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综合防灾主要问题与对策 戴慎志
- 格式:pdf
- 大小:809.84 KB
- 文档页数:31
新时代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在国土上分布的各个城市所处地势与气候不同,所面临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洪涝灾害已经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重大的阻碍,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针对性的进行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保证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必要举措。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对策1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河流水位上升,倒灌后淹没河岸附近的城区;二是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不合理、不完善,致使雨洪不能被及时、顺利排出。
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防洪排涝借鉴模式有误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模式借鉴“苏联模式”,且其规划思想意识一直延续至今。
但苏联属高寒地区,降雨量少,城市下水道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模式与我国所处的温度带地区不相匹配,在我国疆域辽阔、雨水充沛的城市里直接套用高寒少雨地区的城市设计标准,无疑不太合适。
特别是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基础设施老化、年久失修,防洪排涝能力弱化或消失等,为城区防洪排涝留下了重大隐患。
1.2 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迟滞、落后新时代,我国城市呈跨越式发展,棚户区改造与建设的推广运行,致使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郊区变成了都市区,水泥建筑林立,高楼大厦不断崛起,树木、农作物、草地等绿化植被减少,地面坑塘、河道、湖泊等调蓄水面逐渐缩小或消失,地面设施硬化严重,地下基础排水设施建设迟滞、落后。
地表结构的变化改变了雨洪水渗、蓄、净、用、排的循环过程及地下水系的自然格局,使得城市内部水系受阻、整体排水不畅等。
这些都使得城市区域自然肌理遭到破坏,调节雨洪蓄水能力下降,雨水下渗能力降低,高径流系数增大。
特别是硬化地面,即不透水地面,也叫“死亡性地面”,遍布各大城市,给城市防洪排涝带来极大阻碍。
相关研究表明,一般绿地径流系数为 0.2 左右,水泥铺装或沥青道路径流系数为 0.9 左右,硬化地面的排水能力要低于绿地 8倍左右,高径流系数使得雨水迅速汇流、汇集,形成雨洪,一旦雨洪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就会导致城市内涝。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防洪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灾频发,城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环境保护,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开发和非建设用地占用越来越多。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治城市防洪安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
城市防洪安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之上,包括水电、交通、电信、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方面。
城市防洪安全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堤防、涵洞、管网等,保障城市的排洪和防洪能力。
二、科学规划和土地管理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治理需要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规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防洪安全的水平。
城市防洪安全规划必须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人地关系的分析,启动城市的土地管理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防洪安全的技术水平。
三、加强普及和宣传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城市防洪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如洪水知识普及、防洪应急演练等,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应急能力是城市防洪安全的关键。
城市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防洪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好应急预案,提前做好抗洪准备工作,协调好各种资源,尽快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各国应相互学习借鉴各自的经验和教训,共同研究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从而确保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的协调和合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治城市防洪安全问题。
城市防灾减灾倪春海论文摘要:城市的防灾减灾是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分析了一些常见城市灾难,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方面。
关键词:防灾减灾、地震、火灾、洪水、空气污染、缺陷、措施正文:如果你经常关注新闻的人的话,你就不难发现,近年来,一次灾害,甚至够不上灾害的天气突变,就导致某座现代化大都市部分功能瘫痪、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
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许多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相形之下,城市自身功能却显出了种种老态、疲态、病态。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灾难正在不断上演,如2005年11月中下旬的“吉林——哈尔滨”流域性危机事件、“5·7”特大暴雨、2008年的雪灾、太湖“蓝藻”等。
其中我对于发生在我身边的太湖“蓝藻”事件映象特别深刻,当时水龙头内放出来的水全是蓝藻的恶臭味,学校的供给的水都只能用深井水,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这些惨痛的灾难告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2008年雪灾图片太湖“蓝藻”事件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技术的中心,具有“人口集中,建筑集中,生产集中,财富集中”的特点,一旦遭到自然破坏,势必造成巨大损失。
研究表明,现代城市人为致灾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灾损已占全部灾损的60%以上,再不加以综合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近十年来的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的统计:1989年自然灾害损失为525亿元,1996年已达2882亿元,1997年虽总值有下降,但灾情突发后果仍很严重。
而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备组《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指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40%,且大量损失及危害都集中在减灾能力脆弱的城市中。
城市灾情不容忽视。
以下是我通过一些资料分析的常见城市灾难:(1)城市地震从地震区的分布来看,我国有60%国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区。
