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对悲剧理论的认识亚里斯多德认为:善良的人由于自己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引起人们哀怜和同情。
黑格尔认为:悲剧来源于人们性格本身的冲突,而冲突的双方都有正当性,而且正当性都有自己的缺点。
尼采认为:狄奥尼所爆发过程,就是悲剧发生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存在的荒谬性,奠定悲剧。
我认为悲剧往往在善恶两种力量的严重斗争中,展示重大的社会矛盾冲突,矛盾斗争的结果,邪恶势力压倒了正义的势力,善的、崇高的、美好的力量付出重大代价。
这种悲剧性冲突反映在作品中,通常表现为正面的主人公为了某种进步理想或正义事业而进行合理的抗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抗争不可能得到圆满结果。
戏剧往往以主人公的失败或死亡而告终。
有时悲剧冲突还由人物性格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引起,这就是所谓悲剧性格。
它同样是特定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由人物的出身、经历、教养和他在社会矛盾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
悲剧性格也同样会导致人物的失败或毁灭。
西方悲剧源于古希腊的“酒神颂”,产生过诸如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多种类型。
我国戏剧中的悲剧具有独特的民族光彩,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通过主人公个人的悲剧,反映出时代的悲剧,具有感天动地的效果。
悲剧由古希腊人创立,原意是“山羊之歌”。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节,为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举行的宗教仪式。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并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他把辩证法运用到了对于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
继黑格尔之后,尼采从非理性主义出发,在他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认为悲剧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而悲剧就是这两种精神的结合。
但从理性主义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则把悲剧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被公认为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1、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
黑格尔第一个将辩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
黑格尔认为理想的悲剧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矛盾冲突之上,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
重视由于精神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矛盾冲突是由具有实体性的伦理力量构成的。
2、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
一种是由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产生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冲突。
2、悲剧的结局是双方同遭悲剧命运,同归于尽。
冲突中对立的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3、悲剧的效果是看到伦理力量的破坏的恐惧,对于灾祸者伦理力量的怜悯,和看到永恒正义(绝对精神的统一) 的胜利而产生的“和解的感觉.
4、评价
(1)合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悲剧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去解释悲剧,是他运用辨证法则去解释悲剧的内容和本质所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开创了把辩证法应用于悲剧理论的时代,对后世悲剧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把悲剧的本质看做是不同伦理力量之间的冲突,而不是个人之间的矛盾和悲惨遭遇,也是合理的,这种矛盾是种社会性的冲突,比起命运悲剧论和性格悲剧论,无疑是对悲剧理论的重大发展。
(2)局限:黑格尔的理论因来自逻辑的推演,因此极为理性化,特别是对于悲剧人物受难这一点,缺乏深入地分析,而急于实现永恒正义的胜利,所以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观赏时的情感经验。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地位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悲剧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悲剧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为当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以揭示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传统中的位置。
接着,本文将详细介绍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精神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探讨其对后世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创作的影响。
本文还将对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当代戏剧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理解,推动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当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站在哲学的高度,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对悲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实质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和。
