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334.71 KB
- 文档页数:5
胡希恕先生伤寒讲座录文字整理稿---------------------------------------------------------------------------------------------------网上搜索资料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啊,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的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
我们具体的来说,对于这个太阳病啊,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啊,不是一个个别的病,象咱们说的那个现在的病名多了,是肝炎呐,肺炎呐,都是一个个别的病,它是专有一个致病的因素,一个病变所在的地方,这种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一个病的病名。
这个虽然叫太阳病,它不是单独对一个病说的,这个太阳病啊,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的症候反映,那么它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它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
象我们平常见的感冒啊,流感啊,伤寒啊,瘟疹啊等等的吧,它一开始发作都有着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治疗,那是不会错的,这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我们再深研究,那么根据这些征候,我们来更深入的认识太阳病。
那这个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个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它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
血液多了就上它理由水份多了,他不是说一得病血到多了,哪有那事啊,是水份多了。
脉浮啊,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浅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这么一种情况,脉才出来了,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的厉害,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这个强啊,就是强直的样子,这个在书的注里呀给该作僵,这也通。
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板(音)啊,他就说强。
张仲景是河南人吗,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一个语言,还是对的。
那么这个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这个我们在一般的感冒啊都知道啊,一得感冒这个脑袋的血管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
经方大师胡希恕经方大师胡希恕近拜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书?胡希恕》(以下简称《胡希恕》)一书,欣喜万分。
笔者被胡老先生研究《伤寒论》的丰硕成果所吸引,同时折服于其独特的临床经验,故撷其精华于同道一起赏析。
一、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1898年生于沈阳,清末太医之学生王详徵的弟子。
1936年悬壶于京城,1952年约陈慎吾、谢海洲共同开设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1984年病逝,享年86岁。
胡先生行医50余载,早年即以“经方派”著称。
20世纪60年代初,其“《伤寒论》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学家缺乏论述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医界称赞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一书由胡先生的弟子冯世伦、李惠治等整理而成,汇集了胡老一生的理论建树与临证验案,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杂病论》有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二、胡希恕对《伤寒论》的阐释胡先生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提出如下独特的见解:其一,胡先生认为《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为最古三大流派(神农本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的神农本草派。
其根据为: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宋刻《伤寒论》序也有“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的记载;从药物理论来看,更能看出《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一脉相承。
他指出,研究伤寒应重视它与《黄帝内经》体系有别。
其二,胡先生指出《伤寒论》于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篇,也是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置于最末,这是论述上的需要或安排,但并不代表传变次序如此,临证也绝无阳明再传少阳,尤其传变又复回太阳之证。
他强调厥阴不是伤寒的最后阶段,只是重要的转归或枢纽。
其三,胡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原文前言胡希恕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其讲座原文的整理,为大家介绍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解读和看法。
一、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胡希恕看来,《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胡希恕指出,伤寒论以其独到的理论和精湛的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认为,学习和领悟《伤寒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以及疾病的诊治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二、《伤寒论》的基本理论1.伤寒的概念《伤寒论》中明确了伤寒的概念,指出伤寒是因感受外邪而导致的疾病。
胡希恕在讲座中解释道,外邪入侵人体后,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2.病因与发病机制《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伤寒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胡希恕根据其研究发现,伤寒的病因主要与病人的体质、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则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密切相关。
3.诊断与治疗原则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病情,而治疗则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调理气血运行等途径来实现。
