函数,使之能适用于更多的并行机。
MPI在标准化过程中吸收了许多代表参加,包括研制并行计算机的大多数厂商,以及来自大学、实验室与工业界的研究人员。
1992年开始正式标准化MPI,1994年发布了MPI的定义与实验标准MPI 1,相应的MPI 2标准也已经发布。
二、实验步骤注意!实验室使用的linux系统分为两个版本,Ubuntu12和ubuntu14Ubutun12的用户名和密码都是haimingUbuntu14的用户名是wan,密码是123Ubuntu14登陆时需要先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然后用startx命令进入图形界面,熟练使用linux的同学可以不用图形界面。
打开home folder,注意,不同版本的linux操作系统打开home folder的图标不同。
打开其中的hadoop文件夹,其中有一个haoop-1.0.3.tar.gz的压缩包。
注意:原路径下有一个解压后的haoop-1.0.3文件夹,大家把这个重命名(加个"_old")右键点击压缩包,解压到本地,会生成一个hadoop-1.0.3的文件夹说明:hadoop是基于java环境,必须先安装jdk,本虚拟机的jdk已经安装完毕,本次实验不需要再安装。
打开其中的conf文件夹,hadoop的使用需要对其中的六个文件进行配置1、修改hdfs-site.xml:HDFS配置文件,该模板的属性继承于core-site.xml2、修改mapred-site.xml:MapReduce的配置。
3、点击图标启动一个终端,注意,不同系统启动终端的方法不同。
同时按Alt 和 F2,打开“运行应用程序”对话框,输入:gnome-terminal,之后点右下角的“运行”,就打开终端工具4、在终端中输入如下命令进行格式化,格式化后会在tmp文件夹中生成目录结构5、格式化之后输入如下命令来启动hadoop,为简便起见,本次实验略过了ssh安装的过程,因此在启动过程中可能需要输入密码,大家输入登陆密码即可。
6、例子中的wordcount程序,以hdfs中input为输入,建立一个文件夹output为输出,运行中可以通过上边提到的网页观察程序运行进度,也可以从终端观察。
三、实验结果实验二一、实验内容在Eclipse环境下编写一个mapreduce程序,掌握mapredcue编程框架将Mapreduce程序打包,在hadoop环境下运行程序并观察结果二、实验步骤使用eclipse新建一个java project将hadoop-1.0.3.tar.gz解压在工程名上点右键,选择build path add external archives选择刚才解压的hadoop目录下的如下jar包在src上点击右键,选择new class,新建类Wordcount加入如下代码import java.io.IOException;import java.util.StringTokenizer;import org.apache.hadoop.conf.Configuration;import org.apache.hadoop.fs.Path;import org.apache.hadoop.io.IntWritable;import org.apache.hadoop.io.Text;import org.apache.hadoop.mapreduce.Job;import org.apache.hadoop.mapreduce.Mapper;import org.apache.hadoop.mapreduce.Reducer;import org.apache.hadoop.mapreduce.lib.input.FileInputFormat;import org.apache.hadoop.mapreduce.lib.output.FileOutputFormat;import org.apache.hadoop.util.GenericOptionsParser;public class Wordcount {public static class TokenizerMapper extendsMapper<Object, Text, Text, IntWritable> {private final static IntWritable one = new IntWritable(1);最后得到一个jar包,将该jar包复制到linux中hadoop1.0.3的文件夹中(与实验1用到的hadoop-examples-1.0.3.jar路径相同)使用和实验1相同的命令运行自定义的jar包MapReduce简介本程序数据处理过程三、实验结果。
1 实验环境概述1.1 实验拓扑华为考试中心HCIE-Cloud v2.0实验环境的配套版本是FusionCloud 6.3.0,是由6台华为RH2288H V3服务器,1台华为S5700交换机以及1台华为OceanStor 2600V3存储搭建而成的。
地区部、供应商、HALP可以参考该指南搭建HCIE-Cloudv2.0实验环境。
华为考试中心HCIE-Cloud v2.0实验环境网络拓扑图,如下所示:图1-1实验环境网络拓扑图1.2 组件说明华为考试中心HCIE-Cloud v2.0实验环境主要包含如下云计算产品解决方案,具体部署如下:1.3 软件清单华为考试中心HCIE-Cloud v2.0实验环境包含的软件及版本,具体请参考该文档附录一:《FusionCloud 6.3.RC1 版本配套表》。
