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wp与pawp临床意义(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主要监测指标1~Hg)低于75mmHg2心率(HR)[3 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 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一般CVP增高见于右心衰,严重三尖瓣返流,心包CVP低反映血容量不足,但补液时需考虑左心功能(LVEDP)[4]。
4右心房压(RAP) 正常值:0~1.07kPa(0~8mmHg)。
反映循环容量负荷或右心室前负荷变化,比C 准确。
心包积液及右心衰竭时可造成相对性右室前负荷增加,右室流入道狭窄(如三尖瓣狭窄)时右能完全代表右室前负荷。
??超过10mmHg升高,升高见于右心衰竭(包括右心室梗死)、三尖瓣狭窄闭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病、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口狭窄。
当血容量不足时,降低5右心室压(RVP) 正常值:收缩压2.00~3.33kPa(15~25mmHg),舒张压0~1.07kPa(0~8mmHg)。
收缩压>30mmHg压意义同RAP6肺动脉压~14mmHg 压1.33~肺动脉狭窄或瓣下狭窄,7LVEDP。
容量不足时,则降低。
监测的目的在于,给左心室以一个最适宜的前负荷,使之保持在不足以引起的范围内,同时又要根据原理,用足够的前负荷使心肌纤维适当的伸长以达到最大的心排血量。
临心脏病病人,一般以PCWP略高(即14~18mmHg)为正常值,这样可充分发挥Frank—Starling定律机制,维持心输出量的要求,又不至于发生肺郁血。
icu15项指标解读-回复根据所提供的题目,本文将逐步解读ICU15项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一篇1500-2000字的文章。
ICU15项指标解读ICU15项指标是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从多个角度全面考察了患者在重症监护期间的生理状况,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以便采取及时的治疗干预措施。
第一项指标是平均动脉压(MAP),它反映了患者血液在动脉血管内的压力情况。
通过监测MAP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循环衰竭,以及是否需调整液体或药物治疗方案。
第二项指标是中心静脉压(CVP),它是指在右心房内的血液压力。
监测CVP可以评估患者的体液平衡状态,以及判断是否需要给予补液或利尿治疗。
第三项指标是肺动脉楔压(PAWP),它反映了左心房内的压力状况。
通过监测PAWP,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前负荷情况,以及判断是否存在心脏功能不全的风险。
第四项指标是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它是指在上腔静脉或肺动脉内的血液氧气饱和度。
通过监测ScvO2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氧代谢水平,以及判断是否存在低氧血症的情况。
第五项指标是尿量(UO),它反映了患者的肾脏功能及体液代谢情况。
监测尿量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态,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第六项指标是平均动脉压差(MAPD),它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差值。
通过监测MAPD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动脉弹性和血管阻力情况,以及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硬化或血管收缩的情况。
第七项指标是血管外肺水(EVLWI),它是指肺血管内未渗出的液体量。
通过监测EVLWI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肺部水肿程度,以及判断是否合理使用液体的要求。
第八项指标是氧输送指数(DO2I),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向组织提供的氧量。
通过监测DO2I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氧供需平衡状态,以及判断是否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或组织缺氧的情况。
第九项指标是氧气提取率(ERO2),它是指组织对输送至该组织的血液中氧的消耗率。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低于75mmHg 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正常值:60~100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一般CVP增高见于右心衰,严重三尖瓣返流,心包填塞。
肺动脉压与肺动脉楔压名词解释一、肺动脉压1.1 定义肺动脉压(PAP)是指血液在肺动脉内的压力。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肺动脉高压应该在25mmHg以下,平均动脉压应该在15mmHg 左右。
1.2 测量方法肺动脉压的测量通常通过右心导管插管术进行,通过在右心腔内置入导管来直接测量肺动脉内的压力。
1.3 相关疾病与临床意义正常情况下,肺动脉压升高可能是由于肺动脉高压症、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可能导致右心室衰竭,危及生命。
二、肺动脉楔压2.1 定义肺动脉楔压(PAWP)是指血液在肺动脉小叶毛细血管压力。
肺动脉楔压与左心室舒张末压相关,也是左心室舒张末压的替代物。
2.2 测量方法肺动脉楔压的测量通常通过右心导管插管术进行,通过右心导管插管在肺动脉小叶毛细血管内间接测量肺动脉楔压。
2.3 相关疾病与临床意义肺动脉楔压是评价心功能和左心室功能的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具有重要意义。
肺动脉楔压升高可能是由于左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结论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是评估心脏和肺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肺动脉压与肺动脉楔压名词解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评估心脏和肺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肺动脉压与肺动脉楔压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指标。
