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诗园 滋养诗情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走进诗词王国品味诗情画意
诗词王国,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在这里,诗意盎然,画意悠悠,让人沉醉流连忘返。
在这里,你可以品读经典诗词,感受着诗人们的情感激荡;你可以赏析优美的书画作品,领略着艺术的魅力。
这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心灵,感受着诗词的魅力,领略着书画的意境。
走进诗词王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中国古代的诗词,以其精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这里,你可以品读李白的《将进酒》,感受着醉生梦死的豪情;你可以细细咀嚼苏轼的《江城子·夜雨寄北》,感受着幽远的意境;你可以品味着王维的《鹿柴》,感受着恬淡的生活。
这些经典的诗篇,都是诗词王国的瑰宝,它们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美的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经典的诗词作品,诗词王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书画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的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在诗词王国里,你可以欣赏到古代名家的传世之作,感受着他们的意境表现和艺术魅力。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米芾的豪放,颜真卿的遒劲,文征明的清新,张大千的活泼……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是一首诗,一幅画,是艺术大师们用心灵和毛笔绘制的意境世界,让人陶醉其中。
除了诗词和书画外,诗词王国还有着独具特色的诗词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参加吟诗会,与朋友共赏诗词之美;你可以参加书法展,领略名家之作;你可以参与文化讲座,感受着知识的魅力。
在这里,你可以和他人交流学习,共同品味着诗情画意的魅力,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进诗词王国品味诗情画意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宝,历经千年仍然光彩照人。
源远流长的中国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思想、情感和精神。
它以朴素、抒情的语言,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现实、人生意义的感悟和体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走进诗词王国,品味诗情画意,便能领略到这一文化巨匠的博大精深。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以韵律和节奏的优美感染人,以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
诗歌形式的美和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代,诗歌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
朝廷的选试、科举考试等,都有涉及诗歌,文人士大夫们也以其诗词作品而声名远播。
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五言、七言、律诗、词等。
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诗歌之王”。
唐代是中国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鼎盛时期,唐诗的兴起也是必然。
唐代的诗人们,包括李白、杜甫等,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瑰宝。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李白的“将进酒,杯莫停”,这些句句传诵至今,充分表明了唐诗的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与诗歌相伴而生的是词,以音乐为载体,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旨。
词起源于宋朝,宋代的词人们,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将情感与音乐声调相融合,使其产生更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都是中国古典词歌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音乐史上,词歌的地位也是极高的,许多著名的古典乐曲,如《长恨歌》、《诉衷情》等都是源于词歌之作。
诗词与绘画的结合则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格——诗意画。
诗意画以笔墨的柔和、主题的深刻、意境的广阔、情感的真挚,用诗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手法,表现生命、自然、思想、信仰等方面的真情实境,寄托中华文化的哲理所在。
宋代画家文同时、元代画家王冰等都是诗意画的代表人物。
文同时的“登楼望月”、王冰的“海上岳阳楼”都赢得了当时人们的肯定和推崇。
走进诗词王国品味诗情画意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
通过诗词,可以品味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风貌,感受他们对自然、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而诗词艺术的表现形式则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画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延伸和表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走进诗词王国,首先会抓住你眼球的是那些朝气蓬勃、富丽堂皇的唐诗宋词。
唐诗是中国诗词史上的巅峰之作,以清新、豪放、雄浑、深情等风格居多,普遍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推崇。
例如《静夜思》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以丁玲般的简洁和深沉的意境震撼人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在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还将月亮和思乡、故乡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宋词则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柔情蜜意。
明代文学家刘一达曾把“唐为大家,宋为细节”的评价赋予在唐诗宋词之上。
宋词强调情感和意境相结合,往往通过描写情愫来表达思念、爱情等深刻的感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于此便是极好的例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的意境优美,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天空的想象,赋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仰视。
除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民间诗歌等也是诗词王国中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
元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通俗,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元曲的表现手法深受后世文学和戏剧的影响,徐志摩的《长恨歌》便是具备元曲特色的优秀作品之一。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逐渐转向思想探索和宗教信仰方面的深入,以及对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评判。
