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63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1.戈维城戈维城,字存橘,明姑苏(今苏州)人,生平不详。
著有《伤寒补天石》二卷、《续伤寒补天石》二卷,撰于清·顺治元年(1644),共四卷。
《伤寒补天石》为较早从辨证论治角度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以“由证以立法” 的方法重新编次注解《伤寒论》,论伤寒外感诸病,对伤寒证治多有发挥。
虽脱胎于《伤寒论》,却不拘泥于仲景之方,博采后世各家方论以治伤寒之证,如治表里之寒证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治戴阳证用陶华之“益元汤”。
更闸四时外感之证治,有“时行疫证、寒疫伤寒、温疟、风温、温毒、温疫”等多篇皆为阐释外感热病之证治,对于杂证诸病的发热则认为“发热虽与伤寒相似,其实不可一概以伤寒证之显然继承了易水学派脏腑辨证之思,其更用李呆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暑伤元气之证。
2. 喻昌喻昌(1585-1664' ),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江西新建(今南昌)人,后寓居常熟至终老。
年少时从文,明崇祯年间以贡生名上书朝廷以寻求诏征,未能如愿。
后“披剃为僧,复蓄发游江南”,同时致力医学,“顺治初至常熟”寓居至终老,在常熟时传授弟子陈骥、蒋师仁等人,蒋师仁之孙蒋昊培亦传祖业行医。
著有《尚论篇》四卷、《尚论后篇》四卷、《医门法律》六卷、《寓意草》四卷、《(痘疹)生民切要》等。
喻昌在研究《伤寒论》时,秉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论,批王叔和、林亿、成无己之失,“取方中行《条辨》,重加辨释作”,而成《尚论篇》及《尚论后篇》。
杂症之论治则“参究仲景《金匾》之遗,分门析类,定为杂证《法律》十卷”,即《医学法律》一书。
喻昌在继承方有执之错简论,在方氏以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寒为太阳三纲的学说之上,进一步提出“春夏秋之伤温、伤热,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
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的三纲鼎立学说。
更对王叔和、林亿、成无己等人的编次、校注之失一一论述。
绍派伤寒诊法特色述要
沈元良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046)010
【摘要】绍兴伤寒学派,主张六经钤百病,以三焦为变通之法,融六经、三焦于一炉,创立寒温一统论.由叶天士辨治温病所总结的辨舌、验齿、察斑疹、白(瘠),是对外感热病诊法的创新.绍派医家诊治富有特色,俞根初辨治伤寒,主张四诊合参,望、切二诊,尤以注重观目、按胸腹为要,其观舌察脉亦与众不同,俞氏谓:"凡诊伤寒时病,须先观病人两目,次看口舌,已后以两手按其胸脘至小腹."这是俞氏的创新,亦是绍派诊察伤寒时病的一大特色.
【总页数】1页(P731)
【作者】沈元良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浙江绍兴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陈祖皋传承绍派伤寒诊治外感发热疾病学术特点述要 [J], 吴国水
2.疏调气机助湿运化汗利两解辟邪出路——"绍派伤寒"名医何炳元对湿温病的特色论治 [J], 张宏瑛
3.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腹诊特色举要 [J], 卢建珍;裴静波
4.绍派伤寒的特色调护探要 [J], 沈元良
5.绍派伤寒用药特色考释 [J], 沈元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及学术传承来源: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6期摘要作者把以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同时,对注释、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同“绍派伤寒”创始人之间的学术传承关系加以梳理,以便使我们对“绍派伤寒”的学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关键词绍派伤寒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医学术发掘“绍派伤寒”医学流派,主要是指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
这一流派以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而得名。
由于历史的沿袭,浙江绍地尤其把伤寒划为一个独立的专科,治疗外感病无论在理法方药上,都有着专门的理论体系。
浙东绍兴地区,以张景岳为首的“温补学派”和以俞根初为首的“绍派伤寒”,与以朱丹溪为首的“滋阴学派”、以张遂辰、张志聪为首的“钱塘医派”、以陈无择、王硕为首的“永嘉医派”相互辉映,相互借鉴,造就了浙江一带中医学术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活跃的繁荣局面。
1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阶段“绍派伤寒”的医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大致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三个阶段。
1.1 理论奠基时期:重要的人物有张景岳、俞根初、何秀山、高学山、任漏波、章虚谷等。
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
