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q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C1q检测临床意义王友莲;付强;桂小美;施春花;张娜;邹伏英;尚可【摘要】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C1q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及活动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对30例SLE 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中补体C1q进行测定,同时将其与补体C3、血沉(ESR)、抗核抗体(ANA)、SLE DAI积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SLE患者血清C1q水平(110.10±18.54mg/L)较正常人(206.95±32.65mg/L)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C1q 与ESR、SLEDAI积分、ANA滴度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血清水平补体C1q显著降低,提示C1q缺陷在SLE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C1q越低提示SLE疾病活动程度越高,检测C1q对预测SLE活动有一定价值,作为SLE活动评估指标之一.【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1(046)008【总页数】3页(P707-709)【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补体C1q;SLE活动【作者】王友莲;付强;桂小美;施春花;张娜;邹伏英;尚可【作者单位】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1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全身多个脏器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体内有大量的自身抗体存在,主要发病机制与机体对凋亡细胞清除障碍,大量凋亡小体堆积,暴露自身抗原,从而诱发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及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密切相关。
补体分子C1q是补体C1的组成成分之一,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的启动蛋白,且有调自身衰老和凋亡细胞等在体内的堆积,在调控炎性反应、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1qa蛋白作用
C1q蛋白是补体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分子,它的作用是在免疫系统中识别和结合病原体或其他异常细胞表面的抗原,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具体来说,C1q蛋白能够与IgG抗体的Fc区域结合,形成复合物,并激活后续的补体级联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C1q蛋白还能够通过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促进这些细胞的吞噬和杀死病原体的能力。
除了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外,C1q蛋白还被发现在其他生物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C1q蛋白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和血管生成等过程。
此外,C1q蛋白还被发现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C1q蛋白作为补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子,在免疫系统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机制,还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血清补体C1q、抗C1q抗体、抗SSB抗体等血清指标检测在狼疮肾炎诊疗中的价值血清补体C1q、抗C1q抗体、抗SSB抗体等血清指标检测在狼疮肾炎诊疗中的价值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重要器官损害,也是其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要预测指标之一。
准确和早期地诊断狼疮肾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血清中的一些指标检测逐渐成为狼疮肾炎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辅助手段,其中包括血清补体C1q、抗C1q抗体、抗SSB抗体等指标。
血清补体C1q是一种常规检测狼疮肾炎的指标。
C1q是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分,参与了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炎症的调控。
在狼疮肾炎患者中,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血清C1q水平常常降低。
临床研究证实,血清C1q水平与狼疮肾炎的活动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因此,检测血清补体C1q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抗C1q抗体是狼疮肾炎的特异性抗体,其检测对于狼疮肾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表明,抗C1q抗体阳性率与狼疮肾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抗C1q抗体可以促进狼疮肾炎的炎症反应,引发肾小球的病理变化,从而加重肾脏损害。
因此,检测抗C1q抗体的阳性率可以作为评估狼疮肾炎病情的一个重要指标。
抗SSB抗体是狼疮肾炎的一个常见自身抗体,在疾病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在狼疮肾炎患者中较高,其存在与狼疮肾炎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密切相关。
抗SSB抗体阳性的患者常伴有皮肤损害、关节炎、肾炎等症状。
此外,抗SSB抗体可能参与了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抗SSB抗体与狼疮肾炎的肾小球病理类型和肾脏炎症反应呈正相关。
因此,检测抗SSB抗体可以辅助医生做出狼疮肾炎的诊断,并提供治疗策略的参考。
血清补体C1q、抗C1q抗体、抗SSB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在狼疮肾炎的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肾脏损害程度,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抗C1q抗体对狼疮肾炎患者的诊断意义金卫东;俞晓洁;贾敬年;周永列【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07(009)003【摘要】目的探讨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性的关系以及在狼疮肾(lupus nephritis,LN)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3例LN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并与43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76例SLE患者按SLEDAI评分分为SLEDAI≥10分组和SLEDAI<10分组两组,进行抗C1q抗体与SLE活动度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LN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对照组(P<0.01).