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桃苹羌寨诗词
咏桃坪羌寨
理县桃坪御敌楼,
依山环堡建渠沟。
阵修八卦张罗网,
兵练千年学武侯。
孰料天崩尘蔽日,
岂堪地裂震无休。
幸承古巷天堂寨,
“伊甸园”中圣水流。
注: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其独具建筑魅力的碉楼,代表着古代羌族人民建筑文化和建筑智慧,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战乱但终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如今,寨子里仍然居住着98户“格尔麦阿嘎”,在羌语里是“古巷人家”的意思······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错复杂的道路结构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桃坪被西方人士称为“梦中的伊甸园”,“人间天堂”。
5.12汶川地震,桃坪羌寨居然无一人死亡。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桃坪羌寨是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羌族村落。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以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桃坪羌寨逐渐受到游客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许多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随着外部文化的介入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桃坪羌寨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桃坪羌寨的民族文化,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探讨。
一、桃坪羌寨的文化特色及面临的挑战桃坪羌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羌族村落,其建筑风格、服饰文化、传统习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随着现代文化的介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桃坪羌寨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外来文化的渗透导致了一些年轻人逐渐放弃传统习俗和语言,使得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威胁。
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也给桃坪羌寨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也受到了市场的冲击。
保护桃坪羌寨的文化传统、维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实现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应该加大对桃坪羌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鼓励羌族青年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和培训班,通过故乡情结和文化自信,让年轻人重新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文化展示馆、民俗博物馆等,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和推广。
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和节庆,加强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
在生态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建设生态示范村、推广农业种植、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保护桃坪羌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提升羌族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政府和社会应发挥的作用为了实现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论理县桃坪羌寨灾后重建规划1 桃坪姜寨的历史沿革及民居传统形式羌族是我国一支十分古老而有特色的民族,在早期中华民族融合、形成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羌寨现在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及松潘县和绵阳北川县部分地区。
1.1 桃坪羌寨的文化背景桃坪羌寨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州理县桃坪乡,距离成都约163 km,,理县县城41 km,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 年,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背山面水, 坐北朝南, 布局依据地形,工整紧凑,是至今为止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羌族建筑群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桃坪羌寨为了抵御外族和本民族之间的械斗,也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该村落的建筑逐渐形成了防御堡垒型的建筑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完善的村落系统。
1.2 桃坪羌寨的道路组织及规划形式桃坪羌寨以碉楼为中心筑成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13个通道,组成四通八达的路网。
建筑墙体和墙体间的巷道幽暗神秘,有的巷道上又搭建了房屋,因此有了无数的暗道。
除了地下暗道之外,羌寨每家每户的屋顶都是相通的。
有的是用石台阶相连,有的是用小木梯相通,其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战时便于进攻和防御。
碉楼是整个羌寨的标志性建筑。
目前桃坪羌寨内仅存的两座是:陈仕明家住宅和寨子对面河岸上的一座碉楼。
水源是羌族人另一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陡峭的山地中,大规模凿井蓄水相对比较困难,因此羌寨中人们的生活用水主要利用地表径流水和泉水。
羌寨一般采用石砌水渠引入山间溪流和用石板储存从泉眼中渗出的山泉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方法。
水道中流淌着山间融化的雪水,引流与房屋的旁边或从房屋的中央穿过。
寨内的地底,挖掘了许多引水暗渠,上面盖有石板和土,这些暗渠每隔一定距离,都会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
1.3 桃坪羌寨建筑单体与建筑空间桃坪羌寨的碉楼式建筑是私家性居住与防御功能的统一体。
它将高大的石碉碉楼与民居合二为一,组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建筑群。
