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五编 第四章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 格式:pptx
- 大小:367.67 KB
- 文档页数:31
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1.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①同为花间词人,题材大多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离愁别绪、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菩萨蛮》和《应天长》都是享乐题材。
②都多写女子衣着服饰、起居陈设,带有装饰性和色彩性。
《菩萨蛮》和《酒泉子·月落星沉》。
③温词用色浓艳(为宫廷豪门娱乐所作,多用金鸳鸯、金翡翠、金鹧鸪),韦词用词较为清淡(白描手法,浅白如画,清新淡雅)。
④温词“密而深”(借助场景意象,并不直抒胸臆《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韦词“疏而显”(直抒胸臆,白描手法“红楼别夜堪惆怅”)。
⑤温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情感隐于意象之中。
⑥温词多为应歌,重格律声律,内容日渐空虚;韦词有血有肉,不单调空洞。
⑦温词“无我”之境,客观;韦词“有我”之境,感情带入。
2.结合作品分析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
(2)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
正如王国维所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3.分析花间词和南唐词不同风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①花间词以女性情感为题材,语言香艳绮丽不脱“伶工之词”的身份。
②南唐词则在词中注入士大夫的忧患之感和生命意识,语言比较清新雅丽,成为士大夫词的先驱。
宋代文学北宋初期文学4.试述五代宋初政治形势与诗歌风貌之关系。
①五代时期,政治混乱,割据势力跋扈,乱世中士人明哲保身,气节沦落。
道德沦丧引导诗人书写自然景物与自我感受,诗歌景象萧瑟,诗歌体制五七言律为主。
②五代社会混乱杀戮,诗人求仕无门,心灵遭到重创。
第四章苏轼苏轼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又与曾巩、王安石等皆有交往,并对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人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统合儒释道思想,形成既热爱生活又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文人具有极大影响。
他的诗歌笔力纵横,穷极变幻,间之议论,富有理趣,使宋诗的风貌更加突出。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确立了词体的若干新的审美类型。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对词体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其得益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教育与扶助,父子三人都以其杰出的文学才能为中国文学增添了光彩,而其子迈、迨、过俱善为文,尤其是苏过的识见与文学才能非常突出。
眉山苏氏文学家族的杰出创作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多见的盛事之一。
第四节苏轼词风作为中国文化进程中不多见的杰出人物,苏轼在哲学、绘画、文学等诸方面取得了众多成就。
从文学的文化生态而言,苏轼的突出文学贡献,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苏词作为苏轼最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文学体裁,形成其独成风貌。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思想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柳永、欧阳修等人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开始突破词的体式传统,而在词的题材、内容、思想感情、词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与当时很多词作者如晏几道、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等人一样,苏轼对此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对于词体的新的认识。
他认为词是诗之一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继勉之。
”(《与蔡景繁书》)因此,赞许词体向诗体靠拢的创作风格:“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也。
”(《与陈季常书》)又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与鲜于子骏书》)。
虽然他对柳永词“句法”颇为不屑,但又对柳永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句意予以肯定,又曾经对秦观词因为向传统词靠拢而表现为内容含量少、景致简单的做法表示批评。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解释:1、说理散文2、百家争鸣3、《论语》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北宋初期文学1.“宋初三体”: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诗风,宋诗归为三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其中白体以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他们以白居易为师,模仿元稹白居易等人唱合的近体诗,内容多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平易浅俗;晚唐体以九僧,林逋等人为代表,他们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重五律,字斟句酌,诗风清苦,代表作有林逋的《秋日西湖闲泛》;西昆体因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杨亿,刘筠等,他们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对仗工稳,讲究用典,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色。
白体:白体指宋太宗、真宗时诗坛流行的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
其代表人物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内容多学白居易、元稹等人的唱和诗,以吟咏性情、颂美王政为诗歌主题,着力于抒写和乐自适的优游世俗生活,呈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和乐”之境和“平易”之美。
为两宋诗歌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型,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直白、俗气、缺少意蕴的弊病。
代表作有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代表诗人“九僧”,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潘阆、魏野、林逋等隐士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句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
代表作有林逋的《秋日西湖闲泛》。
