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功德出奇迹 李珏丞相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慎独的孤臣还是纷争的魁首:大唐名相李德裕波澜壮阔的一生王朝总是要没落的,安史之乱之后的李唐在朝堂党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下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在国势衰微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一位真正的名相,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和张居正并列,成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他就是号称“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的李德裕,或许是晚唐的凄凉掩盖了名相的功绩,后世都记得黄巢的冲天杀气和宦官藩镇的气焰滔天,唯独忘了有这样一位名相曾经是大唐的栋梁和他几乎力挽狂澜的功绩,他的出场难免多出几分大厦将倾的悲凉。
“卿之宗门,累著声绩,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
”--韦处厚《答李德裕丹扆箴诏》生于名门望族,父亲是大唐宰相,祖上六代皆是高官,用含着金汤匙出生来形容李德裕可谓实至名归。
没落的世家,上进的少年李德裕生于贞元三年(787年),安之之乱结束后的第十四个年后,此时的唐德宗在削藩失败又接连遭遇叛乱的情况下,失去了刚即位时的雄心,李唐首次试图重振开元雄风的努力随之化为泡影。
世家大族也不再是从前呼风唤雨,香火连绵的王朝股东,而是跟着大唐一起站在了时代大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
▲曾经世家风流的代表:乌衣巷少年时期的李德裕就很有不凡之处,《旧唐书·》载“德裕幼有壮志”,虽出身于官宦世家,却志向远大,超绝出众,绝非“我爸是李刚”之流混吃等死的官二代。
他在文章、政论、诗歌和史学方面都有着不凡的造诣,足以与李商隐和白居易坐而论道,堪称当年的一等风流人物。
“追昔吴会之年,思为卫霍之将。
怀瀚海而发愤,想狼居而在望。
”--《鼓吹赋》千年以降,后人仍然能够感受到李德裕钦慕卫青、霍去病率军远征,试图立功疆场的赤子之心。
坎坷的仕途,坦荡的君子沾了宰相老爸的光,李德裕被各个藩镇轮番邀请担任幕府从事(幕僚)。
起点虽高,却坎坷不断,穆宗至文宗三朝,由于当权者李宗闵、郑注等人的排挤,他只是短暂地担任国翰林学士和宰相,会昌之前的多数时期在地方任职,哪怕政绩斐然,依旧被对头们视作眼中钉。
北宋名相李沆的故事第1篇:北宋名相李沆的故事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持莘氏?今属河北)人。
北宋时期名相、*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
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
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
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
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为昭勋*二十四功臣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
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李沆的轶事典故:无口匏李沆为相时,常在接待宾客时沉默寡言。
马亮与李沆同年出生,又与他的弟弟李维交好,对李维说:“外面议论说你大哥是没口的瓢葫芦(无口匏)。
”李维趁空把马亮的话告诉了李沆。
李沆说:“我不是不知道呵。
然而现在的朝士得以入殿议事,皇上封爵论奏,全无阻塞蒙蔽,政令多能下达到各级部门,大家都可看见它。
比如国家大事,北边有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北宋宰相刘沆的故事刘沆,今*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
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日生。
天圣八年(1030年)刘沆进士及第,名列第二。
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在位以“长于吏事”著称。
刘沆为相,敢于启用贤人,救正时弊,他的这种刚正*格,得罪了那些侥幸谋官者与既得利益者,于是群起而攻。
中丞张升上书刊号17条*劾刘沆。
仁宗皇帝本*温厚,时人说他“无隔夜之怨”,眼看刘沆被控,便一改初衷,取消革新。
德育小故事德育小故事(1):郭伋亭候中华德育故事信篇东汉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丰)人,在并州(今山西省)做刺使,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
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小孩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
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进城,那些孩子们果然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
德育小故事(2):蔡顺拾椹中华德育故事孝篇西汉末年,有个孝子叫蔡顺。
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他服侍母亲。
十分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
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年岁饥荒,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
蔡顺拿了两个篮子去采桑椹。
他拿着两个篮子是为了把比较熟的桑椹留给母亲吃,比较酸的留给自己吃。
蔡顺就这样去采,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
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刚好盗贼看到他手上拿着二个篮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你采桑椹为什么要拿两个篮子?”蔡顺告诉他:“因为我母亲喜欢吃甜,所以甜的留给我母亲吃,酸的留给我自己吃。
