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目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的教学内容。
这篇__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的亲身体验;并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自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了当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景像的情景,表达了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__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__,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__位于教材第8组课文,这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因此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为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我将本课设计为两个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上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阅读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我们的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经历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学会作者写景状物写作方法3、情感目标: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三、教学难点: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德国奇丽的风景之美,更感觉到德国人的心灵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题和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对德国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阅读与理解。
德国文化和风俗的介绍。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德国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内容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详细解析。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分析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第三章:文化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3.2 教学内容德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介绍。
德国的花文化和花园设计理念。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德国的文化特色和花文化。
学生小组研究,分享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课堂互动与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4.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4.3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习反思。
5.3 教学方法学生个人总结和反思,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师引导,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第六章:扩展阅读与讨论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年级学科:小学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花朵,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含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等方式自学生字词,并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与练习(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2)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展示课后拓展作业,分享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文的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
3.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解读稿第一部分:结构分析一、爱美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花是宇宙间美的东西,而德国是爱花的民族,也就是爱宇宙间美的东西的民族,既:爱美的民族。
事实也确实如此,“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每一家都养上几盆花,每一盆都开出绚烂的花,每一朵都吐露沁人的芬芳,让这条街变得清新,让这个小城变得更美。
二、赏美德国人是爱美的,他们也懂得如何来赏美。
还是那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
后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在文章中,指的应该是哥廷根街道上各类品种的花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它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山阴道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古时候,那一带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著名的兰亭就坐落在山阴道上。
在古代,有很多描写山阴道风景秀丽的句子: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
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
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
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
(袁宏道)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
(袁宏道)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诚然,山阴道是风景秀丽的,可是为什么作者一定要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呢?明明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表示,如:让我们看的人眼花缭乱?让我们看的人赞叹不已?让我们看的人流连忘返?这些都能表示美的事物带来的令人难忘的,令人愉快的感受。
而作者偏偏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第一点,我觉得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世说新语,带有典故,从文化内涵上来讲更有深度。
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原文: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词语理解:1、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2、莞尔一笑:温柔美好地笑了笑(多指女性)。
3、家家户户: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4、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5、姹紫嫣红:嫣:娇艳。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怎一个“美”字了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解读作者:樊裔华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第5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现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其独特的养花方式,有花共赏的奇情异景。
作者的求学经历及其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使文本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
它和《威尼斯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为“异域风情”的教学单元。
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如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初读文本,会使人产生一种淡淡的忧伤。
但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弥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重返故地的暖暖的快乐,那对德国民俗风情的赞赏跃然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怎一个“美”字了得!教学本文,可以以“美”为线索,循着“美”一路前行,但不能因其中明显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
语文教学必须是整体的,因整体的文本阅读而有意义,因整体的文本感悟而有情趣。
以《剪掉一半的窗帘》为拓展和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构思单元主题,再凸显文本前面的“单元提示”,凸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不失为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条佳径。
花儿和德国都很美爱美是人之天性。
美丽的事物人人爱,花儿堪称是美丽的代名词。
作者开篇以简洁的文字、相同的笔法,写花在宇宙间美的事物中占重要地位,德国在爱花的民族中占重要地位。
如此肯定、如此简短的语句显现出了花儿在季羡林先生心目中的地位,德国在季羡林先生心中的地位。
对于一个心中充满对美的向往,对美好意象的思念的文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表达更为快意的呢?因为怀想,所以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
__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__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__,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
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其选入课文的作品如下:
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3、《夹竹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4、《小苗与大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5、《清荷雅韵》(冀教版高一语文课本)
6、《月是故乡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7、《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8、《谈成功》(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幽径悲剧》
10、《做人与处世》
11、《永久的悔》
12、《忘》
另外选入中高考阅读和作文的有《海棠花》、《三思而行》、《燕园盛夏》等11篇;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有《二月兰》等。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
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营丘镇营邱小学刘雪梅【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
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
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
同时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生:想。
师:今天,咱们跟随我国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一起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指导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读课题。
师:不同的重音强调,读起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就是朗读的魅力。
二、交流预习学案,整体感知,直扣中心课件:导学提示一:读一读,我知道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分别用“—”和“~~”划下来。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丛秀珍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
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山东省烟台市工人子弟小学金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原文及赏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原文: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而且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这些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赏析:这篇课文选自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中的片段,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德国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美好品质。
首先,文章通过描绘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花朵朝外开放的情景,展现了德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分享的精神。
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看到花的全貌,而是愿意将美分享给所有人,这是一种无私和大爱的表现。
其次,文章通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揭示了社区和谐、互助共享的社会价值观。
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创造美好的环境,同时也享受着他人带来的美好。
这种互相帮助、互相成就的精神,体现了人类社会的高尚情操。
最后,作者以“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结束全文,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高度赞扬和深深敬仰。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德国人民的美丽花园,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美丽和善良。
总的来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以其深沉而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德国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美好品质,也启示我们要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成就,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概、脊、莞、尔、确、簇、汇、暇、含、绮”10个生字。
能正确描写并记忆“尔、确、汇、绮、含”5个字。
积累“大概、栽种、确实、汇成、应接不暇、包含”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习惯,懂得“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
2.通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明白“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收集德国街道的图片。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收集自己喜欢的花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花的图片)说说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学生交流。
3.师:是啊,鲜艳的花朵是那样的迷人,许多人都喜欢花,它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让别人看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学习部分字词。
a)师:在德国,人们是怎样种花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多媒体演示有关画面)b)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在德国,自己栽种的花(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走过德国的任何一条街,我们能看到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看的人(应接不暇)。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脊、簇、汇、暇”(1)读字组词。
(2)“脊”书空,读词语“脊梁”时“梁”是轻声。
(3)“暇”与“霞、瑕”形近字辨析。
(4)“汇”:扩词。
三、学习课文,品读词句。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说说读了第一节的感受。
(3)师小结: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和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掌握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主题和寓意的讨论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花朵,引发学生对花朵的喜爱和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3. 生词学习:(1)教师介绍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纠正发音。
(3)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和运用。
3.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反思1.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是否全面覆盖了知识、过程和情感目标。
2.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3.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反思,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 对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反思,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5. 对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反思,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
六、教学设计1. 课堂活动安排:(1)课文朗读与讨论(20分钟)(2)生词游戏(15分钟)(3)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4)总结与反思(5分钟)2. 教学资源准备:(1)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2)生词卡片(3)讨论问题指南(4)小组活动记录表七、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与讨论:(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表情。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季羡林爱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也不例外。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深切感到吃惊。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背影。
我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wǎn)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种的花。
许多年后,我又来到德国,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
一个朋友问道:“离开德国这样久,你发现这有什么变化吗?”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
丽”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在德国,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我觉得这种做法颇耐人寻味。
中心思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
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