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治疗35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湿性愈合理论应用于46例下肢静脉溃疡创面的效果观察本文总结了湿性愈合疗法应用于46例下肢静脉溃疡的创面护理情况。
主要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联合泡沫敷料应用于创面换药,换药全程进行动态的全身及局部评估,通过有效的创面处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促进了伤口愈合,减轻了疼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湿性愈合护理下肢静脉溃疡为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最严重和最难治的并发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局部循环障碍、缺血缺氧以及感染造成的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引起的病理改变。
该病病程长,愈合慢,反复发作后迁延不愈成为难治性溃疡。
甚至可出现癌变或需要截肢[1],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
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应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联合泡沫敷料进行下肢静脉溃疡创面换药46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共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在34~77岁之间;溃疡面积在0.6×0.5cm~6.2×8.2cm之间;病程2个月~11个月28例,12个月~24个月14例,24个月以上4例;伤口部位多在胫前,内外踝及小腿内外侧;本组中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2护理2.1 评估换药前常规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了解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及全身用药情况;局部评估伤口的大小、颜色、分期、渗液、气味、有无感染及伤口周围皮肤情况,并在每次换药前留取患者伤口照片,使用同一数码相机在同一部位、同一角度摄取伤口照片,作动态对比,观察伤口处理的效果。
2.2 创面的处理2.2.1 伤口床的清洗采用“涡流式水流冲洗法”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由外向内”的方向环形清洗伤口,周围皮肤使用0.5%的碘伏“由内向外”消毒5~6cm。
2.2.2 伤口的清创根据伤口床腐肉的多少和与伤口床粘连的程度,合理选择使用机械清创、保守性锐器清创和自溶清创相结合的方式,分次逐步清除腐肉和脓性分泌物。
2.2.3 敷料的选用根据创面颜色进行分期及处理。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分析与治疗方法探究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外科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治疗上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
本研究详细分析了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
标签:下肢静脉性溃疡;病因;治疗进展下肢静脉性溃疡在临床上较常见,是一种难治的并发症。
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具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的老年人。
该病很难治愈且预后差,患者容易再次复发,给患者的身体及精神带去很大的困扰,干扰了临床的治疗。
因此,对于下肢静脉性溃疡应严格掌握其发病原因并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原因1.1 发生静脉返流引起静脉高压患者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发生静脉返流,从而引起静脉压升高。
静脉压持续增高容易损害小腿腓肠肌泵功能,扩张毛细血管,从而导致血浆、血浆蛋白及红细胞外漏增多,使得皮肤组织减少必要的营养吸收,发生营养障碍[1]。
通过临床检查可知,交通静脉U型袢式结构的下方区域易发生溃疡,究其原因,此区域中是交通静脉两端分别与深浅静脉相连,承受着来自两方的逆向血流压力,压力的大小随着血管的远近变化,即越向远端压力越大,再加上该区域动脉网稀少,最终导致溃疡形成。
1.2 交通静脉功能欠缺由于交通静脉功能的不全导致发生静脉溃疡的说法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在下肢静脉压升高的情况下,在交通静脉中深静脉血流就会逆流到浅静脉中,从而使小腿浅静脉得相关组织发生缺氧,导致营养性障碍的发生。
1.3 小腿腓肠肌泵功能不全这也是引起静脉性溃疡的一重要原因。
当小腿肌泵功能不全,降低了静脉血排空容量,导致下肢静脉压升高,破坏了交通静脉瓣膜,使得浅静脉曲张肢体发生瘀血情况,改变了小腿毛细血管数目、形态和通透性,阻碍了毛细血管与组织间的正常物质交换,使组织间发生缺氧导致了静脉性溃疡的发生。
静脉功能不全与腓肠肌泵功能衰退并存时更易发生下肢静脉性溃疡。
