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8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到广阔的领域,包括地球的构造、地形、水文、气候、人口分布等等。
为了深入探索地理学的奥秘,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研究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讨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并探讨它们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对目标群体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
在地理学中,问卷调查可以用于获取人们对于地理现象、景观和环境的态度和意见。
比如,针对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可以了解他们对于城市发展、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看法,有助于指导城市规划和管理。
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通过研究者亲自前往调查地点来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实地考察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和了解实际情况,纠正或验证资料的准确性。
例如,一位研究气候变化的地理学家可能会亲临极地或高山地区考察冰川变化情况,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实地观察。
三、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地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它利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译和分析,研究地理现象和变化。
遥感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观测地球表面的特征,例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水文状况等,提供了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数据,以支持地理学的研究。
四、数理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在地理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者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地理现象和变化之间的规律性和关联性。
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意义的结果。
例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可以研究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五、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地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构建逼真的地理模型,模拟地理现象和过程,以研究其规律和影响因素。
模拟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复杂的地理系统,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例如,在研究气候变化时,可以通过气候模型模拟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动态及地理学研究范式李双成刘金龙张才玉赵志强2012-08-07 09:59:52 来源:《地理学报》2011年12期【内容提要】生态系统服务是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生态学范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理学在此领域的研究范式和优先主题。
研究认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应当以空间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社会福祉这一主线,始终将“自然系统提供生态服务与社会经济系统内化消费”之间的耦合联系作为研究核心,综合集成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内化的响应。
通过建构生态系统服务的地理学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拓展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助于提升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集成分析水平,进而推动地理学综合研究进程。
同时,也为地理学的核心命题——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践领域。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地理学研究范式1 引言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形成和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1],它是通过生态系统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得到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由自然资本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构成的生态系统服务和非自然资本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人类福利,其功能效用不仅包括生态系统为人类所提供的食物、淡水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2]。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力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显著增加,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类型的广泛替代或转换,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强烈干预,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过度消费等。
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结果[3],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每年提供价值约15万亿英镑的产品,如新鲜的水和清洁的空气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了大约2/3提供上述产品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园地、河流和海岸等。
收稿日期:2018-07-02作者简介:吕进锋(1984-),男,福建连城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地理学、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
试论地理学研究范式———从“范式”概念谈起吕进锋1袁2曹能秀3(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99;3.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库恩范式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范式”一词在社会科学领域被使用得过于泛滥,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在地理科学研究中同样如此;地理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公认范式,这一方面说明科学研究范式不是可以建构出来的,另一方面说明地理科学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范式的更迭意味着科学的革命,但其形成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应打破范式建构的思维,实现其自然更迭。
