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登记簿
- 格式:xlsx
- 大小:11.67 KB
- 文档页数:1
手术室外来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外来医疗器械是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公司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医院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它是在普通手术器械基础上增加的局部专项操作器械。
由于这类器械针对性强、价格昂贵、品种繁杂、专业性强、更新迅速,一般医院不作常规配备,其中以骨科植人性手术相应的配送器械、动力工具等最为多见。
由于这类医疗器械大多是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械,因此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
(一)接收器械1、择期手术(1)手术室设置骨科厂家登记本,要求厂家人员逐项填写:登记日期、医生姓名、手术名称、器械份数或件数、厂家名称、送取器械人员签字。
(2)厂家送器械人员于手术前两日8:00之前把器械送到手术室,按照手术室清洗流程进行清洗。
流程完成后与手术室老师交接并登记。
(3)厂家器械必须由手术室老师打包,严格遵照手术室器械包装要求,同时注明植入物和相关配合器械(品名),手术日期、有效期、失效期、打包者姓名、锅次、批号。
(4)手术室严禁使用在本院外灭菌的手术器械。
(5)供应室负责择期手术器械的灭菌工作。
(6)手术室与供应室进行交接,交接物品名称及使用日期。
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开台手术。
2、急诊手术手术室负责急诊手术器械和植入物的灭菌工作。
病人生命垂危或肢体残障等紧急情况下,如有植入物,除放置爬行卡,必须随锅进行生物监测。
灭菌结束后,爬行卡合格可做为提前放行的标志。
同时将生物芽孢及压力灭菌实验结果记录送至检验科进行培养。
紧急发放后,手术室需书面说明发放原因,手术医生签字(二)器械处理原则:每台手术只允许一名器械公司人员进入消毒供应中心,并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程进行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才可进入。
CSSD和器械公司双方共同清点核对器械相关信息无误后,共同在“外来医疗器械及植人物清点签收单”上签名。
核对信息包括:手术名称;手术患者姓名、床号;器械的品牌、名称和数量;植人物种类、规格、数量。
1.器械公司应提供详细的清洗消毒流程和注意事项。
急救仪器消毒登记标题:急救仪器消毒登记引言概述:急救仪器在医疗卫生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急救仪器的安全使用,必须进行定期的消毒和登记。
本文将介绍急救仪器消毒登记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方法。
一、为什么需要急救仪器消毒登记1.1 预防交叉感染:急救仪器在救治病人时可能接触到病原体,如果不及时消毒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1.2 保障医护人员健康:医护人员接触急救仪器的频率较高,消毒不到位可能会危害他们的健康。
1.3 符合法规要求:根据相关法规,医疗机构必须对急救仪器进行定期消毒并登记。
二、急救仪器消毒登记的具体操作方法2.1 准备消毒工具:如消毒液、消毒纸巾、手套等。
2.2 检查仪器:确保仪器表面没有明显污垢或损坏。
2.3 按照说明书操作:根据急救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正确的消毒操作。
三、消毒登记的注意事项3.1 记录消毒时间:每次消毒后要及时记录消毒时间,以便追溯。
3.2 定期检查消毒效果:定期检查急救仪器的消毒效果,确保消毒到位。
3.3 做好消毒登记记录:将每次消毒的具体情况记录在消毒登记表上,便于管理和查阅。
四、急救仪器消毒登记的管理4.1 配备专人负责:医疗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急救仪器的消毒登记工作。
4.2 建立消毒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消毒登记制度,明确操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4.3 定期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仪器消毒登记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意识。
五、结语急救仪器消毒登记是医疗卫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做好消毒登记工作,才能确保急救仪器的安全使用,保障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希望医疗机构能重视这一工作,做好急救仪器的消毒登记工作。
医疗器械灭菌批号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医疗器械的灭菌过程,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过程中的批号管理工作。
三、批号管理的要求1. 批号的编制医疗器械灭菌批号应当按照一定规则编制,便于管理和追溯。
批号的编制应当包括年份、月份、日期和序号,如2019年07月01日的第一批灭菌的批号为190701001。
2. 批号的记录医疗器械的灭菌批号应当详细记录,包括器械名称、型号、数量、生产厂家、灭菌日期、批号等信息。
记录应当清晰、完整,并保存备查。
3. 批号的追溯医疗器械的灭菌批号应当具有可追溯性,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应当能够迅速定位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监督。
四、批号管理的流程1. 批号的登记医疗器械的灭菌批号应当在灭菌之前登记,包括器械名称、型号、数量、生产厂家等信息。
批号的登记应当由专门负责批号管理的人员进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 批号的标识医疗器械的灭菌批号应当在器械上进行清晰标识,便于后续的追溯工作。
3. 批号的记录医疗器械的灭菌批号应当在记录簿上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器械名称、型号、数量、生产厂家、灭菌日期、批号等信息。
记录应当清晰、完整,并保存备查。
4. 批号的追溯医疗器械的灭菌批号在出现质量问题时,应当能够迅速进行追溯,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责任人,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监督。
五、批号管理的责任1. 灭菌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批号管理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批号的准确与清晰。
2. 批号管理人员应当负责对医疗器械灭菌批号的登记、标识、记录和追溯工作,确保信息的完整与可追溯性。
3. 管理部门应当对批号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追究责任。