这两种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正义性,但又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要求,最终必然导致冲突和毁灭。
这种冲突和毁灭并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悲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
通过这种冲突和毁灭,两种伦理力量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悲剧人物在悲剧冲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冲突的制造者,更是冲突的解决者。
悲剧人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性格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行动和命运中。
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人物在冲突中表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成为了悲剧冲突的核心。
在悲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上,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永恒正义”原则。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黑格尔关于悲剧理论的论述虽然不多,但是悲剧理论在他的的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解释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诗学》第六章中,他第一次对悲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1]这个定义涉及到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悲剧的一些特征,但他并没有真正涉及到悲剧的内在机制,这样便不能具体地解释悲剧效果产生的原因,于是遭到了黑格尔的严厉斥责。
黑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
他所指的并不是对自我主体性格协调或不协调的那种单纯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即好感和反感。
”[2](P287-288)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最肤浅的看法,“艺术作品的任务只是把精神的理性和真理表现出来。
”[3]黑格尔要求“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必不能死守着恐惧和哀怜这两种单纯的情感,而是要站在内容原则的立场上,要注意内容的艺术表现才能净化这些情感。
”[4]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两种情感,黑格尔作了不同的解释。
他说: “人感到恐惧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碰到外界有限事物的威力,一是认识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的威力。
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
像恐惧一样,哀怜也有两种对象。
一种就是对于旁人的灾祸和苦痛的同情,这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
这种怜悯是小乡镇妇女们特别容易感觉到的。
高尚伟大的人的同情和怜悯却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因为就只突出灾祸的空虚的消极方式,其中就含有贬低受灾祸者的意味。
一、直觉主义与非理性思潮直觉主义(叔本华[1788-1860]、尼采[1844-1900]、柏格森[1859-1941]):哲学思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意识流(吴尔芙、乔伊斯、普鲁斯特):具体到艺术创作手法二、叔本华1、唯意志论:意志(will)是世界的本质,而所谓意志就是人的生存欲望。
而人的欲望根本无法真正得以满足,另外,欲望遮蔽了人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即对世界的直觉。
2、解脱之道:一是消灭肉体,或获得宗教上的涅槃;二就是进行哲学和艺术的直观,达到物我两忘。
3、直觉论:直觉就是直观的认识,就是“观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弃自我,成为纯粹的主体;二是放弃客体的个别性,而使其成为纯形式,或“永恒的形式”。
用叔本华自己的话就是:“把对象不当作个别事物而当作柏拉图是理念的认识,亦当作事物全类的常住形式的认识;然后是把认识主体不当作个体而是当作认识的纯粹而无意志的主体之自意识”4、悲剧论:悲剧,展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
三种类型,一,恶人从中作梗;二,命运使然;三,不同地位关系。
5、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的区别叔本华:通过悲剧来否定意志,获得解脱。
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获得心灵的净化,回归平和中庸的状态。
黑格尔:对各方片面的否定,从而最终永恒正义获得胜利。
6、中西悲剧比较7、总结:王国维与叔本华:《红楼梦评论》鲁迅与叔本华:“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三、尼采1、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1)反基督教,反理性,反传统……(2)“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基督教对生命作伦理评价,视生命本能为罪恶,其结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恶感和自我压抑,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
2、尼采与叔本华从叔本华出发,走向其反面,否定叔本华对意志世界的彻底否定,强调强力意志,高扬酒神精神。
3、“超人”与“强力意志”超人,是“人之上”或“超越人”之意。
粗辨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内容摘要: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位巨人,梳理他们理论上的异同自然意义重大。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的悲剧理论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过失说、冲突论正文:要对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进行比较,首先就要比较二者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的理论。
