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赏析1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7
建筑的美学,既包含了实用功能,又融入了艺术审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建筑美学的内涵建筑美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建筑美的规律和原则。
它涵盖了建筑的形态、色彩、材质、比例、尺度、光影、环境等诸多方面。
建筑美学旨在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构成,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作品。
二、建筑美学的表现形式1. 形态美:建筑的形态美是建筑美学的基础。
建筑的造型、线条、体量等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与变化,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我国的故宫、苏州园林等,都是形态美的典范。
2. 色彩美:色彩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当的色彩搭配,既能突出建筑的个性,又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
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白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与蓝天白云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3. 材质美:建筑的材质美主要体现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上。
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质地、纹理和色彩,展现出各自的美感。
如木质建筑的自然朴实、石材建筑的庄重典雅等。
4. 比例与尺度美:建筑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美学中的重要因素。
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可以使建筑显得协调、舒适,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比例和尺度堪称完美。
5. 光影美:光影在建筑美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建筑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在光影的映衬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
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巧妙地运用光影,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三、建筑美学的价值1. 审美价值:建筑美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2. 文化价值:建筑美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信仰、习俗等,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价值:优秀的建筑作品,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建筑美学是建筑艺术的核心内容,它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发展建筑美学,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建筑以各种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外形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有的建筑小巧玲珑,像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比如古老的长城,它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盘绕在山间,那雄伟的气势让人赞叹不已。
还有北京的故宫,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宫殿的屋顶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而现代的高楼大厦则充满了科技感,它们的外形简洁大方,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时尚、现代的感觉。
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它的色彩上。
不同的建筑会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这些色彩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白色的建筑给人一种纯洁、高雅的感觉;红色的建筑则充满了热情和活力;蓝色的建筑让人感到宁静和沉稳。
在我们的城市里,各种各样的建筑色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建筑的美也体现在它的细节上。
一个精美的雕刻、一扇独特的窗户、一个别致的屋顶,都能让建筑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在一些古老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些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在现代建筑中,也有很多细节之处值得我们欣赏,比如独特的建筑造型、时尚的装饰材料、人性化的设计等。
建筑的美更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上。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在乡村,建筑应该与田园风光相呼应,采用自然的材料和简洁的设计,让人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而在城市中,建筑应该与城市的规划和风格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个现代化、宜居的城市环境。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一种内涵的体现。
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科技和艺术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建筑的美,感受建筑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
建筑,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一座凝固的音乐。
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美的展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繁华的都市商业街,每一座建筑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当我们走进故宫,那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宫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帝王的威严和辉煌。
宫殿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雕梁画栋,美轮美奂。
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精湛技艺。
古老的寺庙也是建筑美学的代表之一。
寺庙的建筑通常宁静祥和,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寺庙的屋顶上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龙凤、莲花等,寓意着吉祥如意。
寺庙的大门通常高大宏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走进寺庙,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的世界,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现代的建筑则展现了科技的魅力。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的外观时尚大气,充满了现代感。
高楼大厦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玻璃幕墙、钢结构等,让建筑更加坚固耐用,同时也更加美观。
现代的建筑还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了许多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等,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了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建筑,还有许多特色建筑也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苏州的园林,以其小巧玲珑、精致典雅而闻名于世。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还有福建的土楼,那圆形的建筑造型独特,坚固耐用,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土楼内部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让人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体现在外观上,还体现在内部的空间设计上。
一个好的建筑内部空间应该是舒适、实用、美观的。