六、批号管理的考核医疗器械灭菌批号管理工作应当进行定期的考核,包括器械的标识与记录的准确性,及追溯工作的快速性与准确性。
七、附则本制度由医疗机构的质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生效后应当及时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各部门的全面贯彻执行。
消毒供应室危化品登记本摘要:一、消毒供应室危化品概述二、危化品登记本的重要性三、登记本的具体内容和规范填写四、登记本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提升策略五、总结正文:一、消毒供应室危化品概述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负责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重要部门,同时也是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使用频率较高的场所。
在这些危化品中,包括消毒剂、灭菌剂、清洗剂、润滑剂等,它们在保证医疗器械清洁、无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对消毒供应室危化品进行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危化品登记本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消毒供应室危化品的安全使用,我国卫生部门明确规定,各类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危化品登记制度,对危化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等环节进行详细记录。
而登记本作为这一制度的载体,承担着记录和追踪危化品的关键信息的作用。
三、登记本的具体内容和规范填写消毒供应室危化品登记本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登记本基本信息:包括登记本编号、制作日期、截止日期等。
2.危化品信息:包括品名、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3.采购信息:包括采购日期、供应商名称、采购数量、价格等。
4.储存信息:包括储存条件、储存数量、储存期限等。
5.使用信息:包括使用日期、使用人员、使用数量、剩余数量等。
6.废弃处理信息:包括废弃日期、废弃方式、废弃地点等。
在填写登记本时,应遵循以下规范:1.使用黑色或蓝色钢笔、签字笔进行填写,字迹清晰、工整。
2.各项内容填写齐全,不得有空缺。
3.如有更改或更正,应在更改处加盖公章或签字。
4.登记本应定期审核、汇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登记本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提升策略1.设计合理的登记本格式,简洁明了,方便填写和查阅。
2.对登记本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分类,使用不同颜色的标签或标识,便于快速定位。
3.对登记本进行编号,便于管理和查询。
4.定期对登记本进行汇总,形成报表,便于上级部门审核和监督。
五、总结消毒供应室危化品登记本在确保危化品安全使用、规范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XX医院科室清洁消毒灭菌登记本科年填写说明:1、我院参考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规章、规范及标准;传染病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医务护理院感相关规定要求;制定本登记手册,科室按照年度登记,由责任医护人员保存,资料可追溯三年,科室认真填写,纳入科室质量持续改进考核及目标考核体系。
各科室认真学习参考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特殊情况消毒登记参考消毒技术规范。
2、相关术语:清洁: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疮;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3、管理要求:严格按照我院各项消毒灭菌制度与标准操作程序管理。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对消毒产品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存档备案。
保持诊疗环境表面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及安全。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先去除污染,再清洁消毒4、监测要求:应定期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与监测,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灭菌包棉布使用次数登记为了确保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和患者的健康,对灭菌包内的棉布使用次数进行登记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关于灭菌包棉布使用次数登记的详细说明,共计1200字以上。
一、登记目的灭菌包内的棉布是医疗设备灭菌过程中的重要材料,用于包裹医疗器械,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登记棉布使用次数的目的是为了跟踪、记录和控制灭菌包的使用情况,以及确保棉布使用次数不超过规定的限制,保证医疗器械的无菌性。
二、登记表的设计1.登记表包含以下主要信息:使用日期、使用地点、包裹医疗器械名称、灭菌包编号、棉布规格、使用次数、备注等字段。
2.使用日期字段记录了棉布包装医疗器械的日期,便于统计棉布的使用频率情况。
3.使用地点字段记录了使用灭菌包的实际地点,可以体现不同科室或不同病区的使用情况。
4.包裹医疗器械名称字段记录了具体包裹的医疗器械名称,方便查找和追溯具体的棉布使用情况。
5.灭菌包编号字段用于区分不同的灭菌包,以便监测和管理每个灭菌包的使用情况。
6.棉布规格字段记录了每个棉布的尺寸和材质,以便做出更准确的灭菌包使用统计。
7.使用次数字段记录了每个灭菌包棉布的使用次数,可以随时核对使用次数是否超过限制。
8.备注字段用于记录一些特殊情况,如灭菌包破损、棉布污染等情况,便于及时处理和取证。
三、登记流程1.在每次使用灭菌包时,操作员应填写相应的登记表,并进行必要的记录。
2.使用日期、使用地点、包裹医疗器械名称、灭菌包编号、棉布规格等字段应如实填写。
3.使用次数应在每次使用后递增,确保使用次数的准确性。
4.如果棉布有损坏或污染,应在备注字段详细记录情况,并及时更换或处理。
5.管理人员应定期对登记表进行核对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如发现灭菌包使用次数超过限制,应及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查。
四、数据分析与控制1.定期对登记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科室或病区的使用情况,以及不同类型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