他们都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冲突的出现。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持“过失说”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
另一方面又认为悲剧人物遭受厄运是由自己的某种过失或人性弱点造成的,悲剧人物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与我们相似。
因此,遭殃是必不可免的。
亚里士多德这种祸不完全自取,又有几分自取的所谓“过失说”。
“过失说”道出了悲剧的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亚里士多德理想的悲剧人物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而黑格尔则将悲剧的发生归结于伦理冲突,提出了“悲剧冲突论”。
伦理实体通过情致作用于悲剧人物.于是人物之间,不同的人物性格之间,不同人物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之间发生冲突。
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有三种最常见的类型,第一种是由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导致的冲突。
但他认为这种悲剧冲突还只是外在的自然力量,是一些偶然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悲剧意义,还构不成真正有价值的悲剧冲突。
第二种是有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
但这种冲突又只是天生情欲,仍属外在的自然力量,在心灵的旨趣和矛盾中仍不是本质的东西,故而只能构成悲剧冲突的基础和背景,不能构成本质性的悲剧冲突。
第三种是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
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这才是最理想的悲剧冲突。
黑格尔认为,“在这些事例的冲突中,要点在于当事人所征求的对象本身是道德的,真实的,神圣的”。
也就是说,就人物各自的立场来看,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其行动都有正确的理由,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一理想的实现,又必然会破坏或损害其对立面,因而它们又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因此这样的冲突也就最能表现悲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摘要:就现有流传的《诗学》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提出,其源头便可追溯到《诗学》。
本文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的功能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诗学》中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诗学;悲剧;功能一、喜剧、史诗与悲剧由于《诗学》存在散佚,第一卷中谈及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这局部内容可能就在第二卷,遗憾的是此卷已经丧失,我们无从查看。
就现有文本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是不同的。
其中,喜剧的目的是表现比当下的人更坏的人[1]。
相比悲剧,喜剧的艺术效果并不能使人们产生“恐惧”与“怜悯”,从而获得“同情”。
那种品格上“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1]20的双重结构所产生的“突转”才是喜剧能够给人带来的快感。
然而,无论是从逻辑的角度亦或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悲剧在给人带来“恐惧与怜悯”方面都更胜一筹。
其次,就悲剧和史诗的比较来看,“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著作被改写成韵文后仍然还是历史著作,不管有无韵文均是如此。
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
诗人更多地说及普遍,而历史记载特殊。
所谓普遍是指某类人多半或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说或做某种类型的话或事。
”[1]35—39用韵的不同和论述对象的差异都充分表达在史诗和悲剧的比照上,相比史诗悲剧在论述对象方面那么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较史诗略胜一筹。
“因此,称前者为诗人是适宜的,至于后者,与其称他为诗人,毋宁称其为‘自然科学家’。
”[1]18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告诉我们业已发生的事情,诗人那么根据或然律或者必然律告诉我们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写诗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有价值。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王云霞(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甘肃 灵台 744400)摘 要: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渐得到了落实,这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在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中,不但要求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潜能,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推动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本文主要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研究,希望对其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
