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件--奇妙的手势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14
指挥图-学会常用音乐指挥手势指挥图式今天的乐队和合唱队均离不开指挥。
指挥的任务之一就是“打拍子”,目的是使演奏者或演唱者按照击拍手势演奏或演唱出统一而又明确的节奏和速度。
学习音乐的人,不能不了解指挥的知识。
虽然大多数指挥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指挥手势,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遵循了以下的基本原则:1.每一小节的第一拍(即强拍)向下击拍。
2.每一小节的最后一拍向上击拍。
3.在次强拍上改变击拍方向(向左或向右)。
以下是常见拍子的指挥图式:初学者在练习视唱时,可结合指挥图式进行练习,这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节奏感和增强对节拍运动的理解。
指挥史话指导合唱团和乐队合唱或合奏的人叫做指挥。
指挥的任务主要是控制演奏的速度和节奏,最终的目的是正确地表达乐曲的精神和作者的意图。
指挥时,右手负责击拍,左手辅助右手击拍或做表情提示。
指挥艺术发源于欧洲。
据记载,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指挥行为。
那时,有的人用手指挥,有的人甩头指挥,有的人用一卷谱纸指挥,还有的人用系着手帕的木棍指挥。
17世纪曾发生过有关指挥的不幸事件:法国音乐家呂利平时喜欢用手权指挥,1687年在一次为庆祝法国国王身体康复而举行的音乐会上,呂利失手用手杖击伤自己的足背,最后竟不治身亡。
在巴洛克时期,一般由古钢琴手向小提琴手颌首示意,然后小提琴手用弓子引导乐队演奏。
这种指挥者,只能给乐队提示出强拍和节拍速度。
到了19世纪中叶之后,各地成立的交响乐团越来越多,乐队作品的旋律、节奏及和声也越来越复杂,指挥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于是,指挥便发展成一门艺术,成为一种专业。
近代指挥法开始于柏辽茲和瓦格纳等人的时代,经过他们的改革之后,指挥法更加完善、更加受重视,而且从那时候起,用指挥棒指挥就成为规范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课件】《柯尔文手势》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索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柯尔文手势》。
这不仅是一堂介绍基本概念的课程,更是一次音乐节奏感的训练之旅。
我们将一起学习柯尔文手势的七个基本音,并通过实际操作,领略这一手势如何在音乐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教学目标1. 学生应能够不仅仅是记住柯尔文手势的七个音,而是要理解它们,并能够自然地运用在音乐实践中。
2.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柯尔文手势,感知音乐的节奏,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表达力。
3. 同时,我们期望通过这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更大的热情,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音乐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我们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柯尔文手势的七个音及其位置,这是基础也是关键。
而如何利用这些音进行音乐的节奏训练,则将是我们的教学难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们将准备PPT课件和《柯尔文手势》教材。
学生将需要手部模型来直观地感受音的位置,以及音乐教材来学习和练习曲目。
教学过程1. 我们将以一段音乐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感受节奏的同时,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3. 在节奏训练环节,我们会选取一些曲目,让学生通过柯尔文手势来感受和表达音乐的节奏。
4. 我们将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而明了,涵盖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七个音的位置,以及如何运用这些音进行节奏训练的技巧。
作业设计1. 学生将被要求运用柯尔文手势,为家人表演一段音乐,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也是一种展示。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们将观察和反思学生对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和七个音的掌握情况。
我们也会考虑学生在音乐节奏训练中的表现,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思考和提出改进的措施。
我们也将探索如何让学生在更多的场景中,如合唱和乐队中,运用柯尔文手势。
我们可能会邀请专业的音乐教师来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我们也将考虑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以此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柯尔文手势教学幻灯片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第十二章“音的高低”部分,详细内容涉及柯尔文手势的学习与应用。
柯尔文手势是一种通过手势表示音高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中的音级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柯尔文手势的概念,并掌握其基本手势。
2. 能够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简单的音阶演唱和识谱。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柯尔文手势的熟练运用和音级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基本手势的学习和音阶演唱的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柯尔文手势教学幻灯片、钢琴、音响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笔、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一段简单的钢琴曲,引导学生注意音的高低变化。
询问学生对音高的感受,引出柯尔文手势的学习。
2. 例题讲解(15分钟)使用幻灯片展示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手势,解释手势与音高的关系。
演示基本手势,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练习,学生互相纠正手势,教师巡回指导。
选择一个简单的音阶,让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演唱。
4. 应用与实践(10分钟)播放一段熟悉的旋律,让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柯尔文手势学习2. 内容:柯尔文手势基本手势图解音阶演唱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阶演唱。
选取一个熟悉的儿歌,用柯尔文手势表示音高,演唱给家长听。
家长签字确认,并反馈学生表现。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柯尔文手势的掌握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手势。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音乐教学工具,如五线谱、音名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如合唱团、乐器表演等,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柯尔文手势的熟练运用和音级关系的理解。
《奇妙的手势》教案第一篇:《奇妙的手势》教案《奇妙的手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奇妙的手势》这课的核心内容是七个音符、唱名及音阶等音乐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
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十大理念之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兴趣的先导作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中学习,让学生在听一听,认一认、唱一唱,演一演等音乐活动中妙学音符,巧学音符,活学音符。
真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感受音乐,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领域目标:1、感受与体验2、表现教学目标:1、在听赏《Do Re Mi》时,学生能认识并唱准确1——1八个音的唱名,能唱准1——1的上行和下行的自然音阶。
2、巩固八个音符的柯达伊手势,在学唱《Do Re Mi》后,能随着音乐模仿老师做手势,唱唱名。
3、学生能进行小组合作并拓展,并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1、认识并唱准1——1八个音的唱名2、《Do Re Mi》教学难点:音准的把握及七个小音符的认识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学铺垫1、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吧?你们喜欢故事里的谁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刚好八个人物八个音符1——1),为后面听赏《Do Re Mi》后初步了解七个音符的唱名,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和唱准1---1八个小音符和音阶做准备,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听一听听赏歌曲《 Do Re Mi》①初步欣赏。