明代文学家福建张志和的《木兰诗》将读者带进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香舞翠袖展双弓”,不仅勇气十足,也展现了女性优秀的自我形象。
民间诗歌则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土性、民俗偏爱和直白表达特征,诸如杜甫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寄怀南郑诸友》中的“江上秋风初入门,江花岸柳相随冷。
珠帘卷去人何在?灯火五更烛影横。
”等篇幅较短的诗作,时代不同,所表达的文化、社会、思想内涵也会有差异。
学诗的意义作文800字高中生篇1纵横千古,畅游诗词。
在一开一合,一颦一笑中,我发现,诗词,你竟是成长的种子。
悠然晋诗,陶潜之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循着踪迹,见一桃花林。
花草鲜美,落花缤纷,宛若仙境。
男耕女织,鸡犬夜鸣。
黄发重垂于腰间,有如绝世美人,落花纷纷,佳人倾城一笑,煞是美丽。
桃花源之人热情好客,杀鸡宰羊,欢迎渔人。
在这与世隔绝之地,不知早已过了汉和魏晋,却是悠然自居,自得其乐,与世无争。
一品晋诗,原来,你竟是成长的种子。
豪迈唐诗,太白之诗你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满脸是对腐官权臣的厌恶,是对他们的鄙夷。
你知道,这肮脏之地容不下你的忠贞,你的抱负。
你“仰天大笑出门去”,远离朝廷,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你举杯邀月,对影独酌,一阵孤寂,却又有几许豪迈。
也许孤独,也许惆怅,但友人相随,宝剑相伴,美酒入肠,便也驱尽了忧愁,换来了传得几世的豪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放荡不羁,千百年一晃,你的鞋仿佛依旧在高力士的.手上;贵妃的手上,还是你的墨锭。
时间定格,你一摆双手,头也不回地离开朝野。
一品唐诗,原来,你竟是成长的种子。
豁达宋词,东坡之词你本该是朝廷重臣,但乌台诗案,却让你一贬再贬。
皇帝昏庸,臣子奸佞,你可以趋炎附势,但你不会。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即使是官再小,再卑微,你终不会忘记初心,不忘人生之价值。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你早已看透人生,世人终会灰飞烟灭,但精神,却能传唱千古。
世事难料,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身。
一品宋词,原来,你竟是成长的种子。
开卷,合卷,一品香茗。
我发现,诗词,你正是成长的种子。
篇2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是呀,诗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精神。
再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激励,诗词更是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摘要:针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情感的方法,从“以情怡情,传递诗情”“美学古诗,增强诗情”“开发诗园,滋养诗情”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感培养古诗词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以下肤浅的思考:一、以情怡情,传递诗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
“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
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
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
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二、美学古诗,增强诗情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和诗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吟诗。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便是诵读。
只有带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或相关课件、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了。
2.唱诗。
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
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
走进诗词王国品味诗情画意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远的内涵,吸引着无数文艺爱好者深入品味,成为一种享受和追求。
走进诗词王国,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幽静的世界。
这里有繁花似锦、松涛如雷的山水画,有青砖黛瓦、回廊亭阁的古典园林,还有丽水云天、古池落木的诗画意境。
诗词将我们带入一个风雅清新、意境无限的境界。
在诗词王国,我们可以品味各个朝代的名篇佳作,感受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情感。
从李白的豪放和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到王之涣的壮美和杜牧的淡泊,每一首诗都如一幅神奇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我们可以沉醉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豪情壮志,也可以被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柔情所打动。
每一次读诗,都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们更加感悟生命的美好与思考人生的意义。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字句之间的妙笔生花,更在于其所传递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哲理。
每个人对一首诗的理解都可能不同,也正因为如此,诗词才有了无尽的可能性和活力。
我们可以从每一首诗中发掘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命运的无常。
就像苏轼的《赤壁赋》中,寄托了他对人世间变幻莫测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些诗词使我们更加敏感于生活的细微之美,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在诗词王国,我们还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
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使得音乐更加柔美动人。
在一首诗词佳作配乐的演唱中,音乐与诗词互相辉映,使我们陶醉其中。
诗词与书法的结合,使得书法更加婉转流畅。
在一首诗词注入了书法艺术的作品中,笔墨之间流露出的情感与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使得绘画更加富有灵性。
在一幅以诗词为灵感的画作中,画家通过丰富的绘画技法,将诗词中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栩栩如生。
走进诗词王国,品味诗情画意,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文化殿堂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词王国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用华丽的词藻和深邃的思想,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艺术的梦幻空间。
