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政治观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2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政治智慧与施政原则
背景介绍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著作《对话录》
包含了大量关于政治哲学的内容,深刻探讨了政治的本质和施政原则,其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学和哲学发展。
政治智慧
在《对话录》中,柏拉图提出了许多政治智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提出的“哲人统治”的观念。
柏拉图认为只有具备哲学知识的人才能真正了解政治的本质,
他们能够超越个人私利,站在整体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应该由哲人来统治。
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后世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参考,启发了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的思考。
施政原则
柏拉图在《对话录》中还提出了许多施政原则,包括公正、智慧、勇气和谨慎等。
他强调政治领袖应该具备这些品质,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同时,柏拉图还提出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制度,试图通过这些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在《对话录》中,柏拉图对政治的理解和思考都展现出了深刻的智
慧和洞察力,为后世政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了解更多有关柏拉图政治智慧和施政原则的内容!
以上内容为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政治智慧与施政原则。
洞穴中的苏格拉底——从哲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看柏拉图的“洞喻”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理想国》为后世传颂,他的思想体系被学者们长期推崇。
而他的“洞喻”更是被视为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这个喻意形象地揭示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及其困难之处,也成为了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
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个喻意的同时,是否可以从中看出柏拉图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呢?接下来,我将从这个角度来进行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洞喻”的背景。
在这个喻义中,柏拉图将人们比作被困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
这个洞仿佛是一个拱形的天花板,洞顶上有一道让阳光透过来的小洞。
在洞穴的中央,我们可以看到火堆,火堆周围有人站着,他们手上持有各种物品,并在堆火后方演示一个剧场般的景象。
而这个洞穴的其他角落里,却有一些人被束缚起来,他们背向着火堆,看不到火焰所照亮的影像,只能看到一些影子。
他们错以为那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柏拉图通过这个缩影告诉我们,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就像是那些被束缚的人,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影子,并因此认为它们就是真实的,却无法触及到真实的事物本身。
那么,为什么这个喻义与政治有关呢?我认为,这个喻意背后其实在暗示着柏拉图所持的政治观点。
集中体制下的政治领导者,往往处于比普通人更高的地位,从而能够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真理。
然而,对于大众来说,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他们就会被被束缚起来,看不到外面的真实世界。
也就是说,这种集中权力的体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扼杀群众对于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我将结合实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不同观点笔者所在的公司,有一个老板非常重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而忽视了柏拉图的思想。
这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自然界中的本体论思想,以致于他的学说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开山之作。
而另一方面,柏拉图则关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对于现实世界的直接影响。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一位,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四个思想主张:1、柏拉图认为美是相对的、柏拉图认为世间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人们不能把一个事物孤立的拿出来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
2、在柏拉图哲学当中明细提出将宇宙间的原则及道理都要看成一致普遍性,不仅仅将理念世界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还一一的描述出当时的希腊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缺点,人们接受哲学观点后,将误解点明。
3、柏拉图提出理想国和哲学王思想。
4、柏拉图哲学中分别将理念及事物区分,以往的哲学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柏拉图敏锐的抓住了这个区别,哲学方面主要分成一为批判,二为两重,三为回忆。
柏拉图的着作:1、《理想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成于作者壮年,震古铄今,影响深远,不仅是作者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折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
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着对话二十五篇。
他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
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2、《智者》:柏拉图最深刻的对话录之一。
该书是柏拉图晚期的作品。
该书是一篇对话体哲学着作,它反映了晚期柏拉图存在论、知识论和语言哲学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会饮篇》:柏拉图式爱情的源头。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着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
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柏拉图认为,国家产生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个人生活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他指出:“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请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做城邦”。
在这里,柏拉图看到了“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得来一点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
这种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其能的原则就是柏拉图立国的基础。
柏拉图进一步指出,劳动必须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国家必须根据人们的性格、专长安排他们从事一定的工作。