[关键词]地理学研究;科学革命;范式[中图分类号]Q9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9340.2018.05.018[文章编号]1674-9340(2018)05-064-06“范式”一词源远流长,范式思想最早可以从康德的思想中寻到踪迹。
一般认为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首先提出此概念,但第一个在学术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学者不是托马斯·库恩,他只是赋予了“范式”以全新的哲学含义,他是使“范式”一词名声大振和广泛流行的第一人[1]。
但是库恩没有想到,自196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学术界会对“范式”概念进行如此广泛的讨论。
他更没有想到“一部分自然科学家将‘范式理论’视为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根本性的质疑和批判;而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则对该理论大加赞赏和拥护,一些人迅速成为该理论坚定的追随者”[2]。
罗蒂曾感叹道,库恩写的东西对科学圈之外的人更有吸引力[3]。
“范式”一词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第一章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一、地理學研究範疇與原則:1.地理學的範疇:地理即為『大地倫理』,研究地表各種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人地關係及區域特性。
二、地理學的研究方法1.地理學的研究目的:在對某一地理現象作描述→解釋→評估→預測2.地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1)在古希臘時代→手眼觀察與描述地表(2)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注重正確有系統的描述,利用科學方法尋求現象的因果關係和解釋。
(4)20世紀60年代以後:數量、統計方法與調查技術(遙測、地理資訊系統)的發展和使用→使地理學研究由類型歸納朝向理論演繹的趨勢。
3.地理學分析方法:(1)地圖分析:地圖乃是地理學研究最重要的工具。
所有地理研究成果,必須仰賴地圖作為展現媒介。
一張完備的地圖必須具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要素。
(2)計量方法:引用數字和統計等計量方法,是為了歸納地理現象在空間分布上的特徵,以解釋並預測地理現象的區位變化。
早年以簡單的統計為主,近年來已深入探討空間自相關的問題,並提出預測模式。
(3)遙測技術:遙測是以不接觸探測而取得資料之技術。
遙測不但可做空間查詢之背景影像資料,而且可以直接判釋抽取空間資料。
(4)地理資訊系統(GIS):地理資訊系統是以電腦為工具,以資料庫管理的觀念,對地理資訊做有系統、有組織的儲存與管理進而運用電腦的強大運算能力,進行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最後再運用電腦繪圖的技術,將分析結果做有效的展現。
4.地理學的研究步驟:(1)觀察並發現地理問題。
(2)選定研究區域、調查與蒐集資料。
(3)整理資料:A.以時間或空間順序加以分類,常可顯現出一些科學上的事實。
B.經過整理後的資料,以圖或數量的方式表現,既可呈現地理學研究重視空間分布的特徵,也可避免個人在陳述、解釋問題時流於主觀。
C.研判,最後做出結論:經過不斷反覆進行這樣的研究步驟,將可從很多相同現象的觀察中,導出規則或法則,進而建構出理論以解釋,甚至預測現象的發展。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评介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所著《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是科学技术部创新工作基础专项——“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中的一部,2013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8章计50万字。
范式的概念由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提出。
他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显而易见,没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研究范式,地理学难以进入现代科学之列。
随着自然地理学中系统研究的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增加,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学科例如物理学和数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经深深地植入到自然地理学之中。
与此同时,一些横断学科的观念如复杂性科学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混沌等冲击着现代自然地理学,促成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在每一范式转型期,一方面呈现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研究的无序和随意性。
通过对研究范式变迁的总结,可以发现学科发展的规律。
随着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一些重大的科学研究计划和议题不断推出和实施,对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推动着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转型。
在此过程中,为了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急迫的实践需求,自然地理学必须加强自身理论、方法和工具等学科研究范式特质的建构。
基于这个意义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自然地理学甚至是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规范和深化。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以“研究范式”作为叙述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①从选题、文献检索与阅读、资料获取、数据处理到研究成果表达的一般研究过程;②自然地理时空的预测与预估;③自然地理学中的尺度现象及其推绎;④自然地理学的分类与分区;⑤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尺度特征等。
阐述了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理论影响下的自然地理学范式的内涵和研究方法,回答了什么应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被提出,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理论作者:潘玉君来源:《地理教育》2017年第10期应该如何探索、研究和阐述地理科学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要点就是“地理科学研究范式”问题。
它是地理科学基本理论问题即元问题之一。
“地理科学范式”之“范式”概念,其内涵主要源于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其术语主要源于库恩《科学革命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富有哲学意识的著名地理学家开始探讨和阐述地理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形成科学主义地理研究范式、人文主义地理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地理研究范式和综合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等并存的学术态势。
综合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的“综合”,并不是对其它主义地理研究范式的综合,其主要理论知识形态之一是“地理研究综合范式理论”。