畅游诗海吟诵经典作者:张永杰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04期摘要每当诵读完一篇经典诗文之后,心情舒畅无比,真的是唇齿留香,那种沁人心脾的美妙感觉无法用浅陋的语言来形容其一二,此时的我就会把心中的画面结合美妙的音乐表现出来,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诵读效果,在自己摸索诵读中,有了自己的诵读方法,深入思考一下,这一方法其实也非常适合教给学生。
关键词诗文;情景;朗诵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脍炙人口,吟唱千古。
诵读可以借此把诗中的美好意境表达出来,如何把诵读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验。
一、以画配诗,情景相融曾经让学生们试读过王维的山水诗歌,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感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孩子们的笔是稚嫩的,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了一层楼,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上。
当看到孩子们读过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后配上的工笔图,我完全明白孩子们已然领悟作者所要表现的坚贞乐观、笑傲群花的梅花才是真正具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胸襟和气魄;读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后,一个孩子用心描摹出了一个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的清淡的水墨画,他们通过画笔理解了原本离他们遥远的农村生活以及作者远离俗世名利、荣辱得失的心境……画配诗,让孩子们对诗有了质的认识。
二、唱诵相伴,情生心底传统的诵读更注重的是学生们的诵,但是对于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上,反而不如徐建顺老师正在倡导的“吟诵”。
在有腔有调的吟诵中,既能感受到诗人在抒写此诗时的心境,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音律之美。
例如,教师在“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山暖水鸳鸯”此篇的吟诵中,“香”“鸯”可进行拖长处理,又加之韵母“iang”字正腔圆的充分发音,可使读诗之人发挥想象力,穿越时间、空间,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受,感受作者写诗时的愉悦心情,从而达到品味诗意的效果。
同样的,在《过故人庄》一诗中,教师在吟诵首句“故人具鸡黍”时,其中的“故”字稍重读;“人”字需拖长处理,在音调的重轻和拖长中,可以给读者和听者以一个想象空间:故人是谁?两人是啥关系?在思索之余,答案应声而出“邀我至田家”!在首联的两句看似平淡的聊家常中,在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吟唱中,质朴而暖心的农家生活场面就呈现在读者和听者的面前。
漫步古诗苑宣传标语古诗苑,沉淀千年的诗意芬芳。
品味千年诗文,品味千年文化。
漫步古诗苑,感受古人曲调,领悟人生智慧。
步入古诗世界,尽享诗意盎然。
古诗苑,穿越时光的诗意庭院。
寻觅历史痕迹,感悟人间真情。
在古诗苑,找回失落的美丽文字。
千年之约,诗意流淌。
古诗苑,重拾人文情怀。
唤起古人意境,品味人生经典。
古诗苑,品味历史的美妙音符。
文化传承的圣地,演绎千年诗韵。
古诗苑,一字一句唤醒沉睡的灵魂。
感受文字的魔力,沉浸在情感的海洋。
走进古诗苑,探寻艺术的真谛。
体验心灵的升华,感悟美的本质。
古诗苑,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
静心品味,尽享文化的美好馈赠。
漫步古诗苑,重温千年经典诗篇,感受文字流淌的温暖,漫步古诗苑,领悟人生的智慧,体验古人的思索与洞察,漫步古诗苑,寻觅传统文化的泉源,延续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品味千年诗文,尽在古诗苑。
静心品味,细细品味,纵情享受。
感受岁月沉淀下的千年诗意。
古诗苑,让心灵回归自然的乐园。
步入古诗世界,重温经典之美。
漫步古诗苑,领略文化传承的魅力。
体验文人墨客的情怀豪情。
古诗苑,时间的隧道,人文的传承。
拾起古诗,穿越时空,感悟人生。
古诗苑,诗意之地,共享千年智慧。
唤醒心中的烟花思绪,体味远古的情愫。
感悟虚怀若谷,修身养性的智慧。
古诗苑,汇集了千年的才思智慧。
漫步古诗苑,走进文字的海洋。
寻觅人间真情,抒发心中情感。
古诗苑,摘下繁华,寻找内心的宁静。
悟出人生的奥妙,演绎古人诗篇。
在古诗苑,才情展翅翱翔。
古文之美,文化之精髓。
古诗苑,千年情怀的栖息地。
重回古人笔下,品味他们的人生智慧。
古诗苑,书写诗意人生的庭院。
古诗苑,文字艺术的瑰宝。
电子时代里的文化灵魂。
古诗苑,香醇一口,尽在口之香醉。
文人墨客,聚散之间,留下诗海千年。
古诗苑,唤醒芳华之美。
在诗海里遨游,怡然自得。
古诗苑,积淀千年的文化瑰宝。
感受文字的魅力,感悟人生的哲理。
走进古诗苑,感悟古人的胸怀与情怀。
古文之美,尽在琴筝词韵之中。
古诗苑,致敬历史的古人智慧。
畅游古诗词园林,收获多重美感
曹健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
教师应该设法带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感享受。
【总页数】1页(P93-93)
【作者】曹健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金桥双语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畅游诗词海洋溅起趣味浪花r——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J], 张晶
2.畅游企业的实践收获创新的启迪——评《基于职业生涯创新的组织公民行为与人力资本增值:以中小川酒企业为例》 [J], 罗哲
3.多重研讨多重收获 [J], 欧阳爱华
4.畅游古代诗词传承文化经典r——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策略 [J], 关春花
5.美感探索的新收获——评彭立勋著《美感心理研究》 [J], 彭修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在诗洞里畅游
楚州区三堡乡祁庄小学六(2)班
徐平
诗是一支歌,抒发人世间最真的情怀;诗是一部史,记载着岁月的沧桑;诗是一幅画,描绘出最美的风景。
读诗让我感受到真情的抚慰,情感的升华,灵魂的洗礼。
“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亘古不变的忧伤与苍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没齿难渝的爱国与忠贞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点,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显现他磅礴的气概和远大的理想。
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声无傲凌沧州”,是他豪放的性格和超人才华的体现。
再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的感慨。
李商隐的“桐花不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自信,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忧……。
正是这些年轻的心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气象万千,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
让后人高高地仰望远远地怀想。
接受一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畅快淋漓,付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坦坦荡荡。
这是诗人的胸襟,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让我们真心付出,坦然接受……。
畅游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文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丰厚土壤。
