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1.77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8.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提要】1949至1978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由主动全面学习斯大林建设道路到力图摆脱苏联影响,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科学地、实际地探索到曲折地、人为地、跃进式地探索是前三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1956年下半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也提前超额完成,然而,1958年起,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步入艰难曲折的二十年,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力图摆脱苏联,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66):1、建设条件:(1)经济基础——一化三改(物质保障)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2)体制条件——制度确立(政治前提)①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外部因素——苏联教训(客观影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对斯大林的批判(4)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独立探索)《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哦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 .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纪实与反思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孙旭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7课。
教学目标:1.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
2.能够通过不同角度的史料分析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遭遇挫折的原因,并对此做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3.感悟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带来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相关成就、探索建设历程中曲折发展的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曲折发展的因素。
教学过程:师:各位同学,前一段时间学校历史组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同时为筹建我们哈三中历史博物馆,开展了共和国老物件征集以及国史与家史的调查问卷等活动。
这些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鼎力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几个征集上来的老物件,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在当时用来干什么?生: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产物。
生:宣传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
师:说得对,这些老物件真实地反映了在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中国的探索又经历了什么?这二十年间中国人的奋斗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又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年代。
1.回望师: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个整理作业,要求结合教材与大事年表整理上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从作业完成中能够看出来同学们基本都梳理清楚了事件的时间顺序,并且展现方式多样,有些同学还注意了对史实进行区分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说明同学们的创造性和设计意识是很强的。
我从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与大家分享,先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设计成果,请她跟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这样设计?(该生阐述其整理作业的思路及完成过程。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提要】1949至1978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由主动全面学习斯大林建设道路到力图摆脱苏联影响,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科学地、实际地探索到曲折地、人为地、跃进式地探索是前三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1956年下半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也提前超额完成,然而,1958年起,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步入艰难曲折的二十年,但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力图摆脱苏联,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66):1、建设条件:(1)经济基础——一化三改(物质保障)①三大改造的完成,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建设成就,奠定了工业化发展基础。
(2)体制条件——制度确立(政治前提)①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外部因素——苏联教训(客观影响)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对斯大林的批判(4)理论指导——立足国情(独立探索)《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①召开背景:全面总结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当前存在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制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哦基本任务。
②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心得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对新社会的全面建设和改造。
这场建设是十分艰辛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初期,中国面临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坚定探索和不断的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典范。
在这里,我将就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做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既宏大又辽阔,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和探索,才能够真正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
比如,中国在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经济困难、生产力不足、物质匮乏等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的进展。
而且,这些困难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使得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能够快速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责任,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比如,科学家需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工人需要努力生产,生产管理者需要更好地管理和规划。
只有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才能够打败困难,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建设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毛主席曾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和需要的道路。
比如,中国在20世纪末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的一例,它使中国社会主义向一个更加开放、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中,中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为全球社会主义做出了强大的贡献。
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既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又要遵循时代的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这六
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
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
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
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 探索 曲折 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
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
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
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
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
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
的创造”的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
重要讲话,提出了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
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
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
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
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
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
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
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前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的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
来的进一步建设发展中起到阻碍作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宜传“速度是
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
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极大刺激了全国人民的
斗志,增强了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在胜利面前不少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的
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
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偏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
“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
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
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这些错误的东西,违背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实际。 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
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
展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有所积累,
但是,由于它本身还不很成熟、还不很完善,正确的发展趋向终于没有能够阻
挡错误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
趋向,导致了1966年开始的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开始。
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
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
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
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三.深刻的教训
1.错误的性质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
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所以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
合起来,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能不经历一个在实践中积
累经验的过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探索过程。1957年以来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
革命所犯的错误,是中国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的
严重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并不是由社会主义
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
正这些错误。
2.犯错误的原因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也刚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习惯于以旧思维
来应对新问题,进行大规模的风暴雨似的群众性斗争,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
重扩大化。
3.经验教训
正是因为有过这些问题与错误,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成熟,使党内
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更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杜绝个人专断和个人
崇拜现象滋长膨胀。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优良的民主传统。
四,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
重大的显着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医疗,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
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4.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五,启示:重视历史,美化未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路线曲折现象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既有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原因。缺乏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
观和方法论,是发生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观原因。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
健全,国家法制建设滞后等,是导致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客观原因。在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
蹈历史的覆辙,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贯
彻实事求是的主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