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7
- 格式:docx
- 大小:26.18 KB
- 文档页数:6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居选文解读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之中。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
“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
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
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
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
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
隐,痛之深也。
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
……羞,耻己之不善也。
恶,憎人之不善也。
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有_无_相_生[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车毂.(ɡǔ) 2.埏埴..(shān zhí) 3.户牖.(yǒu)4.不彰.(zhānɡ) 5.自矜.(jīn) 6.不长.(zhǎnɡ)7.赘.形(zhuì) 8.易泮.(pàn)二、通假字1.自见.者不明同现,表现2.死而不亡.者寿通妄,荒谬3.其脆易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2.民之从事..古义:做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3.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4.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5.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6.埏埴以为..器古义:来做今义:认为7.自见者不明.. 古义:不能明理 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四、一词多义1.知⎩⎪⎨⎪⎧①知.人者智 了解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知道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⑤草木有生而无知.知觉2.当⎩⎪⎨⎪⎧①当.其无,有车之用 只有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抵挡③当.是时 在④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主持⑤犯法当.死 判罪3.为⎩⎪⎨⎪⎧①皆知善之为.善 是②埏埴以为.器 制作③为.无为 把……当作有为④为.之于未有 解决4.强⎩⎪⎨⎪⎧①自胜者强. 刚强②强.行者有志 竭力③其死也坚强.硬5.伐⎩⎪⎨⎪⎧①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②伐.齐,大破之 讨伐③故上兵伐.谋 攻破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功业,功劳⑤坎坎伐.檀兮 砍伐6.兵⎩⎪⎨⎪⎧①是以兵.强则灭 军队(兵器)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武器,军事③兵.者,国之大事 战争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其未兆.易谋 兆:显露迹象2.名词作形容词 死而不亡者寿. 寿:长寿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事.无事 事:以……为事业 (2)味.无味 味:以……为滋味(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是以圣人犹难.之 难:认为……困难 2.多易.,必多难 易:把……看得容易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 (“也”表示判断)(二)被动句 木强则折 (语意上的被动,“被折断”) (三)状语后置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于未有”“于未乱”作状语,后置) 2.报怨以德 (“以德”作状语,后置) 3.图难于其易(“于其易”作状语,后置) 4.生于毫末。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老师富有感情地朗诵赞美孔子的一段话,让学生通过这段话对孔子心生敬意,从而更好地走进经典,向经典致敬。
多媒体显示:他呕心沥血,为天地立言,整理古籍,忘却垂暮之年,修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序周易,六经成丰碑,华夏添瑰宝,集文化之大成,给民族以精神,他是中华文化的符号,是东方文明的使者,他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二、走进孔子:在朗诵基础上提出问题:孔子除了圣人这个称号之外,还有什么称号?在学生说的各种称号,选出跟老师有关的称号,比如“万世师表”,提问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呢?那肯定因为他对教育的贡献,他对教育有哪些贡献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补充总结。
孔子在教育上三大贡献:开创私学;2、弟子众多;“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3、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在对教育家的孔子有了充分了解之后,今天我们学的这节课就是他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三、深入解题:有教无类一、不分贫富贵贱(身份、地位)。
二、不管智愚、善恶(资质、品行)。
三、没有差别,平等对待。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有教无类一是说教育对象,所有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所有人在孔子这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只要你交一点学费意思意思。
只要你去拜师的交一点学费。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
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这是拜师的见面礼。
同时同时“束修”还有接受老师的约束修理,表达拜师诚意的意思。
六、有教无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传统价值;2.具有初步的文献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先秦诸子经典的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探究先秦文化的兴趣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学习《论语》、《道德经》等先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2.培养学生批判判断思维;3.学生能够分析先秦文化的特点和其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文化;2.掌握先秦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整体感知法;2.归纳法;3.联想法;4.比较法;5.课堂讨论法。
五、课程设置第一讲《论语》1.学习《论语》的作者及成书历史;2.分析《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异同;4.归纳《论语》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二讲《道德经》1.学习《道德经》的作者及成书历史;2.分析《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异同;4.归纳《道德经》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三讲《墨子》1.学习墨家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墨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墨家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墨家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四讲《孟子》1.学习孟家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孟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孟子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孟子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五讲《韩非子》1.学习韩非子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韩非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韩非子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韩非子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实施步骤第一步完成先秦诸子的基本读物学生按照所安排的读物,对先秦诸子著作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第二步教师讲述教师针对学生自主阅读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详细的讲述和解释,以便学生全面把握著作内容和主旨。
第三步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理解其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某篇经典著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的认识先秦文化及其历史价值。
《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老子(约前571—约前471),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
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
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
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选文第1、2、3、4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4、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位古圣贤人的语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位圣贤是谁呢?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的有关情况在教材第3页和第73页均有介绍,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勾画出主要的信息点。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1、简介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2、简介《老子》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道”,即“道”就是自然,路,法则,规律。
(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3)哲学精髓是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三、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2)音声相和(hè)(3)共一毂(gǔ)(4)埏埴(shānzhí)以为器(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8)强(qiǎng)行者有志四、研读文本1、研读第1节。
(1)诵读。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补足),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3)翻译。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4)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总结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有无相生”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那么对于“有无相生”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有表示多,表示大,无表示少,表示小。
西瓜籽小,可以长出大西瓜。
大西瓜吃了,只剩下西瓜籽。
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世间最终极的对立莫过于有无了,所以在第十一章,老子用车辆、器皿、房屋作喻,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关系。
2、研读第2则(1)诵读。
(2)梳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4)分析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
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后两个好理解,多媒体展示车毂的图片。
联系生活,请同学讨论生活当中的无用之用。
问题总结结合一二两则,我们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辩证)老子在两千多前,就辩证而客观的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卓绝的早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
我们读老子的文章,只要你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已经足够。
请同学们齐读选文3-4则,看看你有何思,有何悟。
3、研读第3则。
(1)诵读。
(2)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
(《老子》二十四章)(3)翻译。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牲畜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4)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4、研读第4则。
(1)诵读。
(2)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刚强)。
知足者富。
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
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
(3)翻译。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仁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
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4)分析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理解:人不要自以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也正是人们经常难以做到的。
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透彻地了解别人难,其实自知更为困难,而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因此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讨论思考一下如果把选文中的某一句送给一个人,你会选择哪一句,又把这一句送给谁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人,可以是你自己,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甚至是古人。
请5个左右同学谈谈。
最后让我们怀着虔诚敬畏之心,大声诵读1到4则向老子致谢,感谢他让我们更清醒地看世界、看自己,感谢他带给我们恬淡自然的潇洒态度。
五、总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3、4则选文。
2、预习第5、6、7则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