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基于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基于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基于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城市防灾项目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一基本概念 1、城市防灾: (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 (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址、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的综合防灾密切联系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 (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 (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 (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

(4)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 (5)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 3 城市主要灾害源: (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 (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

浅谈我国建筑抗震及展望

浅谈我国建筑抗震及展望 牛开亮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02100772) 摘要:本文从我国地震概况及地震发生事件论述了我国进行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及背景,结合我国 抗震的实际情况简要叙述我国在建筑抗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我国建筑 抗震相关规定、抗震设计理论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三个方面着重对建筑抗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提升我国抗震设防质量的举措,最后对我国的建筑抗震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展望。 关键词:地震;抗震设计;抗震措施;抗震展望 一、我国建筑抗震背景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存在着的五个主要地震区包括: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北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这次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就在该区;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而且该地区是人口密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新疆地震区的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台湾地震区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华南地震区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较高震级的地震,但最近几百年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地震。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院士滕吉文建议灾区重建建筑地震烈度设防提高到9 度。根据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我国主要城镇的抗震设防烈度仅在 6 度到9 之间,此次受灾严重的汶川、北川等地则处于7 度抗震设防区,然而却遭到了高达相当于11-12 度的地震灾害。重大的灾难有时能带给人们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专家认为,在上述五个主要地震区,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至少应该提高一个烈度来设防。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所以要加大投入成本,提高设防烈度,尽可能的保障生命安全。以下是我国建国以来较大(7

第九章_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2008年1月23日 第81条目标与防护要求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 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83条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 (1)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7952177.html, 韧性城市视角的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分析 作者:易杨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旬》2020年第08期 【摘要】当前阶段,韧性城市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在城市建设中,安全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当前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结合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安全带建设以及智能化社会应对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思路,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可供参考之处。 【关键词】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防灾规划;智慧系统 1、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其安全指标不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城市中的社会系统以及物理系统。同时,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也会给城市安全状态造成直接影响。对于安全城市来说,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防御灾害事故,减轻其危害,另一方面也能在遇到突发情况以及灾害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本文以韧性城市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的规划,对城市安全和综合防灾系统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规划。 2、综合防御体系建设 在韧性城市中,当发生灾害时要具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来对灾害进行防御,降低灾害风险及其危害程度,避免灾害的扩大化。同时,通过建设网络连接体系以及风险分散措施,在灾害的处置过程中能够快速恢复城市的正常秩序以及基本功能。本规划主要以韧性城市的技术设施建设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当前韧性城市的设施规模以及布局方案,同时在防汛排涝系统建设、化学品等危险产品处理以及消防救援系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2.1防汛排涝系统建设 水灾是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给城市各方面系统和功能的运行造成极大影响。在韧性城市中,防汛规划工作要注重提升城市整体的排涝能力,而不是在局部进行小的修补。建设一套具有较高标准的防汛排涝系统,对此,第一要将地下大型蓄水设施、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河道水网恢复工作进行联合。第二,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使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保障城市的水安全。第三,提高排洪和防汛设施的规范和标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中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保证城市的重要设施和重要区域能够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基础设施及防灾规划

基础设施及防灾规划 1.目标 构建生态友好、兼顾景观、便于活动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及防灾体系,服务海湾居民和外来游客 #基础设施图、防灾图 2.战略 修复海岸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结合不同水体,兼顾生态景观,实现污水处理和防洪蓄洪功能 升级现有基础设施系统 3.供电工程 3.1现状 区域电源来自奉贤燃机电厂及奉贤880KV换流站。 区域内现有220KV星火变电站,110KV干校变电站,新海、白石、明城、燎原、农场等5座35KV变电站。同时,区域内已建成奉贤海湾风电场。 区域内供电输配网络初步形成,但供电设施连接基本以现状建设需求为主,建设形式以架空线方式居多,特别是配电网络设施需进一步梳理评估。 2017年奉贤年人均综合用电量达到6700kwh/人。 3.2上位规划 保留星火220KV变电站;规划新增碧海220KV变电站;保留现状风电场,规划新增海上风电场。 3.3城市用电负荷预测 总体规划阶段,采用人均用电指标法预测海湾镇用电负荷。2017年奉贤年人均综合用电量达到6700kwh/人,属于用电水平较高城市。综合考虑用电增长率、规划期内海湾镇产业脱实向虚导致用电能耗下降、为提高海湾镇的生态水平未来逐步引入节电措施等因素,规划2035年人均综合用电量8000kwh/人*a,至2035年海湾镇区常住人口及海湾大学城师生人数为18万,年用电量144000万kwh #临港奉贤 #能源:总量充足、供电设施优化(生态、意外情况)、清洁能源比例、分布式能源站(用地1公顷,不要交叉口)、可再生能源专项、节能改造、工业区转型 #给排水&海绵城市:生活用水大学城与居民分开考虑工业用水(15~20立方米公顷)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 建筑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 灾害分类:①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②人为灾害: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①城市自然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②城市人为灾害: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 城市灾害特点: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①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②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 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 城市防灾的手段:工程防灾、规划防灾和管理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①防灾工作②防灾机构: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③防灾工程: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①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②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③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