同时SLEDAI≥10分组,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DAI<10分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以LN和SLEDAI作为因变量将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 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LN作为因变量入选的自变量有抗C1q抗体,抗Sm抗体(P<0.05),以SLEDM作为因变量入选的自变量抗C1q抗体(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抗C1q抗体的高表达,抗C1q抗体在LN疾病中起较为重要作用.抗C1q抗体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较好的反映SLE 病情的活动性.【总页数】2页(P303-304)【作者】金卫东;俞晓洁;贾敬年;周永列【作者单位】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狼疮肾炎患者抗C1q抗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蔡健梅;梁莉红;胡学军;梁结玲;陈玉平;吴小文;李成德2.抗C1q抗体在狼疮肾炎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杨雅林;罗静;郭珲3.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在狼疮肾炎诊断中的意义 [J], 尹芳蕊;庞春艳;吕凤凤;张文兰;赵剑波;王永福4.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抗C1q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 [J], 贾林啸;陈春梅;赵文;燕纪林5.AnuA、抗dsDNA及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作用[J], 吴东海;祖宁;张荣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的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补体总量测定:用于评估患者补体的整体水平,包括C3和C4等成分。
补体总量的减少可能提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单项补体成分测定:通过测定补体成分C3、C4、C1q等单项指标的
浓度,可以评估补体特定组分的异常与否。
例如,C3浓度降低可能与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相关。
3.补体功能测定:评估补体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异常。
常见的补体功能测定方法包括溶血试验、免疫球蛋白沉淀试验等。
1.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
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的
补体成分和功能常常出现异常。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常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变化,包括补体的异常。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可以帮助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
和疗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评估免疫功能的改变:一些疾病或治疗方法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改变,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术后等。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可以评
估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评估预后和疾病进展:一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与补体的变化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和疾病进
展情况。
总之,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是一种简单且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一些疾病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通过充分理解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
C1q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谭立明;丁耀东;陈娟娟;李华;将永清;万雅妮;王丽贇;王田【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7(032)008【摘要】目的探讨补体(C) 1q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AID患者203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 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 32例、其他结缔组织病29例]及体检健康者(对照组)100名,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1q、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抗Sm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组C1q水平下降(P<0.05),RA组C1q 水平升高(P<0.05).C1q的水平随ANA滴度升高而降低(P<0.05).抗ds-DNA抗体(+)且抗Sm抗体(+)组C1q水平显著低于抗ds-DNA抗体(-)且抗Sm抗体(-)组(P<0.05).CRP的水平在AID各组中均明显升高(P<0.01).C1q与CRP间的相关系数>0.300(P<0.05),由二者的回归方程计算出C1q的临界值(COy)范围为167.42 ~ 198.37 mg/L.定性分析C1q与自身抗体的关系:AID ANA阳性组C1q <COV的异常率高于ANA阴性组,ANA(+)且抗ds-DNA抗体(+)组C1q<COV 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他自身抗体分布模式组,ANA(+)且抗Sm抗体(+)或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同时阳性的患者C1q<COV的异常率明显升高,ANA阴性组C1q>COV的异常率达67.2%.结论 AID患者C1q水平与CRP呈中度正相关,C1q异常率与某些自身抗体的分布模式、AID患者的病情相关,C1q在AID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总页数】5页(P686-690)【作者】谭立明;丁耀东;陈娟娟;李华;将永清;万雅妮;王丽贇;王田【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2【相关文献】1.15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补体C1q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J], 张丽;丁耀东;万雅妮;王丽赟;王田;陈娟娟;谭立明;黄会金2.抗C1q抗体在狼疮肾炎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杨雅林;罗静;郭珲3.联检抗C1q抗体、ds-DNA、抗-核小体、抗-Sm、ANA在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 [J], 陈春华;王丽;高泉;纵瑞美;赵义刚4.血清抗 C1q 抗体在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及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中的临床意义 [J], 崔婵娟;柏明见;冯珍如;闫存玲;李志艳;牛飞5.