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行能力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42
简述道路通行能力的分类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流量的能力,通常以车辆数或流量单位来衡量。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条件,通行能力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分类:
1.设计通行能力(Design Capacity):这是指在道路设计阶段根据设计标准和规范计算的道路的理论最大通行能力。
它考虑了道路的几何特征、交叉口形式、交叉口控制方式等因素。
2.实际通行能力(Actual Capacity):是指道路在实际运行中的通过车辆流量的能力。
实际通行能力可能受到交通管理、道路维护、车辆类型和驾驶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小时通行能力(Hourly Capacity):是指在一个小时内通过车辆流量的能力,通常以小时为单位。
这是评估道路性能和交通流畅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4.日常通行能力(Daily Capacity):是指在一天内通过车辆流量的能力,通常以日为单位。
这对于长时间段内的交通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5.峰值通行能力(Peak Capacity):是指在交通流量峰值期间,即一天中交通最拥堵的时候,通过车辆流量的能力。
峰值通行能力通常是交通工程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6.交叉口通行能力(Intersection Capacity):针对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考虑了交叉口类型、信号控制、转向行为等因素。
这些通行能力的分类有助于交通规划、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中的决策制定。
具体的通行能力评估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以确保道路系统的安全和效率。
道路通行能力名词解释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道路通行能力,一般用辆/h表示,车辆多指小汽车,当有其它车辆混入时,均采用等效通行能力的当量标准车辆(小汽车)为单位(pcu)。
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交通外环境等。
道路条件指的是道路几何组成状况,如车道数、车道宽度、侧向余宽、行车视距、纵坡、路面状况、沿线街道化状况等;交通状况指的是交通流的车辆组成和分布规律特性,如交通量大小、混合车种、行人、非机动车干扰等;交通外环境指的是道路交通以外的自然条件,如沿线地形、地物、景观、气候等。
这三方面因素组合起来直接影响行车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
1.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2.道路建筑限界:道路上净高线和道路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
3.非直线系数 :指道路起讫点间实际交通距离与此两点的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是衡量路线便捷程度的一个指标。
4.超高渐变率:指旋转轴线与车行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
5.行车视距:是以驾驶员视线高度(1.1~1.2m)能看见前方道路上高度为0.1m 物体顶点、沿车行道中线丈量所得的距离。
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一般设计中主要考虑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6.紧急停车带: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应在行车方向右侧设宽度不小于2.5m、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
不连续紧急停车带沿道路右侧每间隔500m设一处。
7.视距三角形: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在交叉口组成的三角形,称视距三角形。
8.交织角: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驶交织时的夹角称为交织角。
交织角一般限制在20º-30º之间。
9.交叉口设计范围:构成该平面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和进口道、出口道及其向外延伸10m~20m的路段所共同围成的空间。
10.降水历时:雨水管渠设计管段的集水时间。
11.让路法:在次要道路或交通量明显较少的道路进口引道右侧设立让车标志,该道路上的来车应减速缓行,视冲突车流中出现安全可通过的间隙再加速通过。
12.道路交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