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

浅谈城市与建筑如何进行防灾减灾的建设 据统计,在我国台风引发的风灾、风暴潮灾、洪灾以及衍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260亿元,死亡453人。台风侵袭不仅对沿海地区人民生命造成严重伤害,且对沿海城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阻碍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天气系统。厦门位于面对福建沿海,频繁地遭受台风灾害的影响。如2010年10月23日,受第13号强台风“鲇鱼”的影响,福建厦门地区普降暴雨。左下图为高崎边防派出所紧急转移海上船员至安全地带,并将部分外地船员转移至临时安置点。人民生活屡受台风干扰。 一方面是加强台风预警。 另一方面是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上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的建设 一.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减灾的关系 主要体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2城市道路空间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城市日常交通的需要,它还是城市防灾的必要空间。道路在城市防灾方面具有下列功能: 2.1 避难通道。 寻求避难场所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反映,道路空间为这种行为提供了首要保证。兼作避难通道的道路宽度、密度等指标应满足避难区域内的人群在避难时,能绕过最少的障碍,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此区域内的安全避难场所。因此,合理的路网设计,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的逃生路线是否畅通。 2.2 遮断火灾蔓延。 有一定宽度的道路空间及其沿线绿化能够形成空气隔离带,对火灾的蔓延起到有效的遮断功能,从而起到减弱火势,控制火势蔓延的作用。 2.3 救援、输送、消防的通道。 灾害发生后,一些重要的道路空间要担负运送物资、器具、人员的功能。发生火灾时还应担负消防活动,满足消防要求。因此从城市防灾的角度来讲,对外交通联系的重要道路应给予足够的保护并满足相应的设防标准,否则将难以承担非常时期的救援工作。 3增强生命线系统防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 城市生命线系统是维系城市功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是公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系统工程。它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管路等组成,还包括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放射性或有毒的工程设施等。平时,它必须满足城市气、热、水、电、信息、交通的充足供给;灾时,它应成为保障城市防灾减灾及恢复的备用系统。 4厦门的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条件。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受限于城市的地质条件。在活断层较为丰富的区域,土地利用会受到断层活跃程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地震频发的城市,其空间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物所带来的次生灾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20031101实行)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2003-09-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7号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已于2003年7月1日经第11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汪光焘 二○○三年九月十九日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三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相互协调。 第四条城市抗震规划的编制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综合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对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必需的资料。 第七条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八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一)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同济大学文远楼防灾浅谈

防患于未然——文远楼防火隐患调查研究 2006级建筑学一班 杨旻杲 2010年1月2日

防患于未然 ——文远楼防火隐患调查研究 文远楼建造于1954年,是典型的三层不对称的错层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5050平方米。这幢建筑从平面布局到立面处理,从空间组织到结构形式都大胆而成功地运用了现代建筑的观念和手法,它的形象很自然地令人想到“包豪斯”。 作为同济大学知名度最高的一幢建筑,其本身的历史意义远大于其现实的使用价值。而在2007年百年校庆后,经过翻修的文远楼重新投入教学使用。其一、二层现作为1、2年级的专业课教室所在。三层则是亚太遗产文化研究中心。在不更改主题结构布局的情况下,只是对保温防水、外墙表面做了部分的翻新。因此在防灾防火上,文远楼应该和其本身的设计出发时的设想情况相一致。 文远楼东西向长约97米,东向南北向长约42 米,是典型的L字型平面布局,其功能、人流分 布、消防通道就是随着L字的走向而一路展来的。 下面是一张文远楼一层的平面图。左侧南北向是 文远楼的前后主入口,北侧通往建筑与城市规划 学院明成楼(红楼),南侧是教学北楼及图书馆。平面图右侧南北也有两个个较大的入口,尽管身为整个文远楼的次入口,但是其功能上起到的意义联通了里侧的教室、两个阶梯大教室与外界的联系。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整个文远楼有三部垂直交通系统,左侧的一步楼梯及右侧南北的两部楼梯。对于四个阶梯教室,教室后方均设有逃生出口和独立的逃生楼梯。左侧的大阶梯教室设有两个逃生出 口,出门后通过阶梯连接到北侧的 室外。对于中部的教室而言,两侧 的门厅内的楼梯成了他们从二、三 层逃生的选择。下到一层后,再分 别由两侧的四个出口逃生。二、三 层中部的教室通往两侧的楼梯距 离大约16米,而一层中间教室通往

