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获奖优质公开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13
《卖炭翁》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唐诗三百首》中的《卖炭翁》。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文背景,领略作者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掌握诗的字词、句式、韵律;解读诗文内容,感受卖炭翁的生活境遇及诗人所表达的社会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并背诵《卖炭翁》,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关注与同情。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卖炭翁》,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卖炭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卖炭翁生活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卖炭翁》,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及诗意境。
4.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难点句子为例,讲解古诗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品味古诗。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进行课堂交流。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8.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卖炭翁》2. 作者:白居易3. 诗意境:卖炭翁的生活、社会关怀4. 古诗鉴赏方法:分析字词、句式、意境、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卖炭翁》。
(2)分析诗中的意境,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示例:诗中描绘了卖炭翁在严寒中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鉴赏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诗意境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卖炭翁(公开课课件)卖炭翁——文学与现实的交汇一、引言《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艺术魅力,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课件将从文学与现实的交汇角度,对《卖炭翁》进行深入剖析,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王维并称“唐代三大诗人”。
他的诗歌以关心民生、反映现实为特点,尤其擅长运用乐府古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卖炭翁》便是其中之一。
三、诗歌内容解析《卖炭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通过对卖炭翁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1.第一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卖炭翁在南山中辛勤劳作的场景。
诗人通过“伐薪烧炭”这一动作,展现了卖炭翁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艰辛。
2.第二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句诗通过对卖炭翁外貌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其劳作的艰辛。
满脸的尘灰和烟火色,以及两鬓苍苍和十指黑,都是劳动的痕迹,也是岁月的痕迹。
3.第三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句诗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卖炭翁辛勤劳作,所得的钱财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劳动人民的生活困苦。
4.第四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诗进一步展现了卖炭翁的心境。
他身上的衣物单薄,担心炭贱,希望天气变冷。
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的无奈和期盼。
四、诗歌艺术特色1.真实性:诗人通过对卖炭翁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2.情感真挚: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3.寓意深刻:诗歌通过对卖炭翁的描绘,寓意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引人深思。
4.语言朴实:诗歌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五、结论《卖炭翁》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内容和艺术魅力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