绍人张景岳在治外感病时常宗张仲景《伤寒论》,然其师古而不泥古,强调因地制宜,活法圆机。
其治内伤杂病,尤重视温补调理,认为南方人体质本弱,不宜苦寒攻伐,应以培补元阳为法,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
至清代俞根初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主张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相结合,病名上统称一切外感时病为“伤寒病”,大大丰富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内涵口]。
何秀山为《通俗伤寒论》酌加按语,并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融入其中,使其医学理论更趋明晰。
2020智慧树,知到《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伤寒解惑九法》章节测试答案绪论单元测试1、单选题:提出李克绍先生“活泼泼地注疏通解了活泼泼的《伤寒论》”的是选项:A:李树沛B:王新陆C:谷越D:李心机答案: 【王新陆】2、判断题:2012年以李克绍先生为创建人的齐鲁伤寒流派,成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批准建设的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多选题:李克绍先生参与编写的伤寒研究著作有:选项:A:《伤寒论串讲》B:《伤寒论语释》C:《伤寒百问》D:《胃肠病漫话》答案: 【《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4、判断题:由于《伤寒解惑论》提出众多反传统的学术观点,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为伤寒学术的争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多选题:《伤寒解惑论》的学术特色主要有选项:A:传授方法B:创新学术C:结合案例D:随证治之答案: 【传授方法;创新学术;结合案例】第一章1、《内经▪热论》所说的“伤寒有五”不包括()A:中风B:湿温C:疫病D:热病答案: 疫病2、不能够体现《伤寒论》的内容包括温病的证据有():A:“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这实际来源于《伤寒论》中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B:吴鞠通依据伤寒论证治思想著《温病条辨》C:温病学的化斑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的加味D:《伤寒论》的治法中有清泄热邪、通下实热、育阴清热、急下存阴及清热生津等答案:“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这实际来源于《伤寒论》中的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和猪苓汤 3、关于《伤寒论》六经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就是三阴三阳 B:专指经络C: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D: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答案: 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4、下列哪一不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A:分步治疗B:调整阴阳C:标本缓急D:表里先后答案: 分步治疗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3条“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而自愈。
通俗伤寒派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及其“绍派伤寒”在通俗伤寒派中最值得推祟和研究的,是著名的《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根初。
俞根初,清代乾嘉年间绍兴名医,人称俞三先生,擅伤寒专科,日诊百数十人,一时大名鼎鼎少妇孺咸知。
其学本于仲景,参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诸家,著有《通俗伤寒论》(1835)一书,皆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法,加以荟萃多年临床经验而成。
以后,同郡名医何秀山选按,何廉臣逐条勘证,并加发挥,曹炳章续完之。
近人徐荣斋重订之。
现通行的《通俗伤寒论》实凝聚着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等医家学术经验的结晶。
崇尚六经,包蕴三焦辨证,酌古而斟今,是俞氏等的主导思想。
他们认为伤寒是外感病的互词,《伤寒论》是通论外感病的典籍,六经辨证适用于外感百病,《通俗伤寒论》以六经来分形层,所谓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
以六经分司体腔,所谓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
以及以六经分主病证、脉象、舌苔、治法、方药,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在其中也参杂了温病的三焦辨证。
他们认为三焦辨证仅适用于疫证,因疫邪分布充斥,无复六经可辨。
故上焦升逐,中焦疏通,下焦决逐,而无不注重解毒,故治疫从三焦乃治外感证的变通之法,只能灵活应用。
所谓:“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
