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6.15 MB
- 文档页数:63
(发展战略)中医护理发展史参考资料第壹章绪论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定义及地位医起源于护,而护理又起源于生活实践。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壹的中医护理学,历史更为久远。
能够说,在医疗技术和知识萌芽产生之前,他们对疾病的简易护理措施早就出现了。
可是由于时代、社会、人民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壹直保持着医、药、护不分状态。
然而中医护理方法、经验和理论,却大量散载于浩瀚的历代中医文献之中,出现了具有护理涵义的多种名称。
例如“将护”、“侍候”、“侍疾”等。
因此,在当时虽没有形成系统的护理学科或护理专业,却不能否定护理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
中国的护理学专业开始是由西方传入,壹直以来形成了欧美式的中国护理专业,这种护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民的健康护理需要。
于是人们便对散于各种医学著作的护理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整理、研究,现已逐渐升华为理论,形成壹门独立的学科——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干课程之壹,是壹门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护理学中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美容、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且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壹门应用学科。
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护理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且充分完善自己,更全面、系统、科学地服务于人类,在中医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基本任务中医护理学基础既是壹门古老又是壹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对中医护理各临床专科及系统的患者、健康人群进行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及服务。
它既是中医护理中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又是患者及健康人群最需要的护理活动。
中医护理学基础全书包括三大部分,共十八章。
第壹部分是中医护理总则,包括绪论、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原则和特点、中医壹般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中医养生保健概要、中医美容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原则等;第二部分是施行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掌握的经络腧穴;第三部分是最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部分,共38项护理技术,是本教材的中心内容,除传统的自然疗法外,仍收集了近10年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
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白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他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壁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5、《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远古至春秋时期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在恶劣的环境下应对诸多疾病和意外伤害。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身体的不适可以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得以缓解,或用草茎、树叶等进行涂裹包扎后疼痛碱轻或消失。
由此逐渐了解到推拿按摩等治疗方式和许多动植物的药用价值。
随着劳动工具及火的使用,人们学会了打造医用砭石,由此促生了灸法和热熨法。
原始人类的这些出于生存本能而发现的自我保护技能,后来被人们有目的地用于实践,可以说是中医护理学的最初雏形。
进人奴隶社会以后,预防保健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
周代已出现“食医”“疡医”等医学分科,并有了饮食、环境和情志等方面护理方法的记载。
(二)战国至东汉时期战国至东汉时期,多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也不乏对中医护理学的阐述。
《黄帝内经》的出现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书中重视疾病的防护,论述了饮食、起居、情志、心理、用药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热熨等实用护理技术。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书中记载了许多新的中医护理方法,如药物灌肠法、坐浴法、灌耳法、熏洗法等护治一体疗法,同时将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等急救护理技术一并纳入,是世界上最早提及急诊复苏护理技术的著作。
同时,书中对中药用药法及饮食护理禁忌原则也做了详细论述。
东汉华佗发明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养生、医护和体育锻炼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医护理学,尤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晋葛洪的《时后备急方》,集中医各科之大成,涉及了大量的护理内容,尤其对老年人养生和护理方法的阐述,在护理学界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的护理,尤其是护理过程中的病情观察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补充。
书中有详细的温热病病情观察记录,提倡以脉象来观察病情,对外科术后和妇产科病证的饮食、起居、情志护理均作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