2 实验组网介绍2.1 3.网段划分作概要例举。
2.2 服务器网卡组网华为考试中心HCIE-Cloud v2.0实验环境华为RH2288H V3服务器的网卡组网图,如下所示:eth0eth1eth2eth3B MCbond0bond1eth0eth1eth2eth3B MCbond0bond1eth0eth1eth2eth3B MCbond0bond1eth0eth1eth2eth3B MCbond0bond1eth0eth1eth2eth3B MCbond0bond1eth0eth1eth2eth3B MC存储平面存储平面业务平面F us ionS phere OpenS tack 各管理平面管理/业务平面B MC 管理平面R H2288HV3_1R H2288H V3_2R H2288H V3_3R H2288H V3_4R H2288H V3_5R H2288H V3_6图2-1 RH2288H V3服务器网卡组网图服务器BMC 管理平面网络:所有服务器BMC 网口单独连接。
管理/业务平面网络:除FusionCloud Delopy 节点外,所有RH2288H V3服务器的eth0、eth1绑定为主备模式,承载管理、业务及其他网络流量。
HCIE-云计算-HCIA-Cloud Computing V4.0实验手册一、云计算概述云计算作为当前IT领域的热点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云计算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对企业和个人的价值。
1.1 云计算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将计算资源、存储和应用程序等虚拟化,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需求,按需获取所需的计算资源,无需关注具体的物理基础设施。
1.2 云计算特点云计算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资源共享:多个用户可以共享同一组计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 弹性扩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快速增加或减少计算资源。
- 自服务性:用户可以自主管理和配置计算资源。
- 高可靠性:利用分布式架构和冗余机制,确保服务的高可用性和容错性。
1.3 云计算的价值云计算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诸多价值:- 降低成本:无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按需付费,节约成本。
- 提高效率:快速部署和调整资源,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 加强安全性:云计算服务商通常具备专业的安全团队,能够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措施。
- 促进创新:云计算为开发人员提供了灵活的平台和工具,促进应用程序的创新和迭代。
二、HCIA-Cloud Computing V4.0 实验手册简介HCIA-Cloud Computing V4.0 实验手册是针对华为云计算认证HCIA-Cloud Computing V4.0考试的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和实践操作的指南。
本节将介绍实验手册的结构和实验内容。
2.1 结构实验手册按照模块划分,每个模块包含一到多个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内容详细描述了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操作要求。
2.2 实验内容HCIA-Cloud Computing V4.0 实验手册包含了众多实验内容,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云计算环境搭建:介绍如何搭建一套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环境,包括虚拟化平台的安装和配置等。
- 虚拟机管理:详细讲解如何创建、部署和管理虚拟机实例。
云计算专题实验指南云计算是当代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它以虚拟化和分布式计算为核心,为用户提供灵活、高效、可靠的计算资源服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专题实验是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云计算专题实验指南,以帮助您顺利进行相关实验。
实验一:云计算基础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基础云计算环境,使学生了解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架构。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环境:安装合适的虚拟化软件、操作系统和云计算平台软件。
