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资料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课文题解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
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
因此,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恨。
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主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柔石写到冯铿。
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行。
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
为了忘却的纪念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应聘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岗位。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板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课文的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第一,教材分析《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
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与怀念之情,在歌颂烈士们优秀品质与革命精神的同时,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恶劣,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深切憎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感受到作者的浓浓深情与不凡的写作水平。
第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将创设以下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明晰题目含义,把握人物形象。
2、把握作品所用典故,培养品读文章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与歌颂之情,感受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
第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创设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品味作者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题目含义,解读作品运用的典故。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先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散文这种文体已有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在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篇幅较长的散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析作品,通过师生互动对课文进行深入赏读和理性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首先,说教法。
在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提问法。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明确: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本质。
2.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明确:鲁迅因避居客栈,隐藏了行踪,母亲便急病了,那么,死难了的烈士的母亲呢?又该是如何难过。
这两句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对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也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明确: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以笔为武器进行战斗。
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这两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悲愤心情。
4.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明确: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
“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吟罢低眉无写处”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月光如水照缁衣”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重点解读本文是为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写的纪念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你能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吗?明确:①从思路上看,作者对烈士的记叙主要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
②从写法上看,主要运用了详略得当、主次有序的方法组织材料。
如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作者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高一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为了忘却的记念单元导学[学习目的]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化含义。
结合文体特点,体会文本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揣摩字词的方法,进一步品味语言,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理解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所产生的作用,能用这种写法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学习伟大导师和革命作家献身理想,追求和保卫真理的精神,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
[内容总揽]本单元的话题是“跨越时空的美丽〞。
所选文章有的反映了革命先烈的人生追求,有的歌颂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有的缅怀了造福一方、荫庇后世的仁人志士。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人生追求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品德都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业绩都值得我们歌颂。
本单元内容将启发同学们考虑人生的价值,创造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思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将自己对烈士的爱与思念与对反动派的恨与悲愤交织在一起,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自己与烈士的交往,高度赞扬了历史为真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诅咒了黑暗的社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著名演说。
文章高度评价了马克思荣耀而又伟大的一生,赞扬了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奉献,对马克思一生所创造和追求的一一共产主义事业进展了美妙展望。
悼念乔治·桑是雨果追悼乔治·桑的一篇悼文。
作者心情沉重地表达了自己对死者的思念、爱慕与敬仰之情;高度赞扬了乔治·桑在这个时代的地位,给法国带来的荣誉,是法国的自豪与骄傲;评价她伟大的人格;说明她给后人的影响是宏大的,她的思想将长久的影响着人们。
文章最后部分用埃德加·基内和米谢莱与乔治·桑类比,说明死者的伟大业绩和高尚的品格,结尾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与敬意。
千秋遗爱在人间是当代作家刘征泰游览武侯祠时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祠堂的景物,表达了与祠堂有关的故事,将传说和历史融为一炉,写得亦真亦幻,开合自如,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与思念之情。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背景1.《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二月七——八日写的,记念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五位革命作家,他们是在两年前,即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活埋或枪杀的。
自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不幸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就疯狂地施行法西斯的血腥统治,可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坚决的反抗。
不但没有被“剿尽杀绝”,反而一天天壮大起来。
从一九二七年到鲁迅逝世后不久的一九三七年这一段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第三个时期――“新的革命时期”。
毛主席指出:“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
这两种‘围剿’,在帝国主义策动之下,曾经动员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反革命力量,其时间延长至十年之久,其残酷是举世未有的,杀戮了几十万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摧残了几百万工农人民。
从当事者看来,似乎以为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是一定可以‘剿尽杀绝’的了。
但结果却相反,两种‘围剿’都惨败了。
”中国人民的文化战线,一九二七年以后一直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进行斗争。
到一九三O年后,由于中国自由大同盟(一九三O年二月)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九三O年三月二日)的成立,白色恐怖愈加残酷。
鲁迅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国自由大同盟的成立宣言中,说明了当时反动派进行残酷压迫的情况。
宣言说:“我们处在现在统治之下,竟无丝毫自由之可言!查禁书报,思想不能自由;检查新闻,言语不能自由;封闭学校,教育读书不能自由;一切群众组织,未经委派整理,便遭封禁,集会结社不能自由。
至于一切政治运动与劳苦群众争求改进自己生活的罢工抗租的行动,更遭封杀禁止。
