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散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3.75 KB
- 文档页数:3
龙源期刊网
六一散:药简效佳,应对湿热
作者:田明健
来源:《大众健康》2019年第06期
六一散出自《伤寒直格》,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
因滑石与甘草比例为6:1,后人通称六一散。
方中君药滑石,《本经》中即有记载,其味甘,性寒。
《药品化义》中记载为:滑石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
主治暑气烦渴,胃中积滞,便浊涩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儿痘疹发渴,皆利窍渗热之力也。
如天令湿淫太过,小便癃闭,入益元散佐以朱砂,利小肠最捷。
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两症并见,为热在上焦肺胃气分,以此利水下行,烦渴自止。
在《纲目》中,其功用概括为,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
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
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
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
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
方中臣药甘草,《本经》中记载其味甘,性平,并记载其功用为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药品化义》中对其记载为: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
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六一散(益元散)六一散(益元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异名] 天水散(《伤寒直格》卷下)、太白散(《伤寒直格》卷下)、神白散(《儒门事亲》卷13)、双解散(《摄生众妙方》卷4)、滑胎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3)。
[组成] 滑石六两(180g) 甘草一两(30g)[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9g),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一日三次。
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
解利伤寒,发汗,煎葱白、豆豉汤调下;难产,紫苏汤调下(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6—18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一日2—3次;亦可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外用扑撒患处)。
[功用] 清暑利湿。
[主治]1.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呕吐泄泻。
2.膀胱湿热所致之小便赤涩淋痛以及砂淋等。
3.皮肤湿疹,湿疮,汗疹(痱子)。
[病机分析] “长夏炎蒸,湿土司令。
故暑必兼湿”(《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本方证乃暑热挟湿所致。
暑为阳热之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热伤人,故身热;暑气通于心,热扰于心,故心烦;暑伤津液,故见口渴。
湿性粘滞,易阻遏气机。
暑热挟湿,胶结不解,阻遏三焦,三焦气化不利,升降失司,伤及胃肠,则见呕吐、泄泻;影响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热下注,则小便赤涩淋痛;湿热互结,煎熬津液,而成砂石,则为砂淋;湿热之邪留连气分,淹滞不解,郁蒸肌肤,蕴酿而成湿疹、湿疮、汗疹。
.[配伍意义] 本方为暑热挟湿之证而设。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和“湿淫于内,……以淡泄之”的治疗原则,以清暑利湿立法。
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能渗水湿,质重下降,滑能利窍,以通水道,《本草通玄》卷4称其能“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腑,化暑气”;《本草再新》卷8谓其能“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草经疏》卷3),既能清三焦,解暑热,又能渗湿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为君药。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直格》)一、组成滑石六两(180克)、甘草一两(30克)。
二、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多(“多”,一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每服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服(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18克,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2~3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三、歌括1.六一散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饶。
2.益元散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镇心亦有效。