三、胡希恕对《伤寒论》的解读在胡希恕的讲座中,他对于《伤寒论》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施治胡希恕强调,《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是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
他认为,只有正确辨证,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体系化的理论体系胡希恕指出,《伤寒论》通过对病证的描述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将伤寒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医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3.应对个体差异胡希恕指出,不同人的体质、病情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可以作为参考,但需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施治。
四、结语通过对胡希恕讲座原文的整理,我们了解到了他对《伤寒论》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该经典的解读和看法。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全集第一讲:背景和起源1.1 胡希恕简介胡希恕(1891年-1962年),字棠江,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中医学家。
他是近代中国中医药研究、教育和医疗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胡希恕先生青年时代曾先后师从孙仲谋、翁天赞、黄元御等名中医大师,后毅然放弃耽于典籍的功名心态,单刀直入地直接学习了许多中医药大家的心得,成为了一名精通前人医论,并能有很深的见解的中医大咖。
1.2 《伤寒论》的背景和意义《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总结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学的体系和临床疗法的基础。
胡希恕认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掌握了《伤寒论》的精神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
第二讲:《伤寒论》的基本内容2.1 《伤寒论》的分类《伤寒论》共分为八篇,包括伤寒论、伤寒论方论、伤寒论奇病论、伤寒论比拟病论、伤寒论九气论、伤寒论本传、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宗法、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独法。
2.2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主要介绍了伤寒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疗方法。
其中,《伤寒论方论》详细介绍了50多种针对伤寒病的方剂,包括经验方、奇方等。
通过详细的论述和案例,张仲景在这部书中提出了许多中医的重要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讲:胡希恕对《伤寒论》的解读3.1 胡希恕的解读方法胡希恕对《伤寒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学术研究和解读,主要采用了文献学、证据学、辨证论治学等方法,从而深入揭示了《伤寒论》的精髓和思想。
他强调了对于原文的深入研读和精细分析,注重传统医学经典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病案中实际案例的研究和总结。
3.2 胡希恕的研究成果胡希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包括《胡希恕医案选》、《胡希恕医案选补编》、《伤寒论直解》、《方剂关键钥匙》等。
这些著作深入地探讨了《伤寒论》的内容和思想,并结合胡希恕的临床经验和传统中医文化,给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摘要: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胡希恕;六经辨证【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
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
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
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
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胡希恕伤寒论106条摘要:1.胡希恕简介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地位2.伤寒论106条的概述3.106条的具体内容解读与应用4.伤寒论106条在现代中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5.总结正文:胡希恕伤寒论106条,是中医学术领域中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他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被誉为“伤寒论研究第一人”。
伤寒论106条,则是他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原则。
伤寒论106条涵盖了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药物疗法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了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治疗原则、药物选用等核心内容,是中医学子和实践者必备的临床指南。
具体来说,伤寒论106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辨证论治。
这些诊断方法在现代中医实践中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2.治疗原则:提出了“扶正祛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基本原则,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3.药物疗法:介绍了多种中药组方和单味药的应用,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这些组方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广泛应用,疗效显著。
4.预防保健: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了“养精蓄锐”、“适度运动”、“调节饮食”等养生保健方法。
这些观点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伤寒论106条在现代中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尤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医治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伤寒论106条提供的辨证论治原则和药物疗法,为现代中医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之,胡希恕伤寒论106条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现代价值的中医经典。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据观察,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两大学派。