1. 肺动脉压的详细解释肺动脉压是指血液在肺动脉内的压力,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肺动脉高压应该在25mmHg以下,平均动脉压应该在15mmHg左右。
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血管和肾脏的异常功能有关,75的高血压病是由于未知原因导致的,另外的25则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过盛、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体液潴留、交感神经兴奋、心排血量增加、外周血管容量的改变等原因导致。
心脏前负荷评估指标1. 介绍心脏前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心脏需要克服的阻力。
评估心脏前负荷的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病情,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脏前负荷评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2. 评估指标2.1 血压血压是最常用、最直接的评估心脏前负荷的指标之一。
通常使用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来表示。
收缩压反映了心脏收缩时克服动脉阻力所需的力量,舒张压则反映了动脉床对血流的阻力。
2.2 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右心房充盈状态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的重要指标。
通过插入导管测量患者体内静脉系统中的压力来进行评估。
2.3 肺动脉楔压(PAWP)肺动脉楔压是反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充盈状态的指标。
通过导管插入肺动脉并通过气囊充气来测量。
2.4 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是单位时间内由心脏泵出的血液量,通常以每分钟毫升为单位。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如热稀释法和氧耗法等。
2.5 其他指标除了上述常用的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评估心脏前负荷的指标,如右室前负荷指数(RVPI)、右房压力指数(RAPI)和肺动脉阻力(PVR)等。
3. 临床意义3.1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监测通过评估心脏前负荷的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并监测病情的变化。
例如,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着增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肺水肿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增加的肺动脉楔压和中心静脉压。
3.2 治疗方案制定评估心脏前负荷的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可以通过补液来增加心脏前负荷;而对于血容量过多的患者,则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心脏前负荷。
3.3 药物治疗监测某些药物的使用会影响心脏前负荷,评估相应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监测药物治疗效果。
例如,利尿剂可通过减少血容量来降低心脏前负荷;正性肌力药物则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从而改善心脏前负荷。
4. 总结评估心脏前负荷是了解患者心血管功能和病情的重要手段。
呼吸机常见监测指标临床意义呼吸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能够为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为了确保呼吸机的有效治疗和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各项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呼吸机常见的监测指标以及临床上的意义。
一、气道压力(Paw)气道压力是指呼吸机输出气压作用于患者气道的力量。
通过监测气道压力,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道通畅情况。
如果气道压力过高,可能说明患者存在气道狭窄或阻塞等问题,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可以改善治疗效果。
同时,气道压力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气道顺应性,从而指导呼吸机的设置。
二、潮气量(VT)潮气量是每次呼吸的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通过监测潮气量,可以了解到患者的通气情况。
潮气量过小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通气不足的问题,而潮气量过大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肺损伤,及时调整潮气量可以保证患者的通气量在合理范围内。
三、呼吸频率(RR)呼吸频率是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监测呼吸频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的呼吸状态。
呼吸频率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通气过度的问题,反之则可能存在通气不足。
通过监测呼吸频率,可以及时调整呼吸机的设置,保持患者的呼吸稳定。
四、吸呼比(I:E)吸呼比是指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的比例。
监测吸呼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的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情况。