3.碧玉散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
4.鸡苏散滑草薄荷鸡苏散,暑湿风热俱能疗。
四、功用祛暑利湿。
五、主治感受暑湿。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六、方解本方证乃暑邪挟湿所致。
暑为阳邪而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热伤气,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或为泄泻,治宜祛暑利湿为法。
方中滑石质重体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热利小便,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出,以解除暑湿所致的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诸证,用为君药。
甘草生用,既能清热和中,又同滑石合成甘寒生津之用,使小便利而津液不伤,为佐使药。
本方药虽二味,却具巧思,有清热而不留湿,利水又不伤正之妙,为治疗暑湿病的常用基础方。
但本方究属药少力薄之剂,暑湿重者,还当同其他方药配合使用。
若暑病不兼湿,或小便利者,亦非所宜。
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
后人通称为六一散。
沿用通称者,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又含方药用量比例,以示区别于本方加硃砂之益元散七、附方及方论1.益元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辰砂,灯芯汤调服。
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碧玉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7.5克)。
六一散加味临床运用举隅【关键词】六一散;酒渣鼻;湿热盗汗六一散方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所创,由滑石、甘草按六比一剂量比例组成,主治暑湿内涩之证。
笔者依其组方之法,辩证运用于临床,每获良效。
现就典型病例介绍如下:1 酒渣鼻案曾某,男,35岁。
患者5年前鼻尖和鼻翼部出现潮红,逐渐扩大蔓延至两颊和前额,渐起红色米粒大之丘疹,鼻尖部有血丝,自觉微痒。
平时有饮酒史,大便经常秘结。
曾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经中西医多次治疗效果不显。
遂来就诊,来时见口干心烦,两颧及鼻部潮红,鼻周围、面部有散在的米粒样大的红色丘疹和稍大之坚硬小结节,间有针头样脓疹,鼻尖部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及毛囊孔扩大。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辩为肺胃湿热,血毒蕴结;治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拟六一散加味:滑石30g 甘草5g 生地15g 赤芍15g 白术15g 茯苓15g 蝉蜕6g 木通10g 竹叶10g 大黄10g 夏枯草12g 水煎服,六剂(大便通后减大黄),药后鼻部红斑颜色转淡,原坚硬结节变软,红斑上脓疱见吸收,痒感减轻。
上方去大黄、夏枯草,继服十剂,病人症状消失。
酒渣鼻好发于鼻部、两颧和前额,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均可得见。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或因嗜酒之人酒气熏蒸所致;或因经常吃肥肉精米厚味,湿毒内蕴而发。
《东垣十书》云: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额中,一身之血运行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血矣。
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
嗜酒之人,酒气蒸熏,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阳气所搏,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须融化滞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使之运化,病乃可愈。
《内经》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故治疗宜清热凉血,融化滞血,利湿排毒。
临床之病均在其中,依法用之,收获甚佳。
2 湿热盗汗案刘某,男,40岁。
缘睡时汗出,头晕,体倦两月就诊。
患者于当年七月中旬某夜因乘凉不慎而寐,醒时觉全身汗出,尤以头面胸背为多。
张锡纯:论天水散(即六一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张锡纯张锡纯经验汇集 2022-11-15 00:00 发表于天津河间天水散,为清暑之妙药,究之南方用之最为适宜,若北方用之,原宜稍为些通,而用力不地湿或更挟有燥气,若亦重用即以泻热。
若在北方,病暑者多不挟湿,或更挟有燥气,若亦重用滑石以利其湿,将湿去而燥愈甚,暑热转不易消也。
愚因是拟得一方,用滑石四两,生石膏四两,粉甘草二两,朱砂一两,薄荷冰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二钱,名之曰加味天水散,以治北方之暑病固效,以治南方之暑病,亦无不效也,方中之义用滑石、生石膏以解暑病之热;而石膏解热兼能透表,有薄荷冰以助之,热可自肌肤散出;滑石解热兼能利水,有甘草以和之(生甘草为末服之,最善利水且水利而不伤阴),热可自小便泻出;又恐暑气内侵,心经为热所伤,故仿益元散之义加朱砂(天水散加朱砂名益元散)以凉心血即以镇安神明,使不至怔忡瞀乱也。
又人受暑热未必即病,亦恒如冬令伏气伏于膜原,至秋深感凉气激薄而陡然暴发,腹疼作泻,其泻也,暴注下迫,恒一点钟泻十余次,亦有吐泻交作者,其甚者,或两腿转筋,然身不凉,脉不闭,心中惟觉热甚,急欲饮凉食冰者,此仍系暑热为病,实与霍乱不同,丁卯季夏暑热异常,中秋节后发现此等证甚多,重用生石膏煎汤送服益元散,其病即愈,腹中疼甚者,可用白芍、甘草(益元散中甘草甚少,故加之)与石膏同煎汤,送服益元散,若泻甚者,可用生山药、甘草与石膏同煎汤,送服益元散,或用拙拟滋阴润燥汤(方在三期五卷,系滑石、生山药各一两,生杭芍六钱,甘草三钱)加生石膏两余或二两,同煎服,病亦可愈。
