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2.34 KB
- 文档页数:3
高师院校体育保健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摘要]为进一步深化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实现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的,文章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研究并设计了以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一种新的实验课教学的合成教育模式。
运用体育院校的教研基地,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从教学内容、形式、策略、实践上全面创新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改革与实践成果,大大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师院校体育保健学实验课教学体育保健学是教育部1998年试行、2004年施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列出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科学,重在应用,实践性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体育保健学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其本身还有不断完善的必要,其中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的每个实验的独立性强,彼此衔接较少,单元实验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更是极为薄弱,缺乏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效果评价指数,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为进一步完善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实现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本项目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研究并设计了以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一种新的实验课教学的合成教育模式。
通过运用体育院校的教研基地,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我们从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策略、评价、实践上全面创新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改革与实践成果,大大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从实验课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实验等方面的教改创新入手,建立高标准的规范教学形式为了从实验课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实验等方面教改入手,我们建立了高标准的规范教学形式,编写了《体育保健康复实验指导》参考书。
实验指导参考书设计内容丰富翔实,且搭配合理、主辅突出,突出了科学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了“科技”“健康”“创新”的主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基本具备了合成教育模式的特征,成为配合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的实验教改创新资源。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思路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本文将从现行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以期推动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现状分析1. 课程设置单一化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和动力,无法真正受益于课程。
2. 教学内容理论化现行的体育保健课大多注重理论讲解,忽视了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实用性产生怀疑。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3.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体育保健课程对教学老师的要求较高,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体育保健课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了师生比例不合理,无法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都制约了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我们有必要对现行体育保健课程进行改革。
二、改革思路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可以在体育保健课程中设置多种不同的课程选项,如瑜伽、有氧运动、游泳、篮球、足球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体育保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体育保健相关的动作或者运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在开设体育保健课程时,应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挑选和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让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和辅导学生,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4. 强化体育保健意识在课程中,可以增加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保健意识,注重身体的健康和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学会相关技能,更加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以上这些改革思路都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分析和对课程教学问题的调研基础上提出的,这些思路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工作研究一、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1、教学内容不够丰富高校体育保健课通常教授的知识只是和体育相关的知识,而没有涉及到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2、缺少实践环节高校体育保健课缺乏一些实际的操作,不够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能力和生活习惯的落实。
3、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高校体育保健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类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需要加强整体规划和设计。
1、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在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中,应该增加不同层面的课程内容。
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感知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内在关联。
其次,应该提升学生的营养健康的意识,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除了运动之外,合理的饮食同样重要。
最后,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和技巧,掌握一些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等。
高校体育保健课应该加强体育保健的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在教学中,应该让孩子们不仅仅是动起来,还要给他们一些实用的技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灵活运用。
高校体育保健课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类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连贯和有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不同课程中得到更全面的体育保健知识。
1、增强学生体育健身意识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健康的重视,增强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使其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持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推进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可以促进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增加体育保健人才的培养,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智力进步。
四、结论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的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满足未来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思路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对于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的改革是迫切需要的。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只看书上的知识,很难真正掌握。
可以引入课堂实验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实践演练。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无法主动参与。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可以开设瑜伽、舞蹈、健身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
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健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可以在体育保健课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交往能力培养等内容。
通过多角度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往往停留在课堂中,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可以结合社区、医院、体育俱乐部等资源,与社会进行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和项目研究。
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并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思路包括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这些改革思路的实施,可以提高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体育教育学“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张璐 凯里学院摘要:体育保健学是一种交叉性学科,主要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表现和措施,是体育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由于体育保健学具有内容繁多、理论性较强、概念较抽象等特点,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
本论文以体育保健学为研究切入点,从多方面对传统体育保健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多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在2007年,教育部1号文件中,特别强调“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队伍、管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实验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创新和科研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体育保健学》与实验课程教学《体育保健学》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应用性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
《体育保健学》以人体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作为基础,并对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进行分析,并对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诊治、急救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二、《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现状就目前而言,高校在《体育保健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实验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在目前《体育保健学》的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所参照的、选择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和落后,基本是都是十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内容,例如包扎和止血、血压的测量、按摩手法的联系等。
这种落后的实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体育教学发展,以及体育训练实践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联系松散的现象,从而使得具体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阻碍和影响了体育保健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工作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体育健康的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各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体育保健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
一、课程设置方面在体育保健课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着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缺乏运动习惯的现实情况,应该增加课程时间和内容,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健身训练。
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强化课程的实效性,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难度,让学生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借助体育视频进行启发性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交互式教学,组织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和互动,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同学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课程难度和训练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
三、评价机制方面在评价机制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健身基础、训练效果、参与度、表现等多个方面,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与同学交流,收集同学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提高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协作。
除了教师的努力和高校的支持外,还需要学生和家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努力,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建设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思路分析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往往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没有突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并探讨其具体实施方案。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思路应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为核心。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性的体育保健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思路应以运动为主线。
