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脑梗塞患者高粘滞血症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3.23 KB
- 文档页数:2
降纤酶治疗脑梗塞256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对2006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256例脑梗塞患者分为降纤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脉络宁及舒血宁治疗,降纤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5u~10u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隔日一次,疗程2周。
结果治疗后,降纤酶组患者的FMA评分及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降纤酶能明显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脑梗塞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塞;临床疗效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导致患者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之一,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塞和癌症之后,居第三位。
该病的发病率2.48%~9.06%[1-6],患者患病后轻者社会交往、生活质量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重者甚至生活自理都成问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7-8]。
如何减轻脑梗塞患者的残疾,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广大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为此,笔者选择2006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25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旨在寻找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为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对2006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256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9],均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6例脑梗塞患者分为降纤酶组和对照组。
降纤酶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5~87岁,平均年龄(56.23±15.29)岁;男性71例,女性57例;病程为1小时~72小时,平均病程为(18.23±17.29)小时;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4~89岁,平均年龄(56.71±15.87)岁;男性69例,女性59例;病程为2小时~72小时,平均病程为(17.98±18.35)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降纤酶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摘要:目的临床应用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用的病历均经过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出血性疾病,临床中有适应症。
采用降纤酶10个单位(国际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小时以上,每日1次,急性发作期连用4天。
非急性发作期,首次10个单位,维持量5个单位,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进行疗效观察。
结果降纤酶治疗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降纤酶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死疗效我院内科采用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降纤酶治疗脑梗死,近两年观察病例72例,对临床症状、后遗症等进行系统判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用的病历均经过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出血性疾病,病人有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失语、构言障碍、眩晕、共济失调、思维障碍等器质性脑损害72例,观察组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50-65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50-65岁,经统计与处理,两组间年龄与性别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采用降纤酶10个单位(国际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小时以上,每日1次,急性发作期连用4天。
非急性发作期,首次10个单位,维持量5个单位,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进行疗效观察;对照组静滴20%甘露醇每日2-4次,用3-7天,静滴脉络宁40ml+5%葡萄糖,每日1次,连用14天,同时口服尼莫地平及肠溶阿斯匹林等药。
1.3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如病人的肢体瘫痪、吞咽困难、失语、构言障碍、眩晕、共济失调、思维障碍等器质性脑损害,对上述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尤以肌力(下肢肌力)改善明显。
1.4 疗效判断基本治愈: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为瘫痪肢体肌力恢复4-5级,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有效:为瘫痪肢体肌力恢复2级以上,语言功能部分恢复;无效:为肢体及语言功能未恢复。
降纤酶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探索【摘要】降纤酶是从尖吻蝮蛇蛇毒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类凝血酶。
它能有效的溶解血栓,抑制血栓形成并改善微循环,因此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以及脑梗死再复发的预防等。
此文对降纤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探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塞;结肠癌;降纤酶自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进行研究开始并投入临床应用以来,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作为一种应用于临床的典型的类凝血酶制剂,已有多篇文献对这些研究工作进行了报道和综述。
总的来说,降纤酶适用于:(1)急性脑梗死,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脑梗死再复发的预防。
(2)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再复发的预防。
(3)四肢血管病,包括股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
(4)血液呈高粘状态、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
(5)突发性耳聋。
(6)肺栓塞。
最近,亦有文献报道有关降纤酶在抑制结肠癌(C26)的初步观察。
1、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每年脑血管病人约150万,其中75%是脑缺血。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多种病因、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影响各种预后因素,目前尽管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疗效报道不一。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铁路医院于1997年6月至1999年5 月应用海王降纤酶静脉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好的疗效,并观察到该药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作用。
1、1方法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发病后均经头颅CT证实,无药物或食物过敏,无脑或全身出血性疾病患者。
为对比其药效,将降纤酶与丹参做比对,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降纤酶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8~75岁,平均63 .2 ±4.5岁;丹参组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4±5.1岁。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方法:对3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并与应用生理盐水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作对照观察,在治疗 2 周后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治疗后,FIB明显降低(P <0.05),而对照组降低不明显(P>0.05)。