其欲食冰者,可即与之以冰,欲饮井泉凉水者,可即与之以井泉水,听其尽量食之、饮之无碍也。
且凡吐不止者,若欲食冰,听其尽量食之,其吐即可止,腹疼下泻亦可并愈。
其间有不并愈者,而其吐既止,亦易用药为之调治也。
【六一散治疗湿热型尿道炎、膀胱炎】
六一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由滑石、甘草2味药物组成,具有清暑利湿之功效(滑石气清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利水;甘草益气和中,以缓滑石之寒滑,使邪去而不伤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所致的小便不利之证,临床应用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六一散传统用于暑邪夹湿所致的身热烦渴、小便不利、呕吐泄泻、小便赤涩淋痛以及砂淋等症。
✨现代医家根据“异病同治”原理,将六一散广泛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卧床性湿疹、夏季皮炎属湿热之证。
【加减用药】
若暑热较甚➕淡竹叶、西瓜翠衣以增强祛暑;伤津口渴舌红者➕麦冬、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止渴;心火较旺而舌红心烦者➕灯心草、淡竹叶、黄连以泻火除烦;气津两伤者➕西洋参、五味子以益气养阴;小便涩痛或有砂石诸淋者➕白茅根、小蓟、车前草、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以利尿通淋。
⚠️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本方
【附方】
1 益元散:六一散➕辰砂(朱砂),清心解暑兼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2 碧玉散:六一散➕青黛,清解暑热兼清肝→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 鸡苏散:六一散➕薄荷,疏风解暑兼解表→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六一散 ----祛暑剂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组成:滑石、甘草功用:清暑利湿主治: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本方证由暑邪夹湿所致。
暑为阳邪,暑气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病每多夹湿,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走肠间,则为泄泻。
治宜清暑利湿。
君──滑石──甘淡性寒,体滑质重,既可清解暑热,又可通利水道臣──生甘草──甘平偏凉,能清热泻火,益气和中方中重用滑石,甘淡性寒,体滑质重,既可清解暑热,以治暑热烦渴,又可通利水道,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泄,以除暑湿所致的小便不利及泄泻,故以为君。
生甘草,甘平偏凉,能清热泻火,益气和中,与滑石配伍,一可甘寒生津,使利小便而津液不伤;二可防滑石之寒滑重坠以伐胃,为臣药。
二药合用,清暑利湿,能使三焦暑湿之邪从下焦渗泄,则热、渴、淋、泻诸症可愈。
配伍特点:药性平和,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是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
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称六一散。
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又说明方药用量比例为6:1。
益元散即六一散加辰砂,灯芯汤调服,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碧玉散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浅碧色,清热解暑,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鸡苏散即六一散加薄荷,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上述三方均能祛暑清热利湿,用治暑湿证,但一兼安神,一兼清肝,一兼解表,各有所长,宜区别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卷9:“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
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
盖甘淡之味,先人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
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
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
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
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
『祛暑剂』祛暑利湿清暑利湿六一散(中医大观)
清暑利湿六一散
六一散只有滑石、甘草两味药,其中滑石占六份,甘草占一份,共为细末研匀而成,故名六一散。
炎热的夏季,人体感受暑湿导致身热烦渴,尿赤泄泻,体倦身重等症状,治宜服用六一散以清暑利湿。
方中滑石渗湿泻热,利水通淋,为主药,辅以甘草清热和中,并可缓和滑石之寒滑太过,两药配伍,使内蕴之暑湿从下而泄。
此药服法简单,可用开水调服,亦可包煎服,每次服6~9克,每日1~2次。
六一散还可外用,可治痱子,除湿止痒效果颇佳,尤其适合婴幼儿使用。
用法:浴后扑撒颈项、腋窝等处。
(天津副主任中药师韩德承)
百拇医药网/html/200808/0463/9595.ht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
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古代名方:六一散气温高,连狗狗都懒洋洋躲在荫凉地里,不像以往撒欢满地跑。
夏天确乎来了。
