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 格式:pdf
- 大小:890.78 KB
- 文档页数:9
上海农村经济2019年第6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以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力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安全与发展。
而我国要确保乡村振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要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保障国内经济安全。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首先对法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其发展模式、政府支持、合作组织和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借鉴其生产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复合模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法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
法国地处欧洲西部,5500多万公顷国土面积,其中农业用地占61%,耕地占32.6%,林地占27%,牧草用地占19%。
大面积的绿化和三面环海的地理构造,为法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气候支持。
法国采取以牧为主、农牧并重的农业发展方针,加上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使其农业发展程度在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
截至2017年底,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农业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2%,在全球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
法国农业发展历程可归结于农业摸索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两个阶段。
在20世纪中期以前,法国农业整体上处于摸索发展阶段。
罗马帝国时期法国是欧洲主要的农耕地区,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地位提升,形成了与贵族并存的土地分配格局,农业土地更加分散化,小农经济仍然是农业生产主要的经营形式,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年增长率仅为1.2%-1.5%,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19世纪法国工业化取得了较大发展,为农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持,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法国农业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进而向市场经济发展。
法国小农经济改造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在法国现代化过程中,大革命中的土地政策奠定了法国小农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因为土地的过于碎化而步履艰难。
直到20世纪中期才采取措施在有效实现土地集中的基础上加速并最终完成农业现代化进程,成功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从而真正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强国。
分析此期间法国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同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法国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呈资本主义大农场和小农经济长期并存,其中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并对法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土地集中政策的出台和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法国才完成向资本主义大农业的转变,成为工农业并举的大国。
中国同样是一个小农占据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落后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要现实农业和农村的振兴,关键是如何解决中国传统小农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问题。
一、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的原因和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商品化农业转化。
但唯独法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资本主义大国中农业最落后的国家,大量农民分散在小块土地上从事传统性农业生产,直到1911年,农业人口还占适宜工作人口的41.2%。
其实,法国小农经济由来已久,土地碎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据统计,1862年全国占地1hm2以上的农户共用320万个,其中,占地1~10hm2的小农户就有244万个。
1882年,全国共有农户5672007个,其中占地10hm2以下的小农户就有4802697个,占农户总数的84.7%,占地不到1hm2的最小农户有2167667个,占农户总数的38.2%。
1862年,占地40~100hm2的大农场只有15万个,仅占全国农户数的5%。
1882年,占地40hm2以上的农户为142088个,占农户总数的2.5%。
直到1908年,占地10hm2以下的小农户有4611564个,仍占农户总数的83.8%;其中占地不到1hm2的最小农户就有2087851个,占农户总数的38%。
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生产现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
农民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种植技术不断创新,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其次,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得到提升。
现在市场上各种蔬菜水果丰富多样,养殖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再次,林业和渔业发展也迅速,为提供更多的食物和资源提供了保障。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也不断走向现代化。
首先,农业技术不断升级。
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无人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
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再次,现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农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过度养殖等问题,不仅导致土地失去肥力,还严重影响环境和人民健康。
其次,人口老龄化和农民工问题也是发展的瓶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加上老龄化问题,农业劳动力不足,产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四、农业发展的优势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我国拥有广泛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其次,农业是各种产业的基础,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再次,农产品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保障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拓展国际市场,为国家创造丰厚的外汇收入。
五、农业发展的前景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发展高效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更加智能化、耐候性和环保。
其次,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关键词】现代农业;小农制;资本农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国家保护农业政策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全面启动的。
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大半个世纪,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在既有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资本和知识的汇聚点、城乡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提高的贡献点。
总的看,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p934)。
迄今为止,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5亿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
这种小农村社制度天然地是一种最保守、最落后的东西,是一种非市场的东西,难以摆脱其分散经营小块土地、使用粗笨工具、利用落后技术、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商品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收益低等等特征,它势必排斥资本、技术、知识、人才、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转移,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当前摆在我国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农业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16世纪中叶起中西方的衰落与崛起刘小霞一、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当15、16世纪到来之际,当古老的中国向着中世纪作最后冲刺的时候,西方却迎头赶上,悄悄来到我们的身旁,同我们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生产关系多方面的制约,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方式与西欧有所区别。
在西欧国家,它们的畜牧业比较发达,是实行农牧结合,在欧洲领主制经济中,领主土地是使用农奴集体劳动的大型经营,农奴也在自己的小块份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而畜牧业则是在公用的草地上,休耕地和收割后的全部在农地上进行,手工业方面,除农奴家庭的纺织工业外,庄园内还有各种专业的工匠和公用磨房,冶坊以至面包炉等。
这里的庄园为整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并不是完全是在农业家庭内部,而是以庄园为整体,这就使西欧的手工业容易脱离农业而成为独立的部门,社会分工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复杂,社会生产越来越专门化,商品生产社会日益发展,到15、16世纪,欧洲一些大城市中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手工行业,并开始形成许多大规模的手工业中心,农业也开始出现了商品化倾向,出现了一此商品农业区,荷兰出产奶牛和奶制品,法国香槟地区和德国莱茵地区生产葡萄和葡萄酒。
社会分工这一发展,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倾向的出现,使西欧这全时期自然经济日渐走向解体,封建制度发生动摇。
而我国封建社会则是地主制经济。
