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96.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整理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1、文学常识、:明朝闻名文学家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爱,爱好。
致书: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忧,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同学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同学。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柔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用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仆人)日再食:每天供应两顿饭。
再,两次。
食,供应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荣刺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艳羡之心。
慕、艳,艳羡。
县官日(每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
辨,通辩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
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世说新语》二则词语解释(1)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4)太丘舍去舍:舍弃。
(5)去后乃至乃:才(6)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今义:儿子女儿(7)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8)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来”相对(9)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托(10)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领(11)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忌;理睬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二)《论语》十二章词语解释(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一、古今异义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1.被发文身被通披2.厉兵袜马厉通砺3.—暴十寒暴通曝4.拨乱反正反通返5.厝火积薪厝通措6.一唱百和唱通倡7.春华秋实华通花8.信口开河河通合9.图穷匕见见通现10.排沙简金简通拣13.受益匪浅匪通非三、虚词用法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以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汇总:1. 实词与虚词- 实词: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如“之”、“其”、“以”、“于”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 虚词:熟悉并理解虚词的语法功能,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 句式特点-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也称作“介宾短语后置”)等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及其翻译方法。
3. 通假字- 掌握常见通假字,理解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辨认和解释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现象。
4.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根据上下文需要所发生的活用现象,例如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5. 一词多义及固定搭配- 记忆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含义以及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
6. 文化常识- 了解古代官职名称、科举制度、礼仪习俗、天文地理等基础知识。
7. 文章阅读理解-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对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其言行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8. 翻译技巧- 学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规范地表达出来。
9. 背诵默写- 背诵指定篇目的文言文全文或关键段落,并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
10. 断句与标点- 学会根据文言语法结构和意义来正确断句,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以上内容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时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供参考。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我整理了以下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2. 《论语·为政》这篇文章是孔子的言论,主要强调了一个君子在为政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忠诚、正直、谦虚等。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自序,主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写作动机,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看法。
4. 《汉书·食货志》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的经济状况和物产,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后汉书·班彪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班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了解后汉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6.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贾文若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毌丘、诸葛贾和文若三人的事迹和贡献,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 《晋书·王导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导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晋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宋史·张浚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浚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才能,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9. 《元史·忽必烈本纪》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忽必烈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明史·太祖本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11. 《清史稿·太宗实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太宗康熙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一)《论语十则》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陶渊明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2024年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
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张,乃越琴也。
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
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
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
②舍人:官名。
③萧然:悠闲,潇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D.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4.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
中考会考的文言文1.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三峡》(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1[女]同“汝”,你。
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四)重点翻译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文言文一词多义(三)75.舍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76.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77.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8.闻鸡犬相闻听见闻有此人听说79.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属(zhǔ)引凄异连续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80.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81.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遂与外人间隔于是8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8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84.环如鸣佩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85.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86.道伐竹取道道路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7.见下见小潭通“现”,现出明灭可见看见89.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凄清明灭可见能够,可以90.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91、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92居:不可久居停留居十日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9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9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 95.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96.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 副词,本来 97.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肯定 全.石以为底 整个的 98.亲不独亲.其亲 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99.子不独子.其子 动词,以……为子女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100.独不独.亲其亲 副词,仅,只有矜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101.食食不饱 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102.策: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