比如,教室的空间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有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应该营造出安静、舒适的阅读氛围,要有合理的书架布局和舒适的座位。
家庭的空间设计则应该根据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来进行,要有温馨的卧室、宽敞的客厅和实用的厨房。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序列层次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的序列组织和层次变化,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美感。
这种序列层次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之间,也体现在建筑群落的组合之中。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建筑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质结构体系,注重结构逻辑的清晰和构件之间的连接,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美感。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稳定性,采用中心对称或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意境深远。
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多样,屋顶曲线优美,檐口精致细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特征。
6.装饰文化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装饰文化,运用雕刻、彩绘、琉璃等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化内涵深厚的美感。
这些美学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浅析建筑美学收稿日期:2009202226作者简介:史 丽(19802),女,助理工程师,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房建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史 丽摘 要:阐述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说明,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TU 285文献标识码:A 如何设计赏心悦目的建筑、如何让自己的设计体现出建筑之美是每个设计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美”这个概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定义、意义、原则和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求对建筑美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什么是建筑美学1)建筑美学的产生。
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屋”,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
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而“美”的最后形成,还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
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
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属于美的主观范畴,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
2)建筑美学的划分。
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通常地说,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整体环境,跨越单体建筑,走向城市。
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从古老的宫殿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从宁静的乡村小屋到热闹的城市商业街,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着它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学首先体现在它的外观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
比如那些摩天大楼,它们高耸入云,用钢铁和玻璃打造出了一种现代感十足的美。
有的建筑则小巧玲珑,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气息。
比如那些乡村小屋,它们用木头和石头建造而成,周围环绕着绿树和鲜花,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还有的建筑造型奇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比如那些造型像鸟巢、水立方的建筑,它们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建筑的颜色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颜色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黄色代表着温暖和明亮,蓝色代表着宁静和深邃。
建筑设计师们常常会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周围的环境来选择合适的颜色,让建筑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建筑的内部空间同样也充满了美学价值。
一个好的建筑内部空间应该是舒适、宽敞、明亮的。
它可以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比如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安静、舒适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安心地阅读和学习。
商场的内部空间应该是宽敞、明亮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轻松地购物和娱乐。
而家的内部空间则应该是温馨、舒适的,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建筑的美学还体现在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上。
许多古老的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比如故宫、长城、大雁塔等,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它们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建筑,都会被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所深深吸引。
总之,建筑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它的外观、颜色、内部空间以及历史和文化价值都充满了魅力。
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1.周正对称: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讲究平面结构和立面组合的规整性。
建筑物的布局常常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分布。
这种对称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虚实结合:中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柱廊、露台、游廊等空间结构,营造出虚实相间的美感。
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建筑空间显得更加开敞、透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横向发展: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地面空间的塑造,强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建筑群体常常采用连续的横向建筑形式,将多座建筑通过回廊、过廊等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横向的建筑形式使得建筑群体在空间上显得更加宽广和开放。
4.重点强调柱廊:柱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赋予象征和美感的功能。
柱廊中的柱子通常采用悬空造型,以增强其纵深感,并产生一种虚幻的美感。
柱廊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常常被用于分隔空间、引导视线和增强建筑的垂直感。
5.塑造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歇山、歇山顶、重檐等。
屋顶以其复杂、多层次的结构,赋予建筑物一种雄奇的气势和独特的风貌。
屋顶通常采用宝顶、蟾蜍等装饰物,既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也增强了建筑的装饰性。
6.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典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建筑物通常采用庭院、花园等景观手法,使建筑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同时,通过窗户、门窗等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使空间更加明亮、舒适。
