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的发展。
中医护理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医护理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我将从中医护理的历史、现状、挑战和未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护理的历史中医护理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护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护理技术。
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达到治病救人、保健养生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中医护理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医护理的发展,如《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
2. 教育培训: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
3. 技术创新:中医护理技术不断创新,如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医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
4. 临床应用: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5. 国际交流:中医护理逐渐走向世界,为全球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中医护理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医护理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 人才短缺:中医护理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2. 技术创新不足:中医护理技术相对传统,缺乏创新。
3. 研究力度不够:中医护理研究相对滞后,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4. 知识传播受限:中医护理知识传播范围有限,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
5.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中医护理资源在城乡、地区之间分配不均,影响了中医护理的普及和发展。
四、中医护理的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推动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素质。
2. 深化技术创新:鼓励中医护理技术创新,提高护理质量。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白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他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壁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5、《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我国中医护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我国中医护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中医护理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各个不同阶段。
在护理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前,医、药、护三者一统于庞大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呈现医中有护、药中有护、医护合一的明显特征。
然而,未独立发展的事物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不发展的,在汗牛充栋的中医经典医籍中,记载有许多护理知识的内容和属于中医护理范畴的论述,并由此可发现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轨迹[1]。
1 中医护理的四个时期1.1 中医护理的萌芽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界中猛兽与疾病的斗争中,自发的形成了疗伤治病和护理的感性认识[2]。
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经过无数次的误食和中毒以后,人类才逐渐懂得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害,食之中毒,哪些植物无毒,可以充饥,进而初步掌握了一些选择和区分食物的知识,实现了最早的饮食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1.2 中医护理的理论形成《黄帝内经》(下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医学古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该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该书同时也论述中医护理学各个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理,心理养生护理,部分疾病护理、用药护理及部分护理技术等。
尤其是《内经》的正邪学说,比十九世纪英国的南丁格尔提出的学说要早2千多年,南丁格尔指出:“只有病人的自身能力才能治愈伤病”。
“在任何情况下,护理都是帮助病人,使他处于最佳状态,以便他的自身能力去更好地治疗他的疾病”。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护理理念和方法。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和不断的探索。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的中医师不仅负责诊断和治疗疾病,还兼具护理的职能。
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并将其传承下来。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按摩、针灸、拔罐等,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护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在明清时期,中医护理学开始有了更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框架,如《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等经典著作,对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中医护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代以来,中医护理学在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初,中医护理学开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中医护理学逐渐与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一门既有传统中医特色又具有现代护理学思维的学科。
同时,中医护理学也开始注重科学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不断探索中医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医护理人员的努力和付出。
中医护理人员是中医护理学实践的主体,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他们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以及患者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在实践中,中医护理人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关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代医学一道,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护理学的理念和方法独特而有效,它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支持和重视,同时也需要中医护理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兰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周梅琳
概述
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外科精义》
■《侍疾要语》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贡献
■《千金方》等在妇儿科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之展望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形成了极为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与养生保健手段,其属生命科学范畴,独具中国医学特色。
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则可发现,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依托。
“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及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三个基本特点,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
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
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
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
”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
2.《难经》
3.《伤寒杂病论》
4.《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和“塞因塞用”的反护原则,而且还提出了中医观察病人的方法和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服药等一般护理。
《伤寒杂病论》与中医护理学基础
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首创中药灌肠
2.开展心肺复苏术
3.发展中药用药法
4.完善饮食护理
5.舌下含服法
《脉经》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一书,深入阐明了脉理,将脉、证、护相结合,把脉象归纳为28种,为中医护理观察病情提供了可靠依据。
是此期脉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外科精义》
首部外科护理专论,从六方面专论护理内容
⏹规定了探视制度
⏹注意情志护理
⏹强调饮食卫生及营养
⏹做好康复护理
⏹提出了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首先提出病室环境宜安静
杨子健尤精妇产科,在其临床实践中,因感其世收生者少精良妙手,而致痛伤难产,产妇无辜殒命,胎儿横遭夭折,乃于其临床经验基础上,参阅前人有关妇产科学说,编著了《十产论》。
杨子建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横产、碍产、倒产等各种难产及助产法。
《十产论》除叙明正产外,还较详细地论述了各种难产(异常分娩)的病因、症状和助产方法。
书中述
儿科护理,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病的辩证施护都有独特的创见。
刘昉的《幼幼新书》,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视和护理,对小儿脐风以烧灼脐带预防之法为世界之首创。
侍疾要语》
情志护理
2、生活护理
3、病情观察
4、投药护理
中医护理的现状
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
2、中医护理的效果渐渐得到肯定
3、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中医护理拥有巨大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
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
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
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
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健和康复的应用研究
的国际市场。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继续教育的道路。
当前,在中医护理方面,《纲要》中则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
总之,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护理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