体育保健课应该将运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和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运动的态度和习惯,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运动和合理饮食等,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思路应以个性化和差异性为特点。
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或小组讨论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思路应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创新。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往往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课堂讲授和教材阅读等。
而在新时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互动教学等。
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改革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为核心,并以运动为主线,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同时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思路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旨在为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问题分析1. 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部分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2. 学生需求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体育保健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个性化的健身锻炼,而传统的体育保健课程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
3. 社会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期待随着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程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系统性培养,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这与社会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期待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教学改革思路1.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增加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健身锻炼项目,比如瑜伽、游泳、健身操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锻炼需求。
也可以增加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健康饮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体育保健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如户外运动、团体活动等,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作者:迟晓丹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6年第04期[摘要]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实验课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之间的关键纽带。
因此本研究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弊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科研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同时也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体育教育[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88-01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是体育运动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交叉科学,包括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营养以及医疗体育等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
一、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缺陷(一)单一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模式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无外乎按摩、包扎止血及骨折固定,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比例相对较少,缺乏创新空间,学生所交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缺少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落后的实验方法及实验器材体育保健实验室器材过于单一,无外乎酒精、心肺复苏模拟人、艾灸条、小夹板、纱布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缺乏导致创新实验开展受到限制,导致教师的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更无法进行有价值的科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养。
二、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改革探讨(一)优化教学模式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经验,充分体会到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换。
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学辅导式对于一些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操作,如运动按摩中的选择穴位,医疗体育中的医疗体操等即可采用此种自学辅导式进行教学。
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探讨5篇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探讨: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论文1通过教学讨论促进课程进展1.1课程定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培育方案中的培育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学问和技能,能胜任社会体育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社会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既然培育目标已经确定,下面就是怎样达到目标的问题。
要达到目标需要从体育保健学角度来讲就是课程改革定位问题。
依据郑州轻工业学院07、08届的专业毕业生去向调研发觉:75.2%的毕业生在毕业生在体育(俱乐部)及相关的工作,24.8%的毕业生从事的其他工作。
因此依据培育目标和专业毕业生去向将体育保健学定位为本专业的优秀课程。
1.2教学内容对一门课来说,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大纲的内容。
依据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
同时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本身就是教学大纲的一部分,是对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定位的思索和取舍。
要培育把握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性人才,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需考虑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必需是同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得上的学问。
过去在制订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时,由于当时同学培育目标不明确,只能采纳其他学校社体专业的教学大纲。
现在经过七年的摸索后,专业培育目标已经确定,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
新教学大纲中指出把握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学校培育人才的要求之一。
删去了一些内容,如健康概述、运动与环境等,也删去了运动与养分一章,由于内容与运动养分学内容重复。
保留了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按摩和运动康复五大部分,将医疗体育变为运动康复,原先的医疗体育侧重于医院的康复治疗,运动康复侧重于亚健康人群的运动熬炼。
2讨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在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教学胜利与否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纳的方式方法,它包括老师教的方法和在老师指导下同学学的方法。
新时期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思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体育保健课对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分析。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大多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技能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在体育保健课中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增加实践操作环节。
将体育保健的实践操作纳入课程内容,例如健身操、游泳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保健的意识。
在课程中加入体育保健的社会意义、发展历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保健的重视和自觉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例如板书讲授、教师单向讲解等。
这种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引入多媒体技术。
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丰富的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使课堂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进行团队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小组,并给予小组任务,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运用水平。
传统的体育保健课多采用笔试形式进行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能。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进行课堂测验。
在每节课的结束时进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工作研究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方式陈旧、内容枯燥等原因,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课程质量,许多高校已着手进行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1. 更新教材传统的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时效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和学生的需求,高校应不断更新体育保健课教材,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
2. 引入新课程应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的体育保健内容,如有氧健身操、瑜伽、普拉提等课程,以适应现代人的养生需求。
3. 注重实践教学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实践为主,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饮食搭配、保健养生知识等。
1. 运用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力。
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也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小组讨论、互动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视觉、听觉、动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为了使体育保健课程更好地吸引学生,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同时,学习体育保健知识。
体育保健课程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保健知识。
因此,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和各种养生保健活动。
1. 建立课程管理制度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保健课程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流程、考核方式等,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 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应定期评估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效果,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成绩统计等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课程实效性。
3. 关注师生反馈高校应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建议,不断改进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郭玉凤;肖明冬【期刊名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26)1【摘要】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因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使其实验课显得更是重中之重。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弊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锻炼科研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同时也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Sport Hygiene is the required courses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Because of the course content so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actual, so the experimental to be a top priority. For all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istence,explored the new teaching mode and reforme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In this way, fully mobilized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of learning, stimulated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but also trained the teamwork sense of the students, tempered the research capacity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motivated their research initiative, thus promoting the whole subject development.【总页数】3页(P79-81)【作者】郭玉凤;肖明冬【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3【相关文献】1.体育教育专业人体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J], 梁鸿2.师范教育与服务社会双重视野下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研究\r——陇南师专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为例 [J], 李珍3.高校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J], 许思毛4.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J], 张璐;郑泽蒙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J], 张璐;郑泽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