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收集多媒体素材(上)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70.75 KB
- 文档页数:6
2.探究。
(1)思考:第一个问题“无线电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出示课件15)交流:“无线电”和“超声波”是来自课文中的两种事物,这个问题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板书:内容)(2)思考: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出示课件16)交流: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作者写作时,为什么详细写第一次试验,而简略介绍后两次实验。
小结:这个问题是针对“写法”提出来的。
因此,针对课文的“写法”,我们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板书:写法)(3)思考:第三个问题“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这样的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出示课件17)交流:这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想生活经验提出的。
小结:我们在阅读时,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提出自己的问题。
(板书:启示)3.(出示课件18)教师总结:阅读时,我们通常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三个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出问题。
如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我们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文章?……4.以小组为单位,从三个角度梳理本小组的问题,填表。
小组问题清单内容写法启示5.根据发现的不同提问角度,继续提问。
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将问题分类汇总,整理一份全班问题清单。
(出示课件19)示例:五、课堂总结与演练教师:今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了新的提问角度,分类汇总了提出的问题。
下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出示课件20)课堂演练。
(出示课件21、2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集体研讨,深入理解课文(出示课件23)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整理了全班问题清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清单中的问题。
1.集体研讨预设问题一: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出示课件24)(1)这个问题是根据哪些段落提出来的?(4-7自然段)阅读并勾画关键词,完成表格。
《挑选多媒体素材》教案挑选多媒体素材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挑选适合的多媒体素材,以丰富他们的研究和表达方式。
多媒体素材包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
目标1. 研究如何选择适合主题和目的的多媒体素材。
2. 掌握多媒体素材的版权和合法使用知识。
3. 提高学生挑选多媒体素材的判断能力和审美意识。
内容1. 多媒体素材的种类和特点- 图像:照片、插画、图表等。
- 音频:音乐、声音效果等。
- 视频:动画、录像、影片等。
2. 挑选多媒体素材的原则- 主题和目的:多媒体素材应与主题和目的相符。
- 质量和清晰度:选择高质量且清晰的多媒体素材。
- 合适的格式和尺寸:根据使用平台和媒介选择合适的格式和尺寸。
- 色彩和风格:选择与主题一致并符合审美标准的素材。
- 包容性和多样性:选择能够包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多媒体素材。
3. 多媒体素材的版权和合法使用- 使用免费素材:寻找免费提供的多媒体素材网站。
- 遵守版权法律:确保使用的多媒体素材符合版权法律。
- 引用来源和作者:在使用素材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活动1.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不同主题下选择合适的多媒体素材。
2. 多媒体素材示范与评价:展示一些多媒体素材,并让学生评价其质量和适用性。
3. 素材版权游戏:让学生分析一些素材并判断其是否符合版权法律。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如何挑选适合的多媒体素材,并了解多媒体素材的版权和合法使用知识,提高判断能力和审美意识,从而丰富研究和表达方式。
注:本教案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认识其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意义。
2.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作用,理解现代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了解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理解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有何重大意义?2.现代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课前准备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与图片:分拣机器人【教师活动】图片反映的是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在生活中运用的场景,“机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到现代科技的例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课讲授】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史料:材料一工业文明为了维持财富的持续增长,不断征服自然。
由此引发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危机。
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科技,为世界带来了一种以信息控制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
——李克、朱新月著:《第四次工业革命:新常态下中国制造迎来千载良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2页【教师活动】概念阐释:“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1)农业革命:发生在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标志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2)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的一场生产与技术的革命。
(3)信息革命: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以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为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导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第6课下雨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利用色彩及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和形,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情景。
能力性目标:锻炼学生以动作、线、形再现情景的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表现力。
情感性目标:通过回忆下雨的情景,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以及自然界的美妙变化。
2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特点,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
他们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大部分学生敢于大胆作画。
些许学生绘画水平较弱。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雨中的情景,感受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
教学难点:不同的雨景以及多样的人物表现。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下雨了一、导入: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打雷声),请大家睁开眼睛,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大声告诉老师。
你能模仿一下吗?(生回答,模仿)大家一起模仿一下好不好,(集体模仿打雷闪电),要下雨了!师出示课题。
活动2【讲授】下雨了二、探究师:打雷了,要下雨了,我们来听雨,(有一定的节奏击鼓)看看是大雨还是小雨,这是什么雨?(分别击打出小雨、中雨、大雨的节奏)师:谁来说说这三种雨的不同?请生描述。
师:你知道如何去画雨吗?请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演示。
1)雨滴——点、圈、三角形。
2)雨线——断线、长线、长短相间的线。
3)疏密可以表现雨的大小。
师:(多媒体展示动画下雨)这两个都是下雨天气,它们的雨有什么不同?生回答。
师总结演示:有风的雨——斜线师:下雨的天气,出行的时候需要准备什么?展示(多媒体图片雨伞)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线条和基本的形来表现和装饰。
可以画,也可以什么?学生回答,剪贴。
(展示教具剪贴的雨伞)活动3【活动】下雨了三、情景表演,演示(展示雨伞实物)谁来撑起这把伞?学生上台撑伞。
再上来一名同学扮演没有拿伞的人。
老师说表演规则:我们集体来表现一场雨的来临,先是打雷“轰隆隆隆隆然”后闪“电噼里啪啦”然后下起雨来“刷刷”。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6课《科学发展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和实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科学发展观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深入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不同,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也有不同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和实践,掌握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和实践。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案例材料: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案例素材。
3.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视频,引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和实践。
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