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伤寒学派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18
关于医学流派除了中药学流派,医学领域还有其他流派和学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以下是其他医学流派的主要特点:1.医经学派:以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主,代表人物有扁鹊、华佗、皇甫谧、全元起、张介宾等。
他们研究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方学派:以经验方的研究和应用为主,代表人物有张仲景、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
他们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的经验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3.伤寒学派:专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论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巢元方、王焘、庞安时、常器之、郭雍等。
他们对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4.温病学派:形成于明清时期,针对温病的治疗和研究,代表人物有吴又可和叶天士等。
他们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的理论和方法,为温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5.针灸学派:注重针灸疗法的应用和研究,代表人物有皇甫谧、孙思邈、贺廷富等。
他们研究了针灸的作用机制、取穴方法和适应症,为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6.气功养生学派:注重运用气功方法进行养生保健,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彭祖等。
他们提出了“内功外养”的方法和理论,认为通过修炼气功可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7.杂病学派:专门研究杂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代表人物有张从正、李时珍等。
他们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的杂病病例和治疗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这些医学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各流派之间也有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情况,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完善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伤寒中的六⼤门派⼩编⾃学习中医之始,深受经⽅的沐浴与熏陶。
在学习经⽅的过程中,⽆论从⽂化、⼼性,⽆不受到了巨⼤的感染与影响,故对经⽅抱有⽆⽐感激之情。
⾃经⽅形成1800多年以来,⽆数有名⽆名⼈⼠,皆被经⽅魅⼒所征服。
时代太过久远的难从考证。
⼩编就⾃⼰所知,将近当代经⽅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趣事和艰⾟做整理发表。
望有志于中医发展与振兴的各位同仁志⼠,怜我先辈⾃⽆数性命中总结出的经验瑰宝,不⾄于轻易断送。
为经⽅医学的发展,发挥⾃⼰的⼀点光和热。
先公布⾃明清以来,经⽅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名⼈录,诸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见到这些前辈、弟⼦、学⼈,或可与之切磋请教,当众⽣受益。
欲明前辈之学说经验,必对各家各派做⼤致区分,因同属⼀门,见解却可能⼤相径庭,⼜不可不察。
学者不明其理,参详考之,不免云遮雾罩,⾃误误⼈。
⾃“医圣”张仲景⼀千⼋百年前创撰《伤寒杂病论》以来,伤寒学派成为中医学界最为兴盛的学术流派,其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启发和引导了河间学派、易⽔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盛⾏天下之温病派,本⾃伤寒中风温⾄阳明⼀病⽽⾃成⼀家,其后⾃⽴门户,遥望仲景之学,虽尊“医圣”,却将经典⽅药束之⾼阁,独挥三焦卫⽓营⾎之辩,遂成时医之流弊。
叹后世学⼈,得少为⾜,深囿门户,不窥全貌,⾃当于先辈灵前请罪。
中国当代伤寒学界,有三类六家学派,此处⾮学术探讨,故对三类六派常说不做具体陈述,只署其特征以分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之后的⽂章中做对⽐学习。
当代伤寒界的三类六家学派:(原谅我巨⼤的脑洞,既然联想到三⼤六派围攻光明顶)今天就先从之三家六派说起。
三家分别依应⽤范围、六经定义、诊断⽅法⽽分类应⽤范围:“六经外感派”和“六经统摄派” 两⼤派六经外感派对于伤寒学的核⼼问题——六经辨证的应⽤范围,素来有两⼤学派:⼀类认为“六经侧重外感”,其观点在诸多中医学家中盛⾏,甚⾄还出现在很多中医教材中。
持此观念的⼈,脏腑辩证,卫⽓营⾎辩证、三焦辩证、三因辩证、经络辩证等皆为补仲景学说之不⾜。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中医的七大门派是指传统中医学中的七个主要学派或流派,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学派、伤寒论学派、阴阳学派、气血派、经络学派、脏腑学派和经方学派。
下面我将对每个门派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该学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提倡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医疗观念。
2. 伤寒论学派伤寒论学派以《伤寒论》为代表,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张仲景。
伤寒论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对温病和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贡献。
3. 阴阳学派阴阳学派强调阴阳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平衡。
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素问》等。
阴阳学派认为疾病是由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的,治疗上注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4. 气血派气血派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该派别注重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对于慢性病、血液病等有一定的专长。
5. 经络学派经络学派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灵枢》等。
经络学派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对于疼痛症状、运动损伤等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手段。
6. 脏腑学派脏腑学派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
该学派注重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7. 经方学派经方学派以方剂学为主要内容,研究和应用古代医药方剂。
该学派注重通过合理运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对方剂的配伍、煎煮等有着丰富经验。
以上就是中医的七大门派的简要介绍。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研究方向,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这些门派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治疗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使得它能够在保健、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伤寒派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o1古籍中的伤寒派1拼音shāng hán pài2英文参考school in favour of the doctrine of exogneous febrile diseas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3注解伤寒派为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1]。