吸呼比过短可能导致患者的气道阻力增加,吸呼比过长则可能导致患者的肺容积不足。
通过调整吸呼比,可以提高通气效果,减少患者的呼吸功耗。
五、正压呼气末屏气压(PEEP)正压呼气末屏气压是指呼气末时,在患者气道中保留的正压值。
通过监测PEEP值,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肺泡塌陷情况。
适当增加PEEP值可以减少肺泡塌陷,改善通气效果,并提高氧合情况。
六、氧饱和度(SpO2)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气的饱和度。
通过监测氧饱和度,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氧供需平衡情况。
氧饱和度过低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低氧血症,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提高氧合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呼吸机常见的监测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患者的通气状态、氧合情况和病情变化等信息。
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压力指标的意义及临床应用前负荷有多种定义,本质上指舒张末期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对心脏整体而言则是心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目前常用的指标包括由压力和容积指标组成的静态前负荷指标及动态前负荷指标。
本节主要阐述压力指标,即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和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PAWP)。
1 CVP反映前负荷需具备的条件及临床应用压力指标是临床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反映前负荷的指标,但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使测定容量指标成为可能。
有研究显示压力指标不能很好的反映前负荷,也不能判断液体反应性;但也有研究认为以CVP为指导的早期目标指导治疗能改善预后,这一结论还被纳入相关指南。
面对这些争议,应首先明确CVP作为压力指标反映前负荷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一)右心房压力能反映右心室压力因中心静脉与右心房和舒张末期的右心室间几乎没有阻力,故在心脏舒张末期,右房压与右室舒张末压相等,这是CVP反映前负荷的先决条件。
但由于本质上CVP指的是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而右室充盈压却是CVP与心包腔压力的差值,即跨壁压力,故CVP并不完全等同于右室充盈压。
即使除去与测量相关的因素(如零点位置、体位、插管深度等)和心脏的解剖异常(如三尖瓣返流或狭窄),任何影响心脏及大血管周围压力变化的因素,如呼气末正压(PEEP)、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纵隔压迫、缩窄性心包炎、腹内高压等,均会影响压力与跨壁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CVP反映右室充盈压的准确性。
(二)影响压力反映容量的因素由于压力与容量之间并非呈线性关系,CVP作为压力指标能否反应容量取决于心脏顺应性,即心室在单位容量改变时导致的压力改变,用ΔV /ΔP表示。
任何影响顺应性的因素均会对CVP反映容量造成影响。
1.心脏功能影响CVP临床常见的引起心功能改变的因素有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 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 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 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 低于75mmHg 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 ,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 应略高于此。
1.1.2 心率(HR) 正常值:60~100 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 次/min 或>160 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
1.1.3 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 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 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 时,CVP 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供大家参考;1、主要监测指标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当MAP低于75mmHg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1.1.2心率HR 正常值:60~100次/min;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1.1.