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50 MB
- 文档页数:26
浅析桂林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佟艳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2期集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广西龙胜县,在民俗旅游方面一直有良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龙胜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龙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龙胜民俗旅游发展概况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距桂林78千米。
龙胜境内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2%(2004年),因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俗风情浓郁。
各族人民世代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经过长期生活积淀,形成了龙胜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各类丰富的明间艺术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龙胜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旅游者。
(一)民族风情浓郁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身居崇山峻岭,由于交通等条件的不便,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弱,各少数民族保持着各名族的各自的风俗与传统,各民族语言、服饰、民居也得以保留,并且由于古朴自然的民风,更加增添了龙胜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龙胜少数民族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歌节,农历三月十五则是花瑶的花炮节,而传统的牛王节是在每年的四月初八。
每逢节日,各族人民都会聚在一起,张灯结彩,开展各类庆祝活动,甚是热闹。
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生活、文化、思想上的交流,堪称是各少数民族的大庆典。
(二)梯田景观迷人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龙脊梯田景区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平安等寨的高山上。
龙脊景区分为两个区域:以壮族居民为主的A区和以红瑶族居民以主的B区。
梯田景区为中高山地形,山高坡陡。
由于景区的高山、深谷落差大,加之有激流在山谷间流淌,使得从龙脊梯田周边远望过去,景区内处处高山云雾,世界罕见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得以形成。
虽然在南方的山区多有随处可见的梯田,但是都不如龙脊梯田这样的规模之大之集中。
实践报告——龙胜金坑红瑶寨和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专业班级:06景区1班学号:200602090103姓名:毛兴奇实践报告龙胜金坑红瑶寨和三江侗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1)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1.龙脊的“腾飞”是龙胜旅游扶贫成效的一个缩影。
经过10年的旅游扶贫,昔日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龙胜已于三年前脱贫,并一跃成为广西旅游大县。
据统计,去年到这个县观光的中外游客达36.5万人,旅游收入3600多万元。
龙胜地处桂林北部山区,境内居住着16.7万侗、瑶、苗、壮、汉等各族人民,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6%。
因为“山”,这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贫困;同时,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但峰突瀑飞、林海绵绵,风光旖旎,而且少数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具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民族特色。
为此,从九十年代初起,这个县就确立了“旅游立县”的发展思路,形成“以温泉为龙头,龙脊梯田为龙尾,民族风情为主线、贯穿其他自然景观旅游”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开展旅游扶贫。
经过多年开发,全县构成4大景区、36个景点的旅游格局,被世人誉为“世外桃源”。
其中,龙脊梯田、国家自然保护区花坪林区、龙胜温泉等景区、景点成为世界知名景区景点。
从1994年到去年,全县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60多万人次。
旅游业的兴起,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了工商、农业、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信、建筑等产业和行业,使龙胜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统计,去年龙胜国内生产总值为7亿多元,是1990年的28倍;城乡居民收入3.3亿多元,农民纯收入1200多元。
泗水乡细门瑶寨的26户红瑶群众1998年的人均收入仅900元,1999年这个寨开发神秘的红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迅速成为有名的旅游村寨,半年就一举脱贫,实现旅游收入58万元,人均增收540多元,创造了旅游扶贫的奇迹。
广西龙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研究作者:贲吕贤黄丝雨滕志朋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4期摘要:龙胜各族自治县自然环境优越、风景优美,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县城。
龙胜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生态保护,带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提高龙胜县在全国以及世界上的知名度,为龙胜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旅游产业对龙胜经济的影响深刻,如何将龙胜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进一步开发,壮大龙胜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龙胜旅游业的发展层次,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对促进民族县域旅游业及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龙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策龙胜各族自治县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保留了很好的少数民族风俗礼仪,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而且龙胜县本身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融合较好,同时多民族相互交错。
为龙胜县的旅游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龙胜是桂林市早期发展旅游业的县城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龙胜旅游持续发展重要举措。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主要文化特征(一)富于区域特色的自然文化龙胜位于桂林市西北部,山峰林立,河流众多,“九山半水半分田”正是龙胜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且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年降雨量充沛,气候舒适宜人。
优良的自然条件为龙胜旅游提供了一个原始的生态旅游平台,龙胜境内有盘旋山腰的龙脊梯田,精巧别致的矮岭温泉;有一望无垠的南山牧场和养生度假的彭祖坪自然景区。
此外龙胜特有的自然文化与人文景观让龙胜在旅游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龙胜县民族主要以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为主,常言道:“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并且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少数民族风俗礼仪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1、龙胜的苗族主要聚居于伟江乡、马堤乡一带,这里苗族节日仪式繁多,每当举行之日人们必定载歌载舞。