2. 创建虚拟机:使用虚拟化软件创建多个虚拟机,作为云计算的节点。
3. 配置网络环境:为每台虚拟机分配IP地址,并确保它们能够相互通信。
4. 安装云计算平台:将选定的云计算平台软件安装在虚拟机中。
5. 部署基础服务:启动云计算平台并部署基础服务,如计算、存储、网络等。
实验二:云计算资源调度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云计算资源调度的原理和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 设置实验环境:在云计算平台上创建虚拟机实例,并配置好网络和存储。
2. 编写资源调度算法: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并实现一个资源调度算法,如负载均衡或任务调度算法。
3. 实验操作:将编写好的算法应用于云计算平台上,观察和分析调度效果。
4. 性能评估:根据实验结果,评估所设计的调度算法的性能和效果。
实验三:云安全与隐私保护本实验旨在使学生了解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熟悉常见的云安全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1. 细化安全需求:根据实验目标,明确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需求,并制定安全策略。
2. 部署安全机制:选择并部署适当的安全机制,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3. 安全漏洞测试:针对已部署的安全机制,进行安全漏洞测试,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问题。
4. 隐私保护实践:设计并实现隐私保护方案,如数据匿名化和脱敏等。
实验四:云存储与数据管理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云存储和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并具备相关实践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1. 选择存储方案:根据实验需求,选取适当的云存储方案,并进行部署和配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计算设计与实现实验指导书实验一SOCKET编程【试验环境】计算机、TCP/IP协议、VS2005【实验目的】1.理解基本TCP/IP协议编程原理;2.掌握如何利用SOCKET编写网络程序;3.掌握VS2005编程环境,多线程程序设计等。
【实验要求】1.编写一个服务端的程序,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访问请求,并返回相关信息;2.编写一个客户端程序,向服务端发送连接请求,并显示返回的结果;3.完善服务端程序,使它能够同时支持多个客户端的请求。
【预备知识】p ublic Socket Accept ():为新建连接创建新的 Socket。
public void Bind (EndPoint localEP):使 Socket 与一个本地终结点相关联。
public void Close ():关闭 Socket 连接并释放所有关联的资源。
public void Connect (EndPoint remoteEP):建立与远程主机的连接。
注意这个方法有重载方法。
public void Disconnect (bool reuseSocket):关闭套接字连接并是否允许重用套接字。
public void Listen (int backlog):将 Socket 置于侦听状态。
public int Receive (byte[] buffer):接收来自绑定的Socket 的数据。
注意这个方法有重载方法。
public int ReceiveFrom (byte[] buffer,ref EndPoint remoteEP):接收数据报并存储源终结点。
注意这个方法有重载方法。
public int Send (byte[] buffer):将数据发送到连接的Socket。
注意这个方法有重载方法。
public void SendFile (string fileName):将文件和可选数据异步发送到连接的 Socket。