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5~12cmH20;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一般CVP增高见于右心衰,严重三尖瓣返流,心包填塞;CVP低反映血容量不足,但补液时需考虑左心功能LVEDP4;1.1.4右心房压RAP 正常值:0~0~8mmHg;反映循环容量负荷或右心室前负荷变化,比CVP更为准确;心包积液及右心衰竭时可造成相对性右室前负荷增加,右室流入道狭窄如三尖瓣狭窄时右房压不能完全代表右室前负荷;超过10mmHg 升高,升高见于右心衰竭包括右心室梗死、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病、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口狭窄;当血容量不足时,降低;1.1.5右心室压RVP 正常值:收缩压~15~25mmHg,舒张压0~0~8mmHg;异常: 收缩压>30mmHg,舒张压>10mmHg;收缩压一般反映肺血管阻力及右心室后负荷、右室心肌收缩状态,舒张压意义同RAP;1.1.6肺动脉压PAP 正常值:收缩压~15~25mmHg,舒张压~8~14mmHg,平均压~10~20mmHg;异常:收缩压>30mmHg,舒张压>20mmHg;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及肺血管阻力的大小,肺动脉平均压超过时称肺动脉高压症;在肺实质及肺血管无病变情况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在左心衰竭、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肺心病、肺栓塞、限制型心肌病、左向右分流得先天性心脏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时,增高;肺动脉收缩压降低见于:低血容量,肺动脉狭窄,瓣上或瓣下狭窄,Ebstein畸形,三尖瓣狭窄,三尖瓣闭锁;1.1.7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 正常值:~6~12mmHg;反映肺静脉压状况,一般情况下肺循环毛细血管床阻力较低,故PCWP能较准确地反映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从而反映了左心室前负荷大小;要注意在下列情况下PCWP 可能高于LVEDP5:①二尖瓣狭窄或左心房粘液瘤梗阻左室流入道;②肺静脉阻塞;③肺泡内压增高如持续正压通气;在左心室壁病变僵硬时,PCWP可能低于LVEDP;PCWP升高见于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和血容量过多时;当血容量不足时,则降低;监测的目的在于,给左心室以一个最适宜的前负荷,使之保持在不足以引起肺充血的范围内,同时又要根据原理,用足够的前负荷使心肌纤维适当的伸长以达到最大的心排血量;临床上对心脏病病人,一般以PCWP略高即14~18mmHg为正常值,这样可充分发挥Frank—Starling定律的代偿机制,维持心输出量的要求,又不至于发生肺郁血;急性心肌梗死时,监测尤为重要,因为能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的程度、射血功能及左心室壁心肌的顺应性;研究证明6,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长度-张力曲线的顶峰发生在范围内;若大于此值,心功能极少改善,甚至有害;不同程度升高于肺充血、肺水肿;发生关系如下7:<18mmHg无肺充血现象:在18-24mmHg开始出现肺充血,肺片可见肺门血管阴影扩大;在25-30mmHg呈轻度至中度肺充血,胸片可见肺周围模糊和腺泡周围呈花瓣状阴影的融合;>30mmHg可发生急性肺水肿,胸片呈“蝴蝶状”肺泡性肺水肿的表现;1.1.8心输出量CO CO正常值:4~6L/min;用温度稀释法所得的结果实际上是右室输出量;输出量大小受心肌收缩力、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心率等4个因素影响;表示为:CO=SV心室每搏量×HR心率;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1.2.1心脏排血指数 CI正常值:~4.0L/min/ m2;CI低于2.50l/min/m2时可出现心衰,低于1.8l/min/m2并伴有微循环障碍时为心源性休克8;1.2.2心脏搏出量SV 正常值:60~90ml;SV反映心脏每搏泵血能力,影响因素有:心肌收缩力、前负荷、后负荷,一些作用于心肌细胞膜内β-受体及能改变心肌浆网钙离子释放的药物能明显增加SV;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的前负荷或后负荷亦可适当增加SV,但在心肌有严重损伤时心肌耗氧量会增加;1.2.3肺血管阻力PVR及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 PVR正常值:100~250 dyn·s·cm-5;PVRI 220~320 dyn·s·m2·cm-5;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大小,肺血管及肺实质病变时亦可影响结果;1.2.4全身血管阻力SVR及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 SVR正常值:600~112 dyn·s·cm-5;SVRI2000~2400 dyn·s·m2·cm-5;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大小;体循环中小动脉病变,或因神经体液等因素所致的血管收缩与舒张状态,均可影响结果;体循环总阻力增加,见于高血压及休克伴有小动脉痉挛低排高阻型;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亦可引起体循环阻力的增加或降低9;1.2.5左心室做功指数LVSWI 正常值:40~60 Kg/min. m2;反映左心室肌收缩能力,如果LVSWI低于正常,说明左室收缩无力,高于正常则反映左室收缩力加强,但此时心肌耗氧量亦增加;1.2.6右心室做功指数RVSWl 正常值:5~10 Kg/min. m2;反映右心室肌收缩能力;参数1.3.1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 总的肺水量=肺血含水量+血管外肺水量EVLW-分布于血管外的液体;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毛细血管滤出过多或液体排除受阻都会导致EVLW增加,>2倍的EVLW影响气体弥散和肺的功能;正常EVLW<500ml;意义为反映肺渗透性损伤的定量指标,帮助了解肺循环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改变及气体弥散功能10;指导肺水肿的液体治疗,判断利尿疗效11;预示疾病严重程度12;评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消炎以及机械通气对其影响13;1.3.2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ITBVTBV-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指标,优于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嵌顿压,不受机械通气及通气时相的影响14;2.