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吸湿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2.62 KB
- 文档页数:1
头孢菌素的发现与研究进展导语: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从头孢菌素的发现历程、药理学特点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头孢菌素的发现历程头孢菌素是由真菌Cephalosporium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于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被发现。
当时,一位意大利研究人员在一家意大利酿酒厂的废料中发现了Cephalosporium真菌,进而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生素,即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头孢菌素的药理学特点1. 广谱抗菌活性: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它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通过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胞壁合成酶,破坏细菌细胞壁结构,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2. 耐药性问题: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也逐渐出现。
一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等酶类来降解头孢菌素,从而降低了其抗菌活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头孢菌素的结构,开发出了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如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提高其抗菌活性和耐药性。
3. 安全性:头孢菌素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
虽然头孢菌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但在适当的剂量下,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此外,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较小,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三、头孢菌素的研究进展1. 结构改进:为了提高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和耐药性,研究人员通过对头孢菌素结构的改进,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
这些新的头孢菌素类似物具有更广谱的抗菌活性,对耐药菌株的杀菌效果更好。
2. 药物联用:为了克服头孢菌素的耐药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例如,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提高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3. 抗菌机制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头孢菌素的抗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且对多种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多,真确把握其临床用药对策可以更好的规范临床应用。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一些在结构上与青霉素类似,因此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发热、关节疼痛、血管炎等表现。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2.肝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
3.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异常,包括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尿路梗阻等。
这些不良反应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尤为严重。
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5.其他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痫样发作)、耳鸣、听力减退等。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对策1.临床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当严格遵守指征,不滥用或乱用。
对于无需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不应当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2.避免过敏史患者使用对于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史及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不得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3.避免联合应用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能增加肾脏毒性,因此应当避免联合应用。
4.监测肝肾功能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期间,应当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注意剂量调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量,避免造成肾功能异常。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分析研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高分子杂质会引起患者的过敏反应,因此,对其的分析显得很重要。
高分子杂质包括外源性杂质及内源性杂质两种,目前药物质量控制重点是内源性聚合物。
标签: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分析头孢菌素具有抗菌谱广、高效、低毒和耐酶耐酸等特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安全性高,但是用在体质比较特殊的患者身上,则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致使此类药物无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为了确保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研究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性反应的发生机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分类和来源及其分离分析技术等内容。
1.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机制过敏反应的本质就是抗原抗体的反应,药物降解后的杂质被人体吸收后,会与人体内部的大分子载体出现不可逆的结合,出现抗原一抗体的反应,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抗生素聚合物的免疫原性较弱,而多价半抗原,会引发出速发型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其有3位与7位的2个活性取代基,若头孢菌素被碱或胺水解后,其产物大部分是降解的产物,它主要属于侧链7位,故各种头孢菌素侧链7位,都会变成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决定簇。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间发生交叉的过敏反应的情况,与其侧链结构的相似性和抗接点的抗体有关。
日本药厂实行了迟发型及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动物试验,得出头孢替安与7位侧链结构相异的头孢噻啶、头孢唑啉、青霉素G和氯苄西林等没有发生交叉性过敏反应。
因此,国内药厂可通过改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侧链结构,增加或者保持本身药物的抗菌作用,产生定量的空间位阻作用,达到修饰或者改变抗原决定族的特异性,阻止其出现交叉过敏反应[1]。
2.孢菌素类的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分类及来源高分子杂质是药品中比药物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的一种杂质,其相对分子的质量约在1000-5000。
个别分子质量会达到10000以上。
抗菌药物中的高分子杂质通化工和生化领域内的高分子化合物本质上存在区别,前者按照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外源性的杂质和内源性的杂质。