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联合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J], 乐高钟;吴小秧;吴志坚;廖永强;罗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型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补体C1q的临床意义唐伟;李琳;王琳【摘要】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检测血清补体C1 q的临床意义,不同Hcy浓度分组血清补体C1 q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196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117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79例),分别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补体C1q水平;依据Hcy值的差异将H型高血压患者组又分为A、B、C 3组,A组:10μmol/L≤Hcy<15μmol/L,B组:15μmol/L≤Hcy<20μmol/L,C组:Hcy≥20μmol/L,比较不同分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非H型高血压组补体C1q值水平明显高于H型高血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P<0.05).H型高血压进一步分组,不同Hcy分组的补体C1q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1,P<0.05);对3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A组血清C1q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0.05);A组血清C1q水平明显高于C 组,B组血清C1q水平明显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补体C1 q浓度,可作为判断H型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评价H型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24【总页数】2页(P3741-3742)【关键词】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补体C1q【作者】唐伟;李琳;王琳【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637000;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637000;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人体蛋氨酸代谢的产物,目前研究认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宋令雄;张燕;张明威;印中鹏;宇世飞;汪俊军;宋佳希【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04【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的变化,探讨急性期和恢复期NS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的差异及其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3月~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肾内科住院并确诊的儿童PNS患者标本141例,其中急性期NS患儿78例、恢复期NS患儿63例.分别检测NS患儿和健康对照儿童(77例)的血清补体C1q水平,同时测定其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肾功能指标[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ri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期NS组血清补体C1q水平为203.50(183.75~223.75)mg/L(F=30.92,P<0.001),恢复期NS组血清补体C1q水平为185.00(161.00~202.00) mg/L(F=30.92,P=0.020<0.05),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3.00(161.00~185.00) mg/L;且急性期NS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惠儿(F=30.92,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S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与TC(r=0.483,P<0.001),TG(r=0.423,P<0.001)和LDL-C(r=0.450,P<0.001)水平均呈正相关,与TP(r=-0.276,P=0.001<0.01),ALB(r=-0.410,P<0.001)呈负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下,PNS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与TG水平呈高度相关(β=9.235,P<0.001,校正R2 =0.215).结论 PNS患儿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和血脂水平相关,有望作为其临床病情评估的新指标.【总页数】5页(P1-5)【作者】宋令雄;张燕;张明威;印中鹏;宇世飞;汪俊军;宋佳希【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检验科,检验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检验科,检验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检验科,检验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检验科,检验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检验科,检验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检验科,检验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检验科,检验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R392.11【相关文献】1.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miR-15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朱媛媛;罗阳;顾万建;王成;孙伟;张春妮2.冠心病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辛娜;吴跃刚;王瑶;邓克廷;王永锋3.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水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J], 王欣荣;吕伯昌;李海燕4.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侯素芝;刘会;刘瑞芳5.血清补体C1q、RBP及尿mALB联合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J], 乐高钟;吴小秧;吴志坚;廖永强;罗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补体C1 q和B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赵娟;毛达勇【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3)004【摘要】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补体C1 q(C1 q)和B因子(BF)的水平,分析C1 q和BF与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155例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133例单纯性2型糖尿病患者(T2DM)和1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C1q和BF水平,并测定各组的生化指标: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做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血管病变组与T2DM组、对照组比较,C1q和BF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血管病变组和T2DM组与对照组比较,C1q和BF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1q和BF均与Glu,HbA1c,TG,TC呈正相关(C1q:r=0.35,0.40,0.34,0.36;BF:r=0.29,0.38,0.28,0.26).