自从汉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加以注释、发挥者颇多[1]。
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1]。
明清以来,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1]。
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1]。
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1]。
4参考资料1.^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3.古籍中的伤寒派•《读医随笔》:[卷五方药类]仲景方当分四派以该全书之旨耶?窃尝反复《伤寒》一部,其方当分四派∶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细辛为一派,是发表之法...•《伤寒悬解》:[卷二脉法下编]脉法下编提纲贱解此章之义则以下诸章决生断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于此矣《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公元16441911年...•《重订通俗伤寒论》:前序吾绍伤寒有专科。
名曰绍派。
先任波而负盛名者。
曰俞根初。
行三。
凡男妇老少就诊者。
统称俞三先生。
日诊百数...•《伤寒括要》:自序伤寒证治。
自古难之。
始于仲景。
后贤纂述。
无虑百家。
而在人耳目间者。
十有余种。
不患。
畴能千支万派。
汇...•《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易愈生证变凶也,乃邪正交争,生战汗之候,为将愈之兆也。
凡伤寒渴者,多阳证易愈,若忽然饮多寻常,消散无停,知酿...•更多古籍中的伤寒派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伤寒学派历史发展概略1.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迄今为止,这个学派的伤寒著作有千余种,七百余家之多,影响很大。
伤寒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历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是《伤寒论》这部书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及历代注家不断地充实与发挥。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书过程,正如它的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药录,并平脉辨正,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可见它的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并通过作者自己的临床观察而写成的。
这部书研究对象与实践基础,虽然是外感伤寒病,但它提供的辨证论治原则则具有普遍意义。
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熟,把古代理论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理法方药比较完备,内容明确而系统,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在当时,“华佗读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后来孙思邈也有“江南诸师秘促景要方不传”之语。
历代医家崇奉《伤寒论》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方书之祖”,无不对其高度评价与珍视。
然而,这部成于东汉末年的巨著,时值社会动乱,历遭兵燹,致使原书散失不全,而未得到广泛地流传与应用。
后世医家对这部书的搜集,整理。
研究与发挥的过程,也就是伤寒学派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过程,大约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此其以晋太医令王叔和为代表,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集、整理与编次,他自称:“今搜索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以防世急也。
”表明他是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因而是比较成功的。
但叔和撰次的《伤寒论》也未得到广流传,以致唐·孙思邈直到晚年著《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到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不能钻仰。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都有哪些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医丰富而多彩的体系。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
张仲景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方法。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对六经辨证的研究和应用。
六经辨证即将外感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这一学派的代表医家众多,他们不断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注释、发挥和创新,使得伤寒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流派。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被称为寒凉派。
他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张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张从正主张“攻邪论”,为攻下派。
他认为治病应先攻邪,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
李杲强调“脾胃论”,属于补土派。
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损伤则百病丛生,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
朱震亨提倡“相火论”,是滋阴派的代表。
他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各具特色,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病学派也是中医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在明清时期,随着传染病的增多,温病学派应运而生。
该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有所不同,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和传变规律。
代表人物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他们主张使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等治法,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为治疗温热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流派是温补学派。
这一学派在明代兴起,以薛己、张介宾等为代表。
他们重视人体阳气和命门真火的作用,主张用温补的方法治疗疾病。
温补学派纠正了当时一些医家过于苦寒泻火的弊端,强调了扶正补虚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易水学派。
伤寒论解说
【实用版】
目录
1.伤寒论概述
2.伤寒论的历史背景
3.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4.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5.伤寒论的现代研究
正文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
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巨著。
【伤寒论的历史背景】
伤寒论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恶劣。