夏天这个姑娘,热情似火(骄阳)又嗓门(雷声)大,时不时想搞点平衡,给你一盆凉快的天际之水,却又常常一个手抖,令地上成水泽。
心情大好,也可如天女散花,让你感受淅沥沥小雨的美妙。
跟上她节奏的人,吃点夏季的小凉瓜,喝点夏季的绿清茶,慢悠悠看她性格鲜明地穿着绿新装走秀。
跟不上她节奏的人,吃凉瓜也伤了脾胃,令脾胃运化能力减弱,水湿内停。
喝绿茶也清不了心,胸脘胀闷。
淋点夏雨又感冒了,外湿内湿里外夹击,以致身重困倦,全身发热面色红,小便不好解,大便也难堪,甚至咯痰带血等。
夏姑娘的热情与天际水变成了不适,让夏姑娘也感到委屈。
中医是夏姑娘与病人之间的和解者。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有个方剂,清暑利湿非常著名,这就是六一散。
由滑石 180克,甘草 30克组成。
六一散之名,和用量相关。
更和河洛图书名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相关。
天一生水于北,地六成水于北,正与天一并,一切便得圆满。
六一散用此命名,令人想到清暑利湿必你带着我,我带着你,方可见到圆满的疗效。
只知清暑不知利湿,就如只知安空调,却不知给空调安个排气管一个道理。
同时,在中医理论中,水为寒,金为凉。
甘草凉性,正是得金之正,可生水,与天一生水能套上近乎。
滑石味甘淡 , 性寒,得水之正。
六倍于甘草,与地六成水,也能套上近乎。
再者,凉多成寒,甘草用量仅为滑石的六分之一,不用有此担心。
故与滑石正是金水相生,可令效得圆满。
再来看两者的功效。
滑石味甘淡,甘能滋养补虚,淡能行水,上能清水源解热,下可通水道利湿。
又体滑质重,重能清降,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
又寒能泄热,故能解暑。
滑能通窍,止烦渴而利小便。
共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泄。
甘草为生甘草,甘平偏凉,既能清热泻火,缓和药性,使小便利而津液不伤。
又可作为和事佬,防滑石之寒滑重坠以伤胃。
两药相配,药性平和,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故是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
祛湿又解暑〔六一散,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那么这个方子究竟姓甚名谁?真有如此厉害?这个方子就是自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所创的六一散。
六一散这个方子十分简单,充分体现了中医大道至简的思维以及简便验廉的特点,全方仅仅两味药--滑石和甘草。
但是,这两味药的配伍比例却比较独特,是由滑石六份和甘草一份组成的,也就是滑石与甘草的药量比例为六比一,因此得名为六一散。
六一散,这个方子,可以说是夏季祛暑祛湿的经典妙方,是专门针对暑热挟湿之证而设的。
那么,当时大名鼎鼎的刘完素是基于什么原理创建这个方子的呢?这个理论源泉来自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热者寒之”和“湿淫于内,……以淡泄之”的治疗原则,所以暑热挟湿,当以清暑利湿为基本原则。
而这个方子中选用的滑石,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能渗水湿,质重下降,滑能利窍,以通水道,《本草通玄》称其能“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腑,化暑气”;《本草再新》谓其能“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草经疏》),既能清三焦,解暑热,又能渗湿邪,利小便,所以是整个方子的君药。
再来看看甘草,甘缓性平,李东垣称其“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既可清热泻火和中,又可缓滑石之寒滑重坠太过,为佐使药。
这样两味药搭配起来,可以起到清热解暑,利水通淋的作用,使内蕴之湿从下而泄,则热可退,渴可解,淋可通,利可止,正与《明医杂著》提到的“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之意吻合。
这么简单的两味药,有什么深意呢?从配伍的角度有什么讲究呢?这个方子的特点还是在于药量的配比,中医不是自古即有不传之秘在于量吗?这个方子就是典型。
本方用六份质重寒滑的滑石,与一份甘缓和中的甘草相配,清热利水,甘寒生津,使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
六一散这么好,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一般来说,暑热挟湿之证。
暑热之邪中伤于人,容易使人出现体温升高、发热的症状,或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症状;而且由于人体津液损失,往往会伴有口渴喜饮的脱水症状;以及小便量少、热痛、颜色发黄甚至尿闭等症状;如若暑湿伤及肠胃,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的症状。
老药新用:“六一散”中成药六一散由六份滑石,一份生甘草组成。
其药性平和,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是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
治伤暑感冒、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一切泻痢、淋浊等证属于热者。
此解肌行水,而为祛暑之剂也。
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
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又说明方药用量比例,以示区别加辰砂之益元散。
六一散新用途介绍如下。
1、治小儿痱子:六一散适量外搽患处,每日3次,一般2~6日内愈。
2、治皮肤瘙痒症:六一散20克,用纱布包煎,煮沸约10分钟后离火,待温口服,每日2次,服至愈止。
一般5~8日愈。
3、治皮肤划痕症:六一散9克,开水250毫升冲服,每日3次。
同时用六一散外搽患处,每日2次,一般2~5日内愈。
4、治小儿夏季热:六一散8克,用纱布包煎,分2~3次口服。
3日为一疗程。
一般服药2~3天后即有明显效果,治愈约需2~4个疗程。
5、治泌尿系结石:六一散10克,金钱草、威灵仙各3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般5~12剂见效。