旅游业发展对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报告一、龙脊梯田景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龙脊梯田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区103公里,景区面积共66平方公里,梯田分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
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从高处望去,梯田的优美曲线一条条、一根根、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
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
该景区由平安壮族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组成,极富天地巨幅诗画的意境和神韵,气势雄伟,曲线优美,且风光随季节而变化。
景区内居住有瑶、壮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民居木楼错落有致,保存完好已有700多年历史。
景区的具体范围为北面以福平包山峰为界,东面至大桂坪,南至马路,西至金江路口。
龙脊梯田景区共有6个寨子,主要是大寨、田头寨、壮界、大毛界、新寨,在山上得一起是这5个, 大虎山离得较远.,但是还是在一起,6个寨子大概1100多人。
龙胜的苗、瑶、侗、壮、汉等兄弟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重礼节,讲义气,又锦心绣口,聪慧能干。
凡是到过龙胜的游客,无不醉倒在这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里。
龙胜县的旅游业已走过十多个年头,由于投资不足,起步晚些,发展缓慢。
近几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把推进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作为当前乃至以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得以开发的同时,也产生了其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拉动财政、税收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点长。
近些年来龙脊梯田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龙胜县的旅游相关指标间接反映了龙脊旅游旺盛的需求。
2001年接待游客12.71万人是1990年的2倍多,旅游收入达到1839万元,是1990年的68倍,旅游税收达33万元,旅游业的增加值为875.4万元,比2000年增长97.5%,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
广西龙胜梯田领略壮乡瑶族文化的研学之旅广西龙胜梯田,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作为一片秀美的乡村景区,龙胜梯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色著称,更因其丰富的瑶族文化而备受青睐。
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壮美的梯田风光,更可以深入了解瑶族文化的底蕴。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广西龙胜梯田瑶族文化的研学之旅。
一、梯田风光龙胜梯田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梯田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梯田”。
这里的梯田沿山势而建,层层叠叠,犹如一幅巨大的自然画卷。
在不同的季节里,梯田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春季是一片翠绿,夏季是一片金黄,秋季是一片彩色斑斓。
无论是何时到访,都能领略到不同的美景。
二、瑶族文化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而龙胜梯田则是瑶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浓郁的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服饰、民居建筑和传统习俗而闻名。
他们善歌咏、善舞蹈,在梯田上,游客们可欣赏到瑶族人戴着精美花冠、身着绚丽服饰表演传统舞蹈的场景,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奇幻世界。
三、研学之旅广西龙胜梯田为学生们举办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学生们可以参观当地的瑶族村寨,近距离了解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观梯田农业体验馆,学习梯田的种植技术和农耕文化。
这种亲自参与体验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瑶族文化的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龙胜梯田还设有各类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供学生们参观学习。
这些活动包括瑶族手工艺品展览、瑶族服饰赏析、与瑶族长者座谈等。
通过这些研学活动,学生们能够在参观的同时与当地的瑶族人民进行交流,亲身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开放心态。
四、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瑶族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丧失和消亡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广西龙胜梯田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与传承计划。
其中包括建立瑶族文化研究中心,招募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对瑶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和传播相关资料,以期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
浅析龙胜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黄春丽胡远波罗斯月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龙胜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龙胜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使龙胜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龙胜旅游注入强大活力,推动龙胜旅游业向好发展。
关键词龙胜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对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
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发展方向。
龙胜各族自治县,有着少数民族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有的民俗文化,富含极高的旅游价值。
在龙胜17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80.5%。
龙胜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民族古建筑文化的民族民俗建筑物,如侗族的民族建筑吊脚楼、风雨桥等等。
此外,还有各民族的服饰、礼仪、习俗及喜庆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目、民间工艺,如瑶族的织锦、刺绣、侗族的蜡染、苗族的雕刻、壮族的舞蹈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构成了龙胜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龙胜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随着龙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原先单一开发生态观光型旅游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龙胜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开发龙胜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龙胜旅游发展又一新的引擎。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为此做出了很多的工作,加大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力度。