2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理机制虽然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病多,但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至今也尚未找到明确的病理机制。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医治疗发布时间:2021-05-14T10:39:56.0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期作者:任宇珂任劲松[导读] 本文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结合笔者自身临床心得体会,归纳分析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特点任宇珂任劲松江阴市中医外科医院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本文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结合笔者自身临床心得体会,归纳分析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特点关键词:下肢静脉性溃疡、外治法、中医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VLU)是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中医称之为“臁疮”,俗称“老烂脚”。
此病经久不愈,抑或愈合反复发作,继发感染则溃疡化脓,损伤血络则溢血不止,损伤筋骨则形成慢性骨膜炎,少数病人可因缠绵多年不愈而导致岩变。
西医治疗本病多集中在防止疮面感染和对创面进行保护、外用生长因子等措施上,总体疗效不理想。
而本病则是中医外科诊治的优势病种之一,有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经验。
笔者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内服和外敷相结合的方法,去弊创新,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疗效,特总结报告如下【病因病机】本病起因为站立过长时间或负重过度,导致小腿筋脉横解,瘀阻脉络,肌肤失养,瘀久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1]。
国内知名学者唐汉钧教授等认为本虚、瘀滞及腐变是臁疮的主要发病因素,其病机演变为“始于虚,变于瘀,坏于腐”[2]。
“虚”是因,虚之为病多由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瘀”是病理基础,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久则成瘀;“腐”为果,瘀久蕴热,至皮损肉烂筋腐。
反之,“腐”至肌肤、经脉溃腐损伤进一步加重“瘀”,瘀腐日久,津液亏损,又进一步加重“虚”的程度。
在临床治疗上紧紧围绕虚、瘀、腐这三个方面,屡有良效。
【辩证论治】1.内治法:1.1 气滞血瘀证:主证:疮面腐肉不脱,干结,苍白,周围皮色暗,黑肉芽色淡;四肢觉沉,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下肢静脉性溃疡(完整版)一、概述下肢静脉性溃疡,又称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淤积性溃疡,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外侧的慢性溃疡,其特点为难愈且易反复,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俗称“老烂腿”,中医称之为“臁疮腿”。
占腿部溃疡的70%-90%。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是下肢静脉性慢功能不全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可达1%-2%,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更高。
2008 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1]。
下肢静脉高压是导致下肢静脉性疾病的各种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持续的静脉高压增加毛细血管后血管透壁压,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损伤、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吸收障碍、慢性炎症反应,代谢产物堆积、组织营养不良、下肢水肿和皮肤营养改变,最终导致溃疡形成。
下肢静脉性疾病的病因主要有:①静脉反流,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逆流导致下肢静脉高压。
②静脉回流障碍: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近端静脉阻塞造成的回流障碍引起的静脉高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下腔静脉综合征等。
③先天发育异常: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 综合征);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syndrome,KTS)等。
其他可能会妨碍静脉血流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站立或负重工作、妊娠、肥胖、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畸形、水肿、腹水、外伤后及腿部肿瘤等。
下肢静脉性疾病临床常用分级为CEAP分级法,C0~C6 共7 级。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现状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性疾病(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一种常见且难治的并发症之一,中医称“臁疮”、“老烂腿”。
