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大纲2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9
劳动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与工资结构
课程内容
6.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6.1.1 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
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指市场主体的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市场主体的行为与选择完全依据自身的偏好与理性进行决策。任何现实运行的市场都不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分析的假设条件,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策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商品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是市场上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6.1.2 工资决定
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必然演化成社会总产品的各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
商品的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同样,要素的价格也是由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由于劳动力的特殊属性,故其价格的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的影响。
6.2 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其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类:工资率、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6.2.2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因为时间是劳动的自然尺度,故其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几乎所有劳动均可实行此种工资支付方式。
计时工资对于雇员而言,使其担负的风险比较小,基本工资取决于劳动时间的长度。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计件工资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合格产品的数量,进而取决于工人的勤奋与努力,因而使得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自己承担。
企业选择何种工资支付形式,主要地取决于生产的技术特征、理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以及企业和职工各自的偏好。
6.2.3 福利
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
福利的特征是: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
6.3 工资差别
6.3.1 工资差别的类型
所谓工资差别,系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即不同劳动者工资所得在数量上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6.3.2 补偿性工资差别
只要存在劳动差异、工资范畴,劳动于公子相联系,劳动者之间在工资收入方面必然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决定工资差别的第一个因素,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的特殊性给予补偿形成的。此类差别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别,可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6.3.3 竞争性工资差别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是形成工资差别的重要原因。竞争性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这类工资差别是由劳动者能力结构的差异引起的。竞争是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强大推动力。
人们的主观追且的因素导致竞争。因此,竞争性工资差别是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特例或是其基础。
6.3.4 垄断性工资差别
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性、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
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可部分消除这类工资差别,但是劳动力能力结构的某些特征,即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不易或无法获得。因此,无法消除某些劳动者在某种职业的垄断地位。
6.4 产业和地区工资差别
6.4.1 产业工资差别
产业的工资差别,是一种重要的工资差别。形成产业工资差别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规范化管理程度及管理水平;产业的发展程度。
6.4.2 地区工资差比
地区工资差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工资差别。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地区间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但不能最终地消除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和最终地使之消失,只能有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考核知识点
6.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工资的定义,工资的决定。
6.2 工资形式
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的含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含义及其特征,适用范围;福利的种类、特征;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延期支付的优势。
6.3 工资差别
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种类:人力资本的补偿性工资差别、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职业的非工资特征;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存在的条件;垄断性工资差别。
6.4 产业和地区工资差别
产业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地区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缩小的因素。
考核要求
6.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识记:工资的定义。
领会:工资的决定。
6.2 工资形式
识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福利的种类、特征。
领会: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含义及其特征,适用范围。
简单应用: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延期支付的优势。
6.3 工资差别
识记: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的补偿性工资差别;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领会:人力资本的补偿性工资差别、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简单应用:职业的非工资特征;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存在的条件。
综合应用:垄断性工资的差别。
6.4 产业和地区工资差别
领会:地区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简单应用:产业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综合应用: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缩小的因素。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课程影响
7.1 产业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7.1.1 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
产品市场卖方垄断的厂商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决定者。
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使得垄断企业增加产品销售量所得到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的平均收益,即低于产品的价格。
7.1.2 垄断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垄断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样也是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MRP。但是它与竞争企业相比较,由增加劳动投入而增加的产品所带来总收益的变化,即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的变化,和产品的价格P不相等。因此,垄断企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在竞争企业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的左下方。
7.1.3 产品市场垄断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在同样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由于两类市场结构导致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位于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左下方,垄断的企业在任何工资水平下,都比竞争的企业雇用的劳动力少。
产品市场垄断的存在并没有造成工资的离散,并不会形成垄断企业工人的工资比竞争企业工人的工资高。产品市长的垄断对经济的第一个影响是垄断行业减少社会的就业和生产。
垄断对经济的第二个影响是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7.2 劳动力市长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7.2.1 买方垄断
买方垄断企业面临的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买方垄断企业为了吸引工人,增加工人的雇用,就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所以,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在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左上方。
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的存在,必然造成就业量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就业水平;必然造成均衡工资水平,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工资水平。以买方垄断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企业内部长期存在职业空位。
7.2.2 卖方垄断对工资与就业的影响
卖方垄断的存在,使工资率提高,就业减少,由卖方垄断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进入非垄断行业或地区劳动力市场。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入,将会增加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劳动力的供给,最追也会降低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
7.3 集体协议与收入差异
7.3.1 集体协议决定短期货币工资
工会组织与企业雇主双方通过集体协议方式,决定短期货币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接受的工资决定方式。
集体谈判决定短期货币工资有多种分析模型。比较简单明了的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A·庇古提出来的。在该模型中,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谈判双方坚持点的决定因素。而希克斯集体谈判模型表明,谈判双方将接受的工资水平与建立这一工资水平所需要的产业行动时间长度之间存在函数关系。
集体谈判不仅决定工资,而且还决定其他劳动条件事项,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经济活动。
虽然劳动关系双方的谈判实力是影响集体谈判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经济因素。
7.3.2 分配均等程度的度量
工资和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度量工资和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通常采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发明者命名,故称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G·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称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分配越不均等。
考核知识点
7.1 产品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产品市场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特点;垄断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7.2 劳动力市长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买方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的特征;买方垄断企业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卖方垄断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7.3 集体协议与收入差异
在A·庇古提出来的集体谈判模型中,谈判双方坚持点的决定因素;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以及计算公式;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各区间的意义。
考核要求
7.1 产品市场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识记:产品市场卖方垄断企业。
领会:产品市场卖方垄断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7.2 劳动力市长的垄断与工资、就业
识记: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
领会:卖方垄断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7.3 集体协议与收入差异
识记:坚持点的决定因素。
简单应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以及计算公式;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各区间的意义。
第八章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考察
课程内容
8.1 就业总量的决定
8.1.1 就业的一般含义
劳动就业的概念是对就业现象的本质概括。它说明,在劳动条件分离的情况下,通过就业这种经济活动,实现了劳动的主观条件劳动力与劳动的客观条件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的结合,就业不过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形式。
8.1.2 总供给与总需求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决定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不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那么,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8.1.3 就业总量的决定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企业对提供的每一就业量都有与其相应的最低预期收益,从而使企业能够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就是该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
另一方面,企业也预期出售这一就业量所生产的商品时所能得到的收益,即社会为该就业量所生产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该收益即为总需求价格。
当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均衡国民收入。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8.2 失业及其类型
8.2.1 失业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劳动力供求的相互关系看,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如果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看,充分就业是指总需求增加时,而总就业量不再增加的状态。
8.2.2 失业的类型
在形成失业现象的直接原因方面,将具有共同性质、特点的失业现象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失业类型,分别是: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上述四类失业是动态的市场经济中经常性存在的正常失业。
8.2.3 需求不足性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
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这里,仅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地提示两点:其一,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其二,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8.3 失业的度量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