7.鲜明的装饰风格: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风格丰富多样,常常以传统的雕刻、绘画等手法体现。
在建筑的柱廊、门窗、屋顶等部分常常运用龙、凤、云纹、花鸟等图案,赋予建筑物独特的韵味和装饰效果。
装饰的精细和丰富,使建筑物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性。
以上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对整体布局和细节处理的注重,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的追求。
这些特征不仅使建筑物具有纪实性和装饰性,也使建筑物成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无处不在。
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古老的庙宇,每一座建筑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美学的体现。
建筑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外观上。
有的建筑高大雄伟,像一个巨人屹立在大地上;有的建筑小巧玲珑,像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比如我们城市里的摩天大楼,它们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每当夜幕降临,大楼上的灯光闪烁,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美丽极了。
而古老的庙宇则有着独特的风格,它们的屋顶弯曲着,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庙宇的墙壁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龙,有的是凤,还有的是各种各样的花朵,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它的结构上。
一个好的建筑,不仅要有漂亮的外观,还要有坚固的结构。
建筑师们就像一位位魔法师,他们用钢筋、水泥和砖头,创造出了一个个坚固而又美丽的建筑。
比如,我们看到的桥梁,它们横跨在河流上,连接着两岸的人们。
桥梁的结构非常复杂,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计算,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和稳定。
而一些古老的建筑,虽然没有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但是它们却能够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筑的美,也体现在它的功能上。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比如,我们的学校,它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学校的建筑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让我们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而医院的建筑则要干净整洁,设备齐全,让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还有我们的家,它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所以家的建筑要温馨舒适,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建筑的美,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上。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相互衬托,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比如,在公园里的亭子,它们的颜色和风格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得益彰,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而在城市的中心,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则与古老的建筑相互呼应,展现出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式建筑美学赏析摘要: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2.注重线条与比例3.强调天人合一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五、如何将中式建筑美学融入日常生活正文:一、中式建筑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式建筑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起源于中国古代。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使其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从古至今,中式建筑美学影响着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式建筑美学的主要特点1.布局对称中式建筑讲究布局对称,这既体现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上,也表现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中。
对称的布局给人以稳重、和谐的美感,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注重线条与比例中式建筑美学注重线条与比例的协调。
例如,木质结构的梁柱、斗拱等部件,以及建筑外观的线条,都讲究流畅、自然。
这种美学观念使得中式建筑在视觉效果上具有很高的和谐性。
3.强调天人合一中式建筑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素,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4.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中式建筑大量采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以及独特的工艺技术,如榫卯结构、雕刻等。
这些材料和工艺技术的运用,使得中式建筑在美观的同时,兼具实用性和耐久性。
5.装饰艺术丰富多样中式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绘画、雕刻、贴金、彩绘等。
这些装饰技艺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三、中式建筑美学的应用案例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中式建筑美学的典型代表。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以及中式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
四、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式建筑美学不断创新与发展。
许多建筑师在传承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富有创意的现代中式建筑。
如世博园的中国馆、鸟巢等,都是现代中式建筑美学的成功典范。
建筑美学与欣赏论文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1)中国古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城市建筑设计的美学分析报告导言: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面貌和文化的体现,它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更是城市精神和特色的象征。
美学分析是对城市建筑设计进行审美的思考和评价,它关注建筑物的外观、形式、结构、布局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以城市的建筑设计为例子,对其进行美学分析。
一、建筑外观的审美建筑外观是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和感知,它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整体美感。
这座城市的建筑设计外观大多采用现代主义风格,注重简洁、大胆的线条和造型。
立面通常使用简洁的外墙材料,如玻璃和金属,使建筑物看上去灵动而现代。
二、建筑形式的审美建筑形式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注建筑物的整体形态、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
这座城市的建筑形式注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以及空间的合理利用。
建筑物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和对称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筑组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
三、建筑结构的审美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城市的建筑结构注重创新和高效。
建筑物的结构通常采用现代的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强度要求,并且能够创造出大空间和极富创意的建筑形态。
四、建筑布局的审美建筑布局是建筑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它关注建筑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和相互关系。
这座城市的建筑布局注重交通便利和人文关怀。