宋初晚唐体诗人努力营造的清冷、荒凉、悲凄、闲逸、脱俗等诗歌审美类型是对当时流行于诗坛的白体的疏离与变革,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杨亿《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诗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2版上中下册目录清华内蒙古大......上册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第三节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第二节神话形象和故事第三节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及影响第二章股商西周的书面散文第一节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第二节《周易》中的"卦爻辞"第三节(尚书》....中的殷周之文第三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结集..........与流传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和情感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征第四节《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第一节《左传》第二节<国语》及《琐语》《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第三节《战国策》........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二节《孟子》第三节《庄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六章屈原与楚辞赋第一节屈原的创作与楚辞的产生.....第二节《九歌》....《招魂》《天问》第三节《离骚》....第四节《九章》及其他第五节屈原的文学地位和影响第六节宋玉辞赋阅读文献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文学生态第二节作家群体及作家心态第三节经学对汉代作家及其创作的影响第四节秦汉文学的特征与嬗变过程第一章秦与西汉散文第一节秦代散文第二节西汉前期的散文第三节西汉中期的散文第四节西汉后期的散文第二章西汉辞赋....第一节西汉辞赋的兴起与轨迹第二节贾谊《吊屈原赋》及骚体赋创作第三节枚乘的《七发》第四节汉武帝时期的赋第五节司马相如与《子虚赋》《上林赋》第六节其他辞赋创作与游猎赋的承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创作................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涵与"实录"精神第三节《史记》的艺术成就第四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四章东汉辞赋....第一节东汉散体赋的沿袭与京都赋主题第二节班固的辞赋观及其辞赋创作第三节张衡的京都赋与新抒情赋第四节东汉其他辞赋第五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第一节《汉书》的成书及其体例第二节《汉书》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第三节《汉书》的文学价值及影响第四节东汉其他史传散文第四节东汉论说散第六章汉代乐府诗第一节乐府与乐府诗第二节汉乐府诗的情怀表达第三节汉乐府诗的叙事方法第四节汉乐府继承的诗歌传统及其影响第七章汉代文人诗第一节楚声与西汉文人诗第二节五言诗的形成......与东汉文人第三节《古诗十九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独立时期第二节制度、政权、学术、士风与文学写作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与影响第一章三国文学第一节曹氏父子......与建安第二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第三节吴、蜀文学第二章两晋文学第一节张华、傅玄与晋初之第二节陆机、潘岳、张协与太康文学第四节东晋文学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思想与文学写作第二节陶渊明的诗.....第三节陶渊明的词第四章南朝文学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第二节鲍照与大明、泰始年间文学风貌第三节谢眺与"永明体"第四节梁天监、普通年间文学第五节萧纲与宫体第六节南朝的骈俪文风第七节《文选》与《玉台新咏》第五章北朝文学第一节北朝文学的草创期第二节北朝文学的发展与兴盛第三节北朝文学的特征与成就第四节庾信和南北朝文风的融合第五节南北朝乐府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产生及类型第二节《搜神记》与志怪小说第三节《世说新语》与志人小说阅读文献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隋唐的政权更替与政治分合第二节社会流动与地域第三节教育?科举?铨选与文学第四节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五节唐代文学的传承?发展与影响第一章隋及初唐文学第一节宫廷台阁与文学.......第二节"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张若虚等的诗歌创新第二章盛唐诗坛第一节孟浩然?王维与隐逸诗人群体....第二节高适?岑参与边塞诗第三节京城诗人群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第二节李白的诗歌第三节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第二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三节杜甫的文学特点与影响第五章中唐诗坛第一节从大历?贞元到元和第二节........韩愈与孟郊第三节............韩孟诗派的其他诗人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第六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第一节........元稹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第二节白居易?元稹的讽谕诗与新乐府第三节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元稹的悼亡诗第四节《长恨歌》等叙事抒情长篇第五节元白派诗人第七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第一节古文运动的背景与韩柳的古文理论第二节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第三节第三节骈文的新发展第四节晚唐小品文第五节唐文的艺术成就第八章传奇与敦煌文学第一节唐传奇与笔记小说第二节变文与敦煌文学第九章晚唐五代诗坛第一节.....杜牧第二节......李商隐第三节晚唐五代的其他诗人第十章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第一节曲子词的兴起第二节温庭筠与花间词人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人阅读文献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第一节宋代社会形态与文化面貌第二节两宋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典型特征第三节宋代文学精神与宋代文化建构特征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第一节宋初文坛和".宋初三体....".第二节王禹翱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第二节苏舜钦和梅尧臣第三节王安石...和曾巩第三章北宋前期词坛第一节宋初词坛概况第二节柳永.....第三节晏殊和欧阳修第四节张先和其他词人第四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第一节苏轼的思想和文学主张第二节"三苏"文章第三节苏轼诗歌第四节苏轼词的艺术成就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一节黄庭坚的思想个性第二节".黄庭坚体......".诗词第三节陈师道第四节.......江西诗派第六章北宋后期诗词第一节晁补之和张未第二节晏几道....秦观?贺铸第三节周邦彦第六章南宋前期文学第一节......李清照第二节张元口与其他爱国词人第三节朱敦儒?叶梦得? 向子第四节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歌第七章陆游与中兴诗坛第一节陆游.........