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
- 格式:pdf
- 大小:740.48 KB
- 文档页数:3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都强调暴力革命而忽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成效,许多辛亥革命史与近代通史论着要么对“新政”不屑一顾,鲜有提及,要么照搬当年革命文豪陈天华的思路,斥责“新政”为“假维新”、“伪变法”,充其量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新政”之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近十余年来,基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感召,加上中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与史学研究的深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清末“新政”的论着不断涌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与有关真相也渐次浮出水面。
可以说,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突破。
不过,在价值评判的层面上,又有人以批判“激进主义”、倡导“权威主义”或“保守主义”为名,偏爱改革而轻视革命,惋惜“新政”的中断而指责暴力反清斗争乃多此一举,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必要性和合理性,由此引起的学术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平心而论,无论是一致否定“新政”还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尽管彼此的结论南辕北辙,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基于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极性思维,从而也就忽视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把复杂的历史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结果使读者无所适从。
应当承认,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曾经双手沾满“戊戌六君子”鲜血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但清末新政的实施并不是辛亥革命发生以及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新形势下,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关系的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義,是正确认识改革、革命乃至二者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世人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性质以及历史重要性的首要前提。
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标签: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长河中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相辅相成的同时,也相互对立,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台,清末新政又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阶级、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武装力量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线。
同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有着不同的目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近代化发展以及封建帝制结束的速度。
一、对抗革命是清末新政推出的首要目的就清末新政而言,是清王朝主持的一场改革,较大的规模、涉及范围广等是其显著特征,清王朝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是该清末新政所处的时代背景。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处于平行状态,清末新政的出台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避免革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以“戊戌变法”为例,尽管并没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利于对抗革命的同时,加快近代化发展步伐。
辛亥革命是在革命的基础上,优化完善生产关系,推动我国近代化,而新政是在改革的作用下,科学转变生产关系,维护皇统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
也就是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具有鲜明的一致性特征,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抗革命才是新政的根本所在,但组长革命也是新政的关键性功能。
二、清末新政全面推动近代化在清末新政作用下,清末经济逐渐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清末政治不断朝着“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清王朝以近代化方向为基点,出台了相关政策,农业、矿业、商业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工业改革方面,清王朝制定了奖励政策,来促進工业持续发展;在商业方面,清王朝颁发了一系列谕令,比如,奖励商业、保护商业;在教育方面,清王朝废除了构建的科举制,构建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史史料】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改革成为联系两个世纪的纽带。
戊戌年的腥风血雨尚未散尽,慈禧便继承了光绪的事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
晚清的新政改革限于当时国人的认识水平,仍不出早年戊戌变法的那些内容。
如果说当年的改革在今日已无影响,但是,作为伴随改革而来的辛亥革命,却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
一、改革与革命本是孪生兄弟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义和团以灭洋为帜,兴起于华北。
刚刚扑杀了维新变法的西太后因新旧之争而仇洋,因仇洋而排外,利益在守旧一边的朝臣嚣嚣然群起附和,朝廷遂挟义和团为重,下诏杀洋人。
等到八国联军长驱直入,曾经如潮水一般涌入北京的义和团,又如同潮水一般向四面八方退去。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被枪炮驱赶着西狩之后,满清权贵和守旧的朝臣大半成了祸首,杀、戍、革职、圈禁之后,气焰俱歼。
西太后既造其因,又食其果,千里踉跄于国将不国之际,身受的惊吓,一面使她排外之心消而媚外之心长,一面又非常奇特地变成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启蒙。
而后的痛定思痛,使一个极顽梗者在危势的逼迫之下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
于是而有了1901年初“预约变法”的上谕以及以后的筹备立宪。
有人说新政改革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继续,是慈禧完成了光绪和康梁未竟的事业。
把新政和变法这样联系起来看,正说明了新政和变法在实质内容上的一致性。
洋人的枪炮打破了新旧之间的隔膜,四十年来为隔膜所阻的种种纸上议论在后来的十年里,纷纷被搬入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演为改制与改作。
上个世纪末维新派所预言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在庚子国难以后已成了一种可以看见的事实。
这种逼出来的变法,虽然既不自觉又不自愿,但它终究以诏书的力量造出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没有的规模和速度,使传统中国的“文物制度”在急匆匆的除旧布新中变得面目大异。
1905年新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废除科举。
科举作为宋代以来知识分子进入上层政治的一个主要渠道,长期以来起着为统治阶层输送人才,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2课辛亥革命(第2课时)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材料信息体现了日本近代化的顺序是:先变革人心,即思想,然后改变政治,最后是物质,即器物层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顺序正好与日本相反。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化·近代化的历程2.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被称为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
这两次巨变共同见证了中国A.社会性质的改变 B.君主专制的结束C.中华民族的独立 D.现代化历程的进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比较类选择题,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所以A、C项都不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新中国的成立是在推翻了某某国民政府以后,所以B项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巨变3.孙某某去世后,被安葬在某某某某陵,墓前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某某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某某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历史功绩有()①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②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③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某某某某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孙某某的伟大历史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孙某某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贡献的史实,所以答案选A。