下肢静脉血流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病因。
主要表现为足靴区、内外踝及足背等处皮肤溃疡形成、色素沉着,溃疡可为单发,也可多发。
如无特殊治疗,溃疡经久不愈或者反复发作,且有恶变可能[1]。
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2]。
现就该病目前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标签:静脉性溃疡;治疗;现状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性疾引起的下肢静脉高压所致。
其病因包括深、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3]。
其中深静脉返流患者的溃疡发生率要高于单纯性浅静脉返流的患者。
Nicolaides 经过研究证明,在深静脉和浅静脉均有返流并同时伴有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时,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达47%。
而仅有浅静脉返流时为6%;此外肌泵功能的损伤对下肢静脉压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肌泵由小腿肌肉及静脉窦组成。
静脉窦多位于腓肠肌内,容量接近于心脏,每次收缩可排出小腿總容量约60%的静脉血,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4,5]。
正常肢体腓肠肌每收缩一次可使静脉压降低约8kPa,在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多伴有腓肠肌功能不足,其射血分数仅为正常者的10%~15%。
静脉血逆流程度及腓肠肌射血分数减少程度与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存在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腓肠肌泵功能,可使中度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由63%降至30%,严重反流的肢体溃疡发生率由70%降至41%[6]。
由此可见下肢静脉高压的形成是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造成血液逆流和腓肠肌功能不全最终导致射血分数减少的共同结果。
当出现下肢静脉高压时,小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溢、纤维蛋白原渗出,形成纤维蛋白复合物沉积于组织间隙。
红细胞破坏后含铁血黄素沉积于皮下,阻碍组织与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下肢静脉曲张溃疡应该怎么治疗?普通的皮肤溃烂很容易治疗但是比较难治疗的就是出现老年慢性溃烂,所以对于本人来说,重点就是总结在如何治疗老年人下肢慢性溃疡的情况,在平时,你周围的血管因为很多种不明的原因,从而有可能引起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就有可能导致肢体的皮肤出现坏死甚至是溃疡,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两种类型,即动脉性的,通常由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供血不足所致,如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和雷诺氏综合征:静脉性的,通常由于管腔阻塞而引起回流障碍所致,如下肢静脉曲张、肢体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
虽然其病因各异,但均具有基本相似的病变和修复愈合过程。
本类病中,普通的皮肤溃烂较容易治疗,治疗较困难的是老年人慢性溃烂,因此本文重点总结熊氏再生膏在治疗老年人下肢慢性溃疡中的应用。
本病发于小腿下1/3胫骨两旁的慢性溃疡。
文献有“裤边疮”、“裙边疮”之称,多发生于长期站立、负重行走,伴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过去我们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多采用传统中药生肌橡皮膏外敷,对积脓较多而又不易去除的创面则采用含汞化合物的组升丹、五五丹、九一丹等祛腐。
由于汞制剂对人体有害,故现在临床已不能采用。
但目前又找不到较好祛腐产品,造成创面愈合时间延长。
小腿慢性溃疡一般多见于创伤、烧烫伤或慢性炎症所引起,以中老年男性多见。
以往临床上治疗此类溃疡比较困难,植皮不易成功,病人深感痛苦。
治疗方法:口服维生素C片,1.0g/d,外用“熊氏再生膏”外敷并包扎。
禁止使用消毒剂清创,不与任何外用药混合。
具体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前首先清创溃疡创面,将表层坏死物及分泌物清除,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外涂SCRO厚约2-3毫米(使用前搅拌成糊状效果更佳),并根据溃疡所在部位,灵活应用。
一般是涂药后用无菌卫生纸(或普通卷纸)12-18层及消毒纱布4-8层包扎伤口。
根据创面分泌物多少决定换药次数。
分泌物多者每日换药两次、少者每日换药一次,原则是不让渗液浸透包扎物。
局部湿敷治疗下肢慢性溃疡35例
陈永强;魏俊群;李金;李文旭;张传辉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3(012)002
【摘要】@@ 慢性溃疡是皮肤或黏膜缺损合并慢性感染, 长期不愈合的伤口. 常由于肌肤损伤及各种原因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 造成创面难以生长, 伤口经久不愈. 下肢因其血液循环的特殊解剖结构成为各类溃疡的多发部位[1]. 一般方法治疗疗程较长, 患者易放弃, 往往达不到满意效果. 本院骨伤科10年来采用常规方法, 结合局部外敷促进血液循环的药液治疗下肢慢性溃疡, 疗效满意.