甚至任意拘捕,偶语弃市,全无保障,不自由之痛苦,达于极点!”反动派一方面“禁止书报,通缉作家,封闭书店”;另一方面“收买流氓、侦探,堕落文人,组织其民族主义和三民主义文学运动”。
关于前者,书刊方面“不但内容略有革命性的,而且连书面用红字的,作者是俄国的,绥拉菲摩维支、伊凡诺夫和奥格涅夫不必说了,连契诃夫和安特来夫的有些小说,也都在禁止之列”,甚至“连那略带些不平色彩的,不但是指摘现状的,连那些攻击旧来积弊的,也往往就受迫害”。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注释和赏析⼀我早已想写⼀点⽂字,来记念⼏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今没有停⽌,我很想借此算是竦⾝⼀摇,将悲哀摆脱,给⾃⼰轻松⼀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九三⼀年的⼆⽉七⽇夜或⼋⽇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章。
那第⼗⼀期(五⽉⼆⼗五⽇)⾥,有⼀篇林莽先⽣作的《⽩莽印象记》,中间说:“他做了好些诗,⼜译过匈⽛利诗⼈彼得斐的⼏⾸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但他却是不愿见名⼈的⼈,结果是鲁迅⾃⼰跑来找他,竭⼒⿎励他作⽂学的⼯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间⾥写,⼜去跑他的路了。
不久,他⼜⼀次的被了捕。
……”这⾥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
⽩莽并没有这么⾼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我也没有这么⾼慢,对于⼀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原⽂是载在诗集前⾯的,邮寄不便,他就亲⾃送来了。
看去是⼀个⼆⼗多岁的青年,⾯貌很端正,颜⾊是⿊⿊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说姓徐,象⼭⼈;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是这么⼀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也有些和她不⼤对劲了。
就只剩了这⼀点。
夜⾥,我将译⽂和原⽂粗粗的对了⼀遍,知道除⼏处误译之外,还有⼀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了。
第⼆天⼜接到他⼀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冷,好像受了⼀种威压似的。
我便写⼀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的爱憎,将原⽂改变。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诗,以供读者的参看。
为了忘却的纪念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应聘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岗位。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板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课文的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
第一,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
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与怀念之情,在歌颂烈士们优秀品质与革命精神的同时,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恶劣,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深切憎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感受到作者的浓浓深情与不凡的写作水平。
第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将创设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明晰题目含义,把握人物形象。
2、把握作品所用典故,培养品读文章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与歌颂之情,感受作者对反动派的憎
恨。
第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创设如下: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品味作者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题目含义,解读作品运用的典故。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先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散文这种文体已有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在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篇幅较长的散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析作品,通过师生互动对课文进行深入赏读和理性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
首先,说教法。
在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提问法。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出,引导学生理清课文。
第二,探究法。
教师围绕小说的重点进行鉴赏点评。
第三,点拨法。
教师通过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说学法。
“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会学
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第一,圈点勾画法。
学生勤动笔墨,理清知识线索与要点。
第二,讨论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第三,总结反思法。
学生理清思路、整理课文,迁移拓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计划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感知文章,解释题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为阅读鉴赏,分析典故,把握人物形象。
同时,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淳朴善良、崇尚自由,他们敢于斗争,英勇无畏。
他们以纸笔为武器,不懈斗争,以文学为阵地殒身不恤。
他们是谁呢?今天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来认识一下这些勇士。
以这样的导语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首先为学生介绍本篇课文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以此学生对于作品有大致的外部了解。
在学生课下预习文章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并带着问题走入文本,本篇课文共分为五小节,请总结各小节大意。
本文共讲述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与柔石的交往,白莽、柔石被捕,左联作家遇害、表达自我情感五个小节。
以此学生在
熟悉文本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环节三:精读细品,深入探究。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启发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
问题一:文章标题将“忘却”与“纪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请试着分析一下。
标题把忘却与纪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予了作者深切的感情。
首先纪念烈士,将烈士生前的故事记录下来,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里,永不忘却。
其次,忘却是指忘记悲伤,放松自己。
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再次,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踏着他们的血迹奋然前行,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走的更远。
问题二:从本文对于白莽以及柔石的描写,你觉得白莽和柔石是什么样的人?
白莽是一位坦率勤奋、忠诚于革命,爱憎分明的人。
文中对柔石的描述是硬气、“颇有点迂”,硬气是指其“坚定、正直”。
迂是指柔石单纯善良、认定真理便一往无前但也略有一些不通世情。
对于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独自分析后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交流,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与答案上的完善。
问题三,文中引用“方孝孺”“高僧坐化”“向子期《思旧赋》”三个典故的用意何在?请小组之间进行分析讨论。
首先,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值得我们歌颂,同时,作者用朱棣di惨无人道的暴行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控诉。
其次,“高僧坐化”的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hui捉拿道悦与反动派抓捕鲁迅是十分相似的。
但是鲁迅并没有像道悦般自行涅槃,而是选择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再次,运用向子期《思旧赋》这篇古文,将自己当时的处境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与司马氏建立政权一样极为黑暗腐朽。
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严密的统治下,也确实是无写出。
问题四: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请你概括一下作者借助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赞美了青年烈士淳朴善良、追求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缅怀。
同时,作者也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恨之情。
环节四:概括总结,迁移延伸
学习完毕后,师生总结联系背景、分析内容、把握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培养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五,说作业。
,结合本文写作风格,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该板书力求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深入品析文章,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诵读讨论等课堂活动,使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融入课堂且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擦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