这种形式除少量经营地主外,土地都是分租给佃户,形式一家一户的基本生产单位,即通常所说的小农业,小农经济。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在我国也就成为完全以家庭为单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这种结合,随着封建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经营规模的细小化以及人口日增,农民多于分居,像细胞分裂一样再生产和复制着自己,结合更加牢固,这就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发展,对于封建剥削具有较大的负荷能力,同进,抑制了社会分工,对于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大的排斥力,这就起着巩固自然经济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
年终总结农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反思回顾一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是我们在年末进行总结和反思的重要任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支撑,因此,对于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生产成就过去一年,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首先,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增加,粮食自给率进一步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政府加大了农村改革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再次,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水稻丰收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成果,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也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保护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支撑。
二、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然而,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首先,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尽管粮食产量增加,但与城市和乡村消费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浪费现象的出现。
其次,农业科技水平仍不够高。
虽然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农田灌溉设施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再次,土地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田面积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
此外,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频率增加,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三、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思路针对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合理开发农村闲置土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加农村用地供应,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中法农业纵横】法国农业发展黄金三十年法国是当今世界农业强国,在世界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十分显著。
据官方统计,1960年法国农产品加工品进口是其出口的两倍,但自七十年代末以来,法国农业形成了外贸盈余格局,2012年盈余为空前的115亿欧元,成为法国经济体系中效益最好的行业之一。
2007年,作为欧洲最大的农业国,法国用欧盟16% 的农用耕地生产了欧盟粮食总量的22%,农产品收入达620亿欧元,占整个欧盟农业总量的20%。
法国这一农业强国和贸易大国的获得不是历史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奋斗。
为更好地了解法国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演变为世界农业大国和强国,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透析,观察从何时开始这一演变,便于今后抓住关键时期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高和完善中国农业制度和农业生产力的途径及方式。
本文从法国八十年代«农业杂志»的一篇论文出发,希望在法国一百八十年的历史跨度和详实数据中,通过农业生产总量,就业人口,粮食单产,生产力水平提升等方面,充分了解法国农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虽然文章年代已久,但对了解法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非常重要,其中一些农业统计数据和有关比较,对理解这一进程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法国农业生产总量或人口的增长限制从历史上看,法国人口增长一直处于欧洲的低位,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总量的增长率也比较低(见下图一)。
1830年至1880年,法国农业总量增长率是整个欧洲国家平均值的十分之四,1880年至1910年只有欧洲的十分之三。
法国农业生产总量在欧洲的比重,1830年为14,5 %,1880年13,3 %,1910年则仅有10,3%。
图一法国农作物产量和人口的年增长率在欧洲,意大利和西班牙受农业现代化影响较晚,除它们之外,英国和瑞士农业生产的总量增长率与法国不相上下,但这两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逆差从1860年就开始显现,成为农产品进口国。
英国农业生产自给率从1858-1862年的75 % 下降到1909-1913年的38%,瑞士从 72 % 下降到 22 %,而法国一直保持高位,由98% 只跌到88%。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等都产生了长远影响。
经济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对新技术应用的态度和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美国和德国都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有较足够的资本、原料和市场,并且美国内战和德国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条件,所以这两个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工业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国和法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又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并且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这些导致它们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到20世纪初工业生产下降到第三和第四位。
俄国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较晚,对它们来讲,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实行的,能够吸收和直接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由于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它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跳跃式的状态。
在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争夺世界市场,尽量利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本国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
而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却防碍着新技术的采用,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相对停滞的趋势,并且由于这些国家大量输出资本,在一定水准上也削弱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就造成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跳跃式地较快地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从而在经济实力的对比上发生急剧的变化。
例如,英国在1870年曾经一直是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第一位,号称“世界的工厂”。
但是,当时英国的工业主要是纺织、采煤等旧的工业部门。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到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
法国农业合作社及对中国的启示史建超 120713922摘要:二战后,在农业合作社的推动下,法国农业迅速实现了现代化,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文章介绍了法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其运行机制和主要特点,分析了法国政府在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法国农业合作社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字: 法国;农业合作社;启示法国农业在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而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国已经成为欧洲农业强国和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在二战后的20多年里,法国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法国农业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法国政府管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深人分析法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法国立法及相关政策在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可为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1 法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现状1.1 法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了适应上个世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重大变化,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农场主开始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于1888年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夏埃奶业合作社。
早期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作为农业行业工会的一个部分而逐步出现的。
一直到本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局限于少数几个部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数量减少,经营内容从共同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获得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扩展到加工、贮藏和销售领域。
2004年,法国有3500个各类农业合作社,全国40.6万个农户中90%为合作社成员。
农业合作社在法国农业和食品业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合作社收购了全国60%的农产品,占据了食品加工业产值的40%。
全国40家最大的乳品企业中,有25家是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