调研桃坪羌寨建筑的内容一、引言桃坪羌寨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通过调研桃坪羌寨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探索其独特之处。
二、桃坪羌寨的概述桃坪羌寨位于中国四川省丹巴县境内,羌族是其主要居民。
寨内建筑布局紧凑,寨墙用花岗岩砌筑而成,周围环山环水,风景秀丽。
寨内掩映着众多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羌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三、建筑风格与结构特点1.三进四合院桃坪羌寨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三进四合院的格局,将中式传统建筑和羌族民居的特点相结合。
寨内的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2.坡屋顶桃坪羌寨的房屋大多采用坡屋顶,这种屋顶形状独特,能够很好地抵御雨水和大风的侵袭。
坡屋顶通常由瓦片铺设而成,使得整个建筑具有一种浓厚的传统风格。
3.木制结构桃坪羌寨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使用当地的木材作为主要建材。
这种木制结构既能够保持建筑的稳定性,又能够体现羌族建筑的特色。
4.彩画壁画寨内的民居建筑通常会在墙壁上绘制彩画壁画,这些壁画以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展现了羌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四、文化内涵与寓意1.传承羌族文化桃坪羌寨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居住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羌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寨内的建筑风格、装饰图案以及民居布局,人们可以了解到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美与和谐桃坪羌寨的建筑融合了山水之美和建筑之美,寨墙围合的青山绿水、民居建筑的色彩斑斓,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
这种美的表达也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3.互助与团结羌族人民在建筑桃坪羌寨的过程中,多在互助、团结的精神指导下完成。
这种精神不仅使他们在建筑上相互帮助,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五、总结桃坪羌寨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结构特点,融合了羌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通过对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的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寨落的独特之处。
桃坪羌寨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场所,更是一种对于自然、文化和人民团结互助的追求与表达。
大山深处的桃坪羌寨桃坪羌寨,位于岷江流域杂谷脑河畔的四川理县境内。
它由两座碉楼和石雕民居群组成。
由俯拾即是的片石和泥土信手堆砌。
那时虽然还没有钢筋混凝土什么的,但它却抗御了这一带频繁的地震,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侵蚀,而巍然屹立迄今。
你不得不为羌族先辈们高超的建筑艺术叫绝!桃坪羌寨依陡峭的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
寨子的后面,是两座9层约30米高的碉楼。
碉楼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四周布满了射击窗口。
居住的石碉与石碉之间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水网、路网和房顶构成地下、地上和空中立体交叉通行网络。
而且,它的每一条通道,都布满了对外射击的暗孔。
如果敌人进犯,他们可以在各个不同的位置打击敌人。
水网之水,不分高低贵贱,流经山寨的每家每户。
这些地下水网,平常给山寨的人们带来生活生产用水的极大方便,一到战时,它还可以作为逃离敌人围困的交通暗道。
走进寨子,你仿佛走进一座冥冥幽深的古老迷宫。
它那神秘的面纱诱惑着人们的向往,义无反顾地投进它那古朴迷离的怀抱。
在羌族阿妹的导游下,我们抚摸着一块块苍老悲凉的片石,走进这古老深邃的寨子,就像走进悠远的历史隧道。
在这里,好像每一块石头、每一条石缝都在向游人述说着羌族先人们的英雄故事,令人遥想当年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仿佛看见刀光在闪烁,剑影在穿梭,耳畔的呐喊声厮杀声此起彼伏。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朴实,英勇善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东汉后期,他们不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压榨和奴役,先后发动多次起义,前后长达五六十年之久,最后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
从此以后,他们结束了游牧生涯,不得不从西北地区,经过长途迁徙来到岷江上游,与嘉绒藏族和平相处,过起了定居的生活。
羌族阿妹毕业于四川一所旅游学校,她的脖子上挂着手机,戴一副时尚的眼镜,显得腼腆,但又不乏落落大方。
我一看,就觉得这女孩很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
我问同行的阿胡,你看她像不像阿抒的爱人?他回过头再次打量了一下羌族阿妹,说,像!像极啦!羌族阿妹给我们发了名片,上面印着姓名、电话号码、服务项目什么的,还真有那么一点现代意识。
- 调研桃坪羌寨建筑的地理环境- 位置及气候特点- 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地方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高原,海拔约2500米,属于高原季风气候。
该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较大。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建筑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设计等。
自然环境也对桃坪羌寨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
寨子依山傍水,利用地势起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多为抬檐式,以应对多雨的气候。
建筑外墙常常涂抹白灰,既美观又能反射阳光,减少能量吸收,帮助降低室内温度。
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 桃坪羌寨建筑的历史渊源- 建筑风格的形成过程- 建筑的传统工艺技术- 建筑的文化内涵桃坪羌寨的建筑风格形成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
寨子中的建筑大多保留了传统的羌族建筑风格,多为木质结构,采用榫卯结构,檐角翘起,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些建筑多由当地羌族居民亲手建造,传统的建筑工艺技术流传至今。