他说:“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使每种东西生产得更多又好。
;因此,分工合作、各尽其能,专司一事就是国家的正义,这种国家“我认为是真正的国家……可以叫做健康的国家。
在柏拉图的后期思想中仍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国家起源于分工。
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人类开始时是作为牧人生活于独居的家庭生活状态中,当时并没有使用多种多样的技艺,这种“自然世纪”是在家长权威的统治之下的;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各种新的技艺的发明,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增长,若干个家庭聚居在一起组成乡村,后来从中出现了政治家,把若干个乡村联合起来组成城邦,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可见,在柏拉图的后期思想中仍可看到共同生活,分工合作的国家状态,不过这里更加接近于“自然生成论”亚里士多德在国家起源问题上坚持“自然生成论”。
他指出,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合群性(即社会性)。
人类在演化史上,虽然经历了家庭、村落到城邦(即国家)的漫长发展过程,但真正体现人类本性的只能是国家。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最初为了繁衍后代就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这就得先成为配偶……配偶出于生理的自然。
”困因此,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结合方式是自然的,这种自然的结合使人们发生联系以保证个人的生存和种的延续。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辨正一、本文概述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著作《理想国》被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对正义的独特见解,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蓝图。
本文将从《理想国》的文本出发,分析柏拉图的正义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析和评价。
二、《理想国》概述三、柏拉图的正义观1、正义的定义: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这种正义观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体系中,正义被赋予了深远且独特的意义。
柏拉图坚信,正义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他眼中的正义,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恪守本分,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同时尊重并保护他人的权益,互不侵犯。
这一观念源于柏拉图的理念国家理念,他认为理想国家应当是一个各司其职、和谐共处的共同体。
在这样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职责,无论是哲学家、士兵还是工匠,都应当恪守自己的职责,以此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在这样的社会中,正义不仅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国家运转的法则。
柏拉图强调,个人的行为必须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都应当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得到保障。
他认为,只有这样,个人和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实现真正的正义。
柏拉图的正义观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念。
它不仅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尊重并保护他人的权利,以此来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和正义。
这种正义观体现了柏拉图对于理想社会的深深向往和追求。
2、正义与政治哲学: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
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基于正义原则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应该为正义服务。
同时,柏拉图还强调了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重要手段。
正义与政治哲学: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正义不仅是道德伦理的基石,更是政治哲学的核心。
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引导学生思考理想政府的构想概述《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涉及了许多关于政治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理想政府的构想。
1. 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柏拉图认为他所称之为"理想国" (Republic) 的政府形式是最完美和正义的。
他主张统治者应该是哲人,具备智慧和德行,并通过对真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了解来指导社会。
这种以智慧统治的观点在当时引发了广泛争议。
2. 理想国中的三个阶级柏拉图认为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由三个阶级组成:统治者、辅助统治者和生产者。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独特的职责和义务,从而形成一个有序且稳定的社会结构。
•统治者(哲人王):他们是智慧和德行兼备的人,通过深入思考和哲学教育来指导政府的决策。
•辅助统治者:他们是具备良好素质和智商的人,协助统治者管理社会事务。
•生产者:他们从事生产和物质生活中的基本工作,为整个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源。
3. 理想国中的政府机构在柏拉图的理念中,政府应该由统治者组成。
这些统治者应通过严格的哲学教育培养出来,并获得无偏见和公正性。
政府机构应致力于实现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通过合理分配资源、维护公共秩序和促进社会公正来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
4. 理想国中的法律与正义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政府应依据正义原则来制定法律,并确保任何违反正义原则的行为都受到严厉制裁。
他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做对自己工作并履行自己责任,从而保持整个社会和谐运转。
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政府在教授《理想国》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理想政府是否可能存在?•哲人王统治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社会三个阶级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和和谐?•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公正和社会公平?•现实世界是否能够有所借鉴?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哲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并形成对理想政府构想的独立见解。
结论《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对于构建合理、公正的政府形式的启示。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一提柏拉图,大家马上会想到柏拉图式爱情,那是一种只有精神上的恋爱,没有肉体上的结合的爱情,这种爱情何其美丽,然而美丽的却容易破碎。
这其实也是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一种写照。
只有理念上恋爱也不是什么真爱,只是一种虚幻的爱。