038.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论文北京市防灾公园无障碍设计调查研究

北京市防灾公园无障碍设计调查研究 刘孟格,王雷 摘要:防灾公园是面向各类人员开放的避险、疏散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使用者不仅包括健全成年人,也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因此,加强其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实现城市防灾减灾应急全覆盖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北京市6所不同等级的防灾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路径跟踪等方法对标识、道路、景观等无障碍环境的配置、设计以及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防灾公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可借鉴的设计要点,具体包括:(1)无障碍标识牌的内容规范、节点布局、安装高度、视线通廊等;(2)无障碍道路的路线选择、盲道与坡道设计、路面材质选择;(3)功能型景观的无障碍设计等。以期在关键时刻为更多人提供无障碍生命安全保障,为推动我国防灾避难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灾公园,应急避难设施设计,无障碍环境,北京市 1前言 防灾避难公园在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当前城乡规划建设情况而言,防灾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多参考健全成年人的尺度和活动范围进行设计与建设,为残障者、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目前,防灾公园等各类公园的标识、园路、景观等设计均参照《无障碍设计规范(2012)》来进行,但由于该规范量化设计参考指标不足,国内相关研究仍主要参照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指标,无疑为防灾公园无障碍设计增加了阻力。因此,在防灾公园标识、道路、景观设计中,引入并深化无障碍设计理念,增加量化指标、使用感受评价等,有助于为人们提供真正无障碍的休闲娱乐与应急避难需求,保证防灾公园无障碍设施在灾难来临时为残障者、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保障。 2防灾公园无障碍标识设计 本文主要针对防灾公园无障碍标识的配置、设计与使用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主要调查方法为:拍摄照片用于图形色彩设计评估;测量尺寸用于尺度设计评价;客观记录标识分布以及易迷路位置;主观评价无障碍标识设计特色。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以下6所防灾公园的标识设计均在一定程度上有考虑无障碍要求,但其无障碍标识内容、节点规划以及高度、图形、色彩设计的实际体验效果不甚乐观(表1),具体表现为标识系统性较差、内容信息残缺、空间节点分布不均等。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5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6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

对城市防灾与规划的看法

对城市防灾与规划的看法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而安全就成为未来城市的第一目标追求。应该承认,20世纪是全球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世纪。但无论对中国还是外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防灾减灾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环境保护相比,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为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为了中国的城市化及小城镇建设不再失误,本报特聘请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先生针对当前城镇在防灾减灾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评论文章,以帮助城市各级领导及城建工作者不断提高对城市防灾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将得到大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城市安全减灾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内外文明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因此,作好城市防灾规划十分重要。现实地看,对防灾规划设计有疑虑的地方颇多,不仅包括减灾规划本身的技术问题,还包括入世后将面临的新标准的挑战,所以落实城市防灾规划对于丰富国家“十五”规划的城市化目标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城市防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按国际《城市规划基本语标准》(GB/T50280-98),城市总体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防灾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很显然,城市防灾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考虑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城市防

灾空间设置等具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虽回答不了城市防灾的细节,但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防灾准备了条件,反之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防灾规划才有其位,才能予以实施。据悉,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国内大中城市中首次引入城市防灾概念的总体规划,对于城市防灾有许多条款,但现在看来虽内容针对性不强也欠深度,但作为一种开端是应倡导的。迄今,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新近颁布的总体规划中都涉及防灾内容,缺点是尚应规定深度。 二、城市防灾规划是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讲,城市防灾规划作用很大,它不仅仅是针对城市设施建设的专门问题,还对一个城市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安全保障。在日本,许多大城市城市防灾规划是作为法规要求的,城市设计若不考虑防卫空间,城市园林设计若不能同时兼作可避难空间,城市生命线系统设计若不考虑最大紧急状态下的可靠性备用对策,这样的规划设计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建设是不允许开工的。更重要地是,它如同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设计一样得到最大范围内的普及。笔者从事十多年城市防灾研究及调研分析,发现在城市规划的意识教育中,安全防灾规划设计尚未成为一种意识,更没成为一种责任。不少在建的大型项目在涉及安全评估时,只考虑消防间距、疏散通道及灭火系统,而对于包括建设项目安全保障的根本如选址、本质性安全设计、安全准则、事故隐患风险评估,最大事故灾害条件下的应急预案等基本不涉及。从此种意义上讲,没有城市防灾规划的城市设计及建筑创作就难说是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