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徐晓雷 沈炜雍 王 红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防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日本的防灾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城市防灾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防灾问题日本经验防灾体系2008年5月12日1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
震源深度为10-20公里。
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截止2008年9月25)。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0.067万亿元的2.81%。
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给电力、交通运输设施带来极大破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我国及我省沿海地区每年的台风及热带风暴均不同程度地造成人员伤亡、城市涝灾和财产损失。
成功的北京奥运会背后的城市安全问题、“非典流行”的教训等等,均从不同侧层面反映出我国的城市防灾存在诸多问题。
与汶川地震形成对比的是,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地震死亡人数7人、无一学校在地震中倒塌。
凡事预测立,不预测废,“5.12”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值得思考的内容,对于我们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行业工作者来说,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提高城市应对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的能力、完善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使城市建设真正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逃避的严峻问题。
1 城市灾害城市安全涉及的领域主要有: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恐怖主义的袭击、信息系统的安全、流行疾病的安全、人口安全及城市建设的安全容量问题等。
城市是所有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巨大承载体,城市越现代化,其致灾易损性就越大,城市就显得异常脆弱。
城市灾害几乎包含着灾害类型的全部,其灾害机理充满复杂的规律性。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等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现代灾害的警钟强调,现代化的城市灾害除了自然巨灾和人为事故外,更涉及人为因素诱发的恐怖事件及新致灾源等。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摘要】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首先概述了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水灾的关注。
接着对城市防洪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洪水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然后介绍了城市防洪安全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和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等方面。
还分析了城市防洪安全治理现状及技术应用的情况,提出了城市防洪安全应对方案。
最后展望了未来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呼吁进一步加强城市防洪安全工作,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城市抗灾能力,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城市防洪安全问题、防治策略、城市防洪安全、防洪安全问题分析、防洪安全防治措施、防洪安全治理现状、防洪安全应对方案、防洪安全技术应用、城市防洪安全展望。
1. 引言1.1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概述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内涝、河流超标洪水、城市排水体系不畅等多种因素。
这些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城市防洪安全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城市防洪安全防治措施可以包括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技术水平、加强河道治理和修复、建设防洪墙和护堤等工程措施,同时也需要加强城市防洪安全管理和监测工作。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加强城市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和不断完善城市防洪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提升城市防洪安全的水平,减少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给城市带来的损失。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强城市防洪安全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分析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城市内涝、山洪、河流泛滥等洪涝灾害。
同济大学教授戴慎志、博士郝磊与美国北卡罗莱大学教堂山分校终身教授宋彦在2011年第5期《城市规划学刊》上发表题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与评估的美国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认为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日益剧烈的气象灾害,以及地质活动进入相对活跃期带来的地质灾害,我国在未来将经受更加严峻的自然灾害的考验。
但从已编制完成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成果上看,普遍存在事实基础内部要素描述不明确、规划目标定位不清晰、目标政策与行动计划缺乏量化考核、缺乏规划实施监督与更新措施、与相关规划缺乏有机整合、重大安全问题的决策缺乏公众参与等6方面问题,影响了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与实施引导能力。
规划编制质量评估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导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办法迫在眉睫。
作者参照了美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以及两次综合防灾规划编制质量评估的反馈与总结,认为我国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应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事实基础。
通过对自然灾害、易损性、风险、防灾能力的评估,明确城市灾害的监测数据,为目标、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二是规划目标。
紧密联系地方实际情况,确立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并注意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保障综合防灾规划的实施。
三是策略与措施。
如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公众对防灾问题的认知度;限制开发密度,规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条件;规定国家、省市对特定情况的资助;提出新建防洪堤、防洪墙等大型工程的防灾减灾措施;设计灾后恢复行动与计划,以及应急准备与应急行动;规定国家、省市的行动协调。
四是实施监督与更新。
其中规划监督包括监督主体的认定、责任的分配、市民参与、信息系统公开、灾害监测的准备与程序以及更新基础数据的准备与程序;规划更新包括规划更新的条件、时间表,以及更新的资金、人员、技术支持。
五是“平行级”与“垂直级”相容性。
在规划编制中,应明确提出需要协调的部门与整合的规划,应具体规定哪一部门提供哪些数据,提供什么样的技术支持等,以及如何评估协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