此外,桃坪羌寨的建筑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筑的装饰常常采用羌族传统的图案和雕刻,展现了当地羌族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建筑布局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 建筑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建筑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 建筑的功能与意义- 建筑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桃坪羌寨的建筑在当地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羌族居民的生活场所,还承载着当地文化传承和群众活动的功能。
寨子中的建筑多为多层木质结构,不仅能提供居住空间,还常常用于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如祭祀、庆典等。
同时,这些建筑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 桃坪羌寨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建筑文物的保护措施- 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当地居民对建筑的态度与行动为了保护桃坪羌寨的建筑文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修缮古建筑、加强管理和监测等。
同时,也积极开展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组织培训当地居民,使传统建筑工艺得以传承并得到发展。
桃坪羌寨旅游攻略
景区简介:
理县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旅游区,一座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且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多声部,一座是汶川大地震后涅槃重生的嘉绒藏族聚居大寨子。
桃坪羌寨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的原始羌族风情和建筑艺术,堪称“东方古堡”和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无论何时都游客不断。
甘堡藏寨以其独特古朴、自然、厚重的建筑风格,令世人惊叹不已,是规模最大的嘉绒藏寨,特别是嘉绒人特有的文化习俗也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游玩、休闲度假。
景点分布:
桃坪羌寨和甘堡藏寨分别位于理县境内的桃坪乡和甘堡乡,距离县城各约40公里和8公里。
桃坪羌寨分为新寨和老寨两部分,新寨多以旅游服务为主,可以在传统建筑内住宿、就餐、购物;老寨则保持了最原始的羌族风情,碉楼、民居等,令人深刻感受到羌族的文化内涵。
甘堡藏寨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完全损毁,现今全部为重建而成,寨内保存有一部分地震遗址,新建的藏寨也按原来的民族风格建造,锅庄、民歌、服饰、习俗等嘉绒藏族文化也会让游人一饱眼福。
景区资质:
国家4A级景区
景区特色:
访古、摄影、民族风情、古寨。
简介桃坪羌寨,在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0公里。
该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
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
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
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历史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羌笛区便已存在,到现在已集2000多年的历史于一身。
桃坪羌寨,羌语“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丰,人杰地灵,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自村而过。
该村寨集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神奇独特的羌民族建筑,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秀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着古朴迷离的羌族历史。
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沿着杂谷脑河,向群山深处走去,河流,在深山中,仿佛一根魔线,不紧不慢,逶迤婉转,一头拖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
不知这条河流发源于哪一座山峰,只知道它从群山深处出发,曲曲折折来到了这里,再一路往下,汇入岷江,成为岷江众多的支流之一。
就在这群山逶迤中,有一个古老的地方:桃坪。
这里还有一个羌寨。
不知羌寨古老到什么时候,或许,自从有人类以来,这个寨子就已经存在: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中众多驿站之一。
遥远的时间与苍茫,都刻在山峰的石头上,来来去去的身影,都写在河谷的土地上,远远近近的声音,都融化在寨子的墙壁上。
走进这里,仔细端详,遥远的马帮,遥远的人群,似乎仍在山路上蹀躞,他们的身影,在天光里时起时伏。
遥远的气息,遥远的硝烟,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
伫立聆听,似乎还能听见马队叮叮当当的铃声。
这些从群山外面,遥遥而来的人,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在这里驻足,休憩,谈论着生活与生存,谈论着奔走与苍凉。
或者,他们来到这里什么也不说,仅仅只是为了喘一口气,他们在这里,默默看着群山深处,看着群山背后的群山,之后,他们又向大山深处出发。
昼夜兼程,餐风宿露,辗转奔走,然后把货物与希望转运到马尔康。
再经过马尔康,前往西藏,之后,再进入天竺、不丹、尼泊尔等地,再经过南亚、西亚。
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货物,就这样,在不尽的曲折蜿蜒中,走进了欧洲。
站在寨子面前,内心的涌动总是被外在的沉默掩盖。
我是一个不轻易表露情怀的人,无论多么让人激动的事物,我总是冷静而对。
这座寨子就在杂谷脑河旁边。
两边的山峰,岩石裸露。
只有很少的山体,显出温柔的迹象,露出曾经的青春容颜。
多数山崖,刀砍斧削一般,风化的岩石反射着时光的无情,那些不长植物的坡面,嶙峋参差。
靠近山顶的地方,在阳光的照耀下,山体裸露着自己破碎多皱的肌肤,仿佛风烛残年的歌者。
河谷两边,地势相对狭窄,视线所及,就是高山,群峰连绵,陡峭嵯峨,切断了所有的视线。
只有想象延伸着想象,只有希望延伸着希望,甚至可能还有——绝望。
桃坪羌寨游后感-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桃坪羌寨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古老寨子。
这次我有幸前往桃坪羌寨进行游览,深深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桃坪羌寨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坐落在青藏高原东部,羌族聚居区域的核心地带。
