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孟子》民贵君轻
- 格式:ppt
- 大小:503.50 KB
- 文档页数:11
孟子提出什么思想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孟子主张“仁”;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孟子主张性善论;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1.总的来说,孟子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
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
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
“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
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
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
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
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这些是重要的方面。
有兴趣可以详细研究一下,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
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题目: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回答:“民贵君轻”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
在当今社会,“民贵君轻”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尊重人民意愿,关注人民需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民贵君轻”思想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只有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注重公平分配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再次,“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政治体系的效能,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政治文明进步。
因此,应当注重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选举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
最后,“民贵君轻”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因此,应当注重民生工程,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综上所述,“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人民的核心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将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先秦诸子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强调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说,强调以仁义为核心《孟子》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而《孟子》的主要思想在于教化人民,“仁政”和“王道”思想是儒家主张。
《孙子兵法》《鬼谷子》《六韬》和《墨子》都以《孟子》为基础的。
而“仁、义、礼、智、信”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
而孔孟等诸子百家都提倡性善论,这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孟等诸子百家均主张“仁政”,但他们对“仁”字却各有不同理解。
一、孔子的“仁”,主要是指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孔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就是仁义,所以说仁义就是君子之德。
但是孔子认为“仁”是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如果君王能够“不杀伯仁,而有几”(《论语·学而》),那么这样君王是可以成为仁君的。
从孔子的立场看,他把“仁”看作一种约束道德行为的手段。
孟子在《告子下》中也提到孔子:“子为政与焉得仁?”也就是说子罕不能实行仁政吗?其实并不如此。
二、孟子对“仁”字的看法,强调仁义孟子认为“仁”是指人的本性,他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能做到仁义。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以仁治国的主张,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孟子》中的一些语句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仁政思想。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强调:得民心是最重要的。
在《孟子》中有一段关于孟子仁的论述,如下:三、荀子认为“仁”是由外及内的,是自然本性的显现荀子认为“仁”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并不是由内而外,只是通过修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他认为人性就是性善,所以“性善为仁”。
在荀子看来,“仁”有三个方面:其一就是恻隐之心;其二就是羞恶之心。
其三就是知、情、意统一的一种状态。
荀子认为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性善则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变其自然本性。
荀子提倡性善论,但他对仁义之道和人性之恶并没有给予肯定,他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对“恶”有不同理解。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原文及解释
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解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赏析:此句体现出孟子“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们的历史主体地位,否定了君权的神圣,是对传统尊君观念的一次挑战。
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对当代的意义: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孟子承继了先贤的“重民”思想,但又有所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民本思想理论。
他认为民众是国家或社会的根本,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和作用,尊重民众内的意志和人格,才能使民心向背、天下太平,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具体说来,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指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孟子认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的最根容本的因素。
在人民、国家和君王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民”,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三章『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
2.学习运用排比句式进行论辩的写法,品味文章气势恢宏的语言。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文本解读】一、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富贵不能淫》题目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迷惑。
这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
以此为题,意蕴丰富,富有气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的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2.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3.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4.知识链接《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说说孟子的“民贵君轻”许锡良孟子有一段经常让儒家宪政派学者引以为自豪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老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孟子这段话,一直只是存留在纸上,为什么在历史与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却是“君为重,社稷次之,民为轻”呢?其实孟子说这个话,也不是真正站立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说的,而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来劝告君主的。
孟子把社会中的人分成两大类,即劳心者与劳力者,劳心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怎么会站在劳力者的立场上来思考呢?他只是劝告君王,如果你把老百姓看得重于国家,把国家看得重于自己,那么,你的江山社稷反而是牢固的。
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了民心,老百姓,就会替你打江山,守江山,这样你的国就保存了,国保存了,你这个君王才可以继续做下去。
这里的逻辑关系,蕴藏的还是君主第一位,其他的社稷与民都不过是为君主服务的手段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际的现实中实践的结果,其效果其实是完全相反的内在原因。
每每有战乱灾难,帝王们都是把老百姓放置于最不重要的位置。
平时帝王们虽然热爱自己的江山,但是,一旦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个出来卖国的就是他们。
因为,卖了国的一部分,就可以换取平安快乐,自己仍然是君五,仍然可以享受君王的尊严与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
至于国的江山社稷多一点,还是少一点,并不妨碍君主帝王们的尊严与生活。
民,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向来只是一个集合概念,有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为人民服务,常常只是沦为一个口号,一遇到具体的现实,其实是没有用的。
《孟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孟子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字词汇总字音数罟(cù gǔ)洿(wū)池施施(yíyí)卒然(cù)沛然(pèi)枯槁(gǎo)恶乎定(wù)孳孳(zī)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ié)弑君(shì)走圹(kuàng)驱爵(què)鹯(zhān)暴之于民(pù)朝觐(jìn)庶几(shù jǐ) 羽旄(máo)之美孺(rú)子怵惕(chù tì)恻(cè)隐铄(shuò)荑稗(tí bài)强(qiǎng)恕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2)蚤.起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
4)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5)由.水之就下通“犹”,就像。
6)为丛驱爵.者通“雀”,鸟雀。
7)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8)今之乐由.古之乐通“犹”,如同。
9)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
10)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只是。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孟子》选段阅读答案「篇一」文化经典阅读(12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小题3: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