”(俞根初)“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定法。
以三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治法。
”(何廉臣)“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三焦为感证传变之归宿。
”(何秀山)由此,他们对温热派只讲三焦而废六经颇多异议。
认为“温热病只定三焦,不讲六经,故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有伤寒之类、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何庥臣)“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何秀山)“吴氏(鞠通)《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
论温病学对《伤寒论》下法的传承与发展伤寒与温病同是指外感热病,伤寒伤于寒邪,温病伤于温邪,但《伤寒论》中却包括温病在内,温病又比《伤寒论》内容全面系统。
伤寒与温病均起源于《内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
其中张伸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温病学到了清代,叶、吴、薛、王等集其大成,反映出祖国医学外感病的长足发展。
二者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床证候体征,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的,并以此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提示病变部位、性质,提出治疗原则。
一、温病学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伤寒是温病的基础,最早见于《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害之类也。
”《难经》也记载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从辨证体系来看,伤寒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六经学说在理论上又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奠定了基础;若从方剂上看《伤寒论》中治疗温病者也不乏其例,如承气类、白虎辈、白头翁汤、黄连阿胶汤等等,根据这个学术渊源来推断伤寒实为温病的基础。
但是《伤寒论》论温不足,治方也少,它的治疗方剂仅113方,后世温病学家在治疗方剂方面则大为发展。
如对太阳温病,仲景没有设方,温病则补充辛凉解表之剂。
对阳明腑实仲景仅有三承气,对于邪实正虚者则曰“难治”、“死”,而温病却予以增补。
此外凉开三宝、复脉辈、大小定风珠,治疗湿温的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和邪伏膜原的达原饮等方剂均弥补了治疗上的不足,已经远远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所以温病学实为《伤寒论》的延续和发展,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从《温病条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下法应用的多样化,从而更深刻体会到温病对伤寒的发展。
下法是八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伤寒论》中阳明病的治疗是以下法和清法为代表的,在其他篇中也有散在的属干下法的治疗方剂,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承气、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麻子仁丸等,在八个方剂中大黄的使用率最高为8次,芒硝次之为6次,枳实为3次,厚朴、甘草、桃仁各为2次,其余为1次。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19)《伤寒论》古传本研究综述《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
宋治平至今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
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从《伤寒杂病论》传本研究方法,《伤寒杂病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伤寒论》文字的定型和版本系统,《伤寒论》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五个方面综述了《伤寒论》版本的历史沿革,综述如下:一、传本研究方法1、宋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自《伤寒论》问世后,至治平二年刻印出版,后世称之为“宋本”。
宋本《伤寒论》的出版,促进了《伤寒论》的流传和研究,从而掀起了我国医学史上《伤寒论》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通观宋代医家(包括后为金人的成无己)研究《伤寒论》著作,其学术成就不如他们研究《伤寒论》的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大。
王永谦对宋代治伤寒学家研究《伤寒论》的思想方法总结为重编补充、宋本原貌注释、归纳、医案分析等几个方面并加以论述,1、重编补充是多数宋代治伤寒学家针对宋本《伤寒论》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①重编原文②从《伤寒杂病论》入手研究③补充《伤寒论》之不足;2、宋本原貌注释,成无己是按宋本《伤寒论》原貌顺文逐条注释的首创者;3、归纳和综论;4、医案分析,首推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