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艺术第二节杨万里和".诚斋体...".第三节范成大与新型田园诗第四节两宋理学诗派与朱熹的诗歌创作第八章辛弃疾第一节.....生平与词作...辛弃疾第二节辛词艺术成就第三节辛派词人第九章南宋后期的文学第一节四灵诗派与江湖诗派第二节姜夔第三节史达祖?高观国与吴文英第四节王沂孙?周密?蒋捷?张炎第十一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第一节说话四家与话本第二节小说话本第三节讲史话本与说经话本阅读文献...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下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的政治环境与文坛格局的异动第二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雅俗文学的消长第三节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第四节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作家群体第一章明前中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文第二节成化至正德年间的诗文第三节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第四节八股文的定型与繁荣第二章明代文言小说第一节"三灯从话"及其他第二节中篇传奇小说及笔记小说第三章《三国志演义》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文化内涵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创作特征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第四章《水浒传》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第二节《水浒传》的结构和主旨第三节《水浒传》与说话中的"小说"传统。
第1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在劳动实践中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毅力。
本文将以苏轼的劳动事例为切入点,探讨他如何将耕读传家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中。
一、躬耕陇亩,体验农家生活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贬谪,其中在黄州贬谪期间,他曾亲身参与了农业生产。
当时,他耕种了一片荒地,将之开垦为良田,种植了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体验了农家生活的艰辛,还学会了种植、施肥、收割等农活。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道:“吾少时耕读于乡,虽无他长,而深知农事之苦。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农民的同情。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下田耕作,与农民兄弟共同劳作,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还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理解。
二、编草鞋,自食其力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生活十分困顿。
为了维持生计,他学会了编草鞋。
他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将稻草编织成鞋,既能自食其力,又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品。
在这个过程中,苏轼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将草鞋编织得既美观又实用。
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昔日编草鞋,今朝著锦袍。
忆昔贫贱日,耕读两相宜。
”这段诗表达了他对过去劳动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耕读传家理念的坚持。
三、筑堤防洪,造福一方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期间,曾亲自参与筑堤防洪工程。
当时,钱塘江流域洪水频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轼带领百姓共同修建了长达数十里的防洪堤坝。
在筑堤过程中,苏轼不仅亲自参与劳动,还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他以身作则,鼓舞士气,使得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座防洪堤坝至今仍屹立在钱塘江畔,成为苏轼劳动智慧的象征。
四、推广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苏轼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农具。
他曾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耕犁,使得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他还推广了水车、石磨等农具,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便捷。
第四章苏轼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也是以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学主张,一方面继续反对晚唐五代、宋初的不良文风和古文运动内部出现的新流弊;一方面又提出许多富有美学意义的新观点,登上了宋代文学美学的最高峰。
他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属佼佼者,既有宋文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达到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并和黄庭坚一起被尊为宋诗的代表。
他的词在内容方面、风格方面以及认识方面都作出了划时代的突破和贡献,使词体获得大解放。
第一节苏轼其人一、生平苏轼(1036—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仁宗景佑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36—1069),亦即王安石全面铺开变法以前时期。
在这一期内,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科考、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在读书时就显露出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泛涉猎,博闻强记,且有一套“八面之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苏辙《苏东坡先生墓志铭》)。
如儿时读石介的《庆历圣德诗》而景仰范仲淹、欧阳修的为人,后读《范滂传》而决心为国舍身取义。
嘉桔元年(1056)人他与父苏询、弟苏辙北上京师应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激赏。
欧阳修称其“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诚斋诗话》)嘉信六年人苏轼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相,正式实行变法。
苏轼和王安石的政见早有不同,俱见于其《进策》二十五篇中,此时分歧更严重,又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人》《再上皇帝书》等文,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再次强调“渐变”“人治”,但未受采纳。
这一期的创作以“进策”等政论文成就最高,但未免带有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制科习气书生气过重。
第二期为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1069—1085)人亦即熙丰变法时期。