苏教版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更是言意俱佳的经典之作。
因而,在母语教学的主阵地上进行灵魂塑造的我们,切不可对古诗作条分缕析式的结构和语言分析,而应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领学生畅游诗的园地,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让诗人的美好情操、高尚品德润泽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滋养诗情的完满境界。
一、营造诗意氛围,入境悟情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
”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积淀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不知诗人坎坷的经历,也就不能正确领会诗人的情感。
而此时,我个人以为,营造一种感染力及导向力俱佳的诗化氛围,让学生走入古诗的艺术境界中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他们一定会为这妙趣横生的课堂所陶醉,也必将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前讲述了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有一名叫汪伦的人,很有才学,但他厌倦官道,只愿隐居。
他对李白的才学仰慕不已,日夜吟诵李白的诗作。
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窑在地下。
有一回,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他很想邀请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修书一封给李白。
李白拆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先生好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
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听说汪伦对人十分豪爽,便欣然答应。
可见面后,汪伦却大笑:“‘桃花’是此潭的名字,并无桃花十里;‘万家’是此店姓万,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才知上当,但却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亦人生一大快事。
”此后,汪伦以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两人也成为了知己。
在即将分别的时刻,面对桃花潭边前来送行的汪伦,李白即兴写下此诗。
学生听了这样的故事,仿佛已经来到了桃花潭畔,都情趣盎然地吟诵起诗来。
孩子们在咿呀吟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李白和汪伦的深情厚谊,自然之中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诗化氛围中,学生们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知识得到增长,情智得到提升。
二、架构情感桥梁,触类旁通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
高明的语文教师都善于借文本所说之“言”、所发之“声”、所绘之“形”及所创之“境”来构架一座教与学的情感桥梁,师生置身其间会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时,师生便可无拘无束地交流体验,因而也就强化了双边活动的参与效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的确,同样是面对分别,王勃是那样的乐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更是豪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更多的却是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种借文本构架情感的桥梁,围绕同一
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
为了使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持久不衰,有增无减,我还根据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旺盛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拓展阅读。
学习了古诗《悯农》增读《无题》;学习了《咏柳》,读《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学习了《示儿》,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望》等。
凭借文本,又不拘泥于教材,构架情感桥梁,适度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又提升了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让学生在提升文学内涵的基础上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触类旁通,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三、启迪情感灵运,深化体验
“情”是“诗”之灵魂,抓住了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也就有了动人心弦的感悟。
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情感灵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进入教材,进入意境,去体会,去领悟,沉醉在诗人笔下,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和“感知、理解、记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如教学李绅的《悯农》时,我借助了多媒体,先出现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冒着雨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把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
如此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面,无须过多的解释,学生便会深深地体会到米饭来之不易,无形中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随即,我又播放出另外一段联系
校园内外学生的生活实际剪辑成的录像:早晨淘米时,一粒粒白白的大米随水冲进了水沟;中午,有的学生将不喜欢吃的饭菜随手倒进了垃圾桶;下午放学,有的学生为了抄近路,无情地践踏着可爱的小草妹妹……“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这样的行为对不对?”适时旁敲侧击,“假如这个同学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也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这样一追问,就把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促使他们修正自己的行为。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也就会水到渠成。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
”志者,感情也。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古诗教学的灵魂。
只要我们每一位从事母语教学的老师,能真正引导学生好好把握诗文中奔腾的情感激流,领悟字词间跳动着的情感脉搏,诗中悟情,诗中育情,情中咏诗,那么古诗这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一定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