【总页数】1页(P185-185)
【作者】陈永强;魏俊群;李金;李文旭;张传辉
【作者单位】广东省化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外科,广东,化州,525100;广东省化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外科,广东,化州,525100;广东省化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外科,广东,化州,525100;广东省化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外科,广东,化州,525100;广东省化州市中医院骨伤科外科,广东,化州,52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32.1
【相关文献】
1.活血生肌散为主治疗下肢慢性溃疡35例 [J], 杜健道
2.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治疗35例临床分析 [J], 张宏伟;王彬华
3.中药湿敷联合曲张静脉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48例 [J], 李叶;胡满香;李浩杰;张鹤;梁红;张凯;牛丽霞
4.高糖胰岛素山莨菪碱混合液湿敷治疗下肢慢性溃疡临床观察 [J], 白春燕;丁俊孝
5.益气活血汤联合人胎盘组织液治疗静脉曲张性下肢慢性溃疡35例 [J], 蒋理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小云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经验
徐小云是一位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是一位关心社会的慈善家。
他的经历和经验使他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智慧和技能。
他的慈善精神和专业精神使他让更多患者受益,在治疗慢性下肢溃疡领域尤为出色。
徐小云一直致力于慢性下肢溃疡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他在治疗慢性下肢溃疡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认识到,慢性下肢溃疡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由于患者的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皮肤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慢性下肢溃疡。
为了有效治疗慢性下肢溃疡,徐小云采用的治疗方案既综合又多层次,既注重病因治疗,又注重症状治疗。
具体而言,他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炎药物,改善全身免疫功能,静脉滴注静脉营养调理,改善溃疡营养供给,抗菌素混合涂层,润滑油浸泡以及抗菌药膏的涂抹等。
除此之外,他还采用针灸穴位注射,手法按摩等中医治疗方式,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病变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以及改善病人心理状态等。
在慢性下肢溃疡的治疗中,徐小云从未放松过自己。
他充满耐心,细致入微地把控病情,他做到了“事半功倍”。
在慢性下肢溃疡的治
疗中,徐小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患者的恢复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他的临床实践经验也为其他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徐小云在慢性下肢溃疡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医学基础,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也为众多病人带来了希望。
他的爱心奉献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半导体激光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40例临床观察李克盛,张志勇(邯郸市中医院,河北邯郸056001)[摘要]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均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
治疗组外敷生肌玉红膏,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换药。
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溃疡愈合时间。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愈合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采用半导体激光术后外敷生肌玉红膏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关键词]中药;外治法;半导体激光;下肢静脉性溃疡[中图分类号]R25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51X(2013)02-0049-02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多由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压增高血液瘀滞,局部皮肤营养障碍而导致溃疡形成。
该病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
我科从2011年1月-12月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本病患者4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以小腿内侧较为多见;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
溃疡大小不等,呈灰白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脓水秽臭难闻。
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四周皮色黯黑,漫肿或伴有湿疹,收口后易反复发作;伴有下肢静脉曲张。