临床应用判断左心功能15:描绘左心功能曲线是衡量心泵功能的适用指标,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均有意义;以测得的肺小动脉楔嵌压与左心室舒张末压大致相同为横坐标,其对应的心脏指数或每博作功指数为纵坐标来描绘;正常左心室功能曲线很陡,左心功能受损害时曲线变平坦;有两种情况:2.1.1PCWP<14mmHg,可用增加血容量办法如短时间内快速补液使PCWP升至20mmHg,在左心功能座标图上描出前后两点,可连一线图3有三种情况:连线向上,示心功能好;连线平坦,示心功能较差;连线向下,示心功能差;2.1.2如PCWP>20mmHg,可交替结扎四肢或快速利尿来减少回心血量和降低前负荷,然后测出PCWP下降值,亦取前后两点连一线图4;若原来CI>2.5L/min/M2,而且PCWP下降后连线向下A,为心功能好;若原来CI<2.5L/min/M2,而且PCWP下降后连线平坦B,为心功能差;疾病的鉴别2.2.1右心室梗死16: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右心室舒张末压升高,而肺小动脉楔嵌压代表左心室舒张末压正常;室间隔穿孔: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右心室压力明显升高、右心室血氧增高,以及出现高大波;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肺水肿的鉴别,在排除影响PCWP因素后,可用PCWP指标来鉴别,PCWP>18mmHg时心源性可能性大,>25mmHg时则心源性水肿可以肯定,<14mmHg则基本排除心源性肺水肿;2.2.3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类似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均可表现为PAP、PVR升高,MAP、CI降低,但前者PCWP偏低,后者PCWP偏高17;2.2.4急性心脏压塞与缩窄性心包炎时均可出现SV、CI、MAP下降,RAP与PCWP升高值相近,但后者RAP监测波形呈“平方根号”样特征性改变;2.2.5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区别不同类型休克亦有鉴别意义18;心源性休克常出现CI下降、心脏前负荷增加;低血容量休克表现为心脏前负荷下降、CI降低、SVRI增加;过敏性休克时全身血管扩张而阻力降低、心脏前负荷下降、CI减少;感染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心排低阻力型和低心排高阻力型休克;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19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确定输液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种类和剂量、以及利尿药的应用,以便维持有效的血液灌注,保证充足的氧供,同时又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肌氧耗量,故应根据监测指标综合分析,及时解决主要矛盾;1.一般型 CI>2.5 l/min/m2,PCWP<,本组病人无需特殊处理,当HR>100次/分,动脉收缩压>140mmHg,可考虑应用镇静剂或小剂量B阻滞剂;2.肺瘀血型 CI>2.5 l/min/m2,PCWP>15mmHg,治疗目标为降低PCWP,可应用利尿剂、静脉扩张药;3.低血容量型 CI<2.5 l/min/m2,PCWP<15mmHg,治疗目标为适当静脉输液,增加心脏前负荷,提高心排量;4.左心功能不全型 CI<2.5L l/min/m2,PCWP>15mmHg,治疗目标为提高CI、降低PCWP,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必要时加用正性肌力药物;5.心源性休克型 CI<1.8 l/min/m2,PCWP>30mmHg,治疗目标为提高CI、降低PCWP,以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扩张药为主,同时可采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6.右心室梗死型 CI<2.5 l/min/m2,CVP或RAP升高,PCWP下降;血流动力学分型表1 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CI PCWP治疗原则Ⅰ——需要治疗Ⅱ—↑荷利尿、扩静脉药Ⅲ↓↓容量及正性肌力药Ⅳ↓—荷及正性肌力药Ⅴ↓↑施Ⅱ+Ⅳ右室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治疗参数变化:RA平均压>10mmHg,RA/PAWP>,右心房压力曲线呈“W”或“M”型,右心室压力曲线呈“平方根号”改变,如合并左室梗死,PAWP亦可增加;治疗:PAWP<15mmHg时应扩容;PAWP>18mmHg时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心衰合并血容量不足20PAWP=18mmHg.严密监测下扩容,如PAWP上升达18-20mmHg,CI上升,则维持补液,根据PAWP调整;如补液后CI无升高或出现肺淤血征象,则停止补液.血流动力学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21血管扩张剂对血压影响随CO变化:如果周围循环阻力降低,CO上升,BP上升,PAWP下降不明显在15-18MMHG,则允许;如果血压下降,PAWP明显下降,则加用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低血压状态CI<, PAWP<12处理步骤及治疗选择22首先给予容量负荷250ML,然后分三种情况:2.7.1CI<, PAWP<12,则重复容量负荷.2.7.2CI>, 12<PAWP<18,则继续补液,观察CI和PAWP变化.2.7.3PAWP>18时,如CI<,则为心原性,则用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如CI>则用利尿剂和硝酸盐.了解肺换气功能及全身氧动力学状况:根据动脉和混合静脉血血气结果、吸入氧浓度等,可经有关公式计算出肺的换气功能和全身氧动力学指标,从而指导临床诊治23;Svo2数值正常60-80%:反应氧供等于氧需,等于89-95%时为氧耗小或氧释放大,体温过低,麻醉,高氧血症,左向右分流;小于60%时为寒战,高热,焦虑;低灌注,贫血,低氧血症;参考文献1.刘大为. 血流动力学监测常用参数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4:2862.沈洪.急危重症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的临床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53:190-192.3.崔乃杰,刘兵主编.实用危重病急救医学.天津:天津科技盘仪出版公司.1993,168-1903.4.钱学贤主编.现代冠心病监护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40-2455.崔巍,王艳冰,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04,9:7306.张文武主编.急诊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7-12917.邵孝主编.