张仲景在这个时期,广泛收集和整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伤寒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详细论述了伤寒、温病、疫病等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伤寒、温病、疫病等传染病,还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伤寒论所创立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承气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伤寒论的现代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伤寒论的现代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代研究表明,伤寒论中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总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它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过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
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该书曾一度散失不全,未能广泛流传。
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的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所籍以研究的正是经过了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由此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不休。
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 宋金以前伤寒八家仲景《伤寒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珍视,历代治伤寒之学者为数甚多,王焘《外台秘要》就汇集了唐以前21家的经验,共305条。
从晋迄宋,研治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晋·王叔和、唐·孙思邈、宋·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兹分述如下:王叔和与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几乎前后同时代,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其所增诸篇内容反映了叔和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其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1、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影响深远的中医流派:伤寒学派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
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
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
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
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
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伤寒学派在晋以后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
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该书曾一度散佚,未能广泛流传。
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所藉以研究的正是经过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由此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
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1.宋金以前伤寒八家仲景《伤寒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珍视,历代治伤寒之学者为数甚多,王焘《外台秘要》就汇集了唐以前21家的经验,共305条。
从晋迄宋,研治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兹分述如下:王叔和与张仲景几乎前后同时代,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其所增诸篇内容反映了叔和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其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回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
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反过来,伤寒学派的产生有其医药学发展的必然性。
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人的生老病死问题要求有其解决相应矛盾的医药学理论和方法。
其二,中医学的发展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了以《内经》为基本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医学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
其三,到了东汉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可见一斑。
张仲景虽叹他自身“家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但也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民不潦生境况下,伤寒流行病学的概况和趋势,或者推而远之,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仲景时代以前的伤寒流行病学的概况和基本统计,这在客观上给医学大家张仲景提供了形成较完整的外感热病的理论与实践证治的条件。
其四,如仲景自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学派1、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
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
2、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3、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的阐发,认为温病虽与六经有关,但不可“一例作伤寒”。
4、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论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法,颇多发明。
5、朱肱著《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并以经络说解释各个症状机理。
6、许叔微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发微论》等,在六经辨证基础上,着重发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八纲之中又尤以阴阳为总纲。
7、郭雍《伤寒补亡论》,采收《素问》、《难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诸论,以补说张仲景阙略。
8、成无己是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他以《内经》、《难经》作为注释依据,又引《伤寒论》原文前后互相印证,撰成《注解伤寒论》一书。
9、王好古撰《阴证略例》,指出伤寒的阴证尤为严重,阐述了阴证的鉴别和治疗方法,打破了伤寒与杂病的界限,扩大了六经的治疗范围。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意义《伤寒论》主论外感伤寒热病,但它揭示和建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具有普遍意义。
方剂组织严密,临床作用显著,不仅可运用於伤寒病,而且还可运用於多种内伤杂病。
韩祇和《伤寒微旨》,强调以脉为先,脉证分辨。
庞安常《伤寒总病论》,重病因发病,倡“寒毒、疫气”之说。
朱肱《南阳活人书》,倡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重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