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25.19 KB
- 文档页数:5
《卖炭翁》情境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对簿公堂明冤屈谏言请命诉衷肠——《卖炭翁》情境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深入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重点)2.赏读诗歌,品味诗中对人物的精彩描写,理解卖炭翁的形象。
(难点)3.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重点)【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卖炭翁一车千余斤重的炭被强买后,他捧着半匹红纱一丈绫越想越气,决定哪怕拼了老命也要去大理寺讨回公道。
大理寺受理此案,今日开庭公审,请同学们经过穿越之门,来到公堂之上,自主选择角色,可作为原告、被告、目击者或者大理寺卿,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
任务一——调查案件,记录卷宗1.情境朗读白居易目睹了整个事件,并以其为原型,创作了叙事诗《卖炭翁》,今天他也来到了公堂之上,有请白居易诵读诗歌,为我们再现事件始末。
2.答疑解惑我白居易为诗向来浅白易懂,坊间流传,妇孺皆知。
现场的哪位朋友还有不懂得地方请尽管提出,我白居易现场答疑解惑。
预设:敕:皇帝的命令叱:吆喝直:同值,价值3.记录卷宗事件始末大家已了解,请大家帮助大理寺卿记录卷宗。
请大家继续用六个字概括情节: 炭、炭、炭请继续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情境诵读,结合注释,了解全诗意思,完成表格,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任务二——体察苦难,还原真相1.卖炭翁自陈悲苦(1)首先进行陈情的是原告卖炭翁,他一开口,便直呼自己太苦了!请同学结合第一段中的具体诗句进行讨论,以卖炭翁的口吻分析他“苦"在何处。
“我太苦了,你看我(诗句),苦在________(具体分析)”的句式回答,要求回答时要模拟人物角色,富有感情。
教师示范:①我太苦了,你看我“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苦在烧炭辛苦,我的脸和手指长时间被烟火熏烤,又黑又脏。
即使两鬓斑白,也还要劳作。
(手法:外貌描写)②我太苦了,你看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苦在收入低微,卖炭得来的钱也只能基本解决我的温饱问题。
《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唐诗三百首》中的《卖炭翁》。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文背景,领略作者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掌握诗的字词、句式、韵律;解读诗文内容,感受卖炭翁的生活境遇及诗人所表达的社会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卖炭翁》,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关注与同情。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卖炭翁》,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卖炭翁生活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卖炭翁》,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及诗意境。
4.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讲解古诗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品味古诗。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课堂交流。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8.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意境:卖炭翁的生活、社会关怀4. 古诗鉴赏方法:分析字词、句式、意境、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卖炭翁》。
(2)分析诗中的意境,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示例:诗中描绘了卖炭翁在严寒中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鉴赏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诗意境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背诵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2. 对比阅读,把握课文特色。
3. 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一、复习导入:我们读了《石壕吏》,杜甫用诗来记录他生活时代的悲苦,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他的诗就像记录片,记录历史,佐证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学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知道杜甫生活的艰辛,更懂得他悲悯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因品德高尚,被称为“诗圣”。
那继杜甫之后,用诗歌来记录百姓疾苦,时代悲哀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谁呢?那就是被称为“诗王"的白居易。
我们一起来读他的《卖炭翁》。
二、初读诗歌(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鬓辗辙骑敕叱将系(2)读诗歌,明体裁《卖炭翁》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式相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作者有感而发,一般用第一人称,记人、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容真实、生动。
看注释①可知:《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体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始创于杜甫,白居易大力提倡,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写了《新乐府》五十首,其中《卖炭翁》是第三十二首。
(3)知作者,识主题白居易,我们已读过他的几首诗了,一起来回忆一下?《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这些诗,你觉得是白居易什么时候所写?白居易把自己所写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这些诗属于闲适诗,就他所说“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
白居易为后人所称颂的是他两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是感伤诗,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者”,白居易最不愿别人提起的。
白居易最满意的是他所写的讽喻诗和闲适诗。
什么是讽喻诗?我告诉大家,《卖炭翁》是讽喻诗,你能说说什么是讽喻诗吗?学生说。
课件contents •课程背景与目的•《卖炭翁》作品赏析•公开课教学设计思路•公开课实施过程展示•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优质公开课课件制作技巧分享目录01课程背景与目的背景介绍古代文学经典《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经典叙事诗,通过描写一个烧炭老人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该诗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还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教育需求与课程开发针对当前学生对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开发《卖炭翁》获奖优质公开课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经典。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等要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提高对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诗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程目的和意义预期学习成果知识层面0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卖炭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和背景。
能力层面02学生能够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作品,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情感层面03学生能够通过感悟诗歌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02《卖炭翁》作品赏析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包括其文学成就、政治经历等,为理解《卖炭翁》提供背景知识。
创作背景阐述《卖炭翁》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以及白居易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
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诗歌内容详细解析《卖炭翁》的诗歌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场景描绘等,展现诗歌的完整风貌。
初中语文24 唐诗三首《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01【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所叙之事,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重点)2.细细品味文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画,并在写作中有所借鉴。
(重点)3.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02【课前准备】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读懂诗歌。
03【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在一个冬天的中午,中唐长安集市中有一位老人晕倒在雪地上,周围围满了关心的人群,议论纷纷。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刚好目睹了经过,并将这件事写成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一、诵读全诗,感知内容1.指明一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
强调字音:裳cháng (比较:衣裳shang)、辗niǎn、敕chì、系xì。
2.学生配乐齐读,教师点评。
过渡:要想读得更有感情,我们就要感知内容,读懂课文。
3.感知内容。
出示PPT:这是一首叙事诗。
请围绕“炭"字梳理事情经过。
明确:烧炭—运炭—失炭过渡:这首诗的标题是《卖炭翁》,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卖炭翁展开的,作者在文中用浓墨重彩刻画其形象。
看来,“卖炭翁”是读懂课文的钥匙。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卖炭翁"。