6、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肠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年16卷10期)7、治疗夏季皮炎(辽宁中医杂志 2005 年32卷11期)8、治疗小儿暑泻(河南中医 2005年25卷03期)9、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山西中医 2004 年20卷06期)10、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河南中医 2004 年24卷10期)此外,六一散中添加一些其他中药,疗效也很显著。
比如,心烦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散”;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
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
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
龙源期刊网 暑期良药“六一散”作者:彭汉光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7期“六一散”由滑石六份与甘草一份组成。
它的制法很简单,是将这两种药材轧成细粉混合拌匀而成。
但仔细一分析,它可以算是中成药里最不简单的品种之一。
这一方剂,相传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至今已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
它历经数朝,沿用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现在学习中医者必传习之,业中药者必制售之。
刘完素赞它为“凡人仙药”,大医药家李时珍也颔首赞成。
它价廉易得,常以廉价而治大病。
“六一散”所主治的病症,可以概括为热、渴、淋、泻四个字。
由于盛夏感受暑湿,暑本为热邪,故其人身热恶热,此其一;暑热伤津,故其人口渴心烦,此其二;暑湿之邪阻遏三焦,下注膀胱,故其人小便不利,黄赤而短涩,甚则淋沥难出,此其三;若湿热伤及胃肠,升降失司,清浊倒置,又可出现泄泻或呕吐,此其四。
热季见此症,或仅见前三症,投以此药,很少有不获效的。
所以明代医学家吴鹤皋说:“是方也,简易而效捷,暑途用之,诚为至便”。
用现代的话来说,大概可称是暑期旅游必备之品吧。
本品的使用,一般每服9克,以凉开水调服效果最好。
决定应用本方的关键,应当是小便赤黄短涩,如遇小便无色而量多易排出则不宜应用,这点必须注意。
“六一散”的加减配伍很灵活,例如:若兼见心烦不安较著者;可加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调服,名为碧玉散;若兼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若小便涩痛明显,可用海金沙或鲜茅根煎汤送服;若舌尖赤、口渴明显,可用竹叶十数片,知母、麦冬各6克煎汤送服。
“凡人仙药”六一散作者:吕荣华来源:《家庭医学》2018年第08期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人们容易感受暑湿,导致身热烦渴、尿赤泄泻、体倦身重等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
而暑热多兼有湿,故统称为“暑湿”。
老百姓常说的“中暑”,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也有“中湿”的成分。
六一散正是清暑利湿的一则名方。
它价格便宜,疗效又好,很受欢迎。
六一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该方由滑石180克和甘草30克组成,药量之比为6:1,故名六一散。
主治暑湿外感,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兼有呕吐、泄泻。
对于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淋痛、砂淋、结石也有效。
暑为阳邪,暑气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病每多夹湿,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走肠间,则为泄泻。
治宜清暑利湿。
六一散中滑石甘淡性寒,体滑质重,既可清解暑热,以治暑热烦渴,又可通利水道,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泄,以除暑湿所致的小便不利及泄泻,故用以为君。
生甘草甘平偏凉,能清热泻火、益气和中,与滑石相伍,一可甘寒生津,使利小便而津液不伤;二可防滑石之寒滑重墜以伐胃,为臣药。
二药合用,清暑利湿,能使三焦暑湿之邪从下焦渗泄,则热、渴、淋、泻诸症可愈,具有“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的特点。
若暑热较重,可酌加淡竹叶、西瓜翠衣之类以祛暑;伤津而口渴舌红者,可加麦冬、沙参、石斛等养阴生津止渴;心火较旺而舌红心烦者,可加竹叶、灯心、黄连等泻火除烦;气津两伤者,可加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小便涩痛或有砂石诸淋者,可选加白茅根、小蓟、车前草及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利尿通淋。
如见心烦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散”;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
价廉效广“六一散”
彭汉光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2000(000)009
【摘要】“六一散”由滑石六份与甘草一份组成。
它的制法很简单,是将这两种药材压成细粉混合拌匀而成。
这一方剂,相传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至今已有800年左右的历史。
它历经数朝,沿用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现在学习中医者必传习之。
业中药者必制售之。
刘完素赞它“凡人仙药”,大医药家李时珍也颔首赞成。