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虚幻一种东西将其作为造物主来解释这个世界,而柏拉图无疑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的最典型代表。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第一,“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被称为“理念论”。
那么什么是理念呢?柏拉图从苏格拉底寻求事物共同的特性出发,把这种共性绝对化、独立化、把存在与个别事物之中的共性当做可以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称之为“理念”,理念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因。
他认为,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与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中。
他把物质世界称为可见世界,而把理念世界称为可知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可知世界是可见世界的原型、原因;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子、摹本。
例如,木匠造一张床,他头脑里先有了一张床的原型,也就是床的理念,造出来的现实的床只是床的原型摹本。
他还认为,可见世界是变易的、易逝的、虚假的,只有可知世界才是不变的、永恒的、真实的。
任何美的东西都是有生有灭的,而不管美的东西怎么变化,“美”这个理念是永远存在的,不变的。
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把共性绝对化了,并当成独立的、决定性的东西,把本来联系的东西割裂了。
他认为,每一类事物,不管数目多少,都只有一个理念,事物有许多种类,理念也有许多个;理念与理念之间可以分成若干等级,成为一个等级系统。
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等;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方面的理念,如方、圆、一、二等;再高一级的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级的理念是“善”。
“善”是创造世界的一切力量和源泉,是超乎存在之上的,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它是神的化身。
[学号:2008214344 序号:93 姓名:张华山班级:思政0801]简评柏拉图基本政治思想一、理念论和国家正义观柏拉图的“正义”观以其理念论为基础,在其伦理学和国家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国家正义观理论基础是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批驳所谓的三种“正义观”切入的。
正义的定义是什么?柏拉图提出了两种正义的观点,一是城邦的正义,二是个人的正义。
就一个城邦而言,每个人都有粮食、住房和衣服,这就需要有农夫、瓦匠和纺织工人,以及鞋匠或照料身体需要的人。
接下来,是让一个人从事四项事业合适,还是一个人专门从事一项事业合适?答案是一个人专门从事业更有效,因为人与人不同,因其性格不同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比如说,一个农夫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与其他人分享,一个瓦匠建造四所房屋供所有人居住。
每个人专做一行,放弃其它,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又多又好。
除了物质需求外,城邦的人们还需要有精神的享受,否则城邦无异于一个由猪构成的城邦。
柏拉图的"正义观"体现了鲜明的对立和谐的思想,它既是内在的德性也是外在的行为。
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是任何一个研究国家、法律与正义问题的人都无法不予以深刻的审视。
他对人类统一目标正义的探讨、对通过教育探求正义的努力、对知识的象征苏格拉底的传承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以上对柏拉图的国家正义观理论基础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感悟到:第一,正义观是一种价值判断。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正义观的不同结论。
归根到底,正义观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二、正义观有绝对与相对之分。
就如真理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一样,正义观也存在着纯粹(绝对)正义观和现实(相对)正义观之说。
第三、不同的文化渊源同样可以导致不同的正义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其对正义的评价有很大的出入。
第四、学懂弄通正义观理论基础,对于我们做好各自该做好的事,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有序运转、善于协作、构建和谐、共创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涵义的界定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对正义从法律、政治、哲学、道德四个层面分别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欲构建一个新的城邦带领全体公民达到幸福,首要条件就是寻找什么是正义?在回答正义是什么之前,柏拉图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三种流行的正义观。
一、正义是什么(一)正义就是说真话,欠债还钱。
这种观点把正义当作:其一,是一种信用。
正义就是诚实守信,讲真话,不欺人,不自欺。
其二,是一种责任、义务。
即正义就是把欠某人的东西归还给某人。
当一个人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担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是正义。
柏拉图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有时是正义的,有时是不正义的。
比如将朋友头脑清醒时借的武器还给已成疯子的他,就是不正义的,将全部事情告知一个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理想国》中柏拉图对正义的界说就借鉴了这种观点。
他说,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
”他对正义涵义的界定是以财产私有为前提的,区别了“我的”和“他的”财产,厘清了财产的界限。
(二)正义就是以善酬友,以恶对敌。
正义是善,不正义是恶。
这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探讨正义,将正义提到了善的地位。
朋友是好人,好人要待之以善;敌人是坏人,坏人要报之以恶,这就是一般人认定的正义。
但敌友如何区分呢?朋友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可靠,而是真正可靠的人。
敌人与之相反,但无论怎样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
(三)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这种观点揭示了正义的内涵是利益——强者的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强者就是统治者,强者的利益也就是统治者的利益,而弱者是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强者(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就是正义。
柏拉图坚决反对这种强权正义观,因为统治者立法时也可能制定出对自身不利的法律,并命令人们去遵守,正义并非完全是强者的利益。
因而这是片面的、狭隘的、不正确的正义观。
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2016年5月)课题名称浅析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学生姓名刘小佳班级行管1303学号2304130339摘要浅析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摘要谈到西方政治思想史,古希腊的政治思想是不可避免且举足轻重的部分。
柏拉图作为其中的典型人物,对西方甚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对比的方法,对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从其《理想国》体现的政治思想、主要观念到《政治家篇》的政治中庸思想,接着是《法律篇》的法治思想,理想国与第二等好国家的对比等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对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叙述,让读者对柏拉图政治思想有所了解,对其思想的影响和地位有客观评价。
