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16.06 MB
- 文档页数:25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都强调暴力革命而忽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成效,许多辛亥革命史与近代通史论着要么对“新政”不屑一顾,鲜有提及,要么照搬当年革命文豪陈天华的思路,斥责“新政”为“假维新”、“伪变法”,充其量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新政”之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近十余年来,基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感召,加上中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与史学研究的深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清末“新政”的论着不断涌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与有关真相也渐次浮出水面。
可以说,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突破。
不过,在价值评判的层面上,又有人以批判“激进主义”、倡导“权威主义”或“保守主义”为名,偏爱改革而轻视革命,惋惜“新政”的中断而指责暴力反清斗争乃多此一举,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必要性和合理性,由此引起的学术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平心而论,无论是一致否定“新政”还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尽管彼此的结论南辕北辙,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基于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极性思维,从而也就忽视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把复杂的历史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结果使读者无所适从。
应当承认,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曾经双手沾满“戊戌六君子”鲜血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但清末新政的实施并不是辛亥革命发生以及清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新形势下,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关系的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義,是正确认识改革、革命乃至二者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世人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性质以及历史重要性的首要前提。
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标签: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长河中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相辅相成的同时,也相互对立,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台,清末新政又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阶级、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武装力量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线。
同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有着不同的目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近代化发展以及封建帝制结束的速度。
一、对抗革命是清末新政推出的首要目的就清末新政而言,是清王朝主持的一场改革,较大的规模、涉及范围广等是其显著特征,清王朝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是该清末新政所处的时代背景。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处于平行状态,清末新政的出台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避免革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以“戊戌变法”为例,尽管并没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利于对抗革命的同时,加快近代化发展步伐。
辛亥革命是在革命的基础上,优化完善生产关系,推动我国近代化,而新政是在改革的作用下,科学转变生产关系,维护皇统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
也就是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具有鲜明的一致性特征,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抗革命才是新政的根本所在,但组长革命也是新政的关键性功能。
二、清末新政全面推动近代化在清末新政作用下,清末经济逐渐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清末政治不断朝着“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清王朝以近代化方向为基点,出台了相关政策,农业、矿业、商业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工业改革方面,清王朝制定了奖励政策,来促進工业持续发展;在商业方面,清王朝颁发了一系列谕令,比如,奖励商业、保护商业;在教育方面,清王朝废除了构建的科举制,构建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浅谈对“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清末新政的延续”说法的认识
对这个观点,我是否定的。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出发点不同,所代表的阶级也有明显的区别。
而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有些可能与清末新政有相似之处,但有些影响是它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首先清末新政是面对列强的压力,面对国人慢慢的觉醒和西洋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的一种妥协,起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
而辛亥革命是慢慢新起的资产阶级,迫切的需要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经济方面的统治两个代表者分别是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革命者,结局必然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那一方取得胜利。
所以,即使清末新政继续下去,它依然会是失败的一次自救运动,也必然无法真正的引领时代的浪潮,促进中国的发展。
其次辛亥革命确实给予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而清末新政的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虽然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但它依旧无法真正将清朝封建统治完全推翻,或者说是连根拔起,因为意识到时态不利于清府之后,他们必然会终止新政的实施。
第三,清末新政是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辛亥革命本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所走方向不同,取得的成就本质也就不同,所以更不可能说辛亥革命是清末新政的继续。
因此,我不占成“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清末新政的延续”这一说法,以上就是我的三点理由。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政机构,调整布局.首先是创设了一些新的政府部门,如设立外交部、商部、学部、巡警部(后改民政部)、邮传部,改刑部为法部;在各部之外设立大理院、审计院和资政院.同时裁汰冗衙,如撤通政使司,归并詹事府入翰林院,归并太常寺、光禄寺和鸿肪寺入礼部,合并兵部、练兵处和太仆寺为陆军部,合并户部和财政处为度支部.至此,隋唐以来的传统六部建置不复存在。
第二,整伤吏治.废除与腐败有密切联系的捐纳制度,简化各官署的公文形式,取消书吏.第三,削弱地方势力。
其手段是将最具实力的封疆大吏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入中央任军机大臣,同时通过减少兼职的新规定,剥夺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力.第四,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集中与统一,结束多头财政的局面。
以上诸种措施不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意味着清政府已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相沿已久的“祖制”,不自觉地朝着现代化的国家建制推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的“预备立宪”的法制改革更具有重要意义。
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受命为修律大臣后,致力于传统法律改革,其主要活动大体为三个方面:第一,主持修订法律馆,评价和研究东西各国法律,并整理中国法律旧籍.到中国,使得比较各国法例,去芜存首,转而应用于改造本国旧律和创立新法成为可能。
第二,设立法律学堂,并由沈家本专赴日本,特聘日本法学专家来中国担任法律学堂教习。
法律学堂的创办不仅与创制和施行新法相配合,构成当时法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的开端.第三,修订旧律,创立新法。
宣统二年,由沈家本负责删修的《大清律例》以《大清现行刑律》之名正式颁行,作为新刑律颁布前的过渡性刑律.这部刑律是对中国法律数千年历史的重大革命.当然,《大清现行刑律》仅仅只是清末法律更新的开端.自光绪三十二年起,完全按照西方法律分类,编制的法典如刑法、民法、商法及刑律和民事诉讼法,均在准备和起草之中。
经济政策转轨从压抑私人资本主义到奖励实业、扶植工商,是甲午战后清政府政策转轨的一个重要趋势。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