二、字斟句酌,走近“老翁”1.诗人对卖炭翁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有没有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情感预设:同情怜悯;“可怜",这是作者对卖炭翁最鲜明的情感表达。
2.作者又是如何展现其“可怜”的呢活动一:借助以下句式和资料,品味卖炭翁的“可怜之处"。
卖炭翁真是太可怜了,你看他“(诗句)”,可怜在(具体分析)(出示助读资料)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城南四十里以外。
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烧炭的流程:①筑一个土窑;②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③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④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⑤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⑥一车炭千余斤,需要五千斤的木柴。
《卖炭翁》获奖优质公开课课件一、引言《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以其深入浅出的生活哲理和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本课件以《卖炭翁》为主题,通过深入剖析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旨在提高广大师生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诗歌内容解析1.诗歌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任职于江州司马时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卖炭翁艰辛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
2.诗歌结构《卖炭翁》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诗歌结构紧凑,寓意深刻。
3.诗歌内容分析(1)第一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句话描绘了卖炭翁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内容,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第二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句话通过对卖炭翁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3)第三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句话反映了卖炭翁生活的贫困,以及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渴望。
(4)第四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话表达了卖炭翁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三、艺术特色分析1.真实生动的形象描绘《卖炭翁》通过具体描绘卖炭翁的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2.深刻的寓意诗歌通过对卖炭翁生活的描绘,寓意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优美的韵律《卖炭翁》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现实意义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卖炭翁》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通过公开课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助于提高广大师生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卖炭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增强社会责任感。
《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卖炭翁》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反映的悲惨的社会现实。
2. 品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理解诗人同情民生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导入本课A.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生批注:现实主义)B.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生批注:平易通俗)C.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
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汉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刚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富。
(学生批注:叙事诗,讽喻诗)D.引导学生圈画注释①了解“宫市”(生圈画: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二、朗读1.读得准确师屏示全诗,学生齐读,读完批注易读错易写错的词语。
【明确】: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piān)翩两骑(qí)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āng)惜不得。
24 《唐诗二首》
《卖炭翁》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 品味精彩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深情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精彩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这节课我们再走近一位诗人,他就是白居易,大家知道人们称他为什么吗?(诗魔)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
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后人便以“诗魔”称之。
今天,我们就一睹诗魔的风采,学习《卖炭翁》。
(一)明确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 品味精彩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 深情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学生回忆白居易的基本情况,教师及时补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2.读准字音
鬓(bìn)辗(niǎn)辙(zhé)敕(chì)麾(huī)
了解背景
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二、诵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节奏等。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指导朗读。
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4.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小组展示朗读。
(二)结合小注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结合小注疏通文意,勾画疑难点。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质疑重点文言字词。
薪:木柴。
辗:通“碾”,轧。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钱。
5.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入手概括)
【交流点拨】
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烧炭—运炭—抢炭)
三、品味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1.读完全诗,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反复品读文中的相关细节,并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形象。
【交流点拨】“苦”。
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十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艰难无奈)“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在泥中歇息。
烧炭难,运炭也难。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2.人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烧炭再苦、运炭再困苦老翁都能忍受,因为炭能换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是,是谁让老翁的梦想破灭?(宫使)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霸”。
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3.请发挥想象,演绎一下宫使抢炭的情节,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最贴近诗歌的描写。
小结: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对于卖炭翁和宫使,诗人分别是怎样的情感?请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品读。
【交流点拨】
1.老翁:可怜、同情。
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
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
的重压。
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
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
2. 宫使:“恨”。
一系列动词描写:把、称、回、叱、敕、牵、系,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
3.有感情诵读:读出老翁的无可奈何、悲愤辛酸,读出诗人的同情、悲愤。
五、拓展延伸,探究主旨。
1.本文仅仅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吗?仅仅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吗?
请阅读以下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感悟。
出示背景资料: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实为掠夺的一般。
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交流点拨】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2.课堂小结: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辛劳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
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六、布置作业
1. 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卖炭翁在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老翁苦怜
宫使霸恨
深切同情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