一派为广泛认可的辨证论治学派,其主张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理论来辨识疾病的“证型”,代表人物包括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这一派系在中医界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派则是人数较少的方证对应学派,该学派强调辨六经、辨方证、辨药证,代表人物有日本的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以及中国的胡希恕、黄煌、____杰等。
伤寒一词,是古代对包括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特指由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导致的急性病症。
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为严重且普遍的一种,因此伤寒论主要探讨此类疾病的症状、脉象、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秉持整体观念,以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的急缓进退为治疗依据。
六经理论,即三阴三阳,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三阴经病多属寒、里、虚,治疗上分别适宜温补清;而三阳经病则多属热、实、表,治疗方法则为汗法、下法,至于少阳经病,因其处于半表半里状态,治疗则需和解。
俞根初先生曾言:“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强调六经理论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1)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阳明病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错乱。
阳明与心有密切联系,其病症可能源自心或脾。
心病可引发阳明病,而神志疾病如谵言妄语则与心包受邪有关。
阳明病的脉象洪大,与心脉相似,故阳明经病的主方____汤,实则重在清解心热。
后世医家常在此方基础上加入犀角、羚羊角等以清心热。
(2)阳明病与肠胃。
足阳明经主津液,故阳明病常伴有大量出汗,即津液大亡。
大汗后易导致“胃家实”,即排便困难。
此乃正邪交争,试图通过排便驱邪,但若排便受阻,邪气在肠胃内滋生,引发便秘。
三承气汤即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便排出邪气。
并非所有阳明病皆伴随便秘,而是肠内燥矢、宿食或肠胃功能障碍所致。
(3)太阳病与肺。
太阳病初起,常表现为手足太阳经循行部位的不适,如头痛、背痛,有时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此乃肺部疾病与太阳病并见的体现。
试。
医钵相承继承传统⽂化,弘扬中医之声。
关注我!!每天分享中医养⽣⼩知识。
针灸、正⾻、推拿、整形、催眠、针雕、私密、美容百⼗余种中医技术,海量名医视频教学。
线上授课,线下实操,每⽉开班,随到随学!公众号点击关注公众号针灸、正⾻、推拿、整形、催眠、针雕、私密、美容、百⼗余种中医技术,海量名家教学视频每⽉开班,随到随学⼀、论六经与⼋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此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于⼋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纲谈起。
⼋纲是指表、⾥、阴、阳、寒、热、虚、实⽽⾔。
其实表、⾥之中还应有半表半⾥,按数来论,本来是九纲,由于⾔表、⾥,即括有半表半⾥在内的意思。
故习惯常简称之为⼋纲,今依次说明于下:表、⾥和半表半⾥:表指体表,即由⽪肤、肌⾁、筋⾻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驱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表证;⾥:指⼈体的极⾥即由⾷道、⼩肠、⼤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证;半表半⾥:指表之内、⾥之外,即胸腹两⼤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即称之为半表半⾥证。
总之,表、⾥、半表半⾥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
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的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或为半表半⾥,虽亦有时其中⼆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必须指出:这⾥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病位。
就是说,即使病变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表位,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反之,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位,即称之为⾥证,亦或称之为邪在⾥或病在⾥。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若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机能的改变,尤其⾸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
⽽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太过,则患病的机体亦并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证。
胡希恕伤寒论106条
【实用版】
目录
1.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背景和意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 106 条的解读
3.伤寒论 106 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临床应用
5.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研究价值和影响
正文
胡希恕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一位著名中医学者,他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是胡希恕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基础上撰写的一部专著,共有106 条。
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伤寒这一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法,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胡希恕在伤寒论中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论和见解,例如他强调了伤寒病的“三阳三阴”分类法,认为伤寒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阴阳五行的理论密切相关。