”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就送给蔡顺牛、羊各一头,谷米一担,还有一些银两,让他能够回去奉养母亲。
蔡顺不肯理解。
他的至诚孝行感化了赤眉军,赤眉军当下该过,洗清赤眉。
此后为纪念蔡顺的德行,这条河改为“洗眉河。
”德育小故事(3):刘宠钱清中华德育故事廉篇汉朝时候,刘宠在会稽地方做太守官。
把地方上烦琐苛刻的事,都除去了,把地方上非法的事,都禁止了。
这一郡里地方上的人,大的被他感化了。
等到朝廷里把他调进京城里去的时候,有五六个老年的人,手里拿了一百个大钱去送给他,并且嘴里说道:“自从你到我们那里来做官以后,境里都没有盗贼,。
唐朝宰相李义府的轶事典故和历史评价
唐朝宰相李义府的轶事典故和历史评价
李义府表面上随和有礼,与人说话,总是和言悦色,但内心褊狭嫉妒、阴狠残忍。
在他位居要职后,凡是对他稍有触犯者,都会遭到陷害。
当时人都说他笑中有刀,称他为“李猫”。
李治:尘露之益,未表於铨流;公廉之誉,有紊於彝典。
漏禁中之语,鬻宠授之朝恩;交占候之人,轻朔望之哀礼。
蓄邪黩货,实玷衣冠;稔恶嫉贤,载亏政道。
李翱:所谓奸邪之臣者,荣夷公、费无极、太宰嚭、王子兰、王凤、张禹、许敬宗、杨再思、李义府、李林甫、卢杞、裴延龄之比是也。
李绛:北齐任杨遵彦则理,用高阿那肱则乱;隋代任高颎则理,用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则理,用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
刘昫:义府才思精密,所谓“猩猩能言”,鄙哉!贞观文士,高阳、河间。
图形学馆,染翰书山。
进身以笔,得位由奸。
为虎傅翼,即又胡颜。
宋祁:木将坏,虫实生之;国将亡,妖实产之。
故三宰啸凶牝夺辰,林甫将蕃黄屋奔,鬼质败谋兴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
呜呼,有国家者,可不戒哉!
李义府著有文集四十卷、《古今诏集》一百卷、《宦游记》七十卷,还曾参与修定《晋书》、《永徽五礼》、《姓氏谱》。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三篇:《承华箴》、《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碑》、《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七首:《和边城秋气早》、《招谕有怀赠同行人》、《宣正殿芝草》、《咏鹦鹉》、《在巂州遥叙封禅》、《堂堂词二首》、《咏乌》。
民间古代行善改命故事古代民间常有一句俗话:“行善积德,善有善报。
”在中国的千年文明史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行善改命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温暖人心,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清朝时期,有个叫李秀芝的穷孩子,家境贫寒,无力上学,而且身体瘦弱。
然而,李秀芝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相反,他始终心怀善念,常常掏出自己仅有的几文钱,帮助那些更加贫困的人。
村里的人常常奇怪,李秀芝这样一个家境贫困的孩子,居然能够如此慷慨。
直到有一天,李秀芝突然生病了,病倒在床上。
村里的人纷纷前来探望,并为李秀芝祈祷。
不久之后,李秀芝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仅如此,李秀芝的身体变得强壮且健康,精神焕发。
村里的人惊叹不已,纷纷猜测这是何等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于是,村里的一位老医生前来探望李秀芝。
老医生非常关心李秀芝的改变,并追问他是否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
李秀芝便如实告诉了老医生自己一直以来的行善之举。
老医生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并对李秀芝说:“孩子,你的改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你一直秉持着善良的心,行善积德。
种下的善果终将开花结果。
从今以后,你要继续保持这颗善良的心,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听完老医生的话,李秀芝更加坚定了自己行善的决心。
他开始在村里帮助贫困的人修房子、耕田等等,不求任何回报。
渐渐地,李秀芝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村庄,大家纷纷称他为“善心少年”。
面对李秀芝的善举,村里的人也受到了启发,纷纷敞开心扉,行善积德。
因此,村庄变得更加和谐,相互帮助的氛围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个古代的行善改命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善良的心灵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和改变命运。
其次,行善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最后,善良的行为能够感染他人,带来社区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学会行善积德。
不论是帮助邻居搬一次家,还是关心照顾弱势群体,我们都能够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人,传递爱心。
给人启发的经典励志故事给人启发的经典励志故事(精选27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人启发的经典励志故事(精选27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给人启发的经典励志故事篇1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
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
“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
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
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
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