现代急诊医学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831-1839,1922-19288.管向东,吴健锋. Swan-Ganz肺动脉导管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中常规应用是必要的.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6:259、9.陆国平,张灵恩.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228:56810.曾元英,宋建平. 血管外肺水在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2:37511.车晋伟.血管外肺水量能反映脓毒症时肺损伤严重程度.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6:32612.杨从山,邱海波,刘松桥.血管外肺水指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价.中华内科杂志,2006 ,453:19213.徐向辉,常业恬. PICCO与Swan-Ganz导管监测的比较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7,284:5214.刘松桥,邱海波,杨毅. 每搏输出量变异度和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对失血性休克犬容量状态的评价.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21615.卢中秋,吴斌,邱俏檬.漂浮导管术在急诊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6, 34:137016.宋青,尹明. 外科危重症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新进展.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 84:20417.卢中秋,吴斌,邱俏檬.漂浮导管术在急诊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6, 34:137018.秦桂玺,阎明.急危重症病与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1086—1089.19.苏鸿熙主编.重病加强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8-24120.刘大为.高级医师案头从书:危重病医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0-96.21.蒋健主编.现代急诊内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01-2062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十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4—278.23.王忠勇,赵宏胜,缪爱风等.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氧监测在心脏术后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28—29.。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低于75mmHg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 正常值:60~100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 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危重病学试题及答案】第八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第八章血流动力学监测单选题:1.Allen试验的目的是检测足背动脉的循环功能。
2.一般表示Allen试验阳性的时间是8~15秒。
3.CVP是指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压力。
4.CVP是反应右心前负荷的指标。
5.PAP是指肺动脉干内压力。
6.PCWP是指肺毛细血管楔压。
7.PAP与PCWP是反应右心前负荷与左心前负荷的指标。
8.CO是指心排出量。
9.下列哪个不是CVP常用的测压途径:颈外静脉。
10.有创动脉测压首选测压途径是股动脉。
多选题:1.引起有创动脉测压并发症的因素: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针过粗、动脉穿刺的部位。
2.CVP的大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血容量、右心功能、静脉张力。
3.中心静脉常用的测压途径:右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左颈内静脉。
4.影响CO的因素有:心脏前负荷、心脏后负荷、心率、心肌收缩性。
5.下列哪些指标直接反应血容量状态:CVP、PAWP。
6.哪些因素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加、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VR和PVR是反应心脏后负荷的指标。
3、自动间断测压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测量次数,降低对病人的伤害和不适感;缺点是可能会漏测某些重要数据,不适用于需要连续监测的情况。
4、常用的有创动脉测压途径包括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等。
选择途径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部位来确定。
5、常用的中心静脉测压途径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和腋静脉等。
入路可以通过穿刺或置管的方式来进行。
6、影响中心静脉测压值的因素包括呼吸、体位、肺容积、心脏收缩和松弛等因素。
7、漂浮导管适用于需要进行长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如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等。
8、置肺小动脉导管可能会产生肺动脉痉挛、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注意防止血栓形成等。
9、常用的测量心排出量的方法包括有创和无创方法。
pcwp与pawp临床意义(最新)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室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室功能。