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作者:叶明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5期【摘要】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关键词】清末新政君主立宪间接推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指导和影响下爆发的,从1900年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义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接连不断的起义使得清朝统治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于1901年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此后,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共和革命同以君主立宪为主要内容的清末新政形成相互竞争之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间接推动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
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
反击八国联军的失败使慈禧的执政能力受到极大质疑,而1908年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使得形势更加恶化,清政府也失去了稳定和控制社会政局的最有力法码。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试列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晚清“新政”研究的新观点。
(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一)清末新政的性质。
长期以来,对清末新政的定性基本上是负面的,近年来也出现了更多的新认识。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否认清末新政的反动性质,转而给予较为正面和积极的评价。
如王守中认为“是清政府所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虞和平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化“正式启动阶段前夕的准备阶段”,而萧功秦称清末新政“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二)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
对清末新政的重新定位更多的是通过对清末新政与其前后其他历史运动和重大事件的关系进行比较和重新评估体现出来的。
在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王守中认为清末新政“实际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在清末新政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郭大松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致使民族危难进一步加深,增强了实行新政的力量,且清除了实行社会变革的最大阻力,从而为清末新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
(三)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侯宜杰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清廷“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意见,措施保守而迂缓”;二是“缺乏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政府腐败透顶”。
(四)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李泽厚提出:“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认为“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结果造成了“不断革命”的局面,而“‘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
(2)马勇认为,辛亥革命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和矛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不是不应该发生,而是因为志士的觉悟太早了些,人为的力量太大了些,如果按照革命党人所反对的天演的规律持续发展,次序推开”,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辛亥革命式的社会变动肯定在中国迟早要发生”,不过结局会“好得多”。
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关键词:清末新政改革中国现代化进程失败经验教训清朝末期,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风雨飘摇,内有农民的不断反抗,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挣扎”即清末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下面以清末新政为例,评述一下清末的改革。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后,在最后十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清末新政最终以清朝的灭亡而告终,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以闻”。
[1]这份诏书实际是清政府全面推行变法新政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一)从清末新政的内容看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扩展到“预备立宪”,并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1.政治改革:前期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同时创立商部、学部,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遂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
厘定中央官制,确立司法独立和自治原则,设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系列新的法规等。
晚清新政催化辛亥革命百年前的中国,武昌城中一起偶然的擦枪走火,竟然引爆了一场结束2000多年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
此前,晚清新政已经开展了十年,各种现代化举措迅速推进,筹备立宪也在推进之中。
革命党人的起义屡战屡败,特别是辛亥年春天的黄花岗一役,损失了众多青年精英,同盟会陷入空前低潮。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革命竟然在这一年发生了。
权力与权威的双重危机20世纪初的中国,清廷陷入了权力与权威的双重危机。
按照阿伦特的观点,权力与权威属于不同的范畴。
权力是统治者支配和控制被统治者的能力,它可能是暴力的,也可能是柔性的。
而权威则是一种被统治者所认同的、自愿服从的统治,权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权力、制度、宗教或道德的价值符号,也可以是一种人格化的象征。
在传统中华帝国体制中,作为“天命”在人间的代表,君主集权力与权威于一身,既是王朝的权力核心,又是帝国与天下秩序的正当性象征。
然而,到了晚清,发生了李鸿章所感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权力层面,法国和美国革命带来的民权至上观念,直接颠覆了君主的专制权力,让许多激进的士大夫和青年人相信,现代国家的主权不在于君,而在于民。
在权威层面,从西方和日本传来的立宪理念,让不少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原来君主的权威并非最高,在君主之上还有更高的法则,这就是宪法,任何权力都要在宪政制度框架中受到限制。
这就意味着国家最高权威的转移,从人治型的君主转向了法理型的宪政。
由于权力、权威一体化的君主专制发生了危机,权力与权威也由此发生分离。
当时中国的各种力量几乎都希望有一场大变革。
革命派与立宪派所抓住的,分别是权力与权威的两端。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其实质不仅仅在于争论应当在体制外革命,还是在体制内改良?更是争辩两套不同的新秩序方案。
简单地说,革命派关心权力的革命,立宪派在意权威的变迁。
革命派相信,只要国体变了,人民推翻君主掌握了国家权力,由君主制变为共和制,便能带来民主共和的新秩序。
立宪派则更重视国家如何统治,是否按照宪政的原则统治,至于共和政体,还是君主立宪政体,则是次要的问题。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3.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知识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①“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影响①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1)组织上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2)思想上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②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3)军事上: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知识点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国家体制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