2、《伤寒论》传本的目录学研究《伤寒论》问世至今,研究注释可稽考者,约有五百余家,国内现存近四百种,散见于笔记、刊物等各种资料中。
傅元谋指出独立成书专门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书目有1061种,分属753家。
面对如此丰富的医籍,有必要进行编目与分类的目录学研究。
耿鉴庭提出如下的编目与分类:1.伤寒论:本文。
别本如《金匮玉函经》等。
注释如《注解伤寒论》等。
发挥如《伤寒类证活人书》等。
论方如《伤寒附翼》等。
歌赋如《伤寒百症歌》等。
图表如《伤寒审证表》等。
李克绍先生:灵活多变的学术风格点击蓝字,更多名医经验与您分享名医简介李克绍(1910~1996),山东近代著名医家,著名伤寒学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克绍一生崇俭 ,朴实无华 ,虽系多所院校教授 ,但其农人本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提掖后学 ,诲人不倦 ,晚年时节 ,常谓孔子之“及其老也 ,血气即衰 ,戒之在得”。
自己的“得”之多少 ,应当心中有数,李克绍迟暮之年,尚进取不止。
事临床与教学工作五十余载。
研习中医经典,治学严谨,并涉猎后世医家名著,采众家学术之长。
对仲景著作,尤喜研究。
临床审证精细,立法确当,配伍灵活,药简量轻为其特点。
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都有所开拓,是国内外著名的伤寒论大家。
提出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解释了很多长期困扰伤寒界的问题,颇得读者好评。
验案一则孟某某,女,42岁。
初诊:1984年3月5日。
主诉:两个月来,每晚在七时左右出现嗜睡,不能自制,沉睡一小时左右便醒,醒后一切如常。
每次不管是谈话,还是干活,均可和衣坐着而睡,时间从未错过戌时。
患者曾试图趁嗜睡证发作之前早睡,以作纠正,但取卧位后反不能入睡,导致彻夜难眠。
亦曾服过治疗嗜睡证的单、验方,都未取效,于3月5日由人介绍,请予施诊。
诊查:察其形体略胖,舌淡红瘦瘪,脉沉实稍微。
询知有大便干燥史,几个月前曾有一段时间感到胸闷,余无异常。
处方:生地9克,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蔻仁6克,枳实9克,陈皮9克,甘草6克,炒杏仁6克,红花6克,升麻6克,生姜三片水煎,下午二时服,每日一剂。
一剂药进后,当晚未发作嗜睡,仅在七时许稍有困意,但已能自己抑制。
药进四剂,嗜睡症基本痊愈,困倦感亦向后延至九时左右。
察舌质如前,脉滑稍数。
前方去白蔻,加白芍9克,细辛1克,服法如前。
二诊:3月15日。
上方药服三剂,嗜睡、困倦等证均已消失。
患者追述过去经常数日不大便,是无便意,大便虽较硬而不是大便困难,胸部时有满闷感。
略论包识生对《伤寒论》的学术贡献郑秀丽;江泳【摘要】包识生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受其父包育华之影响,从小研习伤寒,对伤寒研究至深,著有《伤寒表》、《伤寒论章节》、《伤寒论讲义》等多部关于伤寒论的专著,对伤寒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故论述包识生对伤寒研究的部分特色成果,有爱好其学者可自行查阅原书以观全貌.【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8【总页数】3页(P1040-1041,1076)【关键词】《伤寒论》;学术贡献;包识生【作者】郑秀丽;江泳【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包识生(约1874~1934),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1],近代著名中医界代表之一,医学教育家。
家世业医,其父包育华(号桃初)为该县名医,精于伤寒,被当时医学界称为“伤寒大家”。
包识生幼承其父所传之《伤寒论》,手抄无注白文,听诵六寒暑,研究八春秋,十余载煞费苦心,专攻仲景之学,深得伤寒奥旨,著有《伤寒表》、《伤寒论章节》、《伤寒论讲义》、《伤寒方讲义》等关于伤寒论的专著,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心得。
1 编写《伤寒表》,展现《伤寒论》整体脉络包识生通过对《伤寒论》的反复钻研,深谙张仲景之道编著《伤寒表》,将原《伤寒论》所有条文按照“数法同证者曰章,数章同病者曰例,数例同经者曰篇”进行归纳整理,由法而章、由章而例、由例而篇,共将《伤寒论》分为8篇24例50章397法。
《伤寒表》的特点在于将《伤寒论》条文通过图表进行简化,最终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地展现和表达各条文之间的内在逻辑,明晰《伤寒论》整体架构和写作提纲脉络,条分缕析,纲举目张,简明直观,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伤寒论》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学习,同时也为深入研究《伤寒论》者由博返约提供了捷径。
读《伤寒表》,忍不住有一种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激动。
论绍派伤寒的学术创新与薪传(一)【摘要】《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
绍派伤寒的寒温一统说可谓异帜独张,它与温病学派的主张存在多方面的不同,并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得到完善。