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降低,则提示应补充血容量。
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升高,提示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肺动脉楔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
正常值为1.60~2.40kPa (12~18mmHg)。
当其值>2.67kPa(20mmHg)时,说明左室功能轻度减退,但应限液治疗;>3.33~4.0kPa(25~30mmHg)时,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肺水肿发生的可能;其值<1.07kPa(8mmHg)时,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明血容量不足。
临床多维持在1.60~2.40kPa (12~18mmHg)范围内。
肺动脉楔压(PAWP)——也称肺毛细血管楔压,是临床上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房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房功能。
中心静脉压(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肺动脉压(PAP)——PAP反映右心室阻力即右室后负荷情况,若PAP增高,易致右心衰。
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心脏收缩一次一侧心室的的射血量) 每搏量受心肌纤维缩短程度的影响,是测定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平均值为6~12mmHg,大于12mmHg为升高。
PCWP 小于15mmHg,一般无肺充血;PCWP在15~25mmHg,肺充血明显;PCWP在25~35mmHg 为间质性肺水肿,X线胸片可见Kerley B线;PCWP大于35mmHg会呈现出急性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由于肺组织的严重损伤,肺毛细血管和肺组织间隙变大,血管中的液体渗入到肺组织中,引起肺水肿。
pcwp原理
Cardiac Wedge Pressure(PCWP)指的是心包内房室间腔的横向动态压力,又称为主动脉心包横向压力(PAWP)。
它的测量可以通过安装一个横向血压支架计算出来。
PCWP的测量原理是通过横向血压支架,安装在主动脉的心包处,测量心包与环形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即PCWP,是心包的有效压力。
心包的动态压力是一个随心跳频率变化的信号,因此通过测量PCWP,可以观察心跳节律的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评估心肌素质和心脏功能。
因此PCWP是心肌搏动期压力,可以用来诊断心衰竭(如常用的PAWP 大于PCWP),而且还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动态性能变化。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室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室功能。
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降低,则提示应补充血容量。
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升高,提示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肺动脉楔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
正常值为1.60~2.40kPa (12~18mmHg)。
当其值>2.67kPa(20mmHg)时,说明左室功能轻度减退,但应限液治疗;
>3.33~4.0kPa(25~30mmHg)时,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肺水肿发生的可能;
其值<1.07kPa(8mmHg)时,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明血容量不足。
临床多维持在1.60~2.40kPa (12~18mmHg)范围内。
肺动脉楔压(PAWP)——也称肺毛细血管楔压,是临床上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房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房功能。
中心静脉压(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肺动脉压(PAP)——PAP反映右心室阻力即右室后负荷情况,若PAP增高,易致右心衰。
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心脏收缩一次一侧心室的的射血量)
每搏量受心肌纤维缩短程度的影响,是测定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平均值为6~12mmHg,大于12mmHg为升高。
PCWP 小于15mmHg,一般无肺充血;PCWP在15~25mmHg,肺充血明显;PCWP在25~35mmHg 为间质性肺水肿,X线胸片可见Kerley B线;PCWP大于35mmHg会呈现出急性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由于肺组织的严重损伤,肺毛细血管和肺组织间隙变大,血管中的液体渗入到肺组织中,引起肺水肿。
当我们在临床发现肺水肿病人时,首先就是要判断该肺水肿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肺水肿,还是肺损伤引起的肺水肿,这时最佳的检查就是测量PCWP,因为PCWP可反映肺静脉压力,进而可以推测左房压和左室舒张末压,如果PCWP小于12cmH2O,则ARDS可能性大,如果大于16cmH2O,应该就是急性左心衰了。
(过量输液引起的肺水肿和抽胸水过多引起的复张性肺水肿不在此列,它们鉴别起来并不难)
ARDS由于肺部的病变,会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它与PCWP 并无直接的联系。
测量PCWP时一般是置入四腔导管,导管末端有一小气囊,可随静脉血流漂入肺动脉,最后楔嵌在肺小动脉末端,使这一支肺小动脉血流被阻断,阻断的近端是肺动脉压,远端就是肺毛细血管楔压,一般情况下它能反映肺静脉压。
此时除肺毛细血管楔压外还可测定肺动脉压、右室压、中心静脉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