他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敷贴等,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伤寒论 106 条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伤寒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胡希恕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伤寒的各类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并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的临床应用广泛,受到了广大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的高度评价。
许多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都认为,伤寒论 106 条是一
部不可或缺的临床参考书,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促进中医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胡希恕伤寒论 106 条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学经典,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胡希恕《伤寒论》学术思想探析林毅鹏;黄守清【摘要】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经方家,在国内外中医界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胡希恕《伤寒论》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归纳为6个方面:一是《伤寒论》源自《汤液经》;二是提出六经八纲理论体系,“六经”的实质是“八纲”;三是“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伤寒论》表证“发于阳”者为太阳病,“发于阴”者为少阴病.四是从“津液”、“能量”角度解释仲景脉学;五是温病不是“太阳病”,治疗应参阳明外证;六是创新与不足.希望能对大家学习、应用《伤寒论》有所帮助.【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3页(P300-301,310)【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八纲;津液;胡希恕【作者】林毅鹏;黄守清【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 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经方家,被日本中医界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其学说易学易用,验之于临床,对国内外中医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下面将从六个方面对其《伤寒论》学术思想进行探讨。
1 《伤寒论》来源对于《伤寒论》来源,各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部分人以《伤寒论·序》中张仲景感于族人死于伤寒众多,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为依据,认为《伤寒论》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写成的,将张仲景归属于“内经派”,“伤寒”是“内经”的分支。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仲景并非“内经派”,应该是“神农派”或者说是“汤液派”,《伤寒论》是仲景“广《汤液》”而成。
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林亿在《伤寒论》序中亦认同此说法。
伊尹以《神农本草经》为药理基础创作出《汤液经》,张仲景则以《汤液经》上的药方作为基础,结合临床,作出了《伤寒杂病论》,故《伤寒论》中才会出现“新加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一系列加减方、合方。
胡希恕[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胡希恕其他百科词条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代表作《经方传真》胡希恕(1898年3月—1984年),男,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毕业于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
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擅用经方,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
[1]基本信息别名胡禧绪出生日期1898年3月去世日期1984年视频百科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
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
1919年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
1924年至1927年曾在沈阳县立中学、辽阳县立中学、辽宁省立中学任英文教师。
1928年至1935年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股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
工作经历胡希恕画像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
1936年逃到北京,悬壶行医。
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
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同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
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
受王祥微影响,其主张《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
首届全国经方论坛于2011年6月在北京举办,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医医院、胡希恕名家研究室等单位承办的一次大型经方学术会议。
取得了良好的影响力。
后首届全国经方论坛优秀文章结集出版《全国经方论坛》,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尊敬的各位代表:大家好!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烈欢迎大家从祖国各地来到北京,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中医的灵魂在于经典,经典的实用体现在经方。
经方与传统经典名方是千百年来我国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最能体现中医药学实用价值的精华。
用好经方,是提升中医临床水平的必由之路。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历代经方临床应用经验交流,从而充分发挥其在疾病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中医药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要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这正是经方发展的良好契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方来源于经典,我们需要不断的学经典、读原文,更要坚持用心的做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去体会经方的魅力。
值此盛夏季节,全国中医界人士汇聚北京,召开全国经方论坛及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这是中医界的盛事。