兽药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及其应用孙宝华(黑龙江省红星农场畜牧科黑龙江北安164022)头孢噻吩钠(噻孢霉素钠,头孢菌素Ⅰ,先锋霉素Ⅰ)。
该药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吸湿性,易溶于水。
粉末久置后颜色变黄,但不影响效力,也不增加毒性,然而溶液变黄色后即不可使用。
应遮光、密封,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较好疗效,钩端螺旋体对此药也敏感,但对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结核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及原虫无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牛乳腺炎,预防术后败血症等。
内服不被吸收,肌注后吸收良好,如给家禽肌注10毫克/千克体重后,经半小时血药浓度即可达峰值(18微克/毫升),其半存留期为16 ̄54分钟。
此药有局部刺激性,肌注后疼痛显著,毒性小。
粉针剂肌内注射用量为马、牛、羊、猪、犬10 ̄20毫克/千克体重,1天3 ̄4次;家禽10毫克/千克体重,1天4次。
头孢噻啶(头孢菌素Ⅱ,先锋霉素Ⅱ)。
该药品为白色或无色粉末,能溶于水。
应遮光、密封放置于阴凉干燥处。
其抗菌谱似头孢噻吩钠,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效力比较强。
用于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伴侣动物呼吸道、泌尿道等严重感染。
粉针剂肌内注射用量为马、牛、羊、猪10~20毫克/千克体重,1天3 ̄4次。
肌内或皮下注射用量为犬、猫11毫克/千克体重,1天2次,疗程不超过7天。
兔链球菌病,肌内注射20毫克/千克体重,1天2次,连用5天。
头孢氨苄(头孢菌素Ⅳ,先锋霉素Ⅳ)。
该药品为白色或乳黄色结晶性粉末,微臭,味苦,能溶于水。
该药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有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无效。
用于敏感性菌所致的泌尿道、皮肤及软组织等部位感染。
胶囊剂、片剂内服用量为家禽35 ̄55毫克/千克体重,1天4次。
犬、猫11 ̄33毫克/千克体重,1天3次。
同时内服丙磺舒(犬10毫克/千克体重,1天4次),可提高疗效。
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广泛的使用和排放正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重点讨论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涵盖头孢菌素的污染来源、降解途径、治理技术等方面。
通过综合梳理相关研究文献,以期为解决头孢菌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言: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医疗和养殖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其使用和排放正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研究表明,头孢菌素的排放不仅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还可能引发抗生素耐药问题。
因此,研究头孢菌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头孢菌素的污染来源:头孢菌素的主要污染来源包括医疗废水、养殖废水以及头孢菌素制药工艺中的废液等。
其中,医疗废水是头孢菌素的重要排放源,由于医院对头孢菌素的临床使用较多,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头孢菌素。
此外,大规模的养殖业也是头孢菌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大量的头孢菌素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养殖废水中的头孢菌素含量也很高。
头孢菌素的降解途径:针对头孢菌素的降解途径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两种方式。
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使头孢菌素分子发生降解反应,常见的降解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化学降解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氧化、还原、光解等化学反应使头孢菌素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目前,针对头孢菌素的降解技术主要集中在生物降解方面,利用特定的降解菌株进行废水或土壤中头孢菌素的降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头孢菌素的治理技术:在头孢菌素的治理技术方面,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和高级氧化技术等。
物理化学处理主要通过吸附、膜分离和光催化等方式去除头孢菌素,这些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特点。
生物处理则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头孢菌素,其中包括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和新兴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主要通过产生高氧化电位或自由基来快速降解头孢菌素,其中包括紫外光、臭氧和过氧化氢等。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研究进展摘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聚合物杂质易诱发过敏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随着分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聚合物杂质结构、反应机理认识加深,聚合物杂质的质控理论由总量控制转为对指针性聚合物杂质进行精准控制。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探讨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质控的分析方法、结构研究的进展,提出了仍需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聚合物杂质;研究进展引言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碱性强、抗腰鞭毛虫能力强、敏感性低、副作用少,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过敏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头孢菌素的研究和生产过程、污染程度和难以避免的污染类型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机理和过敏反应的初步安全性评价方法。
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概况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将7-ACA具有弱抗菌作用的天然头孢菌素c分离后化学修饰而形成的半合成抗生素,临床上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等。
1945年首次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于1963年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根据临床应用情况不断改进,目前已经经历了四代。
第二代头孢菌素在第一代基础上添加氧基,大大提高了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第三代头孢菌素延长了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半衰期,大大提高了其活性。
同时也降低了对肾脏的毒性和副作用。
第四代头孢菌素是与前三代相比进步最大的一代,以第三代为基础进行了改进,不仅具有前三代的优点,而且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外膜穿透速度更快,比β-内酰胺酶更稳定,与pbps的亲和力更强。
新一代头孢菌素在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脓毒症和严重感染的治疗。
2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过敏又称抗原性物质,主要是指由于药物分子分解或聚合而形成的不纯化合物和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质和聚糖)所产生的有害影响。
