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8.02 KB
- 文档页数: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作文100字150字200字300字400字课后心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以前我认为德国人很残忍,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德国,但是通过学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他们并不残忍,而且人美景美,心灵更美。
25课讲的是:季羡林爷爷来德国留学的时候,看见家家户户的人都在养花,原来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四五十年代后,他又来的德国,发现德国的“美丽”并没有改变,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境界也体会到他们爱花的真切。
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美丽”的例子。
如做值日。
如果今天是哪一组的值日,放学了,值日生们飞快地跑到讲台拿扫把把被同学们弄脏的地面洗了一个脸,然后把桌子摆齐了,窗户的嘴巴也该合上了,直到所有工作做完了才走。
但是,我们付出了辛苦并没有白付出,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这是什么东西也换不来的。
我们做好了值日,同学们进了教室,在干净的教室里学习,玩耍,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在我付出的同时,也享受了别人的付出。
我们要向德国人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只想自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主要讲述了德国人一种特别的养花方式。
德国人养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可是走到街道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成为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了解了德国人的养花方式,同时也对他们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感到钦佩。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需要的就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为大家做好事。
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要实现“人人为我”,必须先做到“我为人人”。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当一场大雪过后,你第一个拿起扫帚,走出家门清扫门前的积雪,方便大家行走,大家也会清扫积雪,一起清扫出一条干净的街道;当你做值日时,把每个角落都认认真真的打扫干净,那么轮到别人值日的时候,人家也会把每个角落打扫干净;你把课外书带到班上让别人看,别人也会带来课外书让你看。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1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1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组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5、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6、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
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
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7、《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2一、文学常识积累: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二、成语积累:1、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无精打彩(采) 留光溢彩(流) 精兵简正(政) 困或不解(惑)服荆请罪(负) 初出矛庐(茅) 湛测路线(勘) 理志气状(壮)神彩奕奕(采) 浓装淡抹(妆) 汗流夹背(浃) 顾名思意(义)2、“多”的成语: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3、表示“天气晴朗”的词语: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3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希望能帮助到您
五年级语文知识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本文是关于五年级语文知识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谢您的阅读!
五年级语文知识点:《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本文作者季羡林,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解读稿第一部分:结构分析一、爱美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花是宇宙间美的东西,而德国是爱花的民族,也就是爱宇宙间美的东西的民族,既:爱美的民族。
事实也确实如此,“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每一家都养上几盆花,每一盆都开出绚烂的花,每一朵都吐露沁人的芬芳,让这条街变得清新,让这个小城变得更美。
二、赏美德国人是爱美的,他们也懂得如何来赏美。
还是那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
后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在文章中,指的应该是哥廷根街道上各类品种的花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它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山阴道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古时候,那一带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著名的兰亭就坐落在山阴道上。
在古代,有很多描写山阴道风景秀丽的句子: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
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
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
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
(袁宏道)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
(袁宏道)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诚然,山阴道是风景秀丽的,可是为什么作者一定要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呢?明明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来表示,如:让我们看的人眼花缭乱?让我们看的人赞叹不已?让我们看的人流连忘返?这些都能表示美的事物带来的令人难忘的,令人愉快的感受。
而作者偏偏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第一点,我觉得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出自世说新语,带有典故,从文化内涵上来讲更有深度。
怎一个“美”字了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解读作者:樊裔华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第5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现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其独特的养花方式,有花共赏的奇情异景。
作者的求学经历及其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使文本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
它和《威尼斯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为“异域风情”的教学单元。
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
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如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初读文本,会使人产生一种淡淡的忧伤。
但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弥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重返故地的暖暖的快乐,那对德国民俗风情的赞赏跃然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怎一个“美”字了得!教学本文,可以以“美”为线索,循着“美”一路前行,但不能因其中明显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
语文教学必须是整体的,因整体的文本阅读而有意义,因整体的文本感悟而有情趣。
以《剪掉一半的窗帘》为拓展和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构思单元主题,再凸显文本前面的“单元提示”,凸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题,不失为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一条佳径。
花儿和德国都很美爱美是人之天性。
美丽的事物人人爱,花儿堪称是美丽的代名词。
作者开篇以简洁的文字、相同的笔法,写花在宇宙间美的事物中占重要地位,德国在爱花的民族中占重要地位。
如此肯定、如此简短的语句显现出了花儿在季羡林先生心目中的地位,德国在季羡林先生心中的地位。
对于一个心中充满对美的向往,对美好意象的思念的文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表达更为快意的呢?因为怀想,所以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理解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
提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提示: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
通过“莞尔一笑〞〔轻轻一笑〕,将它充分的表达出来。
3、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提示: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
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效劳,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效劳。