《云计算基础教程》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 MPI的搭建及OpenMP的配置 (3)实验二集群系统的管理与任务 (9)实验三 PBS (17)实验四 MAUI (25)实验五 Ganglia (26)实验六 Nagios (32)实验七VMware虚拟机 (49)实验八VirtualBox的安装与配置 (62)实验九 Xen的安装与配置 (65)实验十KVM与QEMU (78)实验十一 GNBD环境下的冗余磁盘阵列 (87)实验十二 GFS的安装与配置 (90)实验十三 NFS的安装与配置 (94)实验十四LVM的安装与创建 (95)实验十五 LVM环境下的RAID镜像 (99)实验十六 VCL (103)实验十七 Proxmox的使用 (128)实验十八 OpenNebula (136)实验一MPI的搭建及OpenMP的配置1.MPI简介消息传递接口(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MPI)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并行计算软件环境,是在集群系统上实现并行计算的软件接口。
为了统一互不兼容的的用户界面,1992年成立了MPI委员会,负责制定MPI的新标准,支持最佳的可移植平台。
MPI不是一门新的语言,确切地说它是一个C和Fortran的函数库,用户通过调用这些函数接口并采用并行编译器编译源代码就可以生成可并行运行的代码。
MPI的目标是要开发一个广泛用于编写消息传递程序的标准,要求用户界面实用、可移植,并且高效、灵活,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并行机,特别是分布式存储的计算机。
每个计算机厂商都在开发标准平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一批可移植的消息传递环境。
MPI吸收了它们的经验,同时从句法和语法方面确定核心库函数,使之能适用于更多的并行机。
MPI在标准化过程中吸收了许多代表参加,包括研制并行计算机的大多数厂商,以及来自大学、实验室与工业界的研究人员。
1992年开始正式标准化MPI,1994年发布了MPI的定义与实验标准MPI 1,相应的MPI 2标准也已经发布。
MPI吸取了众多消息传递系统的优点,具有很好的可以执行、易用性和完备的异步通信功能等。
MPI事实上只是一个消息传递标准,并不是软件实现并行执行的具体实现,目前比较著名的MPI具体实现有MPICH、LAM MPI等,其中MPICH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免费MPI系统,MPICH2是MPI 2标准的一个具体实现,它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目前在高性能计算集群上使用非常广泛。
MPICH2的使用也非常简单,用户只需在并行程序中包含MPICH的头文件,然后调用一些MPICH2函数接口将计算任务分发到其他计算节点即可,MPICH2为并行计算用户提供了100多个C和Fortran函数接口,表1-1列出了一些常用的MPICH2的C语言函数接口,用户可以像调用普通函数一样,只需要做少量的代码改动就可以实现程序的并行运行,MPICH并行代码结构如图1-1所示。
表 0-1常用的MPICH2函数接口04 MPI_Bcast 广播方式发送数据05 MPI_Reduce 组合数据到主进程06 MPI_Finalize 终止MPI图 0-1 MPICH并行代码结构在Linux集群环境下,MPICH2运行并行程序需要借助于网络文件系统(Network File System,NFS)共享工作区和使用SSH(Secure SHELL)通过网络发送共享工作区中的并行可执行代码,其中NFS需要编译内核使Linux支持网络文件系统。
NFS的内核选项在File System→Network File System下,服务器端要变异NFS Server Support,客户端编译NFS Client Support。
下面以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上安装MPICH2为例简述在IBM Blade集群环境下搭建MPI并行运行环境的过程。
2.MPI的搭建1)服务器的配置(1)编译安装MPICH2MPICH2的安装可以使用根用户root安装也可以使用普通用户权限安装,这里我们以root用户安装为例,首先创建MPICH2的安装目录,如/user/local/mpich2-install,然后指定mpich2-1.1.0al.tar.gz安装包,切换到该目录下运行./configure-prefix=/user/local/mpich2-install指定MPICH2安装目录,执行命令make && make install将MPICH2的可执行程序及库文件安装到/user/local/mpich2-install目录下。
(2)设置NFS服务器端修改/etc/exports,在文件中加入/user/local/mpich2-install*(rw,no_root_squash,sync)指定将MPICH2的安装目录(这里我么将MPICH2安装目录作为工作区)通过NFS服务器共享给所有客户机。
(3)设置SSH更改/etc/hosts文件,添加主机名IP地址,例如:127.0.0.1 localhost.Localdomain localhost192.168.0.1 bcln1192.168.0.2 bcln2192.168.0.3 bcln3……配置host.conf文件完成后,为了使节点相互通信不需要输入密码,还要进行安全验证的配置,使用ssh-keygen-trsa命令生成SSH密钥对。
切换到/root目录下,cp id_rsa.pub authorize_keys将公钥拷贝为授权钥匙,并将在/root目录下生成的.ssh文件夹拷贝到所有节点。