羌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桃坪羌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展示羌族风情和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近距离了解羌族的生活和传统文化,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其次,桃坪羌寨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寨子内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建筑、民俗艺术和手工艺品。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感受到羌族民居的建筑特色,如石灰石筑成的房屋、彩绘的门窗和独特的装饰物等等。
此外,寨子内还有举行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场所,游客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和参与其中,领略到羌族独特的舞蹈、音乐和服饰等文化元素。
最后,我选择前往桃坪羌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寻常的旅行体验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桃坪羌寨以其独特的羌族文化和自然风光而闻名,这里的一切都给我带来了新奇和惊喜。
通过这次旅行,我更加了解了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感悟。
综上所述,桃坪羌寨是一处具有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资源的旅游目的地。
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使其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通过逐步展开本文,我将进一步介绍桃坪羌寨的重要性和特色,以及我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1.2)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概述部分,将对桃坪羌寨游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地理位置、特色和历史背景等。
随后,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框架,并列出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桃坪羌寨游的感受和体验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桃坪羌寨调研报告《桃坪羌寨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为了深入了解桃坪羌寨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桃坪羌寨的情况,为未来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调研地点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是中国著名的羌族建筑群。
寨内建筑古朴典雅,保存完好,是中国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羌寨之一。
三、调研内容1. 文化特色:桃坪羌寨具有丰富的羌族文化,寨内有传统的羌族风情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展现了羌族特有的风俗和文化。
2. 旅游资源:桃坪羌寨周边自然风光秀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适合开展各种旅游活动。
3. 发展现状:在旅游业兴盛的今天,桃坪羌寨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调研结果1. 文化特色:桃坪羌寨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保留了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习俗和传统活动,如羌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等。
2. 旅游资源:桃坪羌寨周边的自然景观非常优美,是徒步登山、欣赏羌寨风情等活动的理想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3. 发展现状:桃坪羌寨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保护措施不够到位等。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保护:应加强对桃坪羌寨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好桃坪羌寨的传统文化和建筑。
2. 推广宣传:通过合理的宣传和推广手段,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桃坪羌寨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3. 完善基础设施:应加大对桃坪羌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饮食、住宿等方面的条件,提升游客体验。
综上所述,桃坪羌寨作为一处融合了丰富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只有充分发挥其独特魅力,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历史轮回中屹立的羌碉——四川桃坪羌寨介绍桃坪羌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民族的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完整。
走进桃坪,映入眼帘地便是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参差交错、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全由石头垒成,高高低低、起起落落。
走进桃坪,仿佛走进一个深深浅浅、迂回曲折的迷魂阵,因此桃坪被人们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最高大的建筑是羌碉,他是桃坪地标志性建筑,主要用于防御敌人。
座座古碉如宝剑直插云霄,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景点信息地址:位于理县桃坪乡,距成都163公里,距县城41公里。
门票:60元/人交通:交通便利、从成都西门车站乘坐至马尔康或到理县的客车在桃坪下车、或者直接在汶川县包车前往。
或者从成都城西汽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先到理县(每天10:30和13:10两班,票价坐票:21元,坐票:27元),然后从理县转车去往桃坪羌寨。
旅游小贴士美食推荐:桃坪的土地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但是那的苹果和花椒超赞苹果很小很绿很难看但那绝对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
苹果汁冰冰的流过喉咙,无法形容了,一般8-10块能买一箱。
花椒要买好的还是要能识货哦。
风俗习惯:祭天会祭天会是羌族最隆重的祈丰年宗教活动,每年秋收后举行,时间半天一夜。