【关键词】绍派伤寒;寒温一统说;伤寒学说;温病学说;通俗伤寒论Abstract:“TreatiseonFebrileDisease”representsthegeneraltheoryofexopathydiseaseofthetimesbefore;EpidemicDiseaserepresentsthetheoryoflaterperiod.Inthedisputebetweenfebrilediseaseandepide micdisease,the“FebrileDisease”ofShaoschoolagainrepresentsaperiodoffurthe rrecognitiontotheexopathydisea se.TheunificationoffebrileandpestilenceofShaoschoolmaybeunique,whichhasmanydifferencesfrompropositionsofpestilenceschool,andbeingcontinuallyperfectedinsuccessiveacademiccontention.Keywords:febrilediseaseofShaosc hool;unificationoffebrileandpestilence;TreatiseofFebrileDisease;PestilenceDoctrine;CommonFebrileDisease绍派伤寒,始于明代,盛于清、民国时期,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之一。
这一学派阐扬补充了张机六经辨证体系,又吸收了叶、薛、吴、王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体系,独张异帜于浙江绍兴,其原因及其复杂。
学术上的医圣六经辨证地位、温热类传染病的多次流行、吴又可《温疫论》的出版、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的相继崛起、经方与时方的争论、伤寒与温病的争鸣、对四时外感病临证经验的不断结累、及绍派医家的勤践苦学与思考探索等等,这些均为绍派伤寒的形成、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场景。
可以说,《伤寒论》代表了前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温病学代表了后一时期的外感病总论,在伤寒与温病的论争中,绍派伤寒又代表了对外感病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时期。
1伤寒论时期伤寒概温病《内经》、《伤寒论》有温病之名,晋宋以降,代有补充发挥,但终不越《伤寒论》樊篱。
观念上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论;治疗上则以六经证治体系为实施准绳,温病附于伤寒之中。
晋·王叔和《脉经》例五种伤寒,除伤寒、重暍外,其中就有热病、风温、湿温。
《难经》也言伤寒有五,归温病、热病、湿温于伤寒麾下。
晋·陈延之稍有发挥,别天行、温疫于伤寒,《小品方·热病门》指出:“古今相传……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
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惜不为时人所重。
以后《巢氏病源》于温病又间有发挥,在《时气令不相染易候》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多相染易”。
明确指出“乖戾之气”这一外界有害物质为传染病发病及流行的原因,但囿于议论简略,缺乏论证。
《千金》仍以温病附伤寒,《外台》叙天行温疫证候,也几与伤寒同,直至北宋官修《太平圣惠方》时,干脆不为温病另立门户,而散于热病诸门。
这种情况,诚如《世补斋医书》所说:“《伤寒论》是五种伤寒之总论”。
温病没有大的发展,然温病的发生及流行却有增无减。
据笔者统计,北宋疫病流行13次,明公元1408~1643年间,大疫流行19次,清267年中,疫病流行竟达64次。
正由于此,六经证治体系,面临着温病的挑战。
六朝时《深师方》指出:“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呈现对热病表里同病治疗上的困惑。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也对温病治用伤寒法颇多感概:“四种温病(即王叔和归入伤寒的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炯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律)作伤寒行汗下”,“四种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
六经证治体系难以解释温病,难以指导临证。
以后的韩祗和、朱肱、刘完素等人虽着意探索温病,然与现实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明初王履《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曾评说:仲景所叙伤寒三阴寒证,祗和“求对于春夏温、暑之病”,须“知温暑本无寒证矣”。
“朱奉仪(名肱)作《活人书》,累数万言,于仲景《伤寒论》多有发明”,但惜其“每每以伤寒温暑混杂议论,竟无所别……自奉仪此说行,而天下后世蒙害者不无矣”。
“至于刘守真出,亦以温暑作伤寒立论……也不无桂枝、麻黄难用之惑也……故其《原病式》有曰‘夏热用麻黄、桂枝之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斑出矣。
”王氏最后感慨道:近代先觉,竟“不示伤寒、温、暑异治之端绪”。
王氏虽创伤寒温病异治之说,但却有伤寒温病混称之嫌,他以伤于寒即病与不即病二种情况分伤寒与温暑其类,又据“由其原(病因)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统温病,事实上也不清楚温病的病因也别于伤寒,因此直至明末,温病的治疗尚无多少的改善。
明末吴又可《温疫论·序》说:“崇祯辛已,疫气流行,……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的现实,孕育着温病学的新发展。
2温病学时期温病成学说明末·吴又可着《温疫论》,率先发明“戾气”为温(疫)病的病因,推出“戾气学说”。