这里我们使用了IBM集群管理软件XCAT 的并行拷贝命令pscp-r/root/.ssh bcln1-bcln14:/root/一次性地将.ssh目录并行拷贝到所有的计算节点上,避免重复多次运行scp命令的麻烦。
(4)修改环境变量profile在/etc/profile中加入MICH2可执行文件的环境变量export PATH=”$PATH:/user/MPICH-install/bin”,用命令source/etc/profile是新增加的环境变量生效。
(5)添加mpd.conf文件#echo “secretword=myword” >/etc/mpd.conf#echo /etc/mpd.conf#echo 600 /etc/mpd.conf(6)添加主机名称集合文件mpd.hosts文件在mpd.hosts文件中加入如下主机名:bcln1bcln2……2)客户端的配置(1)挂载网络文件系统在/user/local目录下创建mpich2-install文件夹,然后在/etc/fstab中加入需要挂载的网络文件系统,将服务器端共享的工作区挂载到本地,内容如下。
Server:/user/local/mpich2-install /user/local/mpich2-install nfs defaylts 0 0(2)添加环境变量类似于服务器端,在/etc/profile中加入MPICH2可执行文件的环境变量ecport PATH=”$PATH:/user/MPICH-install/bin”,,使用命令source/etc/profile 是新增加的环境变量生效。
3)MPICH2测试切换到工作区,运行mpdboot-n <number if hosts> -f mpd.conf启动mpi的守护程序,,该守护程序通知所有参加并行计算的计算节点,接下来运行mpiexec-n <number of procesess> cpi命令测试由MPICH2提供的计算圆周率的并行程序,若运行完毕未出现错误提示,则表示MPICH2的环境配置成功。
3.OpenMP简介OpenMP是一种针对共享内存的多线程编程技术(SMP是配合OpenMP进行多线程编程的最佳硬件架构),是由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规模软件和硬件厂商共同定义的的标准。
它是一种编程指导语句,指导多线程、共享内存并行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MP是一种能被用于显示指导多线程、共享内存并行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其规范由SGI发起。
OpenMP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支持多种编程语言。
OpenMP能够支持多种平台,包括大多数的类UNIX及Windows NT系统。
OpenMP 最初是为了共享内存多处理的系统结构而设计的并行编程方法,与通过消息传递进行并行编程的模型有很大的区别。
这是用来处理多处理器共享的一个内存设备的情况。
多个处理器在访问内存的时候使用的是相同的内存编址空间。
SMP是一种共享内存的体系结构,分布式共享内存将多及的内存资源通过虚拟化的方式形成一个统一的内存空间提供给多个机器上的处理器使用,OpenMP对这样的机器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OpenMP的编程模型以线程为基础,通过编译指导语句来显示地指导并行化,为编程人员提供了对并行化的完整控制。
OpenMP使用Fork-Join(派生连接,见图1-2)并行执行模型。
一个OpenMP程序从一个单个线程开始执行,在程序某点需要并行时程序派生(Fork)出一些额外的线程组成线程组,被派生出来的线程称为组的从属线程,并行区域中的代码在不同的线程中并行执行,程序执行到并行区域末尾,线程将会等待直到整个线程组到达,然后将它们连接(Join)在一起。
在该点处线程组中的从属线程终止而初始主线程继续执行直到下一个并行区域到来。
一个程序中可以定义任意数目的并行块,因此,在一个程序的执行中可Foek-Join若干次。
使用OpenMP在编译器编译程序时,会识别特定的注释,而这些特定的注释就包含着OpenMP程序的一些语句。
在C/C++程序中,OpenMP是以#pragma omp开始,后面跟具体的功能指令。
在OpenMP中编译指导语句是用来表示开始并行运算的特定注释,在编译器编译程序时,编译指导语句能够被并行编译程序识别,串行编译程序则忽略这些语句。
并行编译程序根据这些指导语句将相关代码转换成在并行计算机中运行的代码。
一条编译指导语句由directive(命令/指令)和clause list(子句列表)组成。
OpenMP的编译指导语句格式为:#pragma omp directive-name[clause[[, ]Clause]…]new-lineStructured-blockOpenMP的所有编译指导语句由#pragma omp开始,其中directive部分包含OpenMP的主要命令,包括parallel、for、parallel for、section、sections、single、master、critical、flush、ordered、barrier和at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