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
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故事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小瞧任何人!给人启发的经典励志故事篇2有一个人,他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
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耕种呢?”于是天使赐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
特别是那些跟道德有关的故事,那么古代有哪些道德的小故事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一:李积焚须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积,表字懋功。
原来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爱惜他,所以赐给他也姓了李。
并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国公。
当李积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姐姐偶然生起病来,李积就亲自替他姐姐烧着火去煮粥。
哪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积的胡须烧着了。
他的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得这个地步呢。
李积回答他姐姐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
我是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虽然要想常常替我姐姐煮着粥,哪里能够呢。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二:文本乞恩唐朝时候。
有一个大臣姓岑。
名叫文本。
做了右丞相的官。
他的弟弟岑文昭。
做了校书郎。
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
多是些轻薄的人。
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
就对岑文本说道。
你的弟弟事故很多。
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
岑文本就叩着头。
回对太宗皇帝说。
我的弟弟。
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
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宠爱他。
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
那末我的母亲一定是要忧愁劳瘁的。
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
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
让我回到家里。
竭力的去劝诫他。
岑文本说完话。
就流着眼泪。
呜呜咽咽哭起来了。
太宗皇帝很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
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古代有关道德的故事篇三:公艺百忍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
高宗皇帝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
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
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
唐宰相李德裕⾷万⽺的故事李德裕最后结局 古时候⼈们对于算命看相这些还⽐较信服,皇帝都请⼈观星象占⼘吉凶,上⾏下效,下⾯的⼈⾃然也有如此做的。
本⽂为⼤家讲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万⽺的故事。
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历仕宪宗、穆宗、敬宗、⽂宗、武宗五朝,在唐⽂宗、唐武宗时期都曾拜为宰相。
近代梁启超对李德裕多有赞誉,将李德裕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张居正并列,成为中国六⼤政治家。
虽然政治上成就不⼩,但实际上李德裕的官途却并不平坦。
唐朝著名的朋党之争⽜李党争中,李德裕便是李党领袖,与以⽜僧孺、李宗闵等为⾸的⽜党进⾏激烈的党阀之争。
李德裕曾多次因为党争的失败,⽽被外放为官,不能接近中央权利。
后来唐⽂宗时期,李德裕终于成为宰相,但不久⼜遭废。
他真正施展政治才能之时,是唐武宗继位后。
唐武宗任命李德裕为宰相,君⾂相知。
据说李德裕担任宰相的时候,曾经找过⼀个能预知福祸的僧⼈询问前程。
僧⼈观其⾯告知他,他不久将会被贬谪到南⽅。
李德裕⼼⾥⼀惊,刚想问如何化解。
那边僧⼈似乎知道他想说的话,接着说:“不过不⽤担⼼,因为您命⾥需得吃够⼀万只⽺,前程才会到头。
现在您还差500只才吃满,所以就算被贬也很快就会回来。
” 李德裕爱吃⽺,听了这话后决定以后都不吃⽺了。
哪知道⼗多天之后,有振武节度使派⼈来送⽶,顺路就送给李德裕500只⽺,正好补齐差数。
命⼈送500只⽺过来的节度使,其实与李德裕并⽆愁怨。
甚⾄于送⽺也是听说李德裕爱吃⽺⾁,出于讨好之⼼所为。
只能说富贵由命,⽣死由天! 李德裕得知送来500只⽺,⼼⾥咯噔⼀下,连忙找到僧⼈,询问他如何是好。
⼜问⾃⼰不吃这500只⽺,将这500只⽺还回去,应该没有影响吧。
僧⼈说:“这⽺既然已经到了您府⾥,就是属于您的了,还回去也不会变好,看来您南⾏贬谪之路不得返矣!” 会昌六年,唐武宗去世,唐宣宗继位。
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所以亲政的第⼆天就罢去他的宰相之职,贬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
古今名人积德行善的故事 (看完可改变你一生 )常存善念,地灵人杰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村落里有一座寺院,自从建寺以来,人们在寺里只许谈论生命、慈悲、安详、和谐、真理等语言。
日子久了,这座寺院便酝酿了一股很强的念波,许多病人走进这座寺院,疾病便告痊愈。
由此可见:心念对於风水和环境的影响。