头孢菌素类母核是7-氨基磷酸,两个侧链活性取代基R1和R2,水解后的主要产物是侧链R1,因此我们认为侧链R1是头孢菌素过敏的主要抗原决定因素,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证实。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一、概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自1948年被发现以来,因其广谱、疗效高、抗菌活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随着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增加和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细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性的升高及不良反应增多等情况,新型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概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第一种头孢菌素——头孢氨苄以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使之在抗菌药物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和肾毒性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头孢菌素。
每一代头孢菌素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领域,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治疗,而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动学特性、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发,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治疗效果。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抗菌机制、药动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还能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抗菌药物研发的不断创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性和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自年首次发现以来,它们已成为全球抗击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广谱抗菌作用。
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用药对策,以期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并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过敏反应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中,药物过敏反应是极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哮喘、气促等。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与使用的频率、给药途径和剂量有一定关系。
2. 药物毒副作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中还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如消化道不适、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等。
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受到个体差异、药物代谢和清除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不良反应更容易发生。
3. 菌群失调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还会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造成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
表现为腹泻、便秘、肠胃不适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对策1. 严格遵守用药指南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指南,如用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频次等,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特殊患者群体,如孕妇、儿童、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用药禁忌和剂量调整。
2. 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在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敏感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避免盲目选用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加强用药监测对于长期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应加强药物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保持患者用药持续监测和定期复查。
4. 注意个体差异在用药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对于已知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选择其他抗菌药物。
湿度对头孢克肟及头孢拉定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湖南紫光古汉南岳制药有限公司岳阳基地杨鑫培徐云朱长富摘要: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吸湿性研究,测定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
将试药置于具有不同相对湿度干燥器内,测定不同时间的吸湿率从而得出结论,最终测得头孢拉定、头孢克肟的吸湿平衡时间为72h,临界相对湿度均为30%。
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吸湿性研究为工业化生产控制合理的相对湿度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头孢;抗生素;吸湿性;稳定性药物的吸湿过程及吸湿程度可以用吸湿平衡曲线及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表示。
在相对干燥或较低相对湿度环境中,一些药物或辅料不吸湿或很少吸湿。
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大,吸湿量缓慢增加。
当相对湿度到达某一定值时,药物的吸湿量急剧上升。
吸湿量急剧上升时的相对湿度(RH)即为该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
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越大,则表明该药物不容易吸湿,相反则容易吸湿。
将药物贮存在该药物的临界相对湿度以下环境,能够延长药物吸湿平衡到达的时间。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曾译为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本类药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繁殖期杀菌。
具有抗菌谱抗菌广、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见等优点[1],临床上应用广泛,常用的主要有30余种。
由于此类抗生素对水、热的不稳定,多种头孢菌素具有引湿性,吸湿后会引起结块、流动性下降、潮解、晶型改变等理化性质的变化,从而影响产品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内在品质。
各种头孢菌素均为头孢烷酸的衍生物,头孢烷酸含有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在有水分子存在的条件下易被水解,碱、酸和温度升高均能促进水解。
口服用头孢菌素类是一些化学稳定性稍高而且能耐受胃酸的品种,如头孢拉定、头孢克肟等多制成片剂、胶囊或颗粒剂。
据文献报道,许多抗生素在干燥状态下稳定,但受潮后就会分解[2]。
虽然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收载的头孢克肟、头孢拉定性状中均无引湿性描述。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高分子杂质的研究进展江晓玲,刘昆,邓俊丰,李波*(中国医药集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 610051)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的高分子杂质是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是药物分析研究的重点。
高分子杂质分为外源性杂质和内源性杂质,目前内源性聚合物是药物质量控制的重点。