建筑物之间通常会留出一定的绿地,形成道路和通行空间的层次感。
同时,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也得到了合理的布局和组织。
五、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设计要与城市环境相适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形成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这座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物的外观和形式都与周围的建筑物风格相融合,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美感。
同时,建筑物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也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契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结论:这座城市的建筑设计在外观、形式、结构、布局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审美的追求和创新。
它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导,注重简约、大胆的线条和造型,使整个城市呈现出现代、灵动的氛围。
欣赏建筑的美发现建筑设计中的细节之美建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创造的伟大成就之一。
通过欣赏建筑的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许多细节之美。
本文将从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来探讨建筑设计中的细节之美。
一、外观的细节之美建筑的外观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部分,也是最能够吸引眼球的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各种手法来塑造建筑外观的美感。
首先是建筑的比例和比例的协调。
比例是建筑美感的基础,一个建筑如果比例失调,就会显得拙劣。
设计师们在选择建筑的高度、宽度和长度等尺寸时,会通过精确的计算和不断的调整,使得建筑各部分之间达到和谐的比例关系,从而呈现出美感。
其次是建筑的形式语言。
建筑的形式语言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造型的处理、色彩的运用等来表达。
比如,一个建筑的立面可以运用线条的组合和色彩的搭配,使得建筑的外观富有层次感和动感,从而使人们愿意去欣赏和观察。
此外还有建筑的细部处理。
细部处理是一种考究和精细的设计,通过对门窗、楼梯、阳台等细节进行精心雕琢,使建筑外观更加精致美观。
例如,在门窗的设计上,可以加入各种纹饰和装饰,使得建筑更具艺术性。
二、结构的细节之美建筑的结构是保证建筑稳定和安全的关键。
然而,设计师在构思建筑结构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的处理来达到美的效果。
首先是结构的形式美。
建筑结构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曲线和线条的处理上。
曲线可以使结构产生更加流畅的感觉,线条的处理则可以使结构更富有节奏感,从而呈现出美的效果。
其次是结构的材料美。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质感和色彩,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材料,来达到结构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一座建筑的外部加入一些花岗岩、大理石等材质,可以增添结构的豪华感和质感。
最后是结构的细部处理。
结构的细节处理可以使整个建筑更加完整和精致。
例如,通过对柱子、梁、吊顶等部位进行造型和装饰,可以使结构显得更加精致美观。
三、功能的细节之美除了外观和结构之外,建筑的功能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细节。
一、建筑与建筑艺术的一般特征1、建筑的双重性物质性:具有物质使用功能精神性: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次性♦最低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感和舒适感。
如仓库、车棚、低标准住宅;♦中间层次: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称之为美观,重在“悦目”。
如学校、医院、办公楼、商店和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公园等,要求简洁美观大方,造型比例适宜,关系合谐,色彩协调。
♦最高层次:要求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重在“赏心”。
如宫殿、教堂、园林、陵墓。
宫殿--庄严、隆重,显示皇权尊贵;教堂--显示上帝的崇高、宗教的神秘、上帝的神圣;园林--高雅、宁静、风雅清净;大会堂--开阔宏大,象征中国人民的尊严等等。
♦前两个层次属于建筑美的范畴,只有最后一个层次才是艺术美。
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再现性艺术:通过以客观生活的艺术再现为手段的间接表现,如美术作品、戏剧、电影和叙事诗。
表现性艺术:不是忠实地再现生活,而是直抒胸臆的直接表现,如建筑和音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概括,各种艺术对生活概括的方式、方法不一样。
有的写实,有的重表现,如戏剧、电影,写实性绘画、雕塑是艺术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人物性格,小说、戏剧显示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另一种表现性艺术,不是具体再现事件或人物性格,只可能表现,表现抽象的情绪,抽象氛围,表现某种意境,如音乐,建筑也是如此,所以又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建筑是表现性艺术。
它不要求描述事件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创造某种情绪氛围,激发欣赏者相应的情感。
例如:雄伟壮丽—豪迈振奋;精致华丽—高贵典雅;沉重粗犷—压抑沉闷;轻快开朗—活泼愉快。
♦其所表现的情感具有抽象性。
一件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往往超出时代、民族、地域和阶级的局限而成为全人类的永恒的财富。
例如:《白蛇传》除暴安良的情感是具体的,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而作品中的雷峰塔,作为建筑艺术,其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人人共有的和永恒的。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建筑就像一位无声的艺术家,静静地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
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水泥和木材的组合,它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美学存在。
当我们漫步在古老的城镇,那些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的墙壁可能已经斑驳,门窗也许不再崭新,但正是这种岁月的痕迹,赋予了它们一种深沉的美。
比如那些古老的庙宇,它们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展现出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仿佛在告诉我们,建筑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为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而在现代的城市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它们的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充满了现代感。
这些建筑虽然没有了古老建筑的那种繁复装饰,但它们用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设计,展现出了另一种美学。
比如那些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
它们不仅是工作的场所,更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建筑的美学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上。
一座好的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突兀地矗立在那里。
比如那些依山而建的别墅,它们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的优势,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而那些建在海边的度假村,它们的设计风格往往与大海的波涛、沙滩的细腻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宁静而又舒适的感觉。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是内在的功能美。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
比如医院的设计,要考虑到病人的就医流程,病房的采光和通风;学校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教室的布局和设施。
只有当建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才能真正称之为美的建筑。
总之,建筑的美学无处不在。
它在古老的庙宇中,在现代的高楼里,在与自然融合的别墅中,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共建筑里。