以“祭山”和“还愿”的名义举行,主要内容为祈祷仪式。
仪式从午后开始,次日上午结束,主祭场为神林中的白石塔前。
祭祀祈祷活动内容繁多,程序严格,有开坛解秽、请神迎神、颂天颂祖、杀牲献牲、行冠礼、跳神、咂酒、跳锅庄等,巫师的涌经祈祷伴随全过程。
参加仪式者仅限于本寨全体男子和姑娘,本寨已婚妇女与外人不得参加。
当地特产:羌族刺绣、云云鞋、羌族服饰。
当地土特产:牦牛肉、藏银制品、高原水晶等。
桃坪羌寨地图景点相关资料东方古堡在这个耸立了2000多年的桃坪羌寨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建成的。
古老的羌族人巧妙地利用了几何学与力学的原理,使古寨建筑坚不可摧,还可以抗御频繁的地震山崩,这一切,曾一度引起世界建筑学家们的惊叹。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桃坪羌寨是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一个羌族聚居村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桃坪羌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民族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经济方面,桃坪羌寨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
由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村寨的地理位置使其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如何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社会方面,桃坪羌寨需要加强教育、卫生、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可以提升村民的人力资本,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改善卫生和住房条件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并吸引外来人口和游客。
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供应和通信网络的完善,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接入,提升整个村寨的竞争力。
环境方面,桃坪羌寨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资源利用。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避免土壤的过度耗竭和水源的污染。
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改进的措施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民族可持续性发展,桃坪羌寨还需要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合作。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能力,村民则需要参与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桃坪羌寨的民族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并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的合作。
通过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开发旅游业,改善教育、卫生、住房和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资源利用,可以实现桃坪羌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该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其他羌族聚居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东方古堡——桃坪羌寨-建筑论文东方古堡——桃坪羌寨文/ 莲实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 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区便已存在,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的桃坪羌寨位于阿坝州理县,距县城40 公里处。
该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其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享有“天然空调”美名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程式,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和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呈八卦形布局。
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方修筑城门的格局,筑就了以碉楼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八个出入口。
出口用13 个通道织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连接着每家每户。
寨子里村巷曲折,各家的门户相连。
外人走进羌寨,仿佛走进了一个迂回曲折的迷宫。
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到2012 年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
碉楼分为9 层,高30 米左右,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
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
寨房由石块和黄泥砌筑房屋框架,每层用厚实木板镶与石墙而做隔层,民居二楼设有一方阳台,可攀露天木梯而上,从此门进入,里面楼层之间均置活动木梯,此门关闭或取掉木梯,整幢楼便无从进入,既可防盗,又可御敌。
家家户户可以通过相互连接的房顶和通道互相往来,战时能够极为方便地运送粮食和武器。
寨房内空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
水网堡内建有地下供水系统,水沟以青石砌成,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
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人们不用出门就可取水。
桃坪羌寨美景作文四年级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去过的一个超级美的地方,那就是桃坪羌寨!一说起桃坪羌寨,我的心就像小鸟一样欢快地飞起来啦!那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
我跟着爸爸妈妈走进羌寨,哇塞!眼前的一切让我惊呆了。
那些房子就像一个个古老的城堡,高大又坚固。
房子的墙壁都是用石头砌成的,摸上去凉凉的、糙糙的。
我忍不住问爸爸:“这些石头房子怎么这么结实呀?”爸爸笑着说:“这可是羌族人的智慧结晶呢!”走在窄窄的巷子里,阳光从头顶洒下来,就像一道道金色的丝线。
我兴奋地跑来跑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蝴蝶。