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 金忠民 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并没有减轻各类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害。特大城市已成为灾害的巨大承载体。人们对2010年上海11·15大火灾心有余悸;对2010年3·11日本大地震和核危机更是感同身受;也自然会联想起2011年1月一场大雪使纽约、华盛顿的交通陷于瘫痪的情形;对2003年SARS 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城市的蔓延,以及对伦敦大停电、重庆天原化工厂爆炸,还有更早的“9·11”恐怖袭击还记忆犹新…… 如何确保城市安全已成为特大城市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为此,本文将防灾系统与城市安全战略密切结合,研究“安全城市”的规划理念,探索特大城市防灾规划重点,为防灾规划的转型提供参考。 基于安全城市理念的特大城市防灾规划技术框架 [摘 要]特大城市灾害具有放大效应、综合性、隐蔽性等特征。为应对灾害的综合特性,特大城市应采用安全城市概念,探索安全城市的规划理念,并基于此提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技术框架,包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本准则、总体要求、规划阶段、主要专题框架等,以求突破传统防灾规划的模式,为防灾规划的转型提供一种思路,也为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提供城市规划保障。[关键词]安全城市;特大城市;防灾规划;规划理念;技术框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8-0010-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 Safe City Concept Based Mega-city Disaster Prevention/Jin Zhongmin [Abstract] Disasters in mega-cities are usually comprehensive, hidden, and amplifying. A comprehensiv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technical framework is proposed for mega-cities. It includes disaster prevention principles,gener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phases, major issues etc, offering a new idea i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It is a safeguard for meg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afe operation. [Key words] Safe city, Mega-city,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Planning theory, Technical framework 1特大城市安全隐患原因及致灾 因素 1.1特大城市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特大城市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与一般城市迥然相异。特大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高度聚集的地区,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核心地域。同时,特大城市在灾害面前也相当脆弱。一方面,我国许多特大城市处于地震断裂带地区、沿海台风地区及沙漠化边缘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灾种多,影响大;另一方面,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往往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高层建筑、重化工区、轨道交通、大型工程设施、重大危险源等不断增多,使得火灾、爆炸、工程事故、环境公害等更容易发生。由于特大

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

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 高军王天青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行防灾规划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城市灾害的形成分析入手,提出防灾规划的基本体系及架构,以期对建立新的城市防灾规划体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防灾;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031(2005)05-0070-03 “9.11”事件和“SASE”疫情印象未消,2004年7月10日的一场暴雨,使得北京市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立交桥下因大量积水而造成交通瘫痪。两天后,奥运会举行在即的希腊首都雅典大停电,全城正常运转陷于停顿。人们也会自然地联系想起两年前北京因一场大雪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停车场”,去年美国停电、加拿大停电、伦敦大停电和意大利大停电,一年前韩国大邱市地铁火灾……。一次又一次的灾害使人们看到“原来我们引为自豪的现代都市竟是如此脆弱!”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代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聚集地,其安全性应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有些城市人口增加了几倍,而防灾、减灾能力却落后于经济发展能力,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城市规划是综合协调城市各项功能的应用科学。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直接根源是“城市病”的出现和扩大,城市灾害是“城市病”的直接表现,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的防灾体系的建立肩负着重要责任。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条第九款中规定:“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措施

浅谈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措施 摘要:我们都知道,地震是由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本文主要是笔者结合了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些城市现状与抗震防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措施进行的浅析。 关键词:抗震防灾;规划;措施 abstract: we all know, the earthquake is made by underground rock stress effect caused by a ruptured movement of ground vibration, with typhoon, rainstorm, flood, lightning,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and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 some city status and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re what problem,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the authors of the measures. key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众所周知,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基础措施在震后并没有起到救灾的作用,这就给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敲响了警钟。那么,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际应用中,怎么样的才能满足城市规划发展和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