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各种资本的剩余样式2
- 格式:ppt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40
政治经济学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第五节国民收入和阶级结构本章重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本章难点: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五、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7><1、生产成本的概念: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用K表示生产成本,公式:K=C+V2、生产成本是如何掩盖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的?第一、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便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他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但是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归结为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在生产成本以上的增值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
第三、因此,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别被掩盖3、利润利润的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符号P因为:<1、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没有全部进入生产成本(鱼腹资本中未被消耗的不便资本不能构成成本),但是作为物质要素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所以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不仅要耗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都加入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即剩余价值转化成了利润。
W=k+m转化为W=k+p。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区别: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联系: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是相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利润率概念: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六章节资本和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第六章节: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资本和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点,对我们深入理解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的具体形式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和基础。
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资本是生产财富的社会能力的集中体。
”资本具有以下几个具体形式:1.资本的货币形式:资本在最初阶段以货币的形式存在,即资本家投资一定的货币购买货物和劳动力。
2.资本的生产资料形式:资本以购买生产资料的方式流入生产过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建筑、设备、原材料等,它们通过劳动力的加工和运用,创造出新的价值。
3.资本的商品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商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商品作为生产要素流入市场,进行买卖,形成商品交换关系;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载体,是人们交换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媒介。
4.资本的流通形式:资本通过购买、出售和流通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增值。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其他商品,生产出新的商品,再通过销售这些商品获取利润,将利润再次投资扩大资本规模。
这种资本的流通形式使得资本不断地循环增殖。
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和基础。
它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得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必须在雇佣者规定的劳动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劳动量。
超过这个劳动时间部分为资本家所占有,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和机器的使用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增加,劳动时间相应减少,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在相同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第六章讲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主要包括工资、利润和地租。
在这些形式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取得了剩余价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形式及其特征。
首先是工资。
工资是劳动者作为对其劳动的价值的报酬。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价值,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返还给他们。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是基于劳动力价值的,即用于满足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数量。
然而,资本家往往通过掌控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操纵工资的支付,以便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其次是利润。
利润是资本家通过生产活动和销售产品获得的额外收入。
利润是由剩余价值构成的,它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并控制了生产过程和市场,从劳动者身上不公平地榨取剩余价值而获得的。
最后是地租。
地租是农业产品生产中的一种额外收入,通常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关。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以使用土地。
这是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土地所有者可以通过控制土地来获取额外收入。
地租的形成主要与土地的特定位置和生产条件有关。
总结起来,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体现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出价值,但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作为利润和地租的形式存在。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体制深刻批判的核心。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第八章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八章讲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本章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和剩余价值如何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分析这些形式的内涵,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首先,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的运动。
资本是货币变成商品,再变成更多的货币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
剩余价值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力的价值所剩下的部分,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得到的利润。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
资本和剩余价值有三种具体的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实现的。
在劳动力每天的必要劳动时间(为满足自身生活所必需的时间)过后,资本家以各种手段迫使工人继续工作,无偿地延长工作时间,从而获取额外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和劳动过程的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劳动量来实现的。
工人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劳动,从而创造出超过他们自身生活所需的剩余价值。
这三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不同的剥削策略。
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还是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最大化剩余价值的程度来实现资本的增殖,实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目标。
本章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市场的交换来实现的。
资本家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实现剩余价值。
这个市场交换的过程是通过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格来实现的。
商品的价值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价格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决定的。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在市场上以价格的形式得到实现,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
总之,第八章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二篇社会生产总过程资本的不同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增值部分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家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首先对产业资本价值增殖及其转化进行分析与考察是必要的。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在厂商看来,其商品价值无外乎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K=C+V),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其界限是混淆的,二者都被看作是生产费用;另一部分是利润,即资本价值的增殖部分——剩余价值。
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
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c+v+m,转化为W=K+P。
2、成本价格的意义3、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
年利润率年P′=M/Y=(m′×v×n)/Y=[(m′×v)/Y]×n= P n′×n4、M’与P’区别和联系5、决定P’高低的因素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厂商之间的竞争。
①部门内部的竞争②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得各部门不同的P’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
2、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的趋势3、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4、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厂商利润的影响6、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影响(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2、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①质上②量上3、价值与生产价格的联系①生产价格在价值基础上形成,②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价值总额,③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4、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5、超额利润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重点剩余价值、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工资等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工资的本质等理论。
本章难点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等理论本章结构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第一节货币转化为商品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普通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货币流通公式:W——G——W资本流通公式:G——W——Gˊ1、循环形式不同2、运动目的不同3、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1、有一个最低的限度2、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力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不仅能够制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量更大的价值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2、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补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必要劳动时间:雇佣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时间必要劳动: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表所掩盖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用C表示。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用V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