关键字:柏拉图政治思想《理想国》影响AbstractAnalysis of Plato’s Political ThoughtAbstractWith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ancient Greek political thought is inevitable and important part. Plato, one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s of Western political theor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western policy even the whole world. Plato's life is in a period of instability Athens dramatic politica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ocial ethics and moral standards and religious beliefs have been severely damaged. This paper, using literature comparative method, analyzes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Plato, from the "Utopia" of political thought embodied the main ideas to "Statesman" Political Ideas of the Mean, followed by "Laws" thought. Through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Plato's narrative, allowing readers to have a clearly understand of Plato's political thought, which renders readers have a mor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its impact and status of Thought.Keywords: Plato; Political Thought; Utopia; Influence目录目录引言 (1)一、柏拉图简介 (1)二、柏拉图思想产生的坏境 (1)三、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2)(一)理想国中体现的政治思想 (2)1.理念与正义观 (2)2.社会分工理论 (3)3.哲学家执政思想 (4)4.共产主义思想 (4)5.教育与治国 (5)(二)柏拉图《政治家篇》中的思想 (5)(三)柏拉图《法律篇》中的思想 (6)四、柏拉图的政体思想 (7)五、小结 (9)六、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影响 (10)参考文献 (11)引言柏拉图式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极具特色的政治正义思想,由此奠基了人类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系。
柏拉图力主哲学王之治的原因:
1、历史背景:柏拉图的一生处于雅典政治的急剧变革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给社会带来的混乱,特别是知道自己的恩师被处死后,他开始憎恨和鄙视雅典的民主制,从而提出了哲学王治国。
2、哲学家的特性是智慧、节制、理性。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哲学观点,柏拉图从于苏格拉底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美德即知识”的原则是成为统治者的依据之一,也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德行素质。
3、柏拉图认为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而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也是他力主哲学王之治的重要原因。
他认为国家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等级。
并且给每个等级赋予应该有的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而只有有智慧的哲学家才能统治国家。
浅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董玉倩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哲学家、政治家之一。
基于二者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但在国家的起源、国家的伦理基础、国家阶级构成、所有制、治国方略、政体分类等六个方面,二人的思想存在迥异之处。
回顾两位先哲的政治思想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二人思想实质,更有助于现今政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古希腊的动荡年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思想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了无限瑰丽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接下来即将分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他们思想上存在许多相同点1、他们关于城邦与个人关系的理念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城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价值只有在城邦中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将公民的家庭、婚姻、子女抚育、教育等都赋予政治意义,纳入城邦事务范围,主张由城邦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
2、他们关于政体理论基本保持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划分基本以统治人数为依据。
都不主张推翻奴隶制。
3、他们理论的实行目的基本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以城邦为政治生活共同体,城邦的目的都是实现“至善”。
都讲求正义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都是为了维护城邦统治,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秩序的城邦社会。
4、他们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相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城邦政治、生活等范围都只以所谓的自由人为主体,是将奴隶、外邦人等非城邦公民排除在外的。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1、国家起源:柏拉图——社会分工论;亚里士多德——自然生成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个体的天赋、才能不同导致了在社会中个体需各司其职以及个体的等级区分。
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个体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的冲突产生了社会分工,而这种分工最终导致了人们的共同生活和分工合作,而国家就是在这种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现实主义比较1. 引言1.1 概述在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
他的作品《理想国》探讨了一个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理想社会。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为了追求效率和个人利益,现实主义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哲学立场。