此次会议收到论文百余篇,涉及经方临床应用的诸多方面。
大会将通过特邀演讲、明医论坛、大会交流、现场互动等形式,营造各中医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切实提高与会者中医思辨能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疗效卓著方能彰显经方魅力。
期待诸位同仁在今后道路上,充分发挥经方小处方、高疗效的优势,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我们会在这里见到老朋友,更重要的是,会相识更多新朋友,相信这次学术会议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记忆!最后预祝各位在会期间学有收获,心情愉快!全国经方论坛组委会2010年6月6月23日(星期三)8:00-21:00 报到地点:北京康铭大厦1层大厅18:00-21:30 明医论坛(每人40分钟,互动50分钟)地点:北京康铭大厦二层会议厅上半场主持人:周冬梅陶有强1.欧阳卫权(广东省中医院):经方辨治皮肤病的思路2.鲍艳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方辨治头痛临床体悟下半场主持人:张广中陈建国1.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谈经方的发展——从张仲景到李东垣2.冯学功(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经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体会6月24日(星期四)7:30-8:30 报到8:30-9:00 开幕式地点:北京康铭大厦1层报告厅9:00-9:30 全体合影9:30-12: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30分钟)主持人:金玫王新佩1.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经方愈病之理2.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我常用的调体经方12:00-13:00 午餐13:00-17: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60分钟)主持人:蔡念宁程海英欧阳卫权1.刘方柏(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论冷僻经方的临床唤醒2.韩世明(北京房山区中医院):从经方的角度谈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3.王莒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经方治疗皮肤病的体会18:30-20:30 欢迎晚宴2010年6月25日8:00-12: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60分钟)主持人:徐春军邱浩马文辉1.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宋本《伤寒论》访书记2.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好经典的方法——熟读临证访师思考3.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方治疗糖尿病13:00-17:00 特邀演讲(每人60分钟,互动60分钟)主持人:许昕冯学功耿建国5.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经典,掌握辨证论治法则6.马文辉(山西中医学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7.毛进军(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应用经方提升疗效既要方证相应又要配比合理17:00-18:00 晚餐18:00-21:30 大会交流(每人讲15分钟,每场互动30分钟)上半场主持人:谢新才娄卫海朱梅1.刘殿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阳和汤化裁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2.张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文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3.石应轩(河南省巩义市孝南新村诊所):经方应用体会4.周冬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大黄蟅虫丸治疗皮肤疾病体会5.刘观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辨证知机——“方证临床标准”如何建立?下半场主持人:张广中高建忠丁毅1.华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跟师读《伤寒论》体悟2.谢新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仿鸡矢醴治臌胀3.肇永前(秦皇岛市山海关肇永前诊所):从一气化三清谈仲景方术的继承4.朱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附子治疗妇科疾病体会5.张英栋(山西晋中第三人民医院):经方汗法治疗银屑病2010年6月26日参观学习2010年6月27日 12:00前撤离目录特邀演讲. 1经方愈病之理. 冯世纶2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9经方本源剂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仝小林刘文科翟翌13论冷僻经方的临床唤醒. 刘方柏17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王莒生23宋本《伤寒论》访书记. 钱超尘32《伤寒论》《金匮要略》“搏”当作“抟”(tuán)简考. 钱超尘36读好经典的方法——熟读临证访师思考. 郝万山40从经方的角度谈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韩世明41学习中医经典,掌握辨证论治法则. 熊继柏53《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56《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三部六位体用观. 马文辉58应用经方提升疗效既要方证相应又要配比合理. 毛进军61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毛进军64明医论坛. 72经方辨治皮肤病思路. 欧阳卫权73经方辨治头痛临床体悟. 鲍艳举吕文良花宝金83从九味羌活汤看经方的发展. 高建忠86经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举隅. 冯学功87会议交流. 95阳和汤化裁治疗Ⅲ型慢性前列腺炎. 刘殿池96周文泉运用生脉散合丹参饮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张晋周文泉97经方应用十五案. 石应轩101《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丸在皮肤科应用体会. 周冬梅105辨证知机:“方证临床标准”如何建立?. 刘观涛106跟师读《伤寒论》偶得. 华华115仿鸡矢醴治臌胀. 谢新才118从一气化三清谈仲景方术的继承. 肇永前119附子治疗妇科疾病体会——附临床验案四则. 朱梅121误用麻黄实例引发的思考. 张英栋124书面交流. 127对经方辨证体系的粗浅认识. 李冠杰128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统一论管窥. 辛海132《伤寒论》太阳病治喘小议. 杨大勇136浅论经方治心悸. 常钢138十大常见症状的经方脉诊. 张磊140荣弱卫强的病机探讨. 马汝明149经方阳气津液观. 马家驹152浅谈《伤寒论》中保胃气原则的应用. 孙敬青154水气病的治疗与“开鬼门、洁净府”相关探讨. 刘树军156谈谈桂枝汤证和桂枝汤方. 康守义157桂枝汤方后“一时许”位置的考证及临床意义. 张英栋160理中类方歌括心解. 