它价廉易
【总页数】1页(P)
【作者】彭汉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效高价廉的草木灰 [J], 郭建英
2.阿德福韦酯是价廉物美而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 [J], 罗振辉;施伟斌
3.甲氨蝶呤:安全、有效、价廉的抗风湿药——风湿性疾病治疗学(5)(待续) [J], 梁柳琴;杨岫岩
4.介绍二种效高价廉的土农药 [J], 辛宝贵
5.超声诊断为人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 [J], 钱蕴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凡人仙药——六一散
赵民生
【期刊名称】《药物与人》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
在公元1141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封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
谁知,未出三天.韩企先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
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只得在城门悬榜求医。
【总页数】1页(P24)
【作者】赵民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21
【相关文献】
1.凡人仙药六一散 [J], 吕荣华
2.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传奇——记工作岗位上的郭明义 [J], 李佳鹤
3."凡人系列"与"展开"叙述——论白先勇《台北人》的"凡人"故事 [J], 尤作勇
4.论凡人善举的典型示范意义--以南通市凡人善举现象为例 [J], 张厚军;徐红波
5.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 [J], 袁桂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漫话六一散
哈小博;肖娴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00(000)009
【摘要】六一散是金·刘河间创制的一首具有清暑利湿作用的名方,载于《伤寒直格》一书,原名益元散,亦名天水散、太白散。
方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组成,两药共研细末,药量之比为6:1,故后世通称“六一散”。
至于后人所说的益元散,则是在六
一散的基础上加辰砂一味,因此亦称“辰砂六一散”。
暑即是热,但暑热多兼有湿的因素,称之为暑湿。
中医说“暑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哈小博;肖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凡人仙药六一散 [J], 吕荣华
2.六一散防治老年肛周湿疹的效果分析 [J], 陈飞燕
3.六一散预防尿失禁患者使用保鲜袋接尿阴茎皮肤异样改变的效果观察 [J], 钱新洪; 楼晓霞
4.六一散联合气垫对危重症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 [J], 汪永菲;朱旭
5.中药方剂六一散结合针灸治疗新西兰兔暑湿证 [J], 薛力刚;王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六一散」指的是什么导读:“”指的是什么?有一种中医方剂名称叫“”,那么“六一散”指的是什么?是由什么药物组成的呢?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六一散”吧。
“六一散”指的是什么【方剂名】六一散,出自《伤寒直格》【组成】滑石六两(180g),甘草一两(30g)。
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
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
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18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2~3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方解】本方证是由暑热夹湿所致。
暑为阳邪,内通于心,伤于暑热,故见身热心烦,口渴;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暑湿下渗大肠,则为泄泻。
治宜清暑利湿。
方中重用滑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淡能渗湿,寒能清热,重能下降,滑能利窍,既清心解暑,又渗湿利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为君药。
甘草清热和中,与滑石配伍,一则甘寒生津,使利小便而津不伤;二则防滑石寒凉质重伐胃,为佐药。
因其用量比例为6:1,故名“六一散”。
为治暑湿证的常用良方。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暑热夹湿证的常用方。
临床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等属暑湿或膀胱湿热者。
【方歌】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好,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
【附方】益元散(《伤寒直格》)、碧玉散(《伤寒直格》)、鸡苏散(《伤寒直格》)六一散是一种纯中药制剂,其安全性很高。
而从以往的用药记录来看,也没有发现关于六一散引起明显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
但是,由于患者间的体质与情是不同的,因此还是建议患者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医师的指导来内服或外用六一散,同时用药后如若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外用时用毕洗手,切勿接触眼睛,皮肤破溃处禁用。