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建筑的魅力,感受建筑带给我们的美好。
建筑美学赏析姓名:XXXX 学号:XXXXXXX 班级:XXXXX摘要: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主要表现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目前中国建筑师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而且中国建筑师对本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信心。
另外,城市"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也是造成建筑文化危机的原因之一。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在"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这一段中从基本国外出版的建筑书籍到城市黄金时代的概念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黄金时代已经来到,各地建设市场的空前活跃就是明证。
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关键词:继承保护自强城市文明文化正文: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
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
中国的建筑具有礼仪性,中国园林也是如此。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
”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
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㈡。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
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和一”的关系。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
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
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
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
但目前中国建筑师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则是无疑的。
繁荣的建筑市场中的设计竞赛,表面上看,是技术与经济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竞争。
中国建筑师理应熟悉本土文化,能够赢得这方面的竞争,但事实上未必如此,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自信。
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与糟蹋,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而实质上是所谓全球化(不是真正的)与地域文化激烈碰撞的反映。
全球化是一个尚在争议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传媒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其经济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给地域文化发展以新的内容、新的启示、新的机遇;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也可以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连美国塞缪尔·亨廷顿也说:"在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但是,事实上,全球化的发展与所在地的文化和经济日益脱节,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当然不能算是弱势文化,但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科学技术落后,建筑科学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虽然在1920-30年代涌现出近代建筑的先驱者,努力不懈地介绍西方建筑,整理中国遗产,创建名作,功不可没,但1950年代后,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对世界建筑思想的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仍在为过时的学术思想等所支配,如对国际式建筑、现代建筑拳拳服膺。
现代形形色色的流派劈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难免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由于对自己本土文化又往往缺乏深厚的功力,甚至存在不正确的偏见,因此尽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全球强势文化,我们一时仍然显得"头重脚轻",无所适从。
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成功的建筑师从来就不是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美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贸大厦就是一个证明。
可惜我们自己建筑师队伍对中国文化认识还不够,钻研还不深。
城市文明与文化一直为学者们所倡导。
在1940年代,美国评论家、在历史人文社会多领域著作等身的学者芒福德(L. Mumford)鉴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现象,曾撰写《城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一书,后意犹未尽,又进一步发展为《历史中的城市》(Cities in History),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在上个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霍尔(P. Hall)在写《明日之城市》(Cities of Tomorrow)之后,又撰写《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进一步选择西方2500年文明史中的21个城市,细评其发展源流、文化与城市建设特点,指出城市在市政创新中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表现:①城市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创造,②技术的进步,③文化与技术的结合,④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寻找答案。
他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中有十分难得的"城市黄金时代"现象,这特别的窗口同时照亮了世界内外,如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6世纪的伦敦,18-19世纪的维也纳,以及19世纪末的巴黎等等,清晰可见。
为什么它形成在特定的城市,并在特定的时期内,突然地显现其创造力?为什么这种精神之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暂即逝,一般在十几年、二十年左右,就象它匆匆而来一样又悄然逝去?为什么少数城市能有不止一个黄金时代?为什么又难以捕捉并创造这智慧的火花?在此我们无法对这本巨著所涉及的城市作摘要叙述,对书中的观点未必全然同意,且作者声明,这本书并不试图说明一切,对5000年的中华文化等尚未涉及,这就从另一角度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文化史、城市史,中国黄金的城市时代是什么?对唐长安、洛阳、北宋汴梁、南宋杭州、元大都以至明清北京等一般的情况学者们大体有所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再发现什么?(说到这里,我很懊悔自己当年林徽因先生在病榻上与我聊汴梁的时候,我未能一一记录下来。
)我们不一定象霍尔那样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是这些城市确有极盛一时的辉煌,它的发展规律等待我们去发掘和阐明。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并且,依笔者所见,与西方可能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
在此情形下,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在国家或主管部门总的建设纲领的指导下,审时度势,及时地根据当地条件,针对自己的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每个城市如果真正地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捕捉当前发展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制定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调动多方面的条件包括文化优势,等等,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在此,我想用清华大学建筑系吴良镛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参考文献:《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吴良镛《中国建筑美学艺术》黄石《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罗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