本文将比较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现实主义这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分析和比较:首先介绍柏拉图的生平背景以及《理想国》所包含的概念和内容;然后讨论现实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基本原则和观点;接着,我们将重点比较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现实主义在政治观点、社会模式和对人类幸福和公正追求方式方面的异同;最后得出结论,并就柏拉图的理想国价值及现实主义进行一些反思与展望。
1.3 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对比,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哲学立场,并提供一些对于柏拉图思想和现实主义的思考与议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于理想社会和现实政治体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本文也将就柏拉图的理想国价值及现实主义进行一些反思与展望,以给予读者启示与思考。
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2.1 柏拉图的生平背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对哲学、政治和教育等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2.2 理想国的概念与内容在柏拉图的作品《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理论上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整个理想国被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战士和生产者。
统治者由哲人统治,战士负责保卫城市,而生产者则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此外,柏拉图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和艺术等方面的观点。
2.3 理想国的特点与目标理想国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崇尚智慧和真理的政体,只有哲人才能成为统治者。
其次,它强调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并且努力实现公正与公平。
【简介】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
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
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比较一、礼与正义的比较对于礼和正义,孔子与柏拉图都分别作了相当细致的阐释。
作为理论的起点,两人都首先对人性作了相似的假设。
虽然孔子没有明白的提出性善论,但却认为人性是接近的、是仁厚的,因为人者,仁也。
而柏拉图明白的提出性善论,成为西方性善主张的鼻祖,他认为人们是追求良善生活的。
在仁和礼的基础上,孔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该制度以人为中心,以人际关系的协调为直接目标。
而柏拉图则构建了一个正义王国,该王国以分工为原则,以实现社会等级为宗旨,以理想国的现实为目标。
礼与正义分别是两个政治思想体系的原则,只是孔子侧重于伦理关系, 而柏拉图则关注道德标准。
礼和正义都要求分,但它们的实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礼所要求的分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划分,要遵循尊尊、亲亲、君君、臣臣。
正义所秉持的分之标准是天赋,不以血缘为前提;而是按上天所赋予的资质,再通过一定的后天教育培养,最后找到其适当的位置。
正是这一原则性的差异,使孔子与柏拉图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差异。
孔子以礼为纲领还提出了正名。
正名要求名与实相符合,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
此即是说个人的身份、举止一定要与礼制所规定的规范相符合,每个等级的人都有自己划定的地位、权利、义务、财产,不可越礼任性而为,否则就违背了礼仪,破坏了礼制,结果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分和正名所要解决的是一个问题,即维护以血缘为基础的天然等级关系,因此孔子把礼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实无论是分还是正名,都很强调份内,这与柏拉图的正义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
而柏拉图也从两个方面论证等级制,也就是他所说的正义的合理性。
正义是理想国的核心话题。
第一,等级划分符合人的自然性。
个人的灵魂由理性、欲望、意志三个部分组成,理性代表智慧、意志代表勇敢、欲望则要求节制,这三种品德和谐一致就产生了个人的第四种品质正义。
柏拉图的政治观点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柏拉图的正义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希腊奴隶主贵族派的主要理论代表。
他的国家观和他的正义思想是紧密联系的。
关于正义的讨论贯穿于他的著作《理想国》始终。
何谓正义,柏拉图认为就是当初建立国家时所依据的原则。
它包括下列内容: (1) 分工论。
认为人们由于生活需要,只有分工互助,才能过好共同生活,这是建立国家的主要原因。
(2) 等级论。
认为由于人们的本性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三类,在社会生活中相应地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等级。
并认为这三个等级分别是由金质、银质、同铁质构成的,每个等级的天然属性是不能改变的。
(3) 理想国家。
即正义国家。
在这种国家中,各个等级各有专司,互不干扰,通力合作,理想的正义秩序便实现了。
(4) 正义论的实质是通过等级秩序的确立,以实现少数奴隶主贵族对下层自由民以及奴隶的统治。
(二)柏拉图的共产共妻主张
柏拉图认为为了防止第一、第二等级可能出现的任何纷争,他认为应在这两个等级中实行共产并取消家庭,任何人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
国家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在政治上,各种职务所有公民都可参加,以此维护第一、第二等级的内部团结。
柏拉图所谓的共产制度是建立在奴隶主阶级共同剥削奴隶和自由劳动者的基础上的,是一种集体剥削制度。
(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
(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
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
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
回忆这种知识。
(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
(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
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
(四)柏拉图《法律篇》中的思想
柏拉图的《法律篇》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想国》进行修改。
《理想国》重视人治,轻视法治,《法律篇》突出法治的重要性。
认为若要挽救国家,必须使法律高于统治者。
但柏拉图仍把一个由哲学家执政即哲学王的统治看作头等的理想国,而法治国家则只是“第二等好的国家”。
《法律篇》重新对社会等级作了划分。
认为国家应分为公民、工匠和商人以及奴隶三个等级。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工匠和商人享有人身自由,但不具有政治权利;奴隶没有人格,从事农业生产。
《法律篇》对共产共妻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
主张每个公民都享有一份土地,但是土地份额应应该尽量限制。
尽量平均。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的政治思想虽有所改变,但他的奴隶大贵族阶级的立场仍然未变。
(五)柏拉图的政体思想
柏拉图把哲学家当国王的政体视为唯一正确的、正义的政体,并以此为标准,认为凡是违背这一形式的则为非正义政体。
柏拉图把执政者的心灵和品质作为区分政体的标准。
认为贤人政体是正义的政体,因为统治者的心灵和品质合于智慧与美德。
而作为非不义政体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的统治者,他们的心灵和品质均有悖于智慧和美德。
非正义政体依次按照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逐步堕落。
唯有贤人政体则为最稳定的理想政体。
柏拉图的政体思想反映了他对贵族政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