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题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24.50 KB
- 文档页数: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训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4.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5.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D.世官制的沿革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某州官府的告示。
当时的“州官”()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程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解析】由材料“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2.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
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
这说明宋朝( )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7.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
“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
考点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十年真题】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 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②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题解析1.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笑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D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理解题干材料涵义。
据题干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选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能洞察其品待,官员失职后虽被严惩,但己对百姓造成危害。
其实质是强调选官应注重个人品行,D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不能反映材料的实质;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威海上中四品惟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削相权,加强君中专制C.分A 协作,提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B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唐朝的三省体制将相权分割,高宗还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让三省中品位较低的官员参预朝政,更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
题干内容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C项可以作为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体现高宗这种做法的目的;题干内容不能体现抑制朋党之争,排除D项。
故选B项。
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C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供了社会各阶层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正确答案选C。
4.“诸候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C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说明诸侯丧失了地方管理权,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反映君主专制的削弱,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诸侯的权力问题,未涉及宗法制的变化,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权力的削弱而非扩大,分封制并未得到巩固,D项错误。
5.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庸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解析.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同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以及解读图片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根据图中的信息"中书省""枢密院"及中轴线可判断出该都城为元大都,因为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别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
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在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适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并未反映出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开始"二字,故B项错误。
D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反映的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
7.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一北京②汴梁一开封③临安一苏州④益州一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B 元朝大都是今天北京,故①正确;汴梁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故②正确;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而不是苏州,故③不正确;益州是今天的四川成都,故④正确。
因此B项符合题意。
8.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C 科举制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
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度应为科举制。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昧",故可排除A、D两项。
察举制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排除B。
9.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D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土族子弟所占比重过大,而寒素及小姓子弟所占比重太小,这一方面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各阶层,另一方面说明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
A项本身表述有误,唐代科举制是为扩大官吏来源而设,并不是为选拔士旗子弟而设。
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较大选步,故B项错误。
科举制与前代选官制度相比扩大了人才造撞的范围,故C项错误。
10.据《南台备要川己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禀,诚恐缓不属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反创功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B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颈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故A项错误。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行政长官不再由进行任命,也不能看出其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故C、D 两项表述错误。
1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D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削弱了门第身份的观念,故D项错误。
科举制并没有终结宗法制,A项错:察举制是现代的选官制度,B项错;三省六部制是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
12.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解析.C 从图中关键信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和"吏部"等可判断出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故C项正确。
13.(2010北京立综,12,4分)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C 本题为图片型边挥题。
主要考查古代北京地区的行政制度。
"幽州"(即北京)地区行政区划有两类,即"郡"与"国",郡国并行局面发生在西汉,故C项正确。
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秦朝、唐朝分别体现为分封制、郡县制、道州县制等,因此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4.(2010江苏单科,2,3分)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胃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C 本题为材料型概念选择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
由材料来看,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能、品质决定的,而是由其家族的门第高低决定的,而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依据的是九品中正制,因此C项正确。
15.(2010全国",14,4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篡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解析.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发展。
属于基础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可用排除浊。
A项不正确,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E统思想,唐宋时期,儒学地位依然较高;C项不正确,隋唐时期,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发展,社会上书籍日益丰富;D项与题目中的"宋初"不符。
由于唐代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策论,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故B项符合题意。
16.(2010福建文综,14,4分)《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不定期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B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制。
该制度中,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分工明确,多个部门参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通过三省分权最终集权于皇帝。
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正确。
B项"完善中央监察机制"与题干材料无关。
17.(2010广东文综,",4分)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D 唐宋时期的谏官分别对丞相、皇帝负责,据此排除C项:唐代谏官的职能、来源表明,他们的存在是对皇权的制约、对相机的加强,据此排除A、B两项。
唐宋谏官不同的来源和职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宋代皇权得到了加强,故D项正确。
18(2010山东文综,10,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闸扩大B.专制息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C 本题考查宋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体现的是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财政,通过这种分工起到分散相权、集中君权的作用,A错误,C正确,宋以后的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B错误。
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不能直接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错误。
19.(2010浙江文综,16,4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带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C 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