《生命的旋风》范仲淹的人生理论范仲淹,字希文。
他小时候,父亲就过世,家境非常贫穷。
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算命先生回答:「不行,」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麽高,为什麽一下子降低这麽多呢,」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人才,」後来,范仲淹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
他博通六经,许多学者都来请教他,他为他们讲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请四方游士吃饭。
儿子们有时没衣服,便穿著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也觉得颇自在。
不久,他当了「右司谏」,遇到旱灾和蝗虫害,奏请皇上派遣特使调查救济。
他禀告皇上说:「假如宫中半日没有吃,会怎麽样呢,」宋仁宗产生恻隐之心,命仙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的灾民。
每到一个地方,就搬出仓库的粮食救济灾民。
他奏请皇上除去政治上十几种弊端,後来做了「参知政事」:为宰相副职,简称「参政」:。
敌军侵犯边陲,他自己请求亲赴边疆。
麟州发生寇匪,许多人请他不要去,他为了修筑旧寨,招服流亡的人,免除他们的租税,并且把酒的专卖权开放给人民经营,河外从此便恢复安宁。
他生性好施,凡是贫穷的亲戚或没亲戚关系的贤者,他都施舍。
当他刚显赫时,他想照顾亲族,力不从心者长达二十年。
从西陲挂帅到参大政後,他常在故乡买千亩良田,号称「义田」,以帮助族人,达到每天有饭吃,每岁有新衣,婚娶凶丧有补助的理想。
他从族里选择一位年老而贤能的人,主持计划和出纳。
经典励志故事初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励志故事初三,欢迎查阅。
经典励志故事初三1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
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
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
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
”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
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
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
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
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
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
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经典励志故事初三2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积累功德出奇迹
李珏的父亲开了个米店,以贩卖粮食为业。
李珏为人,正直勤谨,严守本份。
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因事暂时外出,从此让李珏掌管米店的生意。
有农村的人来卖粮,或城市的人来买粮,李珏都是把升、斗交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量米。
他也从不计较当时粮价的贵贱。
每次卖粮只求两文钱的利润,以养活家人。
岁月积久,衣食丰足。
父亲感到奇怪,担心他玩什么花招,问他,他以实相答。
父亲说:“一般米店,都是大斗买进,小斗卖出。
我是进出同用一斗,已算不错了。
你却把升斗交人自量,你比我强。
可是我家丰衣足食,可见苍天有眼,暗有神护。
”
后来朝廷中的李珏丞相,出朝兼任淮南节度使。
李珏听说新来的节度使也名李珏,为避同名,便改名李宽。
丞相兼节度使的李珏,有一夜做梦,来到“华阳洞天”,那里鲜花烂漫,楼阁连绵。
李珏丞相漫步楼阁之下,见有石壁光滑莹洁,上刻金色大字,名为仙籍榜。
所列人名中,竟有李珏的名字。
李珏丞相心想:我任显要官职,功德及天,如今真的名列仙班了!他高兴不已。
此时有二位仙童,从石壁两侧出来,说:“这个李珏不是你丞相本人,他是你管辖下的一位江阳百姓。
”
第二天,李珏醒来,就设法去求访另一个李珏。
一连好几天,都未访到。
后来终于找到了现名李宽、原名李珏之人。
李丞相把李珏用车辇迎到家里,安置于静室之中,然后自己斋戒沐浴,礼拜谒见,称他为道兄。
并令全家人恭敬侍奉,朝夕参礼。
李珏已是七旬老人,他神情雅淡,容颜秀异,须长尺余,皓然可爱。
但他现在受到李丞相如此礼遇,社会上的人就有些议论。
有人讲:“他是个开米店的,有什么了不起?”有人却不高兴的说:“开米店是没什么了不起,但李珏的为人就是了不起。
”
过了一个多月,李丞相才开口问李珏:“请问道兄,平日修炼何门道术?服用什么仙药?我曾梦游仙境,见到道兄名列仙籍,所以我迎请道兄,以师礼相待。
万望您把道术传授给我。
”李珏说:“愚民不知道有什么道术,也从来未服用任何仙药。
”李丞相再三恳求,李珏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怎样卖粮食的事,说了出来。
李丞相终于弄明白了原因,感慨万千,嗟叹不止,说:“你任人自行量米,多年如一日,看是小事,实是难为。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所积阴德,不可及也!我从这件事悟得:人世间一动一静,一食一息,天尽知之。
只要积累功德,虽身处微贱,也会有神灵保佑,名列仙籍。
这是神以此警诫世人!”
当时有人说:“李丞相师事李珏:神了!”李珏活到百岁,仍然轻健爽朗。
死后三日,留下衣冠,身体蝉蜕而去,真的成神仙了。
这件事说明了很多道理:一、世上的人,在神的眼中一律平等。
神只看人心是善是恶,以此来分别好坏与高下。
至于是丞相,还是米店掌柜,这决不是神用来衡量人的标难。
二、任何平凡的工作岗位,任何平凡的事业,只要认真的做,用善心去做,都可以做出成绩,甚至于创造奇迹。
人的心性有多高,创造的成绩或奇迹,就有多大。
三、无论人做了多少好事,总会有人妒忌不满,也总会有人主持公道。
你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正是:
不怕吃亏不吃亏,
不避愚蠢不愚蠢;
不弃寻常不寻常,
不耍聪明最聪明。
不求道时已在道,
不羡伟人成伟人。
平凡之中出奇迹,
名列仙班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