1.2排除标准对药物过敏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系统疾病者;糖尿病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一般资料78例患者均来自本院外科,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8-72岁,平均48.6岁;病程5个月至3.5年,平均0.9年;左下肢14例,右下肢15例;双下肢11例;溃疡面积最大者11cm×5.5cm,深约1.5cm,最小者1.8cm×2.5cm,深约0.5cm。
复方黄柏液涂剂用于下肢静脉溃疡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针对下肢静脉溃疡,探究复方黄柏液涂剂对其的疗效。
方法:以本院在2021.05.2022.05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静脉溃疡病患,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抽样分为AB两组,为A组病患采取常规治疗模式;为B组病患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并观察记录两组病患实验结果作报告。
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的治疗总有效病患为31例,占比为96.88%,高于A组的26例、81.25%;经过治疗后B组病患的创面面积(5.22±1.07)cm2以及创面深度(0.67±0.34)cm均小于A组的(10.41±1.78)cm2、(1.14±0.47)cm。
B组各项实验观察数据均优于A组。
结论: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疗效显著,可以推广。
关键词:下肢静脉溃疡;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效果下肢出现静脉性溃疡是静下肢静脉曲张比较晚期的表现,溃疡会经久不愈[1]。
此类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中,随着当前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罹患此病的病患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医院内收治患者也不断增加。
而对于此类治疗的疗效,常规治疗通常见效慢,病患易复发,为此,特选取复方黄柏液涂剂进行临床效果研究[2]。
以下则是我院所展开的关于不同药物治疗对下肢静脉溃疡的疗效研究,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本院近一年(2021.05.2022.05)来院进行治疗的下肢静脉溃疡病患64例,作为临床研究的具体对象,并确保全体病患符合本次研究标准。
选入标准:病患认知正常,下肢静脉溃疡面积不超过20cm2。
排除标准:病患患有动脉缺血性、放射性、神经性溃疡,有精神类疾病,有其他肿瘤疾病或身体功能异常,在疾病治疗禁忌期,存在药物过敏。
其次所选取的病患均是在取得本人同意后开展的相关实验。
在本次研究中,为保障推进研究进展,提升研究成效,我院医护人员指出了需要依据病患治疗模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两组,两组各32例,两组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处理策略(全文)下肢静脉性溃疡并非是某种疾病的全部,而是某种潜在疾病的症状,常由于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而导致静脉内持续高压所致,因此针对解除静脉高压的病因治疗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辅以有效的局部处理,才能促进溃疡愈合。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则治疗所需时间长,愈合慢,治愈率低,愈合后复发率高。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处理方案如下:1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避免下肢长时间下垂及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减轻下肢静脉淤血和肿胀。
2 对于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推荐压力治疗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压力治疗的目的是对抗重力作用,促进下肢血液正常向心性流动,降低静脉高压,改善局部愈合环境,促进溃疡愈合。
压力治疗通过对下肢施加外力,使足踝压力高于膝部压力,有证据表明足踝压力达到40mmHg才可有效减低静脉高压。
接受压力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压力治疗的绝对禁忌症包括:严重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充血性心衰、化脓性静脉炎、股青肿。
压力治疗的相对禁忌症包括:渗出性皮炎、对绷带或压力袜成分不耐受、肢体感觉异常、周围神经病变、原发性慢性关节炎。
当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同时存在动脉系统病变时,压力治疗可能会导致动脉血管闭塞、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因此为患者行压力治疗前要首先检查患者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应进行ABI 测定。
压力治疗的装置有多种,包括压力绷带、间歇空气压迫装置、压力袜。
压力绷带包括短延展绷带、长延展绷带、复层压力绷带。
短延展绷带的延展度超过自身长度10%-100%。
当肌肉处于休息状态时,绷带基本不产生压力;运动时,肌肉收缩变粗,绷带直接作用于肌肉,产生较大的压力,恢复腓肠肌泵功能,挤压静脉,帮助静脉血回流至心脏。
因此短延展绷带的静息压低,工作压高。
而长延展绷带延展度超过自身长度100%。
在休息或者运动时都会产生压力。
由于绷带具有较强的弹性,因此作用在肌肉时,绷带本身也会由于弹性而伸长,降低了压力。
康惠尔清创胶联合溃疡糊对35例难治性溃疡的换药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康惠尔清创胶联合溃疡糊对难治性溃疡的应用效果。
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难治性溃疡,采用康惠尔清创胶联合溃疡糊覆盖创面,再以溃疡贴封闭表面的方法,处理35例此类病人。
结果 35例难治性皮肤溃疡经治疗后31例全部愈合,4例培植出新鲜肉芽并覆盖满创面。