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对不宜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标签:降纤酶;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迅速恢复脑的灌注和减少神经元损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两个重要策略。
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1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其中应用降纤酶治疗36例,与复方丹参治疗进行对比研究,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纤维蛋白原情况,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①年龄在35~80岁之间;②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神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③卒中发生在12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经头颅CT扫描排除出血性卒中;④有明确的肢体瘫痪(肌力0~Ⅳ级)的非昏迷患者;⑤血浆纤维蛋白原(FIB)>1.5 g/L。
排除对象:对有明显出血倾向或血小板<80×109/L、妊娠、过敏体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房纤颤、1周内应用过纤溶药物或蛇毒类制剂、血压>180/120 mmHg且经治疗持续不降、可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不予入选。
将74例入选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5~80岁,平均(59.7±9.9)岁,有高血压病史16例,糖尿病史3例,高血脂病史2例;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36~79岁,平均(60.8±9.7)岁,有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史2例,高血脂病史1例。
急性脑梗死采用血栓通和降纤酶治疗的疗效观察目的分析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血栓通和降纤酶治疗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降纤酶和曲克芦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栓通和降纤酶治疗,治疗3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血栓通和降纤酶治疗,疗效显著,有效减低患者的血液粘度,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急性脑梗塞;降纤酶;血栓通;疗效观察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浆纤维蛋白等有关[1],为探究有效的治疗方式,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发病于24 h内,且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均进行了MRI检查或经颅脑CT扫描。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1.50±9.14)岁,其中放射冠区梗死2例,小脑梗死2例,脑桥梗死2例,一侧基底节区脑梗死12例,广泛脑梗死2例,病程4 h~1天,平均病程14 h。
既往有糖尿病5例,脑梗塞3例,冠心病2例,高血压10例。
观察组男15例,女5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3.50±9.54)岁,其中大面积脑梗死3例,小脑梗死1例,脑干梗死2例,一侧丘脑梗死14例,病程4 h~1天,平均病程14 h。
重度8例,中度10例,轻度2例。
既往有糖尿病5例,脑梗塞3例,冠心病2例,高血压10例。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对40例起病在48小时内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降纤酶及普通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P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 <0.01)。
用药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力、红细胞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结论降纤酶可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缺血状态,有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降纤酶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Effect of defibrase on hemorheology in cerebral infarctionMA Lian-p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inxiang Central Hospital, Xinxiang 453000,Henan 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efibrase on hemorheology o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oke.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40 cases with brain infarction with in 48 hours of ons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efibrase treat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remedy).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wo ways were compared. The change of hemorheology was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Results: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NIHSS scores of these patients was noted in the defibrase treated group.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the blood plasma viscosity , RBC aggregate index and RBC hematocrit got reducedon different degrees. Conclusions:Defibrase can reduce the blood viscosity, inhibit RBC aggregate,and improve the microcirculation .It is helpful to recover the nerve function earlier.【Key words】 Defibrase Cerebral infarction Hemorheology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名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标准[1],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符合以下标准:①发病后24小时内就诊,年龄在80岁以下;②无出血性疾病史,束臂试验阳性;③纤维蛋白原>2.0g/L,凝血酶原活动度>80%;④血小板>80×109/L;⑤收缩压<26.6Kpa(200mmHg),舒张压<13.3Kpa(100mmHg)。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作者:廖丹王显超荣根满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16期【摘要】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后凝血功能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使用降纤酶前、后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观察,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并与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FIB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降纤酶;急性脑梗死;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122-02为了解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笔者研究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指标,观察其凝血功能变化,即通过对使用降纤酶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研究降纤酶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观察凝血指标的变化。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9~90岁,平均(62.12±2.14)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TCD扫描及MRI检查证实。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员8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35~78岁,平均(52.53±5.32)岁。
经体检正常,无出、凝血疾病,且肝功能正常。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使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四项指标检测,在每天日常标本检测中间插入质控标本同时进行测定,要求质控结果在受控范围内,以保证日常标本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