突然,我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那声音真美呀,难道是从天上飘下来的?我顺着声音跑过去,看到一个老爷爷坐在门口吹笛子,那神情可陶醉啦!我好奇地问:“爷爷,您吹的是什么曲子呀?”爷爷笑着说:“这是我们羌族的传统曲子哟!”继续往前走,我看到好多穿着漂亮羌绣衣服的阿姨们在聊天,她们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这些衣服好漂亮呀!”妈妈点点头说:“这可是羌绣,是羌族的宝贝呢!”寨子里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哗哗”地流着,就像在唱歌。
我蹲在溪边,把手伸进水里,水凉凉的,舒服极了!我对爸爸说:“爸爸,这水真干净呀,能喝吗?”爸爸说:“这可是大自然的恩赐哟!”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广场,那里有好多小朋友在玩耍。
我跑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大家你追我赶,开心得不得了。
我心里想:这里的小朋友可真幸福呀,能在这么美的地方长大!桃坪羌寨的夜晚也特别美。
星星在天上眨着眼,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整个羌寨灯火通明,就像一个梦幻的世界。
我仰着头问妈妈:“妈妈,这里是不是像童话里的城堡呀?”妈妈笑着说:“对呀,宝贝!”小伙伴们,你们说桃坪羌寨美不美?反正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我真希望能一直待在这里,感受它的美,感受它的温暖。
桃坪羌寨,我喜欢你,我一定会再来看你的!。
桃坪羌寨
彭忠富
去年八月中旬,我们到达桃坪羌寨时,正是夜幕降临。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羌寨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
这片保存完好的泥石杰作位于山腰,靠近溪流。
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上行,高低错落,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被誉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夜晚的桃坪羌寨,四处寂然无声。
次日早上,在朦胧晨光中醒来,羌寨里到处炊烟袅袅,寨内的巨大碉楼,与羌寨后面的石山遥相呼应,显得更加雄浑挺拔。
有的碉楼高达数十米,每隔两三米就有瞭望孔。
据说这些瞭望孔除了采光和防御外敌入侵之外,还有报时的作用。
因为碉楼里面的瞭望孔并不是水平的斜面,而是有意识地做成很多梯步。
在不同的时辰,阳光就会照在不同的梯步上,大致可以反映出时间来。
桃坪羌寨碉楼据说施工时不绘图、不吊墨、不划线,全由羌人信手砌成。
这里的石雕墙面不再平光,而是别具匠心地砌出了一道波纹,使墙面正中出现了一个由顶到底的棱角。
这一棱角两侧被一分为二的墙柔和地内弯,使墙面形成鼻状。
这样可使楼房所受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气势。
碉楼内部也有讲究,楼层之间全用原木铺成地板隔开。
上下楼层全靠那种宽大的木梯,各层之间秩序井然。
步入民居,只见房间宽阔,梁柱纵横。
屋内一般有三至五层,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
每间房屋房顶四角或一角常常垒有一“小塔”,供奉一块卵状白色石头,为羌人供奉的白石神。
我们住的老杨家客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
在客厅和厨房之间有一个火塘,是羌人家族取暖和议事的所在,家族的神龛也在火塘旁边。
火塘里还有一些木材的灰烬,四周铺着兽皮,上方挂着油浸浸的腊肉。
那些腊肉有的已经十多年了,色泽黄亮,据说可医治哮喘病。
火塘四周的墙壁全是黑黢黢的,就连那些家具也充满着一股烟火味。
一家人围坐在火塘四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唱酒歌,这样的情形不知道在火塘边出现过多少次。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织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
堡内完整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奇观,从5000多米高的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空调一样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刀光剑影早已远去,而羌寨挺拔的雄姿,却向我们见证了羌人的彪悍和智慧。
去年八月中旬,我们到达桃坪羌寨时,正是夜幕降临。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羌寨所有建筑均以石块垒砌而成。
这片保存完好的泥石杰作位于山腰,靠近溪流。
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皆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次上行,高低错落,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被誉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夜晚的桃坪羌寨,四处寂然无声。
次日早上,在朦胧晨光中醒来,羌寨里到处炊烟袅袅,寨内的巨大碉楼,与羌寨后面的石山遥相呼应,显得更加雄浑挺拔。
有的碉楼高达数十米,每隔两三米就有瞭望孔。
据说这些瞭望孔除了采光和防御外敌入侵之外,还有报时的作用。
因为碉楼里面的瞭望孔并不是水平的斜面,而是有意识地做成很多梯步。
在不同的时辰,阳光就会照在不同的梯步上,大致可以反映出时间来。
桃坪羌寨碉楼据说施工时不绘图、不吊墨、不划线,全由羌人信手砌成。
这里的石雕墙面不再平光,而是别具匠心地砌出了一道波纹,使墙面正中出现了一个由顶到底的棱角。
这一棱角两侧被一分为二的墙柔和地内弯,使墙面形成鼻状。
这样可使楼房所受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气势。
碉楼内部也有讲究,楼层之间全用原木铺成地板隔开。
上下楼层全靠那种宽大的木梯,各层之间秩序井然。
步入民居,只见房间宽阔,梁柱纵横。
屋内一般有三至五层,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
每间房屋房顶四角或一角常常垒有一“小塔”,供奉一块卵状白色石头,为羌人供奉的白石神。
我们住的老杨家客栈,二层是客厅和厨房。
在客厅和厨房之间有一个火塘,是羌人家族取暖和议事的所在,家族的神龛也在火塘旁边。
火塘里还有一些木材的灰烬,四周铺着兽皮,上方挂着油浸浸的腊肉。
那些腊肉有的已经十多年了,色泽黄亮,据说可医治哮喘病。
火塘四周的墙壁全是黑黢黢的,就连那些家具也充满着一股烟火味。
一家人围坐在火塘四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唱酒歌,这样的情形不知道在火塘边出现过多少次。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织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
堡内完整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奇观,从5000多米高的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空调一样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
刀光剑影早已远去,而羌寨挺拔的雄姿,却向我们见证了羌人的彪悍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