结论血清C1q和BF在T2DM及其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总页数】3页(P98-99,103)【作者】赵娟;毛达勇【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十堰 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R392.11【相关文献】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清补体B因子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J], 谢国武2.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补体 B 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J], 陈兵华;王峰;邬丽娜;秦玲3.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水平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J], 王欣荣;吕伯昌;李海燕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血清补体B因子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J], 谢国武5.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补体H因子相关蛋白1和补体片段C5a 表达观察 [J], 田哲;刘建华;秦晓松;刘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体C1q简介
补体C1q是补体系统C1的第一组成成分,是一个巨分子量糖蛋白,一个C1q分子由18个多肽链成,化学组成为胶原性蛋白。
C1q抗原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与血清中IgG 、IgM结合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激活CP(C1q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肾系膜上)引发肾小球受损。
补体C1q临床意义
一、反映血清样本中补体C1q动态浓度变化,体内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肾小球
肾炎、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诊断治疗和预后的观察。
二、补体C1q水平下降:补体C1q肾病,活动性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
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急性期、活动期的重要标志。
营养不良性下降。
三、补体C1q水平上升:非感染性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缓解
期。
生理性升高。
四、正常参考值范围:159mg/L----233mg/L
补体C1q临床相关性:
一、检测补体系统激活状态,鉴别经典激活或旁路途径的激活或旁路途径的激活。
二、诊断补体C1q肾病,血清补体CH50、C3、C4水平正常,补体C1q水平异常。
三、诊断补体系统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补体C1q缺陷,临床常表现为混合免疫缺陷、肾
小球肾炎、SLE。
四、与体内炎症性免疫反应相关,当补体激活剂如免疫复合物存在时,补体C1q被激活并
与免疫复合物中结合抗原的抗体(IgG类、IgM类)的FC段结合。
该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局部组织,引发炎症性免疫反应,如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球基底膜组织,引发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以C1q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导致肾脏组织学发生微小病变、系膜增殖及局灶性增殖等变化的C1q肾病等。
如沉积于关节组织,造成关节腔炎性肿胀,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RA)症状。
补体C1q与大量免疫复合物的结合引起血清补体C1q呈下降趋势,当体内炎症性反应趋于缓解,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补体C1q浓度呈暂时性代偿性升高。
补体C1q临床体现:
一、狼疮性肾炎(SLE)
C1q缺损可分为两种不同型,一种是C1q完全不能检出,另一种是虽然存在C1q但缺乏功能,后者属异合子缺损。
在临床上两型都有红斑狼疮SLE症状和易感倾向。
尽管抗dsDNA被确认为活动性SLE的标志,并与其肾脏损害有关。
但该抗体在非活动性SLE和无肾脏损害患者中,亦可出现相当比例的阳性率。
随着对SLE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补体C1q与SLE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临床发现,肾病患者肾小球基底膜、肾系膜可见C1q 与免疫复合物中IgG 、IgM结合沉积。
肾系膜增生性肾炎、SLE在肾组织的沉积中常伴随补体C1q成分及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特别是在SLE并发活动性肾炎和无活动性肾炎两组之间,C1q的检测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和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红斑狼疮(SLE)能引起狼疮性肾炎,严重的能引起肾衰竭等。
血清补体C1q检测能在狼疮肾炎在疾病早期阶段出现阳性时,可提早进入治疗,预防肾功能损害,及在治疗中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稳定程度,减少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GN)
A型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及肺炎球菌感染后,发生内皮---肾小球系膜肾小球肾炎补体C1q浓度下降快、时间早,随着治疗,其他补体成分减少,不及C1q 明显,随着治疗好转,C1q恢复正常。
三、类风湿关节炎(RA)
急性期时,补体C1q浓度下降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治疗缓解时RA病人血清中C1q 升高。
四、尿毒症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中,病人血清中补体C1q下降快。
五、混合性免疫疾病,病人血清中C1q浓度下降,C1q可作为观察指标。
六、研究发现,肝癌肿瘤破裂的患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抗原抗体复合物(IC)
积聚在血管壁上;IC由乙肝病毒e1抗原(HbeAg/1)、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1q所组成,主要沉积在小动脉壁的弹力膜上;在IC的沉积处,其小动脉壁存在血管受损现象。
患者体内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的IC血管沉积及小动脉受损,致使小动脉脆弱,在受力情况下极易破裂出血,并可能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直接相关。
由于大肿瘤较小肿瘤更易受到外力冲击,故大直径的肿瘤比小肿瘤更易发生出血现象,但在血管受损的基础上,小直径的肿瘤亦可发生破裂现象。
七、研究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补体C1q、C5、C9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形成原
因可能是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所造成。
补体的持续激活,反复消耗。
在慢性肺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反复发生的呼吸道感染可持续激活补体,而补体激活后引起炎症细胞进入肺实质,随后造成弹性蛋白酶和氧化剂的释放,造成弹性肺组织受损,补体消耗与弹性肺组织受损的程度及由此而产生的肺气肿程度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量的关系。
肾病检测新成员----补体C1q主要检测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肾小球系膜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盘状狼疮肾炎等,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对肾小球损伤后评估治疗和预后的一个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