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
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效劳,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效劳。
4、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5、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2021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理解专项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一、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 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lǜ lù)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我会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
2.父亲把花生和(_____)、(_____)、(_____)相比,说明花生没有(_____),却具有(_____)。
3.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4.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5.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______),不要(_______)的人。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桂花雨(节选)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来时还可以做糕饼。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
__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__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__,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
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各课课文重点、考点、知识点总复习归纳整理第一课《白鹭》重点句段填空: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主题:《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本文描写了白鹭的颜色配合与身段大小精巧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文作者是郭沫若。
3.作者根据白鹭活动于水田等生活习性,巧妙地把它置于三幅优美的画中,这三幅画可命名为:白鹭钓鱼图、白鹭望哨图、白鹭低飞图。
4.课文开头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结尾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来总结。
这样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落花生》重点句段填空: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2.父亲说:“花生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许地山,笔名是落华生。
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学习花生的好处的品格的主旨。
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课文以“落花生”为话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详写了议花生。
3.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味道、作用、价钱这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品质。
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上下册各单元复习重点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一、重点字音汩汩(gǔ)静谧(mì)寒暄(xuān)洞穴(xuã)亲戚(qī)磅礴(bî)千峰万仞(rân)绵亘(gân)蜿蜒窈(yǎo)窕(tiǎo)熙熙(xī)攘攘(rǎng)返璞(pú)归真嗅(xiù)到二、形近字谣(谣言)港(港口)僻(僻静)礴(磅礴)勉(勉励)延(延安)蜒(蜿蜒)绵(连绵)遥(遥远)巷(小巷)避(避开)薄(单薄)免(免除)廷(宫廷)蜓(蜻蜓)棉(棉花)三、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读读写写清爽流淌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仪式侠客醉酒恩泽犬吠静谧边缘小巷俏丽烘烤音韵僻静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德高望重岁月悠悠津津乐道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读读记记汩汩歌谣琴键寒暄洞穴斑斓磅礴淑女赌气尤其恶作剧熙熙攘攘望而生畏旁逸斜出亭亭玉立日积月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XXX)造物XXX 却有情,每于XXX。
(XXX)1今夜偏知春汽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XXX)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XXX)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XXX)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缜)《四时之风》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XXX草木熏,生机自XXX。
小立池塘侧,XXX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XXX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东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第二单元知识点一、重点字音阻挠(náo)要(yāo)挟(xiã)怅(chàng)望气氛(fēn)噩(â)梦刚劲(jìng)蹒(pán)跚(shān)莽莽(mǎng)晕(yùn)船XXX(yǔ)狂风怒号(háo)竞(jìng)相开放二、形近字挟(要挟)挠(阻挠)施(施工)浆(豆浆)撒(撒谎)焊(焊接)措(措施)奏(演奏)狭(狭窄)饶(饶命)驰(奔驰)桨(船桨)撤(撤离)悍(强悍)借(借口)秦(秦朝)三、课文内容《詹天佑》1、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全文分为四部分,先概括介绍XXX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XXX主持建筑京张铁路的严重意义;然后,依照工程希望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想“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说XXX主持建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早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XXX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鄙视和嘲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丛秀珍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
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今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山东省烟台市工人子弟小学金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概、脊、莞、尔、确、簇、汇、暇、含、绮”10个生字。
能正确描写并记忆“尔、确、汇、绮、含”5个字。
积累“大概、栽种、确实、汇成、应接不暇、包含”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德国人与众不同的种花习惯,懂得“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特别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
2.通过理解词句来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明白“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收集德国街道的图片。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收集自己喜欢的花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花的图片)说说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学生交流。
3.师:是啊,鲜艳的花朵是那样的迷人,许多人都喜欢花,它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让别人看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学习部分字词。
a)师:在德国,人们是怎样种花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多媒体演示有关画面)b)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在德国,自己栽种的花(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走过德国的任何一条街,我们能看到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看的人(应接不暇)。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脊、簇、汇、暇”(1)读字组词。
(2)“脊”书空,读词语“脊梁”时“梁”是轻声。
(3)“暇”与“霞、瑕”形近字辨析。
(4)“汇”:扩词。
三、学习课文,品读词句。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说说读了第一节的感受。
(3)师小结: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专题06 段落概括及划分一、知识点回顾划分段落的一般步骤有:一读,就是通读课文;二想,就是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三归,就是把一些内容相同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段落;四查,就是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一)、时间顺序法有的课文按时间转移的先后顺序安排。
显而易见,表示时间性的词可以用来作为分段的依据。