具体表现的为:1、制定龙胜县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树立“旅游扶贫”思想,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游、休闲养身度假游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心,提高了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战略地位,从根本上重视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的生产活动文化研究【摘要】龙脊梯田区作为一个体现出生态中和之美的古老的生存场域,人们在其中进行着科学认知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而在这个活动系统中,科学认知活动可谓是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都以科学认知的结果为指导。
我们通常只把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而系统的科学认知活动才视为科学认知活动,而把直觉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排除在科学认知活动之夕卜。
所以,作为科学认知活动的成果——知识,也只指理性而系统的科学认知活动的成果,认为只有此类科学认知活动才指向真之价值,只有此类知识才体现真之价值。
【关键字】生存场域;精神文化;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价值一、龙脊梯田概论龙脊梯田最初为外界所知是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最早有人到达的是平安寨。
据平安寨的廖辅林回忆,在1967年开始有少数的客人慕名而来,但在此之前有龙胜县委宣传部的郑志用照相机拍了照片登到《广西日报》,其后桂林市委宣传部的关羽也随同而来,又拍了照片登在《广西日报》,再后来《广西日报》的记者陈下家也来拍了照片登在了《广西日报》。
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人定胜天的主体哲学观念主导着对龙脊梯田的解读,人们追求的是超越了依生之美的竞生之美。
龙脊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在这一生产性审美对象中折射出人与自然的竞生关系,也就表现为一种竞生性的崇高之美。
龙脊梯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如果是农业文明的初级阶段则是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因为缺少灌溉水利设施,种植的也往往是玉米、高梁等旱作物,但因为人类力量的增强与改变向自然依生的意识的突出,把陆哨的山坡修筑成级级向上的小块平地,由旱地变成水田,所以当我们在群山之中、高坡之上惊见层层向上的水田,田中清水盈盈,水中禾苗葱葱之景象时,心中感到的是震撼、赞叹,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我们赞叹的是人的力量,是人对自然克服与改造的意志。
正是对梯田的审美处于审美生态位格的竞生阶段,所以这一生存艺术文本就呈现出一种崇高之美。
广西乡村振兴文化振兴事例广西乡村振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振兴文化,激发乡村内在动力,推动乡村发展。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广西乡村振兴的文化振兴事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一个美丽的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龙胜乡村正面临着农民的离村潮和村庄的老化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龙胜县政府致力于振兴乡村文化,并发起了一项名为“文化变舞台,振兴乡村”的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振兴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龙胜县政府首先投资兴建了一座传统文化村,将传统村落改造成了一个集文化展示、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制作和民族特色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这座传统文化村不仅保留了村庄原有的建筑风格和民族风情,还引入了现代设计和技术,使之兼具传统与现代的魅力。
其次,龙胜县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开展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培训工作坊和创意众筹等方式,让当地居民学习传统技艺,并将其运用到手工艺品、纺织品和民俗产品的设计制作中。
这些创意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龙胜县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传统民族节日庆祝、文化艺术展览和民俗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还激发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些文化振兴策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龙胜乡村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产品的销量大幅增加,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
通过广西龙胜乡村振兴的文化振兴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只有通过振兴文化,激发乡村内在动力,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乡村振兴中注重文化振兴,广西乡村振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举例说明一、背景介绍旅游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资源破坏、服务质量和价格战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分析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关案例进行说明。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旅游业造成了不可持续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例如,在一些海滨城市,过度建设大型酒店和度假村导致沙滩侵蚀、生态系统失衡。
其次,资源枯竭带来社会经济问题。
以中国黄山为例,由于大量人为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黄山景区面临水土流失加剧、植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三、资源破坏问题随着旅游需求增长,很多自然景观面临消失或被破坏的风险。
首先,文化遗产面临保护问题。
世界遗产地广西龙胜查瑞滚雪山由于旅游开发而导致原始森林被砍伐,文化遗址被损坏。
其次,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平衡失调。
例如,在肯尼亚著名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过度游客扰乱了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路径。
四、服务质量问题旅游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与人们直接接触的体验至关重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目的地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首先,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安全标准不足可能会给游客带来危险。
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频发,旅游巴士和出租车并没有经过必要的维护和安全检查。
其次,部分景区管理混乱、设施老化现象普遍。
比如中国长城某段由于缺乏及时维修和管理而出现出土、掉落等现象。
五、价格战问题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一些旅游目的地存在价格战现象,给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降低价格可能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
例如,在泰国普吉岛的部分低价酒店,卫生条件较差、服务不周到。
其次,价格战使得旅游从业者利润减少。
当一些旅行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不断压低价格时,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变小。
六、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旅游业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龙胜少数民族景区旅游业发展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