关键词:普通高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素质评定现阶段,高中课程不断改革,教育体系根据需求对高中学生的教学培养不断调整方向,这也推动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但想要切实实现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评价,是需要具有合理的评价内容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而如何做好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评价,对学生产生导向以及教育的作用,其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与身心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教学的得失进行了解,使教师对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并且还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做好对学生过程的调整和方向的明确。
因此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评价,能够促进教师的因材施教和教学质量提升,还能够促进学生实现自我的调整,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以此同时,对家长以及教育部门进行学生各方面实际发展状况相关信息的提供,促进对教育目标的达成状况全面进行了解与评估,并促进对课程的改革成果实施检验[1]。
另外,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后,其结果还能够当作学生毕业以及升学重要的参考,将其具体的使用权交到高校中,在高校实施分类考试的招生期间,可以把综合素质的评价当作选拔和录取的参考,并纳入综合性评价的内容中;并且在高校的自主招生和教育部所批准高校的综合性评价相应录取试点,此结果还能够当作报考以及初次的遴选依据信息;在统一的高考招生期间,高校还可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关评价提出其相应要求,并当作录取的参考资料。
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诗学》的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这个定义指出了悲剧的四个特征,前三个特征分别涉及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
然而,这三个特征并不是悲剧独具的特征。
因为史诗也摹仿严肃的行动,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也是其他艺术摹仿的对象。
”关于“怜悯”和“恐惧”这两个概念,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都有专门的论述。
虽然上面这个定义没有涉及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这些问题,但亚里士多德在展开悲剧概念时却有这些内容。
对于悲剧,亚里士多德提出情节的安排,即转折和突变应该如何安排。
他认为悲剧的布局好坏应该以悲剧所引起的效果来评价,只有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的悲剧才是最佳悲剧。
也就是说,他将对作品的批判建立在作品在读者中所产生的情感效果上,由读者来判断作品的好坏,而不是道德家。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人物的悲惨结局是必然的。
悲剧人物代表着特定的伦理力量的片面性,他的伦理行为同时也就是破坏其他伦理力的合法权利的片面行动,所以他就必然要受到报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不幸乃是咎由自取,不能归罪于人。
从而黑格尔提山了这样的观点:一切苦难和不幸原来都是由主人公本身的罪过演变出来的拮果。
但是,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且他的最重要的结论也不在于此。
与其说黑格尔把悲剧的结局看作对主人公的罪过的惩罚,倒不如说他把它看作“永恒正义”的胜利。
黑格尔的中心思想就在于他认为矛盾冲突通过悲剧人物的毁灭最后得到了“和解”。
在他看来,悲剧的意义主要在于证明片面性的论理要求并不是其理,只有克服这种片面性才能达到真正的论理理念。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唤起人俩的悲悯与畏惧之情,使这类情感得到“净化”。
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格言作了新的解释,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单纯的畏惧和悲剧的同情之上还有和解的咸觉,这种威觉是悲剧通过永恒正义的景象而提供的,永恒正义有绝对的权力来处理各种片面的目的和情欲的相对的权利,因为它不能容忍按自己的概念来说本来是和谐的伦理力量,在其中的现实生活中胜利地不断发生矛盾冲突并把这种情况保持下去。
亚里士多德悲剧论----《诗学》的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这个定义指出了悲剧的四个特征,前三个特征分别涉及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
然而,这三个特征并不是悲剧独具的特征。
因为史诗也摹仿严肃的行动,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也是其他艺术摹仿的对象。
”关于“怜悯”和“恐惧”这两个概念,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都有专门的论述。
虽然上面这个定义没有涉及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这些问题,但亚里士多德在展开悲剧概念时却有这些内容。
对于悲剧,亚里士多德提出情节的安排,即转折和突变应该如何安排。
他认为悲剧的布局好坏应该以悲剧所引起的效果来评价,只有能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的悲剧才是最佳悲剧。
也就是说,他将对作品的批判建立在作品在读者中所产生的情感效果上,由读者来判断作品的好坏,而不是道德家。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人物的悲惨结局是必然的。
悲剧人物代表着特定的伦理力量的片面性,他的伦理行为同时也就是破坏其他伦理力的合法权利的片面行动,所以他就必然要受到报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不幸乃是咎由自取,不能归罪于人。
从而黑格尔提山了这样的观点:一切苦难和不幸原来都是由主人公本身的罪过演变出来的拮果。
但是,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且他的最重要的结论也不在于此。
与其说黑格尔把悲剧的结局看作对主人公的罪过的惩罚,倒不如说他把它看作“永恒正义”的胜利。
黑格尔的中心思想就在于他认为矛盾冲突通过悲剧人物的毁灭最后得到了“和解”。
在他看来,悲剧的意义主要在于证明片面性的论理要求并不是其理,只有克服这种片面性才能达到真正的论理理念。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唤起人俩的悲悯与畏惧之情,使这类情感得到“净化”。
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格言作了新的解释,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单纯的畏惧和悲剧的同情之上还有和解的咸觉,这种威觉是悲剧通过永恒正义的景象而提供的,永恒正义有绝对的权力来处理各种片面的目的和情欲的相对的权利,因为它不能容忍按自己的概念来说本来是和谐的伦理力量,在其中的现实生活中胜利地不断发生矛盾冲突并把这种情况保持下去。