《轻松学名方》释义第50讲062六一散(下)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薄荷又叫鸡苏水苏,如果说水苏鸡苏啊,不知道,就是薄荷,让人苏醒清醒。
办公室的暑热昏沉,早上热赤的,还不想起来。
鸡苏吃了,人窍比较通利,它就比较精神就不会昏睡懒睡多睡。
失败皆因睡懒觉,成才每在早起时。
刘完素名家讲,六一散耐劳饥渴。
你如果服了六一散之后水液通透以后,饭量比别人多,又比别人耐饥饿。
你看糖尿病的,他饭量多但是不耐饿。
还有一些人饭量少又饿不了,胃狭窄,这时六一散都可以拓宽水道经脉,使经脉容量变大,然后就能耐饥劳。
老师认为人要敏,什么叫敏?就是反应好叫敏。
不要认为卧床了才叫病,反应不敏了就已经病了。
别以为身体没痛苦就是健康,你能耐饥劳叫健康,饥也无动于衷,劳也能忍受,这个是真健康。
人格心灵的全面健康,不是简单的没这痛,没耐痛才叫健康。
六一散可以通达遍体。
六一散有个传说,有一个侯王得了一种怪病。
发热口渴烦躁,大便水泻,小便拉不出。
四处找太医来治,吃了近百剂药,病是有增无减。
不得已最后一招,城门悬榜。
有个20岁的刘完素在卖药,看到京城放榜了,他就想到这个应该不是什么难治的病。
而且这位侯王据说也是能为国家效力的,他就去揭榜。
这就是暑热,问他你是不是恶心,泻泄,胸闷纳呆,倦怠身重?他都点头。
刘完素说这是暑湿,就是说必须要利小便,开了滑石甘草研细末。
人家问你这个是什么方子?当时刘完素看到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干脆就叫六一散。
结果服用3剂,小便通而泄泻止,感慨万分。
然后这位侯王就握住刘完素的手说,希望你不要从医了,来跟我一起从政当官。
就是这么高明,可以在朝中做一官,你看侯王都希望有个名医相伴。
学医好在哪里?你学按脚按的好,侯王都希望你成为保健医师。
神手做到了!你真的不要小看一技,你要小看什么?小看那些懒人不努力的,不是按脚用药秘方,这些不要小看。
然后刘完素没有答应,侯王又说了,那我赏你金银任你拿,你带回家去。
刘完素也摇头不要。
侯王就纳闷了,你究竟要什么?我只想要你库藏的那些医书。
六一散的故事
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小朋友会外感暑湿,出现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出痱子等……
在历史上,有一味药,被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颔首称赞,也被誉为"凡人之仙药",它的名字就是——六一散。
六一散由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组成,组方虽简单,却有清利暑湿的功效,它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
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
然而,未出三天,韩企先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
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便在城门悬榜求医。
揭榜入王府诊病
时年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见了榜文,一则他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二则自认为对此病颇有把握:三则早闻韩企先博通经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皇统新律,因此很想见见这位贤相。
于是揭了榜,入王府为韩企先诊治。
经过按脉察色后问道:“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头晕、少气、多汗之症”?韩闭眼而微微点头。
“当有恶心泄泻,胸闷纳呆,倦怠身重”,刘完素言道。
“对,对”,韩企先连连点头,这时睁眼打量了一下刘完素
的模样。
“此乃暑湿也,治暑不治湿,医之过也”!
“暑湿”?太医忍不住说:“吾等岂不知暑湿之理”?
刘完素说:“你们治暑祛湿,泻热不养阴,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定然不敢使用寒凉之剂,故洽而无效”。
“六一散”组方问世
韩企先挺起身子,睁大眼睛问:“你有何方”?刘完素思索片刻,便举笔写下处方:滑石、甘草,共研细末。
一旁韩夫人问:“此为何方”?
刘指着方中“滑石六两,甘草一两”,脱口而出:“六一散”。
他解释道:“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
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
刘完素接着说到,“每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开水或灯心汤调服,三日见效”。
韩企先见他说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贴,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不禁感慨万分。
韩企请刘完素弃医从政,但刘却只要求赐医书若干。
此后仍然用心攻读,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六一散”的妙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六一散”的关键,应为小便赤黄短涩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长(无色而量多易排出)则不宜用。
除此之外,“六一散”的加减亦很灵活。
若兼有心烦不安较著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有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散”;若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
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
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可谓价廉而疗效显著。
现代六一散的用法,可以内服、外敷防痱子、洗澡时加入水中预防痱子,可谓用处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