张英栋162重视《伤寒论》中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马家驹166《伤寒论》煎服法分析. 黄梅花杜金行168探析越鞠丸对脾胃病方剂的组方影响. 李杰刘汶172浅议中医方药之量与效. 张长永174金匮要略释注补正(选). 刘文明刘铁176探讨耳聋左慈丸拆方防治GM耳毒性的主要作用成分及机理. 崔占义孙树枝189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体会点滴. 刘卫红189雷诺氏病医案. 赵志英191经方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与发挥. 张国英192经方汗法治疗银屑病的细节问题. 张英栋193从冯老改胡老之意谈及银屑病之“六病归属”. 张英栋195麻黄治疗哪种血证. 张英栋197经方治疗特殊类型银屑病验案三则. 张苍199药疹医案一则. 余晖202慢性支气管炎经方方证对应论治体悟. 熊兴江203甘草泻心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体悟. 李跃海206经方治疗急症两则的感悟. 何小慧207经方治顽症危症的临床体会. 李海天208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马志茹212慢性咽喉病的辨证论治及疥疮、皮疹、瘙痒、骑马癣的治疗方剂. 宋安林214脑卒中后抑郁现象中西医治疗的讨论. 吴亚明217应用桂枝汤的临床验案. 程玉珍217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桂枝茯苓丸薏苡附子散治愈血栓性静脉炎合并溃疡. 孙彦鹏218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赵志英219葛根汤治疗颈椎病的体会. 王俩宜220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邢金友222小柴胡汤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楚月英乌云224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饶和平226临床巧用“四逆散”. 马志茹228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痤疮48例. 刘从建230浅谈应用猪苓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体会. 洪永波231学习经方“瓜蒌瞿麦丸”应用温阳利水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体会. 贾连城233理中丸证治的体会. 邓卫根235仲景良方治疗奔豚气的临床报道及反思. 崔占义孙树枝235经方与附子的应用. 陈府238张仲景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组方思路及验案举隅. 储亚庚239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初探. 高卫平241经方“升麻鳖甲汤”化裁治疗缓解期的红斑狼疮. 王俊志白星宇綦雪巍243经方在皮科中的应用. 楚月英楚月明247经方治验三则. 李清峰王宏修252经方验案三则. 何宽其253经方治急症疗效胜西医. 马志坚255运用血府逐瘀汤临床治验一得. 韩世荣256灵枢饮调补阴维以疗心痛一例报道. 刘之凤孙朝宗259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体会. 王洪260黄连阿胶汤加味治疗阴虚火旺顽固性失眠31例. 梁永2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世纶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 石应轩康淑香262应用“三部六病“法则诊治疾病临床体会. 房林生王进268薛伯寿运用经方治验二则. 马秀文272刘殿池主要学术思想初探. 赵志英274桂枝茯苓丸化裁治疗卵巢囊肿临床观察. 程雁2785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少阳病流行病学调查. 孙成力王怡高建东280血府逐瘀汤治疗不稳定心绞痛50例分析. 王金梅284经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20例临床观察. 王希兰286清热除湿汤治疗64例肛窦炎的临床研究. 李建平288清热化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杜俊生289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杜俊生291论中医之难和易. 唐生盛292学习经方的几点体会. 李海红293学习经方的点滴体会. 吴义春297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石应轩康淑香299中国应该创立生命物理. 曾宪寿303止痒洗剂的定性定量分析. 朱育凤徐璨306鼻丘穴封闭结合药物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姜志辉刘树春306蒙药验方《多能唐沁—25味汤》分析. 达布海308用蒙药苏木六味汤加杜仲治疗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118例的临床观察. 宝音朝克图309蒙医验方《铜灰—43散》的衍变应用及成方制剂的分解. 阿木嘎西迪310八味沉香散加朱砂的奇特疗效. 包金龙311。
胡希恕伤寒论解说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典籍,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部奇书,被誉为中医学经典。
其中所载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篇主要对《伤寒论》中有关伤寒的内容进行解说。
伤寒是由于寒邪侵入体内,导致人体经络气血阻塞、内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疾病。
伤寒在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寒战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由于寒邪与人体阴阳失衡而引起的。
因此,《伤寒论》中治疗伤寒首先要注意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在治疗伤寒中,中医讲究治疗因和病。
即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症状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中分为八个部分:汤液部、脉证篇、上下论、别录、证治准绳、金匮要略、杂病论、阴阳家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汤液部,也是治疗伤寒最基础的部分。
《伤寒论》汤液部中介绍了许多用热药材煎煮成药汤治疗伤寒的方剂。
这些方剂具有温阳发汗、透热祛寒的作用,能够缓解伤寒病魔的症状。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这是一种辛温的草药,具有发汗解表、温阳化湿的作用。
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缓解外寒内热的症状,治疗身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还有金银花汤、葛根汤等多种方剂能够治疗伤寒。
这些方剂都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和方案,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病情进行选择使用。
总之,中医认为伤寒是一种阴寒内盛、阳气外疏的病理状态,治疗伤寒应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驱除寒邪,让阳气恢复活力。
《伤寒论》中提到的方剂都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具有较高的疗效。
因此,《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