这一理论探索和阐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下叶,在不断探索中不断完善,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同一”原则。
近现当代中外地理实证研究的过程及成果,诸如洪堡、李特尔、赫特纳、道库恰耶夫、黄秉维、周立三、任美锷、吴传钧、郑度和陆大道等地理学大师的地理实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是探索和研究以及阐述并形成系统理论的重要科学案例基础。
《地理科学导论》第五章“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两部分:地理科学问题和地理研究维度。
第一部分地理科学问题,通过科学问题方程、地理科学问题方程以及地理科学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研究核心等系统进行阐述:①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条件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可能成为“地理科学问题”;②地理科学问题的构成原则即如何将“可能构成地理科学问题的科学问题”构成“地理科学问题”;③地理科学问题是地理科学研究起点。
第二部分地理研究维度,首先,阐述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地理研究科学维度、地理研究价值维度和地理研究伦理维度。
地理科学研究维度主要回答“是/否”等问题,地理研究价值维度主要回答“有用/无用”等问题,地理研究伦理维度主要回答“应该/不应该”特别是今后“应该/不应该”等问题。
其次,分别阐述每一个基本维度即地理研究科学维度、地理研究价值维度和地理研究伦理维度。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新范式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科学技术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科。
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而且促进了城市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今天,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也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促进了地理制图学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有必要。
可见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能够优化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目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引言随着基础测绘框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实景三维中国的深入推进,如何利用国家、省市县现有的地理国情普查和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等重大项目的成果数据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库快速更新工作是基础测绘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地理信息系统的背景为了妥善管理土地资源,通常会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估,以此进行土地的测绘工作。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一种土地测绘的方法,可以确定特定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同时,它使决策者能够开发用于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作物管理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一种通过划分竞争性土地用途来避免环境冲突的规划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估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定性方法用于广泛评估土地潜力,结果以定性形式给出。
定量方法是通过分析各种统计的参数技术,并且涉及更详细的土地属性。
定量方法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估程序涉及许多模拟建模系统,以量化土地用于特定用途的潜力。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提高空间数据的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分析效率和改进数据访问方面大有希望。
这些技术已被用于评估确定土地适宜性所需的标准,也被本研究采用。
工程测量数据采集的复杂程度也比较高,易受工程区域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的影响。
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矢量和栅格的方法实现数据收集与保存,通过使用GPS定位技术,还可以设定测量对象的坐标方位,从而将大量数据录入至地理信息系统中,此外,通过联合使用数字扫描装置、摄像机、激光雷达装置、卫星等,也可以实现数据收集。
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地理学研究范式特征与发展高庆彦;潘玉君;朱海燕;杜莹;郭映泽;杜青;韩兴粉;肖翔【期刊名称】《热带地理》【年(卷),期】2013(33)5【摘要】"范式"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由库恩基于科学哲学提出,并逐渐为科学界接受。
同时,各学科学者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和"研究程序"思想而构建出本学科的研究范式。
因此,使得各学科间的研究范式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联系性。
地理学也因此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作为世界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其思想与方法的影响。
因此,系统地认识20世纪初叶以来我国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十分必要。
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及我国地理学研究范式历史的认识进行研究得出:中国地理学经历了区域因果关系范式到空间范式的继承与转变;我国近现代地理学范式的发展始终是"显范式"(冠予"范式"一词的研究方法)与"潜范式"(未冠予"范式"一词的研究方法)并存发展的;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与应用多以"显范式"为主,自然地理学多以"潜范式"为主;所有地理学研究范式都遵循地理学空间思想指导;未来地理学研究范式将朝向定量化、技术化、空间化、社会性和文化性方向及格局、过程、机制及模拟发展,朝向科学第四范式迈进。
【总页数】8页(P628-635)【关键词】中国地理学;范式;空间;20世纪初叶【作者】高庆彦;潘玉君;朱海燕;杜莹;郭映泽;杜青;韩兴粉;肖翔【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0【相关文献】1.语言研究的地理学范式--中国云南语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构想 [J], 潘玉君;骆小所2.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的人地关系研究——基于文献研究法 [J], 甘德彬;潘玉君;周宁;成忠平3.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J], 宋长青;冷疏影4.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J], 黄鑫5.汇率调整无效力问题的微观与宏观研究范式评析——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汇率理论研究的变迁原因与发展特征分析 [J], 王根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