本文对近年来头孢菌素中高分子杂质的聚合特性、结构特点和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头孢菌素;高分子杂质;凝胶色谱中图分类号:R9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07)06-0264-06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Impurities ofCephalosporinsJIANG Xiao-ling, LIU Kun, DENG Jun-feng, LI Bo(Sichuan Industrial Institute of Antibiotics, China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Group, Chengdu 610051, China ) Abstract: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impurities in cephalosporins are the sensibilisinogen causing tacho-anaphylactic reaction and the emphasis in pharmaceutical analytical studies. These impurities include endogenic impurities and exogene impurities, and the former are the focal point of quality control. 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impurities of cephalosporins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polymers’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separating and analytical methods.Key words: cephalosporins; high molecular weight impurities; gel chromatography头孢菌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自1962年问世以来已发展到了第四代,具有高效、低毒、抗菌谱广、耐酸、耐酶、结构易改造等特点,使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 研究进展分析报告2011-7-1目 录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研究进展分析报告 (3)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3)2 头孢菌素类药物市场与发展概述 (4)2.1 国外头孢菌素市场份额与研究开发状况 (4)2.1.1 国外头孢菌素市场状况 (4)2.1.2 国外头孢菌素产品研发状况 (5)2.2 国内头孢菌素类药物市场及发展态势 (5)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7)3.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近况 (7)3.1.1 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7)3.1.2 前药型头孢菌素类化合物 (9)3.1.3 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类复方制剂 (10)3.2 头孢之路 (11)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研究进展分析报告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 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
美国礼来公司于19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的,多为半广谱抗生素,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流感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
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
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 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水分控制与装量差异的研究【摘要】水分超限是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在储存期间较常见的突出问题,通过优化处方,经反复试验对比,以装量差异和胶囊储存期间的水分为考察指标,筛选出了最佳处方,从根本上解决了该品种在储存期间水分超限的问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水分;装量差异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是头孢氨苄的复方制剂,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口服吸收好,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价格低廉,为我国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
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1]规定,头孢氨苄原料水分在4.0-8.0%之间,而国家药品标准[2]规定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水分应控制在9.0%以下,所以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在储存期间的水分很容易超过9.0%。
本着不增加产品的成本并保证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寻找最佳处方工艺,有效控制胶囊储存期间的水分和胶囊分装时的装量差异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控制水分和影响胶囊装量差异的因素,并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头孢氨苄甲氧苄啶胶囊的处方工艺是将头孢氨苄、甲氧苄啶、干淀粉适量混合均匀后直接进行胶囊分装,由于头孢氨苄原料流动性不好,选择干淀粉做为填充剂能使原辅料混合后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很好的控制胶囊分装过程中的装量差异;由于此处方中头孢氨苄和干淀粉都具有吸湿性,所以在该药品的储存期间会缓慢吸潮,最终导致该药品在储存期间的水分超限。
1仪器、设备和原辅料分析天平(tg328a(s)上海精密科学技术仪器有限公司),v20容量法水分测定仪(瑞士梅特勒—托利多);dhg-600两维混合机(丹东市制药机械厂);1200胶囊分装机(丹东中冠机电新技术有限公司);头孢氨苄(浙江昂立康制药有限公司)符合2005年版二部中国药典标准;甲氧苄啶(山东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符合2005年版二部中国药典标准;淀粉(沈阳东源药用辅料厂)符合2005年版二部中国药典标准;滑石粉(丹东市药用滑石粉厂)符合2005年版一部中国药典[3]标准;硬脂酸镁(营口奥达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版二部中国药典标准。
国产头孢克肟口服固体制剂有关物质研究邓鸣;陈宁周;李浩;王海波;朱斌【摘要】目的对国产头孢克肟口服固体制剂有关物质进行分析,对其中的主要有关物质来源、结构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建立HPLC方法对头孢克肟口服固体制剂有关物质进行了考察,采用LC-Q-TOF/MS技术对主要杂质结构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国产头孢克肟口服固体制剂共检出20个有关物质,其中,杂质7、14、16、17是主要杂质.486批样品的有关物质最大单个杂质含量在0.1%~4.1%之间,总杂质含量在0.1%~9.8%之间.结论制剂中的有关物质来源于原料及降解反应,建议企业优化生产工艺,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及生产、运输和贮存环境.【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6(041)007【总页数】7页(P541-546,封3)【关键词】头孢克肟;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作者】邓鸣;陈宁周;李浩;王海波;朱斌【作者单位】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广西食品药品检验所,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7头孢克肟是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临床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尿道感染、猩红热、中耳炎、鼻旁窦(副鼻窦)炎等。
2010版《中国药典》二部首次收载了头孢克肟及其制剂,美国药典(34版)、英国药典(2012版)均收载有头孢克肟,英国药典提供了头孢克肟中部分有关物质的化学结构式及名称,但是没有提供色谱行为参数[1-3]。
头孢菌素结构不稳定,在生产及储存过程中遇酸、碱、光、热、辐射和β-内酰胺酶等均会发生降解反应,形成一系列的降解物及聚合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甚至产生毒副反应,因此明确杂质结构和产生机理,对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大意义[4]。
目前关于头孢克肟杂质研究的文章多见于测定方法的建立[5-7],文献[8]采用LC-MS/MS分析头孢克肟原料及制剂的杂质并鉴定了部分杂质结构,未见对国产头孢克肟制剂杂质谱、杂质含量分布及杂质来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