后通过周扬俊、刘奎、舒诏等人的研究,刷新了人们对温病的认识。
温病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在吴又可及王履以前,温病伤寒已开始分道。
北宋庞安时首开温病门户,将温病分为二类,一是由伤寒复感异气而变成的温病,二是具有传染性自受乖气而成的天行温病,如青筋牵、赤脉攒、白气狸、黑骨温、黄肉随等。
继庞氏《伤寒总病论》后,朱肱《活人书》也提出了“温、热”不同于伤寒的论证。
温热之别,是由二者风热之多少为义。
温病还有新感、伏气之异。
南宋以后,温病学又增加了新内容。
郭壅《伤寒补亡论》提出新感温病之说:“春时触冒,自感风寒而病,发热头疼身痛,既非伤寒,又非疫气,故称春温或春感。
”还一再辨明冬感与春感之异,云春感“不传经”、“皆以温气治之”等。
宋金时北方,因传染病流行,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等人虽都未放弃伤寒名号,但其论病之因,已有主寒、主热、主虚、主实之异,尤其是刘河间主火说,主用寒凉药,以治所谓“伤寒”,实际上已启温病治疗之端。
明·王履推崇刘完素表里双解的方子,倡温病邪气“自内而外说”,而更重视温病攻里法:“治温热病,虽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
“温病……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
把温病研究提高到了新阶段。
自从王履提出温病伤寒不论在病候上或治疗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后,人们逐渐改变了伤寒的概念,《温疫论·序》说:“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
即如伤寒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喻昌,亦在《尚论春三月温证·自序》中说:“况于触冒寒邪之病少,感发温气之病多,寒邪伤人十之三,温病伤人十之七”。
伤寒的范围日趋缩小。
另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伤寒学派内部此时还在就《伤寒论》原文是否错简、脱简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鸣,因而此时有关伤寒的著述虽多于前朝,但多不出方有执、喻昌、徐大椿、柯琴之途。
与伤寒情况相反,温病学却在与伤寒学派的论争中迅速发展。
通过寒温之辨,罗各种传染病于温病之中,有关温病的各种研究著作日益增多。
18世纪30年代温病学又进入了新境界。
叶桂着《温热论》,发明了温邪为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建立了“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及温病的特殊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叶桂之学风行50年以后,又有淮阴人吴瑭根据叶氏之学和自己经验,于公元1799年着成《温病条辨》,把温病学的研究推向高潮。
他以上中下三焦为纲分别系统叙述了温病初、中、末期的症候、诊断及治疗,又根据各种温病的传变特点,将其依次分布于三焦之中,如风温系上焦,湿温布中焦等。
吴氏的三焦证治体系和叶桂卫生营血证治体系相互羽翼,支起了温病学的大厦。
除此以外,温病学尚有许多发明,如薛雪着《湿热病篇》,阐明“湿热病”的证治规律等,使温病学内容更趋丰富。
3绍派伤寒出寒温宜一统自吴又可、叶桂、吴瑭等人把温病学推至全盛以后,清嘉道以降,温病学创新已不复往昔之盛。
此时虽著述如林,但大多承袭陈言,间有发挥,如雷丰《时病论》、王士雄《温热经纬》等;或叙述一、二新病,如王士雄《霍乱论》;有些目为温病总论一类的书籍,实已偏重于一类或一种温病,如柳宝诒《温热逢源》等。
然而这些情况,并不意味着温病学已相当完备。
实际上,至清朝,许多传染病如鼠疫、真性霍乱、猩红热、白喉等相继在我国流行,这些温病都异常地凶恶,诚如扬栗山《伤寒温病条辨》言:“且夫世之凶恶大病,死生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
”对这些病,若仅用卫气营血、三焦之说以包容之,其势必有所不能。
这种情况,遂又导致了医家对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证治体系的重新审视,其中还不乏伤寒与温病的论争。
如柯琴宗陶华,既提出六经也有温病之说,又斥叶、吴诸人弃六经专三焦。
即如在治疗上趋奉叶氏的柳宝诒,也以吴瑭言三焦而弃六经为一失。
至于在治疗上的经方、时方之争则更为激烈。
根据这些争论。
及对新病防治的研究,乾隆41年(公元1777年),绍兴俞根初作《通俗伤寒论》三卷,试图将伤寒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予以统一。
他说:“以六经矜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经”,融三焦于六经的这一学术思想,为以后的绍兴籍医家任沨波、章虚谷、邵兰荪、陶晓兰、傅再扬,尤其是何秀山、何炳元、曹炳章等人的研究发扬而亨誉医林,名之曰:绍派伤寒。
考寒温一统的思想,见于《素问·热论》及《小品方》,即热病皆伤寒之类,与伤寒、天行、温疫只是名谓上的雅俗不同,而“不说病之异同”。
然而这二次主张,由于受时代局限,不但不可能提出寒温统一的具体方案,而且还只是在对温病不甚了解的前提下产生的模糊认识。
以俞氏为代表的绍派伤寒则不同,浅识以为是六经与三焦之争的,以六经为主体的调和折衷,但深析后,就会发现其既不同于张机伤寒六经,也不同于叶派温病三焦的学术特色。
有如下几个方面:(1)六经非专为伤寒而设,乃百病之六经,包容了伤寒温病在内的所有外感病,即“六经钤百病”、“三焦赅疫证”。
(2)拓展了六经的形层与机理,如言太阳主皮毛、主胸中;阳明主肌肉、主脘中等;密切了六经病理与脏腑病理学说的联系,又如言“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病理机转,实发仲景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