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居与地理环境
- 格式:pdf
- 大小:161.99 KB
- 文档页数:2
汉族民居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关于汉族民居的介绍。
汉族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汉族民居的特点和传统。
汉族民居历史悠久,来源于古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汉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根据地域差异和历史背景,存在着北方和南方两大主要类型。
北方汉族民居大多是四合院,由四周住宅围合而成,中间是天井或庭院。
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利于通风、采光和照明。
而南方汉族民居则更注重水土关系,多在水边或丘陵地带建造,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形。
汉族民居的建筑结构也具有独特特点。
它采用木结构,使用榫卯技术将木材组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建筑。
汉族民居的主体通常是坡屋顶或抬梁式屋顶,屋顶上常常有脊、脷和瓦风筝等装饰,寓意着对自然和祖先的尊重。
汉族民居还注重空间的利用,常常采用进深布局,分为前厅、内院和后花园等部分,各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除了建筑结构,汉族民居的装饰也很讲究。
汉族人喜欢使用彩色彩绘、木雕、石雕等手法,装饰屋檐、房门和窗户等部位。
这些图案和装饰大多有寓意,比如龙纹代表着权势和吉祥,麒麟图案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此外,一些汉族民居还会在墙壁上绘制壁画,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民间传说。
汉族民居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还反映了汉族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民居中,有厅堂、书斋、卧室、庭院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厅堂和书斋是汉族人家庭活动和社交的地方,家人和客人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交流思想。
卧室是人们休息和睡觉的地方,庭院则是人们欣赏风景、种植花草的地方。
这些区域的划分和使用都体现了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介绍汉族民居的特点和传统,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建筑的魅力,还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族民居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场所,更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为汉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让汉族民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2024年大班科学中华民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手册》第五章“中华民居”,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传统民居的特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居风格,探索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2.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增强幼儿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幼儿的生活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民居图片、地图、民居模型。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民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房子是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云南的竹楼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以北京四合院为例,讲解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特点,引导幼儿思考四合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民居图片,讨论民居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找出对应地区。
5. 动手操作(10分钟)每组幼儿选择一种民居,用画纸、彩笔、剪刀和胶水制作民居模型。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和了解更多的民居。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华民居2. 板书内容:北京四合院: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特点福建土楼:建筑风格、特点云南竹楼:建筑风格、特点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画一画自己家乡的民居,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2. 答案示例:家乡民居:浙江乌镇的水乡民居特点:依水而建、白墙黑瓦、木制门窗、石板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幼儿了解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③“川西民居”的困境川西民居,不仅仅是传承川西平原地域文化的实质性载体,更是千百年来这一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磨合,由历史“优选”出来的最优居住形态。
上图为四川崇州元通古镇。
下图为古镇转角楼局部。
资料图片可是,在调查川西民居生存现状的时候,得到了一组这样的数据:拥有3000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城区内超过100年以上的古民居竟不到30座;整个成都平原地区,保存传统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不超过1000处。
传统川西民居是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古民居是不是成了城市化发展的“绊脚石”?传统民居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川西民居”算不算建筑流派?“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作家梁实秋在散文《雅居》中对四川民居的描述,可能构成了许多人对四川民居的第一印像。
的确,对“雅”的追求,是川西民居的一大特色。
川西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一正两偏”,即中间是正房,两边是偏房,呈“凹”字型,在房前屋后一般会种植一圈竹子或有一片菜地、稻田,由于川西地区的乡间一般不打水井,所以离房子不远总有一条水渠。
四川人把这样的居住形态叫做“林盘”。
开篇所说的不超过1000处的保存有传统川西风格和建筑技艺的民居形式,就指的是“林盘”。
袁庭栋是著名的巴蜀文化学者,同时也是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的顾问,年逾7旬的他对巴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四川地区的传统建筑颇有研究。
他曾历时五年,在没有任何资金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调查走访完成了《成都街巷志》,引起极大轰动。
“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叫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袁庭栋说。
袁庭栋介绍,事实上,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整个西南汉族地区大同小异,这同四川的移民历史有很大关系。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不同⽓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不同⽓候类型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影响⾃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化起源——中华⽂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彩上有着很⼤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国⼤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造成了各地区⽓候的差异,⽓候的不同就要求⼈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候条件的特性,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彩。
在不同的⽓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耐寒、坚固防风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产⼒的进步,⼈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致。
不同的⽓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国从建筑热⼯设计的⾓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分区的⽬的就在于使民⽤建筑的热⼯设计与地区⽓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地球上⽓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层吸收,⽽地球表⾯与⼤⽓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候条件。
⽓候影响着⼈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压⼒和降⽔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定的平衡状况。
这些⽓候因素的变化与⼈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理和⽣理活动。
⼈类对⽓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候的房屋。
1.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因此⽓温⾼的地⽅⼀般墙壁较薄,⽓温低的地⽅墙壁较厚。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广东建筑之民居:骑楼风雨情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
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州骑楼的年龄,说来还没过100岁。
民国七年(1919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
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
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
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
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
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