如《十万里长街送总理》就可按“灵车到来前→灵车通过时→灵车开过后”的时间顺序分为三段。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也可按“天还未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的时间顺序分段(二)、地点或空间顺序法参观、访问和游览所记叙的事物、空间位置不同或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可以按空间位置的先后顺序分段。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按“途中→洞口→外洞→内洞(出洞)”等游览地点的先后转移来分段。
如《回韶山》可按毛主席回韶山在旧居参观的路线,“上尾场→父母卧室→自己的住房→大弟的房间→晒谷坪”以此作为分段的依据。
还有的课文既可以按地点的先后变化,也可以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分。
(三)、事件顺序法完整地记叙一件事或者以客观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课文,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如《草船借箭》可以按为什么借箭(发生的原因),怎样借箭(发展经过),借箭结果(事件结果)来划分段落。
此外,《跳水》、《飞夺沪定桥》也可按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来划分段落。
(四)、事情分类法有的课文通过写几件事来表达主题,分段时可考虑按不同事情来分段。
如《将相和》可以按“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分段。
有的课文是以作者的思路为线索去组织材料的,往往采取“总起——分述——总结”的形式来表述,那么分段时就应按“总——分——总”的思路分段。
如《桂林山水》先总起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总的概括再写桂林的山水美。
(五)、按人物的活动分段概括方法概括段意,先要读懂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抓住内容要点,再准确地进行概括。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短篇散文,文章介绍了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候的亲身经历,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抒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了解生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实际生活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所以,我在教授第二课时之前,在第一课时把第一个教学任务完成,达到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完全掌握重点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主要抓住作者对德国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分别从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两方面为结构线索展开授课,首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德国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和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文章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通过图片和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如入画境,激发学生以赞赏和欣赏的语气将有关描写深情朗读。
这样让学生品味语句、走进画面、感悟画面、读出情感。
接下来我重点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德国是一个奇特民族的语句,引导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的具体体现做以具体的感悟。
最后,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作者对德国的精神品质的赞扬,我在扩展延伸板块让学生观看了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后反思的态度,指出德国更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态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整堂课总体来说是按照自己预设开展的,能够做到目标突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在学生的理解句子和感悟情感方面的方法引导上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的答题。
特别在深化主题和学生情感的激发方面,扩展延伸的内容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注意展示自己最美丽的“花”,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质。
但在授课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方面,一个是学生还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课和答题习惯,另外一个是自己在提问的方式方面还不能做到准确而精炼,这在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不断地提升。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重点知识点有质量的知识才是名校的真实力,每一所这样的大学,至少都有十种左右高质知识储备在教授门手中,储备在这些学校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中,正是这高质量知识的储备。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七班级上册语文五单元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七班级上册语文五单元重点知识1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散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生气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文5本文采纳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纳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
名著阅读:《泰戈尔诗选》知识点汇总作者简介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
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
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
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意即“朝圣者的歌”)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简析阅读泰戈尔的诗,要细读、精读、用心读,用情读,用脑读。
做到“读,感,悟,通”四位一体。
首先要综合了解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进行逐字逐句“推敲”,揣其情感缘起和起伏波动,毫无保留地把心交到泰戈尔的诗中,把情融进诗中的情里。
阅读泰戈尔的诗,要学唐朝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泰戈尔诗中的情感和哲理都具有无穷的可阐释性,意蕴深厚但层次分明,因此阅读时要在自己内心反复演练泰戈尔的情感起伏发展过程、文字选择斟酌过程,以求准确、妥帖地把握泰戈尔诗歌的情感丰富性、意蕴层次感。
以《飞鸟集》中的两句诗为例: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这两句诗中的形象和景象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最常见的,但经泰戈尔之手为何成为了经典?表面上看,“飞鸟”与“黄叶”一动一静,一唱一叹,“飞鸟”灵动自由,“黄叶”静居寂寞,这种日常生活是静谧安适的。
但旦复旦兮,若单调的场景还重复性出现,似乎表达了作者的无聊和乏味。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识点
一、字词读音和字形注意:
脊(」?)梁(li mg)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暇:空闲。
近义词:目不暇接)耐人寻味(近义词:意味深长)
二、词解:
1.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2.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3.姹紫嫣红:嫣:娇艳。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4.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琢磨。
三、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季羡林,他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四、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五、本文的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
课文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六、重点问题分析:
1.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
因为花
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
子)。
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
“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 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5.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这是作者四五十年后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的赞叹,“奇丽的景色”是
指开花时,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面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花的海洋的
美丽景象;“奇特的民族”是指德国人爱花、养花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6•“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有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正是因为德国人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才会创造出这么奇丽的花的海洋景色。
7.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
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七、熟练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