让学生在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中初步感受八个音符,初步学唱八个唱名。
②复听。
和学生一起回忆歌里的1——1八个音符,一边唱一边把八个音符由低到高板书在黑板上。
③再次复听。
随着音乐轻轻的唱八个唱名和音阶,为学唱Do Re Mi做铺垫。
[设计意图]:三遍赏听提出不同的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四、学习《Do Re Mi》1.学唱《Do Re Mi》用听唱法与接龙演唱多种方法进行学唱,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七个音符。
柯尔文手势教学幻灯片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第十二章“音高与音程”的第三节“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柯尔文手势的定义、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直观的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的音乐教学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柯尔文手势的概念及原理,并能够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识别和音程判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柯尔文手势的熟练运用和音程判断。
教学重点:柯尔文手势的操作步骤和音高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投影仪、钢琴。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首简单的儿歌,邀请学生跟随音乐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演唱。
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柯尔文手势的作用。
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介绍柯尔文手势的定义、原理和操作步骤。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柯尔文手势。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音高,要求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进行演唱,并判断音程。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柯尔文手势演唱一首歌曲,并记录音高和音程。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小组展示(15分钟)每组派代表展示随堂练习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评价。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柯尔文手势教学2. 内容:柯尔文手势定义柯尔文手势原理柯尔文手势操作步骤音高与音程判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柯尔文手势演唱一首歌曲,并记录音高和音程。
2. 答案:根据学生所唱歌曲,给出正确的音高和音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找柯尔文手势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柯尔文手势》PPT课件contents •引言•柯尔文手势基本动作•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柯尔文手势的优势与局限性•柯尔文手势的实践与探索•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柯尔文手势是一种用来表示音高相对关系的手势由英国音乐教育家约翰·柯尔文创立通过不同的手势和空间位置,直观展示音阶中各个音的高低关系柯尔文手势简介最初用于帮助儿童理解音高概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和演唱领域的辅助工具起源于19世纪英国的音乐教育领域柯尔文手势的起源与发展010204柯尔文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音高关系,提高音准把握能力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教学效果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水平的音乐学习者,具有广泛的实用性0302柯尔文手势基本动作柯尔文手势是一种音乐教学法中的辅助工具,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音高。
它通过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不同的音高,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音高概念。
柯尔文手势包括七种不同的手势,分别对应不同的音名。
基本手势介绍握拳,大拇指朝下,表示基准音do 的位置。
doremi手掌摊开,向上抬起,表示音高上升一个全音。
手掌继续上抬,到达一定高度后保持不动,表示音高再上升一个全音。
030201fa sol la si 01020304大拇指朝下,其余四指并拢,指向身体下方,表示音高下降一个半音。
手腕微微抬起,手掌呈水平状态,表示音高上升一个全音后再上升一个半音。
手掌继续上抬,到达一定高度后保持不动,表示音高在sol的基础上再上升一个全音。
食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并拢,指向斜上方,表示音高在la的基础上上升一个半音。
柯尔文手势的规范性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手势动作。
在使用柯尔文手势时,要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突兀的动作。
同时,要注意手势与音乐的结合,确保手势能够准确地表达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柯尔文手势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柯尔文手势教学幻灯片课件•柯尔文手势简介•柯尔文手势教学法•柯尔文手势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柯尔文手势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柯尔文手势教学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总结与展望目录CONTENTS01柯尔文手势简介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柯尔文创造,最初用于帮助聋哑人理解音乐。
20世纪初,柯尔文手势逐渐在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柯尔文手势已成为国际通用的音乐教学手段之一。
起源与发展手握成拳,表示基准音“do”。
“do”手势“re”手势“mi”手势手掌平放,指尖向上,表示音阶中的第二个音“re”。
手掌平放,指尖向下,表示音阶中的第三个音“mi”。
030201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表示音阶中的第四个音“fa”。
五指并拢,掌心向内,表示音阶中的第五个音“sol”。
五指并拢,掌心向外,表示音阶中的第六个音“la”。
食指伸直,其余四指弯曲,表示音阶中的第七个音“si”。
“fa”手势“sol”手势“la”手势“si”手势通过直观的手势表现不同音高,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
帮助学生理解音高概念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
辅助歌唱教学柯尔文手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提高音乐素养。
提高视唱练耳能力通过运用柯尔文手势,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增强音乐表现力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02柯尔文手势教学法教学目标与原则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音高、音程和调式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遵循直观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教学原则介绍柯尔文手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演示不同音高和音程的手势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掌握柯尔文手势结合音乐作品,分析、讲解柯尔文手势在音乐中的应用01020304教学内容与方法010204教学评价与反馈观察学生的手势表达是否准确、流畅通过简单的测试或问答,评估学生对柯尔文手势的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提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0303柯尔文手势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通过柯尔文手势的不同高度,直观展示音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高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