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朝末期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政是清廷在对外压力和内部危机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辛亥革命则是带领中国走向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革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一、新政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清朝末期的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民族危机等问题严重,清廷试图进行改革,并于1901年开始推行所谓“新政”。
清朝新政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多个方面的改革,其主要思想是以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为主,以提高国家实力和人民素质为目的。
清朝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创办新式学堂、兴办海军和维新派实行的变法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条件。
革命领袖孙中山曾说过:“如果没有清朝的新政,就不会有辛亥革命。
”二、新政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市民阶层清朝新政的另一个影响是开始催生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阶层。
新政推行的改革包括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和媒体的发展以及新生的工商业的出现,这些都为寻求好的社会机会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像样的平台。
新政对土地制度和贸易加以改革,大量的商人和业主得以进入市场,导致了中国城市的迅速扩展,其中一个结果是大量的市民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文化。
由此,中国开始崛起了一批有知识、开明、富裕、有地位和觉醒意识的市民。
这些市民成了反清起义和辛亥革命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新政增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清朝新政的重大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科技、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比西方先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落后,这与西方列强的强大武力、技术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为此,清朝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成果,学习先进的工业、航海、冶金、通信和医学等知识。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抗侵略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到了辛亥革命时,中国新兴的市民阶层已经在列强面前有了一些更积极权利的表现。
【历史史料】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都强调暴力革命而忽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成效,许多辛亥革命史与近代通史论著要么对“新政”不屑一顾,鲜有提及,要么照搬当年革命文豪陈天华的思路,斥责“新政”为“假维新”、“伪变法”,充其量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新政”之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近十余年来,基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感召,加上中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与史学研究的深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清末“新政”的论著不断涌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与有关真相也渐次浮出水面。
可以说,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突破。
不过,在价值评判的层面上,又有人以批判“激进主义”、倡导“权威主义”或“保守主义”为名,偏爱改革而轻视革命,惋惜“新政”的中断而指责暴力反清斗争乃多此一举,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必要性和合理性,由此引起的学术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平心而论,无论是一致否定“新政”还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尽管彼此的结论南辕北辙,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基于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极性思维,从而也就忽视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把复杂的历史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结果使读者无所适从。
应当承认,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曾经双手沾满“戊戌六君子”鲜血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因而,我们不能因为“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否定“新政”本身。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新政”中有关改革的深度与成效超过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这是没有疑义的。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旧邦新政(一)清末新政(1901—1911)1.目的: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措施:(1)改革官制(2)编练新军(3)奖励实业(4)教育改革,废科举(1905),兴学堂(二)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的推动2.过程:(1)1906年立宪运动,效仿君主立宪制(2)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3)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三)结果1.客观推动近代化,壮大革命力量2.展现清政府无药可救,激化革命二、革命兴起(一)时代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2. 清末新政失败,国内矛盾激化(二)经济基础19C 末20C 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实业救国思潮),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三)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1.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2.邹容《革命军》1903.3.陈天华《警世钟》1903.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四)组织基础1.兴中会:1894.美国檀香山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中国同盟会:1905.日本东京(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纲领: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评价“三民主义”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进步性:①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和要求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③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发展局限性:①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五)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三、武昌起义(一)保路运动——导火线(二)爆发1.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2.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三)发展1.十几个省宣布独立2.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3.南北议和,清帝退位(1912.2.12)四、民国建立(一)概况时间: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纪年:民国纪年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2.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3.评价:(1)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2)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3)局限性:开因人设法之例,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1)帝国主义支持(2)立宪派、旧官僚的倒戈(3)袁世凯反革命的两面手段(4)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2.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四)评价辛亥革命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2.功绩:(1)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3)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移风易俗(4)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5)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局限性:(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的历史任务(反帝反封)(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