结论以上换药方法用于难治性溃疡的治疗,具有疗程短、费用低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康惠尔清创胶溃疡糊难治性溃疡各类难治性皮肤溃疡,如压疮、糖尿病足、放射性溃疡、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热压伤等,是外科换药的难点,运用传统的惰性敷料进行常规换药,常难见效。
科学合理的创面处理是此类创面愈合的前提。
我院换药室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5例难治性溃疡,联合运用由丹麦康乐保公司生产的康惠尔清创胶及溃疡糊进行治疗,替代传统的常规换药方法,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
年龄25-80岁,平均46岁。
病种分:褥疮18例,放射性溃疡4例,热压伤4例,糖尿病足9例。
溃疡发生部位:骶尾部:12例,前臂4例,小腿:6例,踝部:5例,足趾:4例,胸部:4例,溃疡面积1.2㎝×2.6㎝~6.4㎝×8.7㎝,平均2.3㎝×4.35㎝。
1.2 方法常规清毒患部创面,清除干性坏死组织和液化脂肪,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无菌纱布轻轻擦干。
取适量清创胶覆盖创面,厚度根据坏死失活组织多少决定,再以溃疡贴封闭之,溃疡贴边缘超出创缘1-2㎝,确保密闭创面,酌情纱布、绷带外包扎。
一般2-4d换药1次,待坏死组织清除基本干净后均以康惠尔溃疡糊外加溃疡贴处理。
嘱加强原发病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感染。
压疮患者应勤翻身,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使用气垫床、水垫使受压部位减压;糖尿病足患者应限制活动,控制血糖,控制饮食,抗感染,注意足部保暖并抬高患肢,经常变换体位;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患肢穿弹力袜,必要时手术。
下肢溃疡25例临床分析论文关键词下肢溃疡臁疮中药治疗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溃疡中药外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对25例下肢溃疡运用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紫草、白芷为主,加减外贴于溃烂处。
结果总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 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 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 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 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
其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愈合后虽然收口,但因损伤而常复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多年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现将在工作中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臁疮”2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明确诊断为下肢溃疡。
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9岁,平均46岁。
病程2个月—3年,其中有静脉典张伴湿疹8例、烫伤引发4例、外伤引发2例、脱疽引发1例、其他都有相应的原发病因所致。
溃疡病程为初期16例、后期9例。
溃疡好发部位在小腿下1/3的内侧,经久难愈。
1.2辨证分期分为前期和后期。
局部色红、糜烂、形成溃疡为初期。
溃疡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味腥臭,流脓水、溃疡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伴湿疹或下肢静脉曲张,甚至溃烂至胫骨为后期。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治疗35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讨论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治疗的方法。
方法采用手术、药物及物理方法共同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
结果本组35例共40条肢体均治愈。
术后随访,本组患者均无静脉曲张复发、皮肤再次溃烂、下肢肿胀等并发症。
结论手术、药物及物理方法的共同应用能有效的治疗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
【关键词】静脉性溃疡;手术;药物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常见并发症,又称为老烂脚,其最重要的发病机制是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静脉反流用回流受阻)引起的静脉高压【1】。
我科自2008年10月~2012年01月,共治疗35例(40条患肢)此类患者,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0月~2012年01月在我院采取多方法联合治疗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女22例,男13例,年龄在30~77岁之间,平均年龄55岁。
病程10~40年,平均30年。
双下肢5例,右下肢10例,左下肢20例。
根据病理生理、解剖、病因、临床分类的临床分级:c2(单纯静脉曲张),c3(静脉曲张伴水肿),
c4(静脉曲张伴色素沉着、湿疹及皮下脂肪硬化),c5(静脉曲张伴已愈合溃疡),c6(静脉曲张伴活动性溃疡)。
本组25例27条肢体符合c5,10例13条肢体符合c6,其中12条肢体溃疡面最大直径
5.0cm。
1.2诊断与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检查,显示深静脉通畅,浅静脉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行valsalva试验了解深静脉瓣膜功能,其中单纯性静脉曲张有11条肢体,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17条肢体,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12条肢体。