杨海鹏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一、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一)景区简介:龙胜龙脊景区位于桂林西北部的龙胜县境内,地处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处,梯田海拔最高处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积70.1平方公里,分为金坑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龙脊梯田集壮丽与秀美于一体,以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称。
是壮族、瑶族人民的结晶。
居住在这里的壮族、瑶族人民,祖祖辈辈,筑埂开田向高山要粮。
由于是依山而建,因地制宜,这里的梯田大者不过一亩,小者仅能插下两三行禾苗,是世界闻名的稻作文化景观。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杨海鹏
【作者单位】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瓢里政府体育文化和电视广播站,广西龙胜54179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以桂林龙胜龙脊景区为例 [J], 文军;李星群
2.石河子移民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J], 李晨光
3.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居民从事旅游经营的社会身份认同研究——以龙胜县龙脊梯田
景区为例 [J], 王金凤;张婷;张婉莹;钟茂雪
4.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与当地旅游业发展——以贵州为例 [J], 白奇峰
5.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以龙胜各族自治县幼儿教育为例 [J], 李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脊梯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作者:胡晓婵梁雅婷彭雁琴李青燕马姜明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17期摘要: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以农业梯田景观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梯田农业,具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美称。
本文针对我国龙脊梯田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从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农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深入探究龙脊梯田可持续发展的提升路径,从而为促进龙脊梯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及对策,并为类似的地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龙脊梯田;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龙脊梯田以独特的梯田农耕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但与此同时,随着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如何充分地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保护并传承当地传统的农耕文化,对于促进龙脊梯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长远价值。
1.1 梯田经营之本逐渐被忽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龙脊梯田迎来旅游观光热潮。
但同时也逐渐使梯田变成现代化观光产品,导致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们将自身的精力放在为游客提供食宿、旅游纪念品售卖服务等旅游服务行业上,却忽略了梯田本身的经营。
因此,由于劳动力大量外流、水稻经济效益较低等原因,部分居民减少或放弃了对梯田的耕种,景区内部分区域的梯田出现了撂荒、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问题。
此外,由于长时间无人维护,梯田灌溉系统出现部分损坏、堵塞等问题。
1.2 梯田的原始景观受到破坏为了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游客接待需要,景区大力开展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虽然大大提高了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但是却对梯田的自然景观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梯田耕地面积被大量占用、田埂损坏、梯田山体塌方等问题。
此外,为能满足更多的游客接待服务需要,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改建或扩建房屋成可以接待游客的大型餐馆、客栈等场所。
桂林龙胜梯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桂林龙胜梯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桂林龙胜梯田,素有“世界等级的自然遗产”之称,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梯田景观之一。
这片宏伟壮丽的梯田,不仅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承载着古老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贡献。
本文将以桂林龙胜梯田为例,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桂林龙胜梯田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依山傍水,地势复杂多变。
梯田的形成源于古代居民对山坡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是多代农民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当地政府和居民们联手开展环保与生态修复工作。
首先,他们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控政策,确保梯田周边的土地不被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当地政府提供经济补贴,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对土地的损害。
同时,还建立了监测网络,对水质、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桂林龙胜梯田还注重景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人工种植草木和自然生态循环,大大提高了梯田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促进了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
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使得桂林龙胜梯田的自然环境保持完整和良好。
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桂林龙胜梯田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座活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都以农业为生,他们将农耕智慧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传统的农耕文化在保护桂林龙胜梯田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居民们将古老的农耕方法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有效地增产并减少对土地的损害。
农民们还组织农耕技术培训班和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传统农耕文化,以期保护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桂林龙胜梯田也在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同时进行了创新。
当地政府与居民共同努力,开发了农家乐、民宿等休闲农业项目,将传统农耕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这不仅为农民们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