如何理解美学中的悲剧或悲剧性?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
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
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
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
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
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得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古典悲剧美学方面的比较【摘要】:悲剧,就其外延来看既可以指现实中的苦难事件,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艺术体裁,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它指的又是体现在二者之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他在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只有黑格尔作出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他在悲剧的性质方面运用辩证法说明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一直受到很高的重视,被称作崇高的诗。
亚理士多德《诗学》中主要就是讨论悲剧的。
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就是亚里士多德悲剧效果理论的简单表达,也即“净化说”。
能“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情形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了三种不能。
引起怜悯与恐惧”而人们又有可能会不自觉地采用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极好的没有缺点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
写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好人有顺境转入逆境不易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容易使人产生反感。
因为既然无可挑剔的好人都会遭受无情命运的捉弄,遑论普通人乎?这种情形引起的不是怜悯与恐惧之情,而是深深的绝望与无奈:连最好的人都不免遭受厄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的普通观众遭受厄运就简直是一定的了,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这种情形达不到鼓励普通人修身养性的目的。
第二种情形是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
这不仅起不到警示世人的目的,反而容易使人误解,认为个人品行与命运毫无关系,即使罪大恶极之辈也一样可以善终。
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当然存在,但作为艺术作品,描写这种情形就有违教化的目的。
《永恒》悲剧美学思考的论文《永恒》悲剧美学思考应父亲好友、缅甸木材商帕博先生的邀请,nipron来到像古代王国一样的神秘山庄。
在客房,遇到神秘女子的引诱,并有了肌肤之亲。
就在此时听到令人恐怖的喊叫声,女子匆匆离开。
于是,尚孟与玉帕蒂的悲剧在nipron对thip——帕博的老管家的追问下浮出水面。
尚孟是帕博的侄子、养子,也是其木材家族惟一继承人,大学毕业后回来帮助管理森林。
帕博在为侄子寻找合适妻室的途中遇到玉帕蒂并娶为妻子。
玉帕蒂嫁入山寨后爱上年龄相仿的尚孟,尚孟也最终突破伦理道德底线。
他们发誓要永远相伴。
为惩罚侄子与妻子的背叛,帕博用特制的铁链将他们“永远”锁铐在一起……知晓尚孟、玉帕蒂故事前因后果之后,nipron选择尽快离开,并用匍匐祷告寻求宁静,以拒绝神秘女子的再次诱惑。
是什么能够让“孝顺的侄子跟年轻美艳的婶婶通奸”这样一个“作孽”、乱伦的故事如此直击人心?对于nipron,也同样对于观众,本文从“和我们自己类似”的主人公、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及“永恒”的“爱的忠告”等方面探讨影片的悲剧美学魅力。
一、“和我们自己类似”的主人公nipron初步了解尚孟与玉帕蒂故本文由收集整理事时惊叹:“难以置信,这样肥皂剧般的剧情,居然真会发生在人的生活中!”或许正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故事,才极大地震撼了nipron,也同样直击观影者的内心。
关于此,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早有思考:“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对悲剧主人公的界定可归为三点:好人、犯过失、惩罚远远大于过失所应承受的。
亚氏虽已久远,对悲剧的美学思考理论之树却常青。
以男主人公尚孟为例。
年轻、有才华、单纯而阳光,无不良嗜好,甚至梦想就是“做个好人”,可以说具备了与我们身边的“好人”同样宝贵而又普通的品质。
粗辨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
内容摘要:黑格尔与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位巨人,梳理他们理论上的异同自然意义重大。
亚
里士多德与黑格尔是西方悲剧理论史上的两座
高峰,他们的悲剧理论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悲剧论、过失说、冲突论
正文:
要对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论进行比较,首先就要比较二者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的理论。
他们都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于冲突的出现。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形成的原因持“过失说”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悲剧是由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
另一方面又认为悲剧人物遭受厄运是由自己的某种过失或人性弱点造成的,悲剧人物并非完美无缺,而是与我们相似。
因此,遭殃是必不可免的。
亚里士多德这种祸不完全自取,又有几分自取的所谓“过失说”。
“过失说”道出了悲剧的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亚里士多德理想的悲剧人物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而黑格尔则将悲剧的发生归结于伦理冲突,提出了“悲剧冲突论”。
伦理实体通过情致作用于悲剧人物.于是人物之间,不同的人物性格之间,不同人物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之间发生冲突。