术前用标记笔画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与曲张静脉全部走行路线
及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的体表投影部位。
1.3多点式小切口手术:在持硬麻或腰麻下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肢耻骨结节外下方2-5cm处作一横行或纵行切口约2-3cm,分离寻找大隐静脉主干,靠近卵圆窝切断,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其汇入的属支,再用剥脱器分段抽剥大隐静脉主干,至少至膝下10cm,注意保护好隐神经,根据术前标记的曲张静脉做点式切口,用蚊式血管钳于皮下进行分段剥脱,并结扎属支及交通支。
手术过程中重点是彻底破坏结扎溃疡周围和底部交通支。
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用1号线缝合各切口,用无菌纱布和棉垫加压包扎3天。
2结果
本组35例共40条肢体均治愈。
12条肢体溃疡面最大直径5.0cm 的溃疡于术后2周行植皮术,植皮术后2周溃疡愈合。
术后随访,本组患者均无静脉曲张复发、皮肤再次溃烂、下肢肿胀等并发症。
3讨论
3.1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下肢静脉性溃疡又名静脉曲张性溃
疡,小腿溃疡,淤积性溃疡,重力性溃疡(graviltaional ulcer).多由于静脉压增加和继发性影响而引起。
下肢静脉溃疡是下肢静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最终结局,其原因是静脉血液淤积,静脉滞积导致静脉高压,由于静脉压升高,静脉管腔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渗出,积聚于毛细血管周围,阻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细胞摄取氧气和其它营养物质,皮肤表层坏死形成溃疡。
引起静脉滞积的原因除静脉曲张外,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深静脉梗阻,血栓性静脉炎后造成的深浅静脉瓣膜功能损害、以及先天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均可导致静脉淤积【2】。
3.2手术治疗静脉曲张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基础:自20世纪初homans等提出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至今仍为该类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其基本原则是利用隐静脉的轴性抽剥阻止浅静脉返流及切除曲张浅静脉,达到消除静脉高压来源和曲张浅静脉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3],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在静脉性溃疡的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生率合并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时明显升高。
因此,结扎交通静脉是治疗静脉性溃疡的关键环节。
我科对于静脉性溃疡的治疗要求在手术过程中重点强调对交通静脉,特别对溃疡周围和底部的交通静脉要求彻底结扎或剥脱完全。
3.3改善微循环药物的应用:根据静脉性溃疡形成的病因,局部
微循环改变,白细胞附壁和渗出,皮肤营养障碍是静脉性溃疡形成的病理过程,因此我科认为,改善微循环药物的应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我科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强调给予前列地尔注射静推或盐酸沙格雷脂片口服,可以有效的改善局部毛细血管的血供,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4]。
3.4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弹力袜可以抑制静脉曲张,促进浅静脉血流流向深静脉,提高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减轻减轻组织水肿及炎症渗出,能给溃疡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卫生,使愈合加快;此外机械压迫静脉壁减小其管径,促进瓣膜中紧密对合,减少深浅静脉反流,从而且提高腓肠股泵的功能【5】。
4 结论
经过对35例患者的总结,我科认为①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解除静脉高压的基础,对溃疡周围和底部的交通静脉彻底结扎或剥脱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重点。
②利用药物或物理方法改善溃疡局部微循环对静脉性溃疡的愈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rabs aj,wakely mc,nyamaekye i,et al.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venous leg ulcers[j].br j surg,1996,83:1380-1382.
[2]施越冬,亓发芝,下肢血管性溃疡[j],中国临床医生,2001,
1:12-15.
[3]lurie f ,kistner rl ,ek lof b.surgical management of deep venous reflux:long-term results[j].semin vasc surg,2000,15(1):50-56.
[4]milio g,mina c,et al.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with prostagiandin e-1 in venous ulcers of the lower limbs[j].j vasc surg ,2005,42(2):304-308
[5]peuce rk,caball e.inelastic versus elastic leg compression in cbrouic venous insufficiency:a comparison of limb size and venous be modyna.mics [j],vasc
surg,1996,24:783-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