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38
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制度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术前和术后两个阶段。
在术前,护士需要执行医嘱,如进行各项检查,评估患者身心状况,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建立对现实的认识和乐观稳定的心态,清洁皮肤以防止切口感染,服用泻药或进行灌肠,禁食和禁水,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监测生命体征,为患者放置胃管、导尿,并准备好麻醉床、全麻护理盘、氧气、吸引器、负压吸引器、引流袋、监护仪等。
在术后,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和扭曲,保证引流通畅,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同时,护士还需要注意并发症的护理,如出血、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和肺部并发症。
为预防并发症,护士需要保持床铺及衣物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有效的咳嗽训练,促其排痰,定时翻身叩背,可采用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等方法湿化呼吸道,同时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水及电解质平衡,严格无菌损伤,维持正常输液速度,做好出入量记录。
嘱给予镇痛药物。
同时,护士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反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在疼痛护理方面,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和影响,以便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同时,护士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带来的负面情绪。
当患者出现疼痛时,护士应该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反应,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此外,护士还应该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镇痛药物,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
总之,在疼痛护理方面,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和支持,帮助患者尽快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
家共识(全文)
背景
胸外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为了提
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水平,上海专家组在2023年共同制定
了以下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共识。
共识内容
1.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应准确、及时进行,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等。
2. 基础镇痛治疗:通过基础镇痛治疗,如局麻药物、非双重抗
生素等,减轻术后疼痛。
3. 定期复评:对术后疼痛的复评应及时进行,根据患者的疼痛
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多模式镇痛: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镇痛药物、物理疗法等,实施多模式镇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
5. 主动防治并发症:术后疼痛管理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6. 患教和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教育和满意度评估,提升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该共识对于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包括疼痛评估、基础镇痛治疗、复评、多模式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患者教育与满意度评估。
它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专家组.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3,45(3): 108-112.。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提高病患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减轻疼痛对病患的影响,确保病患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订立本制度。
2.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临床指南,具有引导性、可执行性。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
2.全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相关工作,均需依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术前评估第三条术前疼痛评估1.手术患者在术前至少应进行一次认真的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影响因素等内容。
2.评估结果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并据此订立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案。
第四条风险评估1.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2.高风险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密的术后疼痛监测和干涉措施。
第三章术中疼痛管理第五条术中镇痛1.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术中应进行适当的镇痛措施。
2.镇痛方法包含靶控输注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神经停滞等,具体方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务工作者决议。
第六条监测与记录1.术中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连续监测,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2.监测结果和记录应精准明确、准确,并在病历中完整记录。
第四章术后疼痛管理第七条术后镇痛方案1.术后镇痛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订立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镇痛方案可包含镇痛药物的使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物理疗法等,具体方案由医务工作者订立。
第八条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疼痛管理方案,定时予以镇痛药物。
2.镇痛药物应依据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安全性等进行调整和监测。
3.术后镇痛方案的执行、疼痛的掌控程度、患者满意度等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
第九条术后疼痛的评估和处理1.术后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影响因素的变动。
2.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务工作者,并依据疼痛程度的变动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第十条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处理1.如发生镇痛药物过敏、过度镇痛、意识障碍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骨伤科围手术期多模式疼痛管理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最重要的主诉之一,更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核心问题。
骨伤科围手术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恰当的复位固定技术是有效的干预措施,其目的是恢复原有的解剖结构,缓解疼痛,改善与健康相关的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然而,骨伤科围手术可能与明显的术后疼痛相关。
对于骨伤科围手术期患者应强调进行充分的术后疼痛管理,以改善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尽量减少疼痛给患者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影响。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许多术前、术中和术后干预措施及管理策略可用于减少和管理创伤骨科患者的术后疼痛。
一、疼痛的定义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疼痛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最重要的主诉之一,更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康复的核心问题。
疼痛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重构,增加机体氧耗,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心肺功能恢复。
二、疼痛的分类1、按疼痛持续时间,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2、按病理生理学机制,将疼痛分为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
三、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目的1、缓解手术或创伤所致的急性疼痛;2、减轻手术伤害感受性疼痛;3、抑制炎症性疼痛;4、预防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5、减少手术应激、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四、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原则1、按时给药、定时疼痛评估、实时药物调整围手术期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基础,可采用数字评价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或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VAS为小于4分时可维持用药方案,4~6分时需调整镇痛药物或增加其他镇痛途径。
疼痛评估时应排除感染、血肿、内植物移位等疾病或并发症,明确非切口疼痛后加用弱阿片类药物,避免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
2、术前宣教目的在于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紧张情绪,促使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配合围手术期疼痛的控制。
最新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和相关卫生部门的要求,最新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术前准备:包括患者术前评估、术前禁食、术前皮肤消毒等。
2. 术中手术安全:包括手术室环境准备、手术器械的准备与使用、手术安全检查、手术人员的准备等。
3. 术后观察与护理:包括术后患者的定期观察、术后恢复室的管理、术后禁食及饮食护理等。
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术后感染的预防与处理、术后出血的处理、术后镇痛的管理等。
5. 围手术期质量控制:包括手术过程的质量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控制、手术并发症的评估和改进等。
6. 围手术期教育与培训:包括手术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的培训等。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术后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质量和成效。
同时,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也需要根据不同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制定和执行。
最新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二)围手术期管理是指在患者进行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一段时间内,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学管理和护理,以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下面将就最新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手术前准备阶段手术前准备阶段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家庭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准备工作。
在最新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患者评估: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基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胸片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并评估手术风险。
2.麻醉评估: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麻醉史、过敏史、麻醉风险等,以确定最合适的麻醉方法。
3.心理疏导: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4.家庭准备: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是否有照顾患者的人员,是否需要住院等,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和必要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