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有三种最常见的类型,第一种是由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导致的冲突。
但他认为这种悲剧冲突还只是外在的自然力量,是一些偶然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悲剧意义,还构不成真正有价值的悲剧冲突。
第二种是有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
但这种冲突又只是天生情欲,仍属外在的自然力量,在心灵的旨趣和矛盾中仍不是本质的东西,故而只能构成悲剧冲突的基础和背景,不能构成本质
性的悲剧冲突。
第三种是由心灵性的差异产生的分裂。
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这才是最理想的悲剧冲突。
黑格尔认为,“在这些事例的冲突中,要点在于当事人所征求的对象本身是道德的,真实的,神圣的”。
也就是说,就人物各自的立场来看,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其行动都有正确的理由,但在现实生活中,某一理想的实现,又必然会破坏或损害其对立面,因而它们又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因此这样的冲突也就最能表现悲剧。
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在关于悲剧人物性格方面的观点也有着可比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总是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今天的人”指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普通人,悲剧人物则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们“……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劳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他们出身名门、声名显赫,在陷入悲剧之前一切如意,邪恶或罪恶的事与他们无关。
虽然不是道德的楷模和典范,但他们从来不参与作奸犯科的事,偶尔有失误也非有意为之。
而是无心之过。
这样的人的确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他们衣食无忧、前途无量,性格善良:又没有缺陷,堪作普通人向往的模范与奋斗的榜样。
所谓性格上没有缺陷的好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性格好,为人善良,二是性格佳,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提中道,亦即最好的中道。
三是性格多元统一,一个人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这些多元的性格因素应该为一个主要的元素统摄,从而做到性格的多元统一,寓丰富性于整一性当中。
黑格尔也主张人物性格应该是特殊、明确的。
丰富的人物性格之所以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就在于这诸多的性格因素中一种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其它闲素则起着烘托、陪衬作用,从而形成了主次有别、重点突出的特殊、
明确的人物性格。
四是性格前后一致,即使性格前后不一致,也要寓一致于不一致当中。
黑格尔也主张人物性格应该多样统一。
一方面人物性格是丰富多彩的;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还要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黑格尔也主人物件格应该是坚定一致的。
伦理力量的普遍性与必然性通过情致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坚定一致性:体现、代表某种普遍伦理力量的情致是人物性格的中心,人物性格的塑造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也即须忠实于情致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从而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坚定一致性。
在三、四两点上,黑格尔继承了亚里七多德的观点。
亚里土多德和黑格尔都存在一种倾向:否定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亚里士多德犯这种错误是凶为他强调悲剧人物应该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因此这些个悲剧人物一出场就应该是又好又成熟的形象,是未经悲剧情节磨练的成品。
黑格尔则是因为他的伦理中心说紧密相关在黑格尔看来,人物性格不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共同决定的,而是由伦理力馈通过情致与人物结合决定的。
在悲剧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方面,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这种“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就是悲剧效果,是悲剧给人们带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还只是悲剧最直接的效果,而在这种直接效果的背后还有悲剧给人们带来的间接效果,这就是“陶冶”,也即“净化”。
通过悲剧来净化人们悲悯和畏惧。
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格言作了新的解释,并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在单纯的畏惧和悲剧的同情之上还有和解的感觉,这种威觉是悲剧通过永恒正义的景象而提供的,永恒正义有绝对的权力来处理各种片面的目的和情欲的相对的权利,因为它不能容忍按自己的概念来说本来是和谐的伦理力量,在其中的现实生活中胜利地不断发生矛盾冲突并把这种情况保
持下去。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结局并不是单钝的否定,而是通过否定最后达到肯定。
实际上,随着悲剧主人公受惩翻而遭到否定的,并不是他俩所代表的论理原理本身,而只是它的片面性。
通过对这些片面性的否定,真正的论理实体就建立起来了,于是冲突就在矛盾的“和解”中消失,达到新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
邱紫华,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2】亚里士多德。
幺大中,罗炎编著。
辽海出版社,1998.10
【3】西方文论。
孟庆枢,杨守森主编;教育部示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诗学: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